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从三个员工的公司成长为一家市值180亿美金的创业案例

网友发布 2023-07-31 03:55 · 头闻号公司管理

从三个员工的公司成长为一家市值180亿美金的创业案例

 创业道路上永远都是挤满了人,重要的是能够坚持走下去的人不多,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SanDisk的创始人兼CEO桑杰?梅赫罗特拉的创业故事,欢迎阅读。

 在过去的26年来,SanDisk公司从一个只有三个员工的小创业公司,成为一家年收入66亿美元、市值180亿美元、拥有8700名员工的大型公司。

 有趣的是,SanDisk的创始人、现任CEO桑杰?梅赫罗特拉(Sanjay Mehrotra)曾经多次被美国政府拒绝给予签证,因此不能在美国上大学。

 如果不是因为父亲的顽强的决心,?我无法想象我现在会在哪里。?梅赫罗特拉说。

  以下是在梅赫罗特拉自己的话:

 ?我在印度长大的,直到我18岁。我父亲梦想送我到美国上大学。我家属于中产阶级中的中下层,但他的梦想很大!?

 ?当我在印度完成了11年的'中学教育之后,我申请去美国上大学。在那个时候,你需要念完12年中学才能进入美国的大学。?

 所以他没有被任何大学接受。

 ?我选择先去印度上一所大学,然后在第二年之后再次申请。这一次,我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接受。这时,我还不到18岁。

 ?我去美国大使馆申请签证,但被拒绝。我又试了一次,仍然被拒绝。我父亲说:?我们不会放弃。?我第三次申请,并再次被拒绝。

 ?所以我被新德里的美国领事馆拒绝了三次。?

 ?我不知道还有谁比我父亲更顽强。他弄清了美国领事馆的负责人是谁。他想找负责人谈谈。在大厅有这名负责人的照片,所以我父亲一直等到他吃完午饭回来,并跟着他去了领事办公室。?

 ?这位领事并没有真的想和我父亲谈话。但他有耐心听我父亲讲话。我父亲用一种非常有激情而愤怒的方式连续不断地讲了20分钟,向他解释他剥夺了对我多么重要的一个机会。我父亲的话炸开了他。?

 ?20分钟结束时,领事先生说:好吧,我给你儿子签证。?我从我父亲那里懂得了,坚韧是成功的关键。

 梅赫罗特拉在伯克利分校学习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最终完成硕士学位,并发现自己对?芯片设计?的爱好。毕业后,他被英特尔公司雇佣,就是在那里,他遇到了SanDisk的共同创始人埃里?哈拉利(Eli Harari)。

 从那时起,他在芯片设计和计算机内存领域获得了超过70项专利。

三位SanDisk创始人都是移民

 SanDisk的所有联合创始人都是从其他国家来到美国。哈拉利(Harari),SanDisk的联合创始人及最早CEO,来自以色列。他领导SanDisk直到2010年退位,并由COO梅赫罗特拉接替。

 第三个联合创始人Jack Yuan来自台湾。他从公司于1988年创立以来一直留在公司,直到2004年半退休。SanDisk于1995年公司上市。

 在26年的历程中,公司有过许多光荣和艰难的日子。

  拒绝三星收购

 2008年全球经济崩溃时,SanDisk也跌入低谷。

 ?消费者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我们意识到,仅仅依赖于移动产品是不够的。2008年第四季度是一段相当艰难的时期,我们出现巨额亏损。?他回忆说。他们的团队决定开发新型存储器,尤其是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

 那时候,很少有人或企业看重快闪存储器,特别是企业。

 2008年11月,SanDisk的股票价格跌至6美元以下。在那个时候,?三星,实际上试图收购我们的公司。?他说。在一些自我反省和?高级领导团队之间的会议?之后,SanDisk拒绝了三星的收购。?这主要归功于我们的CEO埃里,我们的董事会和管理团队。我们相信,在快闪存储器领域,有一个巨大的机会摆在我们面前。?

 2011年,梅赫罗特拉掌管了Sandisk,该公司已经复苏,并进行了它的第一次收购收购了一家名为Pliant Technology的公司,价格是3.27亿美元现金。它在2013年进行了更多收购。在2014年,它以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Fusion-IO公司。

一项十亿美元的业务

 现在SanDisk公司正在迅速成为企业级闪存存储器的主要提供商。

 ?我们预计,我们今年在闪存和企业级存储业务上的收入将达到10亿美元。我们在2011年才开始这项业务,而该业务已经增长至10亿美元。?他说。

 对SanDisk的未来,投资者很兴奋。

 在过去一年中,该公司股价一直在坐过山车,几次达到100美元每股,通常在80美元以上。最近,该股已经跌至 60美元。但即便如此,也比2008年的低点高得多

;

 一个小小的窗帘布竟然闯出一片大世界。别抱怨创富机会没有了,机会也许就在你身边的盲区。

 在宁夏银川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窗饰布艺行业内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洋洋布艺"。从1996年创业至今,"洋洋布艺"的陈海建已将当初在商都仅有30平方米营业面积的小店,扩展为现今近1000平方米、经营中高档窗饰布艺和家居饰品的大型卖场,成为银川百姓、公司、企业乃至周边省市地区人们购置家居、办公软装饰的首选。

 "洋洋布艺"以它的绝对优势正在成为整个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名店。陈海建究竟靠什么使他的"洋洋布艺"发展成如此规模呢?

