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岷江是长江的源头吗?它的发源地是在哪里?

网友发布 2023-05-18 22:17 · 头闻号生活服务

岷江作为长江上游的主要支流,曾经是长江的干流,但后来因为地质的变化而成为主要支流。并且在古人的调查研究中,金沙江才是长江的源头,岷江的发源地是四川的岷山,岷江在这里有着非常不寻常的意义。

一、岷江干流

岷江古称汶川、文水。因为发源于四川,所以这些名字也都和四川有关系。岷江流域中,都江堰市之前的流域称为上游,其水资源非常丰富,都江堰市中游和乐山-宜宾地区称为下游。

在上游,岷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它经常被用作河流运输的主要道路。岷江上游四通八达,流域比较广阔。中段河水相对来说比较平缓,没有上游的湍急。在岷江下游与大渡河汇合,分汊加大。

二、岷江水利工程

自古以来,古人在岷江周围修建了许多许多的水利工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灌溉。现在有1000多万亩土地用闽江水灌溉。而且很多地方都有很多水利工程。现在一些水利工程多为发电工程,而岷江由于地形原因,是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流,里面有很多得砂石,所以,岷江水在使用的时候其过滤也非常重要。

由于岷江水资源非常丰富,经过的地区很多,所以很多电站都建在岷江流域。其中,毛尔盖水电站作为亚洲第一座水电站,建在岷江上,给周围很多地方带来了光明和电力,简直是功不可没。

三、岷江周边的自然灾害

因为岷江水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其水流量也比较大,所以必须要控制电力,否则会造成无可估量的的损失。古时候岷江水造成的涝灾就很多,所以古时候治理河水不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且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

岷州在哪里

岷江发源于岷山。

岷江,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历史上,岷江曾被认为是长江正源,明代徐霞客通过实地踏查得出:金沙江一支才是长江正源。岷江传统上以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岷山南麓。

岷江是成都平原的最重要的水资源,历史上岷江以都江堰为代表的灌溉工程造就了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干支流上还建设了诸多水利工程,特别是水电工程,给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古引水工程:

都江堰,是岷江流域开发最早和效益显著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经过历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扩建、改造,新建了自都江堰引岷江水跨岷江、沱江、涪江的人民渠和东风渠后,扩大了灌溉面积,现已超过1000万亩。

通济堰,是唐代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在汉代蒲江大堰(馨堰)基础上重建,自新津县邛江口(今大南河口)开渠,向南延伸百余里,经历代整修改建,1949年前灌溉面积为16万亩,1949年以后,于1955年起又改造扩展,至1985年达到52万亩。

醴泉堰,位于东坡区象耳寺脚下的东、西醴泉江汇合处,始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959年冬整修支、斗渠,改造檀木林、老婆凼两处渡槽。

1975年,将醴泉堰溢流坝顶木质翻板闸改建为钢质翻板闸,设计最大泄洪能力220立方米/秒。醴泉堰支渠进口设计流量30立方米/秒,支渠长10468公里,灌溉面积39万亩。醴泉堰工程是通济堰灌区的组成之一,俗称堰中堰。 

流域内还有:眉山蟆颐堰、青神鸿化堰、大邑出江堰、邛崃八和堰、大邑三轮堰。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西岭”指岷山的理由

岷州地理位置在甘肃省西南部。

岷州是甘肃省岷县在1913年以前的名称,甘肃岷县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就设县级建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岷县被誉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洮砚之乡》。

据元和郡县志载,岷州古为禹贡雍州之域,秦以前为西羌所居,县城南一里有“岷山”,县西二十里有“崆峒山”,发源于青海西倾山的洮水,自西经西寨镇、十里镇流入,穿县城而过,至茶埠急转向西北于永靖县注入刘家峡水库。

自然景观

岷州遮阳山素有“小崆峒”之称,在今漳县大草滩乡境内,由西溪、东溪和夷门山三个景区组成,西溪由金家沟和若干贫峡组成,全长75公里,为全山的旅游精华所在。

境内主要有临溪巨石、芸叟洞、三醉石、题诗崖、仙人祠、青羊洞、八音井、常家洞、锡庆寺、哈蟆石等历史胜迹和风景50余处。

西溪各景点有宋、明两朝名人题刻多处,因年代久远,字迹已模湖不清。但北宋著名诗人张舜民题刻的“西溪”和“芸叟洞”仍清晰可见,标明了景致张舜民曾官司拜吏部侍郎,以清政谦明著称,因刚直敢言而被贬逐,后流寓至遮阳山,可见在北宋时,这里已成一大名胜。

—岷州

第三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

那么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船因为太远了,以致让你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停泊在哪里呢?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间。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和院门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

这样看来,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近、远、远、近”,而是“近、远、更远、极远”。那为什么说“东吴万里船”比“西岭千秋雪”更远呢?因为山高、水平,大凡观山觉得近,观水觉得远。我们站在景山上看西山,觉得很近,其实远在几十、上百里之外;而站在长江大桥上望江面,觉得远无尽头,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