泥蚶是四大养殖贝类之一,营养价值极高,有"血蚶"之美称,近年来人工养殖已有一定规模。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泥蚶养殖技术要点。
(1)埕地选择
泥蚶养殖区应选在风平浪静、斜度小,砂泥底质,潮流畅通的内湾附近的中潮区。小蚶苗(沙粒大小,俗称蚶沙)宜养在较高的潮区,以免受害,中蚶菌(黄豆大小,俗称蚶豆)养在较低潮区,生长较快.养殖区经常有淡水注入,海水比重在1.005-1.022,最适比重为1.008?1.015;水温在10-30℃之间为好,如在30度以上或10℃以下,都会妨碍泥蚶的生长。
(2)蚶苗选择与运输
苗体要粗壮,色泽白带微红.蚶苗运输时,应洗涤干净,装入草袋或麻袋,每袋30-5℃斤,叠成品字形,有利空气流通和减少挤压。车船要加篷,以防雨淋日晒。蚶苗运输一般在冬,春季,气温为8~15℃.成活率较高。运输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如时间过长,中途应将蚶苗浸入海水一段时间,以减少死亡。
(3)整埋与播苗
泥蚶养殖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埕地养殖,就是将埕地做成畦,每畦面积一般30-50亩,最大不超过100窗,眭的周围要用芒草围起,以保持埕面稳定。退潮时埕面不蓄水。另一种是在中,高潮区蓄水养蚶,埕地周围要筑高0.8-.1米,宽1--1.5米的堤,涨潮时换水,退潮时蓄水,以增加泥蚶摄食时间,促进生长,埕地要翻松,整平,抹光,才能播苗。畦间要开深半尺、宽l尺左右的水沟,以利排水和便于管理。
(4)分埕疏养蚶苗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个体长大,应分埕硫养,以免影响生长。厦门、云霄、漳浦等地蚶苗生长较快,手8月左右就可分埋疏养;福鼎、宁德等地蚶苗生长较慢,须经一年多,即到翌年春季才能分埕疏养。分埋疏养扩大的面积,一般为原面积的8~4倍,每亩播400-000斤(每斤450粒左右)。疏养时,埋地的整理与播苗方法与前同,但苗种已长大,潜钻能力强,埕面不必抹光。
(5)加强管理播苗后,要经常巡视蚶埕,清除敌害,保持埕面平整,观察蚶苗生长情况:蓄水养蚶,要经常检查围堤,以防漏水。在洪水很大的海区,在洪水期间应将泥蚶移到海水比重较大的海区养殖,在洪承过后再移回;或开沟排洪,并且每亩蚶埕撒盐20--30斤,以免蚶埕海水比重过低造成泥蚶死亡。泥蚶养成期间,主要生物敌害有肉食性鱼类(鲂、河豚,鳗类),鸟类,蟹类,玉螺等。鱼类可用刺网捕捉。鳗、蟹类可在退潮时喷洒氰化钠溶液毒杀(每亩用氰化钠0.4-0.5斤)。螺类可捡除。
(6)收获蚶苗长到2厘米以上(45-65粒/斤)即可收获。低潮区或蓄水养蚶生长较快,两年就可收获;高潮区则要养殖三年才能达商品规格。收获时间一般从小雪到翌年清明。
这个题目也太大了吧?都要写一本小册子了~~!只好择要说一下:
养殖方法
贝类养殖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养殖场地选择、采苗育苗、养成、育肥和收获加工等环节。
场地选择
为满足贝类不同发育阶段的不同生理生态要求,选择场地时必须对海区的理化、生物因子如波浪、潮汐、水流、水深、底质、盐度、温度、水质、饵料生物、敌害生物、贝类资源等进行系统调查,据此确定海区生产的安全程度。一般常将养殖海区分为采苗、养成、育苗、避洪等不同作业区。此外,养殖海区还应选在方便生产和生活以及交通便利的地方。
采苗和育苗
即采集野生苗种和人工育苗。①采集野生苗种。许多贝类的卵在海水中受精,经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的浮游生活阶段后,变态沉入海底转入底栖生活。采苗是指采集刚进入底栖生活了数月的小贝。采苗场一般位于河口或近岸盐度较低、环境条件较稳定、有大量亲贝分布的海区。采苗季节大多在贝类繁殖的最盛期,具体采苗日期提前或滞后数天,常使采苗量相差几倍至几十倍。为此,须在繁殖盛期到来之前系统观测海区的温度、盐度、亲贝生殖腺发育情况及浮游幼虫数量的变动等,进行采苗预报。采苗方法根据贝类不同生活习性分为两大类型。对埋栖或穴居种类(如泥蚶、缢蛏等)的采苗法较简单,一般采用改良底质的方法,即在采苗时于潮间带的中、下区进行翻耕,清除敌害生物和其他杂物,或在此基础上筑堤、造畦,使刚进入底栖生活的稚贝较易钻入泥中,经一段时间的管理后,再经筛选或浮选收集贝苗。对固着或附着种类(如牡蛎、贻贝等)的采苗须设置采苗器,以提供人工基质使稚贝附着,避免大批幼苗因找不到合适的附着基而沉降到海底被泥沙埋没。采苗器种类很多,有竹、木、石、瓦、贝壳、水泥制品、树枝、稻草绳、金属网、化纤网、厚纸板等。方式有海底撒布、插竹(桩)、栅式、简易垂下式、筏式等,视苗的分布水层、采苗场底质和养成方法等而定。为防止幼苗从采苗器上脱落,应及时将幼苗从采苗器上取出,放入网笼内培育。②人工育苗。已人工生产种苗的贝类有长牡蛎、美洲牡蛎、欧洲牡蛎、硬壳蛤、菲律宾蛤仔、虾夷扇贝、栉孔扇贝、贻贝、马氏珠母贝、皱纹盘鲍和红鲍等。人工繁殖贝苗包括亲贝的蓄养和选择、人工授精、幼虫饲养、采苗及饵料培养等。其成本较低,并可通过控制亲贝的生活条件,提前生产出贝苗,以充分利用当年的主要生长期,加速贝类的生长,缩短生产周期,还可为选育优良品种提供可能。
