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天南地北首页 网站导航

线路板上的芯片脚电压偏高是什么原因

网友发布 2023-07-28 13:45 · 头闻号仪器机械

元件脚电压偏高的原因有:

1、线路板中有短路,电阻和电压出现紊乱,局部范围内电压偏高;

2、元器件本身阻值异常,通电后电压偏高;

3、电源本身电压偏高,或者设计异常。

具体是哪一种,得仔细排查或者反馈给生产厂家查明。

辅电小立板各脚电压是多少

朋友,你看看我整理的。

三极管的测量

三极管管脚极性的识别

多数小功率三极管的管脚是等腰三角形排列,其顶点是基极,左边是发射极,右边是集电极。有的是从管底看,由管帽突出处顺时针排列为发射极,基极,集电极。有的管型用管帽色点或者管脚塑料护套颜色来标明极性的,红色为集电极,绿色为发射极,白色是基极。有的管型管脚是一字形排列,用集电极管脚较短,或者集电极与其它极距离最远来区别电极,中间是基极,另一个脚是发射极。大功率管一般直接用外壳做集电极引出端。有的在较高频率工作的三极管,为了屏蔽高频电磁干扰,管壳用一支脚引出,以准备接地或者接零,符合为d,从管底看,由管壳边凸出处顺时针依次是发射极,基极,集电极,管壳引线。大部分国产硅酮塑封三极管,从正对截角或剖去平面的方向看,从左到右依次是发射极,基极,集电极。超小型三极管将截角的管脚焊片定为发射极,对面是脚是基极,垂直的第三个脚是集电极。另外一种半球形超小型三极管,将球面朝上,从左到右,依次是基极,集电极,发射极。

三极管用万用表测量管脚极性

用万用表

r

×

100

或者

r

×

1k

档分别测量各管脚间电阻,必有一只脚对其它两脚电阻值相似,那么这只脚是基极,如果红表笔(正表笔)接基极,测得与其它两脚电阻都小,那么这只管子是

pnp

管。如果测得电阻很大,那么这个管子是

npn

管。找到基极后,分别测基极对其余两脚的正向电阻,其中阻值稍小的那个是集电极,另外一个是发射极,这是因为集电结较大,正偏导通电流也较大,所以电阻稍小一点。

三极管好坏大致判断

利用三极管内

pn

结的单向导电性,检查各极间

pn

结的正反向电阻,如果相差较大说明管子是好的,如果正反向电阻都大,说明管子内部有断路或者

pn

结性能不好。如果正反向电阻都小,说明管子极间短路或者击穿了。

三极管穿透电流测量判断

用万用表检查管子的穿透电流

iceo

,是通过测量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反向阻值来估计的,如果穿透电流大,阻值就较小。

pnp

小功率锗管时,万用表

r

×

100

档正表笔接集电极,负表笔接发射极,相当于测三极管集电结承受反向电压时的阻值,高频管读数应在

50

千欧姆以上,低频管读数应在几千欧姆到几十千欧姆范围内,测

npn

锗管时,表笔极性相反。

npn

小功率硅管时,万用表

r

×

1k

档负表笔接集电极,正表笔接发射极,由于硅管的穿透电流很小,阻值应在几百千欧姆以上,一般表针不动或者微动。

测大功率三极管时,由于

pn

结大,一般穿透电流值较大,用万用表

r

×

10

档测量集电极与发射极间反向电阻,应在几百欧姆以上。

如果测得阻值偏小,说明管子穿透电流过大。如果测试过程中表针缓缓向低阻方向摆动,说明管子工作不稳定。如果用手捏管壳,阻值减小很多,说明管子热稳定性很差。

三极管放大系数

β

的测量估计:

按测量三极管穿透电流的方法,再用手指同时捏住管子的集电极与基极,表针会迅速向低阻端摆动,摆动范围越大说明三极管放大系数

β

值越大。

各脚输出电压是一般是五根线输出的,其中一根是公用线,一根是5V左右的电压,一根是15V,一根是19V,一根是30v。

电源的小立板 辅助 电源坏。一般就是这边的元件出问题导致的。也有可能就是给后面电路供电。后面电路有短路。造成电流过大 损坏。一般容易烧那个 两个电阻串联的。还有就是烧3878场管。一般就是修好辅助 电源就是了。后面机器就正常了。也就是辅助电源部分的问题。怎么坏的。?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