  像结婚一样创业

 1996年,20岁出头的陈海建总想干点自己的事情,在银川最大的装饰城"华泰龙"打工的经历让这个聪明的小伙子看到了一线商机--百叶窗。

 "华泰龙"是当时最大的,也是为数不多的百叶窗经营者。当时在"华泰龙"打工的陈海建心里清楚极了,高达200%的利润,并不复杂的加工安装程序,较为固定的货源,使"华泰龙"因这小小的百叶窗着实狠赚了不少。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光看别人赚钱,给别人打一辈子的苦工,这样的生活没意义!"年轻气盛的陈海建决定投身百叶窗市场,自己创业。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时,两位老人犯难了:做生意需要钱,可是自家的条件不好,海建作为家里四姐弟最小的一个还没成家。好不容易辛苦攒了4万块钱留着他结婚用,可现在海建却想把它拿去做生意,若是这钱做生意赔了,这到手的媳妇可就没了……

 在老人眼里,孩子的婚事可比做生意重要,二老坚持让这钱留着日后结婚用。海建知道介入这行宜早不宜迟,最终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先结婚,后创业。

 女友通情达理,毫无怨言的用行动支持了海建的决定,,就这样20出头的小伙子用极少的钱完成了人生大事,了却了父母的心愿。结婚后,海建和女友就在自家老式简易楼同父母住下了。创业的事并没因结婚而耽误,海建已在商都相中了一个30平米的店面,为了节省开销、降低成本,他干脆在自家的简易楼前盖了一间小平房作为加工点和仓库,并亲自进货,使原料、加工、销售成为一体。就这样海建的"洋洋"百叶窗小店在1996年年底开张了。

 船小好调头。海建的小店运做成本低,百叶窗的价钱比"华泰龙"便宜了不少,产品质量和服务态度又好,很快凭借这些优势迎来了大量客源,每天的生意很红火。

 海建和雇来的工人没日没夜的干,白天出去安装,晚上在家加工,一个星期最少要熬两个通宵。激情是无穷的力量,虽然每天的工作量巨大,可是看着生意这么好,再苦再累也干得欢。就这样,海建忙忙碌碌,兢兢业业的干到了1998年。他奢望中的运输车--摩托车早已变成了现实,自己当初的投入也变为现实的利润极大地回报了自己。

  初尝苦果连夜撤退

 生意做起来了,商都这30平方米的店面可已经满足不了海建买卖的要求了。为了扩大经营和影响,他决定改变营业地点和店铺面积。随即,热闹的南薰东路便有了"洋洋"的"新家"。

 风云变幻一瞬间,昔日的行业老大"华泰龙"已被"洋洋"抢尽了风头,海建的信心也越来越大。然而搬到了新店之后生意不但未见提高,反有滑坡的迹象,让他陷入了痛苦的漩涡之中……

 由于百叶窗的高额利润像一块诱人的蛋糕,引来众多分食之人。1998年银川的百叶窗市场急速扩张,一时间,经营者众多,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单位面积中充斥着如此之多的经营者,为赢得更多的客源,"压强"变成了互相压价,这让海建始料未及。百叶窗的市场价从110元每平米,迅速跌至30元每平米,利润从200%骤然滑落到不足20%!再好的产品和服务也抵挡不住恶性竞争的伤害,新营业点每年高达十几万的租金压得海建喘不过气来。

 苦苦经营大半年之后,海建毅然撤退,图谋东山再起--如果再不停止没有赢利的经营,那么彻底失败必将是等待他的结局。由于租期未到,违反了双方签定一年的租赁合同,海建没好意思去要押给房主的一万元押金,决定连夜悄悄搬货。腾空的房子和狼狈的结局让他心痛不已……

 初次品尝翻船的滋味也让海建成熟了不少。因为没有及早看清市场变化导致了这次失败,但自己绝不能因此而放弃对事业对成功的追求,他决定打起精神从头来。

 经过对市场的观察和分析之后,海建看到了新的商机--窗饰布艺!经过几年的时间,百叶窗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渐减少,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百叶窗效果单一的装饰作用,富于变化的新材料必将逐步取代百叶窗的统领地位,而颜色丰富、质感多样、易于加工、变化多端且风格自然的各类装饰布正是首选。

 1999年开始,银川的房地产业也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家庭准备更换住房或重新装修,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步变得更加灵活,银川的窗饰行业潜力巨大。习惯思考的海建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当时银川市场上窗帘布艺店不多,且品种单一,档次偏低,整体水平不高,是一个很好的切入时机。海建的哥哥一直在"银川一职"做服装专业的老师,哥哥决定辞职,利用自己的专长和弟弟一起打拼,拿着二姐用9万多元的新出租车换来的7万元,两兄弟满怀希望的开始了"二次创业"。

