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伟世纪》,又译作《辉煌百年》,是一部土耳其长篇宫廷历史剧,分为许蕾姆苏丹篇和柯塞姆苏丹篇,前者讲述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许蕾姆苏丹和苏莱曼一世,后者柯塞姆苏丹和艾哈迈德一世之间的传奇故事。
合上《安娜.卡列尼娜》的下册,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安娜的死,让人扼腕叹息……可是,假如安娜不死,她会幸福吗?
“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托翁在这部小说的开始,就写下了这句传世经典名言。
主人公安娜聪慧、典雅、真挚、勇敢,活跃,是个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性。在十九世纪的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象杂草丛中的奇葩,单纯、沉静、从容、高贵,无论在什么样是场合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安娜作为一个已婚贵妇,一个8岁男孩谢廖沙的妈妈,偶然邂逅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单身贵族沃伦斯基,二人一见钟情,擦出了爱的火花,开始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角逐。
安娜最初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年长她近二十岁的有些油腻的中年大叔卡列宁——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虽然外人眼里,卡列宁事业有成,身居要职,为人宽厚。但是在安娜眼里,他只是一个虚伪的官僚,不懂感情没有生活情趣的人,耳朵难看,声音尖细,反正就是看着不顺眼,咋瞅都烦的一个人。如果不遇到沃伦斯基,也许,安娜看在可爱的儿子份上,不会离开卡列宁。就会一直那么平静的,如一潭死水般过着她的婚姻生活。可是她遇到了沃伦斯基,点燃了淤积心底的爱的火种。于是安娜为了追求爱情,不惜一切代价,离家弃子,飞蛾扑火。看起来何等勇敢,何等洒脱。沃伦斯基为了安娜,也舍弃了大好前程,两个人以为拥有彼此,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可是后来呢?越是在乎越是纠缠,越是纠缠越会生厌,然后,争吵不休,相互猜忌……爱情的保鲜期一过,开始在乎舆论在乎处境,在乎那份爱情还值不值得奋不顾身……于是,最终绝望的安娜选择了惨烈的卧轨……
掩卷沉思,假如安娜不死,她会不会幸福?
她爱儿子谢廖沙,想念儿子甚至想尽一切办法去看她可爱的儿子。儿子是她一生都放不下的牵挂。尽管她和沃伦斯基也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可对于那个女孩儿,安娜的感情极其复杂和隐晦,甚至书中字里行间看出她对女儿的一丝丝厌烦……假如她不死,卡列宁一直不同意离婚,有一天她和沃伦斯基没有了爱情,她看在对儿子谢廖沙思念至极的原因上, 选择回归原来那个家,她会幸福吗?即使宽厚的卡列宁接受了她的回归,即使这样可以和儿子朝夕相处,可是经历了这么多风雨,真挚坦诚的安娜又如何面对卡列宁?卡列宁又会做何态度?还不是假装表面的平静和仁慈,心里往外更加冷落安娜?何况安娜早就厌倦了那个毫无生机的家庭生活,早就厌倦了她眼里无趣无爱的卡列宁,厌倦了那个早已没有了爱的婚姻,以安娜的个性,无论如何,都不会选择回去。
那么,安娜可不可以像她曾经向往的那样,和沃伦斯基回到乡下,远离那些给她带来无尽压力的贵族圈子,过一种安静的田园生活?像温厚的列文和聪慧的基蒂一样,从此幸福安稳?安娜可以,沃伦斯基可以吗?托翁笔下,沃伦斯基已经开始抗争安娜带给他的一切束缚,开始寻回他曾经的交际圈。他会为了安娜,从此甘于寂寞,远离闹市?何况后来的安娜,被现实处境折磨得已经接近偏执与狂想。被上层社会的排斥,舆论的导向,思念儿子谢廖沙,都让她痛苦不堪。唯一的快乐就是沃伦斯基的爱,所以,她就像溺水的人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死死地抓住沃伦斯基,无端的猜测,争吵,试探……沃伦斯基已经理解不了安娜的情绪,尽管他还是爱着安娜,可是他也要自己相对的自由。假如他为了她同意去乡下生活,可是安娜前夫卡列宁不同意离婚,那么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沃伦斯基和安娜的孩子永远都不可能继承沃伦斯基的姓氏,不能继承沃伦斯基的财产。这样的结局,沃伦斯基必然不甘,有不甘就有分歧,有分歧就会有争执。可想而知,视爱情为唯一生活目标的安娜,依然不会幸福……
假如安娜离开沃伦斯基呢?在那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女人离开了家庭,没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她如何生活?去依赖她那负债累累的哥哥斯捷潘.阿尔卡季奇(一个圆滑,没有家庭责任感,每日混迹于贵族圈子里及时行乐的人。)和嫂子多莉(五个孩子的妈妈,为了生活精打细算,虽然一直对安娜无比钦佩无比崇拜,但是当她真正走进安娜和沃伦斯基的家以后,她看出了安娜快乐表面的背后不为人知的不幸。)哥嫂那样一个不幸福的家庭,也不是高贵的安娜所能生活下去的所在。这样,安娜自然不会幸福。
那么,假如安娜不死,即使不能与沃伦斯基幸福牵手,以她的美貌,聪慧,良好的教养,她依然还会遇到倾慕者,追随者,还会遇到她所期盼的轰轰烈烈的“爱情”。可是,经历了与沃伦斯基这一场风波,安娜已经成了贵族圈里的弃子和笑柄,何况,所有的爱情都是有保鲜期的,一旦过了保鲜期,生活都会沦于庸常,沦于平淡。对于追求精神饱满,时刻有爱的安娜,依然不会幸福的……
假如安娜不死,用今天的眼光看,她完全可以独立创业,她有自己的才华,不论绘画,文学,法语,建筑,她都有足够的基础和底蕴,即使做一名教师,她也绰绰有余。可是那个时代,没有给女子创业的空间和机会,尤其是贵族女子,除了家庭,社会是不会给予她们经济独立自主的机会。但是,书中也一次次提到家庭教师,只不过高傲的安娜为了爱情,宁可选择死,也不会让自己“落魄”到那种地步吧……
设想了无数的结局,不想安娜死,可是不论哪种结局,貌似安娜都不会幸福。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了人生。一个女人,不管多么漂亮多么优雅,如果只把爱情当做生命里的唯一,那就是在走钢丝,迟早都会险象环生,朝不保夕,最终,走向绝望……
不由想起前一段看过的《林徽因传》,纵观林徽因的一生,面对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三个才华横溢各有千秋的男子的追求,林徽因理智地选择了沉稳的梁思成,一世安稳。有人说她是九十九度的女子,离沸点永远差一度。 减掉一度感性,增加一度理性。 女人越理性,活得越高级。 你可以保持九十九的热度, 但若想活得更美, 就把最后一度感性换成理性。女人在爱情与婚姻的抉择之中,切不可任性而为,多一分理性,人生便少一分失控……
回到安娜,托翁塑造了这么完美的女子,却选择如此惨烈的结局,让人震撼。不是说安娜追求内心爱情就该谴责,而是觉得,安娜太过任性地高估了爱情,以为有了爱情,就有了圆满的幸福。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将美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如果没有安娜的震撼人心的美,便没有沃伦斯基跟安娜的爱情,便没有卡列宁家庭的破碎……尽管作为一个读者,不想看到美丽的安娜选择惨烈的灰飞烟灭,总是渴望安娜活下来。可是作为艺术,无疑托翁对人物的处理都是无可置疑的,那种对人物内心的描述,细腻,真实,深刻……
也许一个错误的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一个悲剧的诞生……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