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聚散总有时,父母高龄,朋友离去,最终只有兄弟姊妹陪伴我们走过这漫长又孑然的一生。兄弟情感十分可贵,比如现在的河南首富,正是因为当年弟弟将结婚的彩礼借给了他,才有了今天的猪肉大亨秦英林。
家和事业兴
近几年来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对于秦林英而言简直就是喜从天降,从事猪肉行业的他也一跃成为了河南省首富,对于这样的成绩,恐怕他本人也是始料未及的。
当初秦林英和妻子辞掉安稳的公职工作,毅然决然的回到农村养猪,那时的他只是想让生活过得更好一些。不过在那个年代,他这样的行为难免被人嘲笑,丢掉铁饭碗回农村养猪,不就等于那么多年的大学白念了吗?
不光是旁人,就连秦林英的父母也是十分的不理解,甚至是生气的。他们含辛茹苦的拉扯一个大学生,结果居然要回家养猪,要知道在农村,一个没念过书的人都可以去养猪,他们家这个知识分子突然提出这样的事情,他们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秦英林知道父母的顾虑,不懈余力的和他们沟通,终于说服了双亲。父亲还把弟弟结婚盖房子的钱拿出来支持他。
当时秦英林的弟弟已经谈了一门亲事,马上就要准备结婚了,眼见着哥哥和嫂嫂为了资金发愁,他干脆把自己结婚的彩礼钱也拿出来,借给了哥哥。
家人的支持让秦英林十分感动,俗话说得好,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正是因为弟弟无条件的支持,秦英林才能果敢地走到今天。
不忘初心
许多人不明白大学毕业分配到单位工作的秦英林,怎么突发奇想到农村去养猪的?别说当时,即便是现在来看,也是匪夷所思的。其实秦英林的养猪情节要从他小时候说起。
秦英林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辛苦劳作一辈子的老实人,那时候的农村除了土地耕作,家家户户都会养猪。如此一来,除了可以卖钱,还可以让孩子们在逢年过节时吃上一顿猪肉。
秦英林幼年时期,他的父亲就曾经养过猪,他用辛苦攒下的积蓄买了8头小猪仔回来养,打算改善一家人的生活。那时候起秦英林就经常帮助父亲喂养小猪,不过让他们一家人没想到的是,小猪没有长大就一头接一头的死掉了。小猪的死亡让秦英林一家血本无归,生活陷入困顿,父母也伤心至极。
年幼的秦英林当时就有了一个想法,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以后养更多的猪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小猪的死因没有人知道,可是小小年纪的秦英林知道,只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肯定能弄明白。
于是他发奋努力的学习,成绩也一直非常好,到了考大学那年,看着一个个名校,秦林英犹豫了一下,选择了河南农业大学的养殖专业。他心里一直都有一个养猪梦,他知道只有这里才能实现这个梦想。
伉俪情深
秦英林在大学毕业之后,服从上级安排去了单位上班,当时的他没有任何资本选择自己要做的事,他也知道父母对他的期许和希望。他在大城市里过着兄弟们向往的生活,父母也在农村里扬眉吐气。在工作期间,秦英林也遇到了今生的挚爱,他的妻子钱瑛。
结婚之后,妻子奇怪秦英林为什么总是闷闷不乐,在一次次询问之下,她了解了秦英林的养猪梦,她很感动也很支持,经历了岁月荏苒这个男人依旧不改初心,她毅然辞退了现在的工作,跟随秦英林回到农村实现他的养猪梦。
回到农村后,所有人都不支持秦英林放弃工作回家养猪,只有妻子默默地站在他身边,帮助他,安慰他,鼓励他。后来,秦英林的第一间猪场在终于开了起来,一个规模只有22头猪的猪场。
猪场的搭建都是秦英林亲自动手,而这里的每一处也都是他妻子的功劳,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因为有了妻子的帮助和自身的养殖技术,不到2年的时间,秦英林的20头猪就变成了2000头猪。
彩虹前的风雨
世事从来没有一帆风顺,对于养殖户而言更是如此。在创业初期秦英林就遭遇过很多风波,有一次,突发的猪瘟就让他损失惨重。当时猪场里的猪几天内突然死亡了好几头,并且一直在持续,就算是有着丰富养殖经验的秦英林也一筹莫展。
秦英林的妻子也刚刚有了身孕,为了自己的丈夫,她亲自去了河南农业大学等地方,调查猪的死亡原因。她大着肚子四处奔波,好不容易查出猪瘟病毒,河南却没有对症的疫苗,只有千里之外的东北才有。于是她又迅速去了东北寻找疫苗,几经波折才找到了疫苗,挽救了秦英林事业上的危机。
此次之后,秦英林的猪场发展得更快了,很快就突破了上万头猪。然而奔波劳碌的妻子却大病了一场,休养了好几个月,肚中胎儿也差点流产。
善有善报
1992年,秦英林创建了牧原集团,总部设于河南省南阳市,主营的还是他所热爱的猪肉养殖。
2014年,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上市,时至今日,牧原股份已经是全球第三大养殖企业,秦英林也成功踏上中国第四富豪、河南第一首富的宝座。
此时的秦英林已经身价两千亿,可他的弟弟却还只是个普通人,并没有因为哥哥的成功搞特权,而是安安稳稳地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身为河南首富的秦英林个人生活也十分朴素,他一生都致力于慈善事业。秦英林始终贯彻自己的座右铭,让财富回归本源,把责任扛在双肩。
秦英林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只要回看他的前半生,就会发现,他把幼时的梦想贯彻到底,一直朝着内心的方向,坚定、踏实地前行。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同他一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创业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事迹吧,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事迹到底怎么拟定才正确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创业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