  背水一战梅开二度

 1999年底,70多平米营业面积的"洋洋布艺"在众商云集的新华街开业了!新"洋洋"带给了银川消费者新的感觉。海建亲自寻找的货源,哥哥海洋精心设计的款式,让每一个进到店内的人不由得耳目一新--花色、品种繁多的布料制作而成的款式新颖的窗帘,彻底颠覆了人们的陈旧观念,原来不起眼的布可以做出如此多的文章。用布窗帘装点家居温馨且自然,消费者很快就接受了"洋洋布艺"的风格,定单如芝麻开花般节节升高。

 每天下班后,海建就用自己的摩托驮着摞地像小山似的布料回家加工,第二天再把做好的成品带回店内。外地若有新的好的面料,海建就尽快地带到银川,书本杂志或脑袋里有什么新的样式,海洋就把它做成样品,所以"洋洋"时常能给顾客新的感觉。

 渐渐地,"洋洋布艺"逐步占领了市场,并变成了引导市场潮流的'主角。

 到了2000年,海建考虑把店面营业面积扩大,以增添更多的品种,吸引更多的顾客。最后,新店面选择在了南关清真寺旁,对面是一个大型灯具市场。装修家居来挑选灯具的顾客便可以被吸引到"洋洋布艺",无形中又增加了许多潜在消费者。新店200多平方米的面积也使得海建有更大的空间来增加花色品种和经营项目,顾客的选择余地也变得更大。

 在经营中,海建非常注意听取顾客的反馈意见并及时的加以改进,以顾客的利益与需求为原则不断的提醒自己,凡事和哥哥亲历亲为,脚踏实地的前进着。到2002年,"洋洋布艺"凭借自身的优势赢得了无数顾客满意的微笑,创造了良好的口碑、影响和顾客群。当年立下汗马功劳的摩托车也换成了更加方便快捷的面包车。

 可以说,这两年是"洋洋布艺"奠定良好基础飞速发展的两年,也是银川的窗饰布艺行业风云变幻的两年。很多跟风开办的窗帘小店由于产品更新慢,花色款式落后,质量参差不齐,渐渐满足不了消费者日益挑剔的眼光与要求而相继落马,存留下来的中型店也由于缺少创新使得前景并不乐观,而"洋洋布艺"却以独到的眼光、准确的中高档定位、永远新于消费者观念的引导着市场。

 陈海建是个时刻有企图心的人。他意识到窗帘布艺市场的发展趋势将是走大规模、集约化经营之路。功能完善、环境优良的大店终会将个个小店逐步吞并,而他的目标不仅是要让"洋洋布艺"长久的发展下去,更希望做成银川市场乃至西北地区的一流名店!

  银川第一店

 经过反复选择,2002年初陈海建兄弟俩把店搬到了银川市商业银行分行旁一处拥有近千平方米的二层营业楼。谈定十几家品牌的独家代理,增添了家装饰品、中高档床具及床上用品、餐桌、休闲桌椅、各式各样的窗帘轨道等,扩大了仓库及加工车间,推出了"设计、加工、安装、售后全免费"优质一条龙服务。店内所有款式的窗帘均是现今的最新流行,每一个半月厂家最新款的设计成品就会悬挂在店内供顾客选购。

 陈海建亲把料面质量关。窗帘饰品的价钱则做到全市标价最低。论规模、论档次、论款式、论质量、论价钱、论影响,现在的"洋洋窗饰布艺广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银川窗饰布艺第一大店",在西北地区也是名列前茅的。楼上楼下精心布置的展厅,为顾客提供了一个宽敞舒适的购物场所,国内国外数百种精品让人看得应接不暇,在这里可以满意地选到称心的窗饰,省却奔波选购之苦。

 至此,"洋洋布艺"以傲人的实力真正成为了宁夏同行业中的龙头!"新华百货办公区"、"区政府办公楼改造"等办公楼项目的窗饰部分,"牡丹园"、"民生花园"、"永康家园"、"邻秀一居"等高尚住宅区样板间的软装饰部分,以及外市县的大批工程项目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洋洋布艺"。随着大批高尚住宅区的兴建,为了吸引更多高档次消费者的注意,"洋洋窗饰布艺广场"的巨大宣传牌出现在各个高尚小区门口……

 面对2002年外来者"华梦达"的"大举进攻"与"华泰龙"的"重操旧业",海建兄弟认为,这两家无论从款式还是价格上暂时无法与自己抗衡,"洋洋布艺"今年的利润不如2001年,可销量却变大就是一个说明,消费者最终还是被"洋洋布艺"的"魅力"所吸引。但他们也没有轻敌,近日,海建就将家庭饰品广场的二楼同窗帘广场的二楼打通,在那里提供给有更高档次需求的顾客最新最流行的窗饰精品。

 而对于事业的下一步发展,兄弟俩也正于运筹帷幄之中--"洋洋布艺"的未来必将是稳坐本地市场头把交椅之后,走出宁夏走向全国,让外地人知道,木讷的西北宁夏人也很会做生意并且会做的更好!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