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高级会计师)举例说明什么是企业集团内部财务公司的“收支一体化”运作模式和“收支两条线”运作模式?

网友发布 2023-07-30 12:28 · 头闻号公司管理

中铝财务集权:从200亿到500亿

2月26日,国家会计学院的颁奖台上,37岁的陈基华当选为“2004中国CFO年度人物”。

陈的身份是中铝股份(2600.HK)执行董事、副总裁兼CFO.支撑他获得上述殊荣的,是他和他供职的中国铝业公司(以下简称中铝集团)取得的骄人业绩——从2001年2月组建,到今天氧化铝行业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地位,陈和他的同事们仅仅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

这四年里,中铝集团创造了中国国有企业历史上少有的业绩:将系统内各自为政的“七厂一院”整合为一个资产关系高度集中的国有大型企业,完成了两次海外上市,集团属下的加盟企业也增加到现在的90多个,总资产由最初的200多亿元达到了现在的500亿元。

“没有别的,主要是中铝有一套不与众不同的中央集权财务管理体系。”陈基华这样告诉记者。

从重组到上市

“没有财务集中,中铝的体制建设就是一句空话”,中铝股份财务部综合处经理张战魁说,“财务集中为推动中铝公司体制建设起了示范作用。”

“财务集中”的主要执行者就是陈基华。用陈基华和他的助手们的话说,他们都“曾亲身历过了整个过程”——1998年,全国六大氧化铝厂家虽然同属于中国有色工业总公司管理,但都是独立法人单位,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产品各自定价,相互间恶性竞争,这一年,中国铝行业整体亏损。

作为国企三年脱困的重点行业之一,有色行业进入整体性改造阶段。当时国务院决定撤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成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局;与此同时,铝业的重组和上市被提上了日程。最初的规划是在有色行业建立铜铅锌、铝业、稀土三个集团(均为上下游一体化的集团),然后分别上市。

然而三大有色金属集团只存在了一年,2000年8月,这一构架被撤销,所幸的是中国铝业并未裹足不前。

当年9月28日,中国铝业境外上市动员及培训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副局长、中国铝业公司筹备组组长郭声琨宣布:中国铝业资产重组及境外上市工作正式启动。

2000年,国务院正式决定重组中国氧化铝行业,成立中铝公司。郭声琨为组长领衔整合。

2001年2月,中国铝业公司成立挂牌。随后公司重组“七厂一院”(山东铝业公司、山西铝厂、贵州铝厂、平果铝业公司、青海铝业有限公司、中州铝厂、山西碳素厂、郑州轻金属研究院)。

但是由于这些企业自身的特点影响,上市的步子一直进展缓慢。

也就是在此时,郭声琨找到了陈基华。2001年5月,33岁的陈基华放弃了其他公司优厚待遇,受聘到中国铝业公司担任财务管理工作,协助主抓中铝海外上市财务工作。很快,陈基华和他的同事根据公司的资产和业务状况,结合国际资本市场的特点,组织了境外上市方案。

2001年12月11日、12日,中国铝业股票最终在美国纽交所和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中国铝业成为“9.11”以后在海外上市的第一家中国公司和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亚洲公司。这个日子距中国铝业股份公司成立仅仅三个月。

海外上市为中铝迎来了新机遇,但是上市后中铝高层们肩上的担子似乎更加沉重。

为筹备上市,中铝公司最终将服务性资产和人员剥离,用以上市的中铝股份集中了其全部精华:上市部分销售收入为176.6亿元,纯利为25.26亿元;而留在母公司的100多亿元资产,在2000年实现的销售收入仅为22亿元,实际亏损达8.07亿元。

这意味着,要想实现“脱胎换骨”的愿望,仅有一次上市是不够的,中铝还需要再一次的整合。

新一轮的整合在纽约上市三个月之后正式开始。

基于上市工作的圆满完成,郭声琨此次毫不犹豫地把财务整合的大权交给了陈基华。作为中铝的CFO,陈基华非常了解当时企业面临的诸多问题:中铝分散在各地的公司不仅拥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完整的人权、财权,而且资产规模庞大(通常有几十亿)、员工人数众多(一般有数千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中流砥柱,而且高级管理层也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意识到,中铝改革必需实行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优先。

