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对于廖氏家族来说,的确是个多事之年。挤提风潮虽然没有挤垮廖氏家族辛辛苦苦创建起来的廖创兴银行,但最终还是把正值壮年的廖创兴银行创建人和掌舵人廖宝珊带走了,给廖家兄弟姐妹留下一份庞大却千疮百孔的家业。 廖宝珊突然撒手人寰,留下诸多后事,最关键的一件,是家族企业必须要有人能顶上去。一系列危机必须及早处理,否则可能发生雪崩效应。银行企业和别的企业不同,刚刚经历了一次挤提事件,如果对手借此机会再次发起进攻,廖氏将无任何还手之力。 好在廖宝珊在去世前一个月,急电召回在英国读书的长子烈文,在家族事业危急关头,31岁的廖烈文仓促上任,接替父亲,收拾残局。 廖家共有七兄弟二姐妹。廖宝珊一走,廖氏兄弟立即召开紧急家庭会议,迅速进行了分工。长子廖烈文担任廖氏企业董事会主席,次子烈科担任廖创兴银行董事会主席,三子烈武担任廖氏企业董事总经理,七个兄弟皆为廖氏企业董事,并且独当一面。从此时开始,廖烈文便成了这支商业舰队的总指挥。此后,在廖烈文的带领下,廖家的第二代又开始了新的创业。 挤提风潮过后,为还清债务,廖氏兄弟变卖了大批物业土地,总算避免了家族事业的倒闭。经过这番动荡,廖家元气大伤,但这也促使廖烈文从接任开始,便形成了谨慎从事的风格。
廖烈文后来说,父亲既重视他和兄弟们的学业,同时更重视他们的实践知识。因此,从很小的时候起,他便已经介入了家族企业的诸多商业活动。最初,他从基础的柜面营业员做起,后来又做出纳员、押汇员,逐渐熟悉了银行的整个业务。除了参与银行的每一个职位之外,父亲还让他参与保险、货仓、地产等经营业务。待成为企业掌舵人时,他个人的优势就是熟悉了整个企业的运作,企业的优势则是发展已经进入良性。 当然,他也是受命于危难,至少,眼前的危机一定要想办法度过。
那次决定家族企业命运的接班会上,廖烈文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企业的现状大家都是清楚的,不需要多说。现在需要解决的,就是怎样度过这次危机。他个人认为,对于一个运转良好的企业来说,他们几兄弟要做的,不是要赚取几千万或者几个亿的利润,而是要想办法对付恶劣环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任何问题。所以,目前工作的重点,他认为是八个字: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他甚至认为,在今后企业的发展上,最高决策层,也就是董事会,也应该秉承这八字原则。也就是说,董事会的主要职责,就是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防范危险。
这次危境,看起来凶险无比,可一旦处理方法得当,事后看来,倒也显得波澜不惊。
教训变成了经验,几年后香港再度爆发挤提风潮,多家银行受重创或倒闭,而廖创兴银行却安然度过风潮。 1972年,在廖烈文主持下,廖创兴企业有限公司成为一家上市公司,实现了家族企业多元化。廖企除控股廖银之外,地产是第二大业务,包括地产投资和地产发展两方面。
1973年,廖企进行了多项收购:一是发行新股收购廖创兴货仓公司;二是全面收购万象企业公司,拥有该公司23层的万象工业大厦;三是以廖银大厦向家族换取股权,将廖银收归旗下。从此奠定廖企以廖银为骨干兼营地产、货仓、保险的综合企业基础。
同年,廖创兴银行与世界著名的日本三菱银行联营(日资参股25%),又使廖创兴银行国际化。当年,廖银盈利1230万港元;1988年,合作15周年和建行40周年之时,廖银盈利已增至6500万港元。1979年,廖银率先电脑化,又在海外华人街增设分行为乡亲服务,在内地设上海办事处,分行机构已达30多家,大非昔比。
2003年4月,廖创兴银行大厦开始重建。2006年,这幢28层高、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建筑成本达1.5亿港元的现代化写字楼落成。
2007年,总投资成本10亿港元的上海廖创兴金融中心建成,廖银进军内地的势头可见一斑。
廖烈文气量很大,对廖创兴集团的发展仍觉得有向外发展的必要。当看到泰国方面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投资气候极佳时,为掌握时机,廖烈文果断地在泰国进行投资,除分别参与多项大型地产计划外,同时还参与开发面积庞大的麻石矿山,经营麻石厂。据悉,目前廖创兴集团属下的麻石产品除供应泰国市场外,更远销世界各地,市场潜力十分看好。
廖烈文又一次高瞻远瞩,促进廖创兴集团进一步走向国际化,为集团带来更丰盛的收获前景。
1966-1971年,廖烈文连任三届香港潮州商会会长,至今还无人刷新该记录。而且,他在任期内创建了香港潮州会馆大厦。
提起香港潮州商会,知情人都会称道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届会长廖烈文的巨大贡献。因为现址位于德辅道西的潮州会馆得以筹建完成,都缘自廖烈文对“承先启后”的坚持。
香港潮州会馆大厦的倡建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潮人在香港总人口中约占1/5,他们以血缘、地缘、业缘以及文化宗教为纽带组成的宗亲会、同乡会、商会、文教联谊会等各种团体非常之多,经香港政府注册登记的就有80多个,香港潮州商会则成立于1921年。
尽管潮州商会各届会董以及广大乡亲早在抗日战争前,就多次议及建立潮州会馆大厦一事,但由于战乱等原因,建立会馆迟迟未能实现。