养成
将贝苗养成商品规格大贝的过程。养成场在满足养殖对象主要生态条件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在饵料较丰富的海区;此外为管理方便和保证贝类有较长的摄食时间,宜选在潮间带的下区低潮线附近。双壳类贝类的养成方式主要有以下4种:①海底式。即在潮间带或低潮线以下海区将贝苗按一定密度分撒在海底泥沙或贴近海底的固形物上,即进行“播种”。播种前要先清理场地,如翻滩(松土)、清除敌害、平畦、挖防护沟等。养成期内分若干阶段进行分散疏养。这种方式生产成本较低,应用较广,但贝类生长较慢,易受敌害侵袭,海区的利用率较低。在海底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围池蓄水养殖是在潮间带建池,退潮时池水保持一定水位养贝,可有效利用潮间带上位滩涂。②立桩式。即以树立于海底的木桩、水泥柱、石板、竹竿等为养殖基。养殖基主要设置于潮间带中下区。这种方式能使贝类离开海底和泥淤,减少敌害,生活于畅通的水流中,生长较快,单位面积产量可数倍于海底式。适用于潮差较大的滩涂。③垂下式。即将养殖基悬挂水中,养殖附着或固着生活的贝类,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先进养殖方法,适用于潮下带至约20米左右深处。依悬挂养殖基的方法又分棚架式、浮筏式和延绳式(图1、图2、图 3)。棚架式是将附有种苗的养殖基按一定间距挂在竹竿、木桩或水泥柱棚架的横梁上养殖。浮筏式即以木条或竹竿构成筏式框架,使之浮于水面如筏,下方以锚固定海底,将长数米至十数米的养殖基吊挂于浮筏上养殖。石油平台养殖牡蛎也属筏式养殖范畴。延绳式是将草绳或塑料绳延伸于水中,系以浮子使绳浮于水面,称浮绠,两端系锚缆固定于海底,养殖基吊挂于浮绠上。垂下式养殖的养殖基完全脱离海底,免受底栖性敌害生物侵害。其中浮筏式及延绳式养殖还可充分利用上层水体,不受底质限制,可养海域较广。延绳式的抗风力强,也便于沉入水面下一定深度防冰。④网笼式。主要用于养成某些易逃逸或珍贵的种类,仅用于珠母贝或扇贝等的养成。网笼由金属或化学纤维制成,形式多样,可将贝置于其中悬挂在浮筏或棚架上。此外,珠母贝养殖,除采苗、养成外,还有插核手术的生产环节(见珍珠、马氏珠母贝、三角帆蚌)。腹足类中的养殖对象主要为鲍。头足类中长蛸、乌贼、章鱼等的人工养殖也已开始进行。
育肥
贝类经养成期后,一般个体的大小已达商品规格时可予收获。但为了增加贝类软体部的肥满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收获前可进行肥育。方法一般是将贝类从养成场移到饵料丰富的肥育场,促进软体部的迅速增长。如牡蛎经养成期后从秋天开始移入水质肥沃、浮游生物量超过养成场数倍至数十倍的河口附近海区,仅1~2个月即可使牡蛎达到肥满高峰。此外,将潮间带中区养成的贝类移至低潮线附近,延长其摄食的时间和空间,或将贝类投入经施肥培养了大量浮游生物的水池中,也可达到肥育目的。
收获
贝类的生长速度有逐渐降低的特点。为提高海区利用率,一般应在生长速度明显下降的年龄进行收获,时间短的只有几个月至1年,如褶牡蛎等;一般为2~3年,如长牡蛎、泥蚶、贻贝等;而珠母贝则为5~6年。以每年开始繁殖以前、软体部最肥满的一段时间内为收获最适期。收获时,对固着或附着的种类以人工从附着器上剥下,对埋栖种类连同泥沙一起挖起加以筛选,对穴居种类只能从底质中挖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些工业化国家在沿岸水域污染严重或缺少浅海滩涂的情况下,利用陆上人工塘试养贝类,依靠投饵和循环过滤水系统精养牡蛎,使贝类养殖发展到全人工化阶段。此外,贝藻套养既可充分有效地利用场地及器材,又使两者产生互利的生态效益,如中国的贻贝或扇贝与海带套养,褶牡蛎与紫菜套养等均达到增产目的。为了充分利用或多级利用饵料,马来西亚实施的对虾、泥蚶混养,效果也好。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