2002年5月,中铝财务部门召开了一个被称为“新纪元”的财务工作会议,宣布总部将按照境外上市的要求和中铝公司的总体部署,建立起财务的集中管理体制,实行了垂直管理架构:财务人员统一管理、统一考核,派出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到各分公司,他们直接向总部负责;与此同时,中铝总部财务部门着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资金统一管理和调度,采取收支两条线,并制定了统一的会计政策与核算办法,还建立起统一的资本性支出财务管理体系。

中国铝业财务集中统一管理正式启动。

之后,中铝确定了新的管理模式:一个管理中心(公司)、两个业务板块(氧化铝和原铝)和三个管理层次(公司、业务板块和分公司)。在这样的构架下,公司总部统一销售、主要原料统一采购,各分公司将作为生产成本中心来看待。这意味着,原先的独立企业将成为真正的生产车间,车间负责人也不再直接支配任何财务资源。

将改革进行到底

“其实,改革充满艰辛。”中铝一内部人员说。

中铝改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法律上取消原各省公司的独立法人资格,改为分公司。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铝的领导层统一思想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包括进行新的人事调整:贵州铝厂的原厂长改任党委书记;青海铝厂的厂长调任北京;长城铝业的总经理调任北京;中州铝业的一把手年届退休。上述空缺的职位全部由新人担任。

要取消各地分公司的“番号”,其难度可想而知。在此过程中,中铝集团采取的策略之一是“不换思想,就换人”的铁腕。

一位亲身参与改革的管理者回忆,在资金整合时,当时他们“决定实行资金统一管理,把所有的资金集中到北京来”,但是习惯了独立企业运营的分公司认为还是应该由分公司调动自己的资金,这种情况下,总公司的“铁腕”势在必行。

该人士举例说,当时资金最多的就是青海分公司,中铝先是打电话告诉他们当天把资金汇过来,但是青海方面却置之不理。于是当天下午,中铝财务部就起草了一个文件,告知对方必须在下午4:00之前把资金汇过来,否则一切后果由对方承担。结果不到5:00,对方就把资金全部打过来了。

通过这种方法,中铝还成功地将各地独立的子公司变成了中铝的分公司。子公司变成分公司就要取消原来子公司的帐号,整合之前中铝大约有几百个帐号,整合之后每个分公司只需保留一个收入帐号和一个支出帐号。

子公司变成分公司,是中铝改制中最难的工作。“这七厂都是当时地方最大的自助企业,郑州轻金属研究院到目前为止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现在一下子要把他们变成中铝的一个分公司,而且取消财务大权,谁肯愿意呢?”上述参与改制者说。

但是改革不能停止。分公司成立后,中铝发现,分公司财务人员不集中,分公司其及下面所属厂、矿都设有财务,而且很多的财务情况不透明。于是,2003年12月的最后一天,中铝召开会议,陈基华决定,把各分公司下面所有的财务人员都集中到分公司,分公司主要财务负责人也改由总部统一任免。首先分公司财务经理由总部任命,分公司财务科长由分公司财务经理提名向总部推荐,由总部执委会统一任命,分公司财务经理不再拥有任免权。

把财务人员集中后,中铝进一步采取“紧缩”措施,在会计层面统一实现“一级核算”制。原来从车间到分厂再到总部每一个环节都有一级核算,也就是说一个公司的财务报表要通过三级汇总,才能报到总部,而在三级汇总到总部之后这些报表上的数据基本上变得面目全非。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2003年初中铝做了一个规划,就是到2004年年底公司全部实行一级核算,即:分公司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每一笔账,直接在分公司的总部记帐,所有分公司都配备上与总部联网的计算机,这样分公司的每一笔业务,总部随时都能看到。如此一来,中铝就彻底解决了分公司通过层层汇报,做手脚的问题。

此后,中铝又逐渐对公司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等作出了全方位的改革,这样经过两年大刀阔斧的整合,中国铝业已从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步入实力雄厚的联合时代。2004年与公司成立时的2001年相比,四年间,中国铝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1.36倍,利润增长了4.54倍。

2005年11月1日上午,在巩义市米河镇小里河村的鑫旺集团旁边,村民张元站在路边,望着村里的同伴穿 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去鑫旺集团上班,心里是既羡慕又暗自伤感:两年前,他也是鑫旺集团下属铝业公司的一名员工,每月能挣1000多元工资,“在小镇上生活,一个月能挣1000多块,日子过得很滋润。”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张元不得不面对现在的现实长叹一声:“因为公司效益不好,前年我就下岗了,现在每天没有事干。”