至1966年,第二十五届潮州商会新任会长廖烈文、副会长林继振、吕高文等再次倡议筹建潮州会馆,他们明白,建馆已是当务之急。
廖烈文在他上任香港潮州商会第二十六届会长时,落实了为潮州商会设立永久会址的计划。其时,香港潮州商会已经成立近50年,却一直租用文咸西街旧址,没有自置物业。
廖烈文说:“当时商会一个固定办公的会址也没有,而在以前我的父亲就一直希望这一方面能做得更好。”所以廖烈文便希望可以“承先启后”,完成他父亲这个遗愿。潮州会馆10楼的大堂也因此以廖宝珊的名字命名。
1971年,耗资200多万港币的潮州会馆大厦终于建成,并于4月29日邀请香港总督戴麟趾主持开幕。廖烈文说,当时建筑经费除香港乡耆硕彦、工商领袖踊跃捐资外,南洋各地乡亲也纷纷解囊赠款,大力襄助,方促成大厦竣工。
廖烈文表示,潮州会馆大厦的落成,标志着当时香港数十万潮人终于建立起自己统一的同乡机构,象征着香港潮人与桑梓父老声气相通的团结互助精神,令许多海外潮人特别是香港潮人感慨万千,欣喜异常。
从此,潮人在香港不但有了自己固定的会址,还拥有把空余楼房出租后的大笔可观收入。这些收入除了支付会务费用外,每年均有盈余用于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的建立与廖烈文有直接的关系。香港媒体这样评论:“这也正反映了廖氏对潮州人事务影响力之大。”
1979年至1980年间,旅居港澳及东南亚的潮籍热心知名人士多次聚会,希望借着常规活动以加强潮团间的沟通。经多方联系酝酿,创办了国际潮团联谊年会。
众所周知,国际潮团联谊年会虽发祥于马来西亚云顶高原,但第一届年会却是于1981年11月在香港举行的。时任香港潮州总会主席的廖烈文被推选为大会主席。
在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筹备过程中,廖烈文就出钱出力,非常热心,以至实现每两年举办一次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的设想。
1981年11月19日,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加拿大、英国、美国、以及香港的600余名潮人同乡代表,云集在九龙香格里拉酒店,出席由香港潮州总会主办的第一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当日整个会场车水马龙,群豪毕至,实为海外潮人史无前例的盛会。
在这之后的连续4届年会——1983年第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在泰国举行)、1985年第三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在马来西亚举行)、1987年第四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在新加坡举行)、1989年第五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在澳门举行),香港代表团团长均由廖烈文出任,这又成了海内外潮人圈中的一段佳话。
28岁,创业6年,身家过亿,下面由我与大家分享28岁 创业 故事 ,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你见过最厉害的人是什么样的?”
这是知乎上的一个问题,11万人关注浏览量七千多万
这个问题有四千多个回答,如果要我加上一个,我可能会介绍一下他?
你大概并不认识他
看照片,年轻、帅气,大概是个模特
或许是某个大学的学生,出来跑兼职
介绍的开头应该是这样的:
男
28岁
青岛市创业明星
青岛大学2011届 毕业 生
毕业半年后,白手起家,身家过亿
他叫范旭 ,他创办的公司叫?
环球比基尼**大赛承办方;
中国国际航海博览会承办方;
ILEC国际公益 广告 节承办方;
青岛国际啤酒节广告供应商;
与湖南卫视联合发起12家国内电视台媒体同盟计划;
在新四板挂牌上市?
几年来,“海宴”飞到了全国各地,择木而栖:海宴北京,海宴西安,海宴青岛。下设两个分公司和四个子公司。
作为一个年轻创业者来说,这个“成绩单”大概能评个“三好创客”
但是范旭并满足于此。 海宴传统的 文化 传媒业务已经慢慢发展成熟,范旭开始考虑怎样把海宴带上更大的舞台。范旭考虑让“海宴”转舵向社会型企业转型 。
凡是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具有社会长远眼光的企业都可以称为社会型企业。
“社会型企业”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营利事业,但其营利不全是为了出资股东,而是为了提升竞争力、永续经营、扩大服务。
范旭设计出一套公益先行的社会型企业闭环。
海宴集团社会型企业发展闭环
时至今日,范旭已经带领海宴一只脚踏进了“社会型企业”的大门,他已经看到社会型企业发展之路。
现在,他想把这条道路指给你看。
讲座主题
用实力让情怀落地?海宴的社会型企业转型之路
讲座内容
1/创业心得和 经验 ;2/海宴的创业历程;3/未来企业和创业者生存之道。
适合谁听
1/新晋创业者;2/正在经历创业瓶颈期;3/文化传媒类创业者;4/范总小迷妹。
讲座时间
10月14日(周六)下午3:00
讲座地点
如是书店(崂山国信体育馆M区)
主承单位
创客实验室+如是书店
媒体支持
南方周末
?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