当时和张元一起被裁掉的员工有1000多人。

在鑫旺集团办公室里,两块牌子冷落地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河南省民营科技企业50强”的牌子是由河南省科技厅颁发的;“河南企业100强”的牌子,是由河南省企业家协会、河南省企业联合会颁发的。

鑫旺集团办公室主任郑元洪解释说:“这两块牌子我们刚领回来,还没有顾上挂。”他的语气中透出些许尴尬,“谈企业的事可以,富豪榜的事咱们尽量不谈。”

中午十分,在鑫旺集团铝业公司的职工食堂里,前来就餐的职工稀稀落落,有些餐桌已经好久没有使用了。“从2003年起,我们集团就大幅度裁人,仅铝业公司就减少了一半人,从2600人减到了1300人。”铝业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李幸伟说。

郑元洪也说:现在整个集团才2600人,“而原来是5000多人”。在他的办公桌上,贴着一张集团今年6月开始实施的通知:由于公司今年资金紧张,电话费要严格控制,逐个核实,尽可能下降使用标准;饮水机不准外人饮用,不准用纯净水洗手。

公司到了建成以来最为困难的时候,每花一分钱都要掂量再三,“花费调整以后每个月能减少开支1000多元;就连职工餐厅也改烧柴禾,为的是一个月能省下几千元开支”。

公司办公楼上也是一派冷冷清清,一名员工说:“我们上午11点下班,下午5点下班,来了也没有多少事干。”

郑元洪说,鑫旺集团虽然有10个分公司,但主业是铝,铝的产值占了集团的70%至80%。近两年由于原材料涨价,运输费用猛增,企业效益急剧下滑,现在正处于亏损状态,“仅铝业公司一天的亏损就有五六万元,集团一年下来亏损在几千万元”。

李幸伟解释道:原材料氧化铝的价格从2200元/吨涨到了5300元/吨,电费从0.29元/度涨到了0.473元/度,每生产一吨铝需要耗电15000~16000度,“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的压力比较大,民营企业是在夹缝中生存。实际上,全国有几百家铝厂,80%的铝厂都是在赔钱,但不生产又不行。”

在河南省企业家协会、河南省企业联合会主办的《河南100强企业分析报告》上,鑫旺集团2005年的营业收入为1.0137亿元,比上年减少了13.73%。在2004年的河南100强企业中,鑫旺集团排在前30名,但今年排在77名。

“我们企业贷了不少款,已经达到资产的55%。按照国家的规定,只要贷款不超过40%都属于良性贷款,虽然我们的比例有点高,但哪个企业不贷款?”李幸伟表示。

为了减少亏损,鑫旺集团想尽了办法:他们争取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得到了国家对电价的优惠政策;当听到中国铝业公司准备吸收会员加盟的消息后,就积极呈报材料,很快被批准加入,并与中铝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以优惠价拿到了原材料。

除了上述措施,鑫旺集团还采取了内部减人、压缩开支的办法,从2003年10月起,员工数量比以前减少了一半,每个月的工资从130万元减少到了现在的40万元;降低财务管理费用、经营管理费用;和银行协商,降低贷款利息,“几项加起来,一年可以省下两千多万元,这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呀。”李幸伟感叹道,“现如今,集团再次处在了一个特别艰难的时期,正艰难爬坡。”

鑫旺集团也希望走多元化的道路,但这条路注定不平坦。

2004年,张春旺成立了河南顺邦高科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人民币,以50万元的年薪聘请了专家,对老生产线进行了改造,准备生产铝铂液,由粗放型向精密型发展——“现在正在改造中。改造完成以后年产值可以达到2-3个亿。”李幸伟表示。

但据鑫旺集团一名内部员工透露,这个项目虽然花了不少钱,但进展不大,“原来说今年就能投产,但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

另一个项目也遇到了麻烦。2002年前后,鑫旺集团广为宣传的河南继峰电子有限公司,虽然投资只有1000万元,却是鑫旺集团进军高科技的尝试。按照预期,该公司年产铝电解电容器1亿只,产品全部出口美国,年产值2000万元,“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企业已经在2003年迁到了深圳,与集团没有多大关系了。”郑元洪无奈地说。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