创业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1
父母都是地道农民
周明是江山市长台镇人,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从16岁开始养蜂,靠手中的技术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周明的童年,家里条件不好。那时他们一家人住在山里,周明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妹妹刚生下来,就扔给了奶奶带,因为家里实在困难,弟弟被寄养在朋友家里。几年后,家里条件好一些了,弟弟才被抱回家。
周明的父亲养蜂技术相当好,只要看一种花就能知道今年的蜜好不好。除了养自家的400多箱蜂以外,他还是村里合作社的技术员。每年冬季,母亲都要带着帐篷到杭州来采蜜,白天采蜜,晚上就在杭城的城郊支个帐篷。等周明上高中以后,家里条件才有所改善,弟弟妹妹也上了大学。
学校经商创下第一桶金
2004年,周明考进了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投资理财。大一第二个学期,周明和几个同学合开了一家公司。当时公司没有具体的定位,做的业务也很杂。看到什么赚钱,他们就做什么。周明觉得,在学校经商一方面能赚下学费和生活费,另一方面能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学以致用。
公司主要的业务是搞培训,英语培训、成功学培训、考研培训等等,还给学生提供兼职服务。新东方和李阳疯狂英语进校院都是周明他们公司推广的。他们找到了各大高校活动能力比较强的学生,通过社团、各校的学生会结交认识他们,有时在各大校园贴海报,有同学会主动联系他们。有了这些同学的加入,培训课在各大校园的宣传工作就不成问题了。一两年下来,周明他们公司搞的培训课业务扩展到了20多个学校。
周明所在的学校在杭州下沙附近,下沙没有鲜奶供应。于是,周明便主动联系了光明集团,拿下了杭州高教园的总代理。通过已经有的关系网,在下沙地区8个校园内,每个学校建起了100至200人的大团队。这些同学都是勤工俭学的,送牛奶帮他们提供了一条助学之路。
一年多时间里,周明一个人平均每月也能分到2000块钱。后来,合办公司的同学听说做电话卡生意利润高,周明他们一下开了很多卡,但短时间没有卖掉,亏了很多钱。
多动脑是创业的关键
公司卖电话卡亏钱之后,周明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熟悉的行业,生意不能做。2005年,周明读大二。虽然公司亏了钱,可他手上还攒了一些钱。
那年,母亲又来杭州采蜜了,依然在城郊支着帐篷。周明有空就会去陪母亲。他发现,在城郊锻炼的中老年人很多,学校的从商经历,给了他灵感。来这里的人那么多,蜂产品又是针对中老年人的,为什么不在城郊开家卖蜂产品的店面呢?而且原料由父亲把关肯定没问题,东西好,回头客肯定多。
周明向学校提交了申请,提早一年离开了学校,在家里自学课程,参加学校的毕业考试。周明的想法得到了家里的支持,父亲也拿出了积蓄,支持儿子创业。周明就在母亲支帐篷的杭州玉泉青芝坞租下了一间店面,这里的店面价格全年只要一万多,是杭州市区店面价格的十分之一。
“我创业所用的钱都是最少的。”周明给自家的蜂产品取了名——江山百姓,自己设计商标,进行了注册。产品的说明书也是自己设计,自己写的。靠良好的人缘,周明找同学建起网站、找朋友印说明书、印包装盒等等。周明发现杭州人喜欢打折,于是在开业前几天,印了打折宣传单发给到这里来锻炼的人。一切准备就绪,2005年,周明的第一家蜂产品店开业了。
开业第一天,生意出奇的好,从早忙到晚,一天卖出了4000块钱的产品。周明说,他自己都没想到。隔了4个月,周明的第二家蜂产品店又开业了,这次店铺照样设在城郊,中老年人经常去锻炼的地方。不久,周明又开了第三家店。通过朋友的介绍,通过网络,到现在,山东烟台、江苏泰州和浙江宁波等地,已经开出了江山百姓共7家加盟店。周明现在已经顺利地拿到了大学毕业证,在杭州买了房,买了车。
周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要把我写得太好,我现在刚起步,生意做得很小,等以后,我回衢州办厂时,再来写我吧。”
创业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2姜素彩,55岁,鹤壁市天马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支部书记。
姜素彩1976年在鹤壁市服装厂参加工作,在三十多年服装生涯中,不畏艰辛,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以“小马拉大车”的精神,连续拯救了4个负债累累、频临倒闭的企业,解决了200多名员工的工作、吃饭问题,并为员工办理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5项社会保险,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在她的带领下,天马制衣有限公司从一个名不见经传、不足50人的小厂发展成为集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非公有制民营企业,年产各类成衣50万件(套),产值XX万元,销售收入1800万元。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服装行业“十大出口创汇企业”、“鹤壁市诚信企业”。面对XX年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姜素彩另辟蹊径,抢抓机遇,积极寻求新的销售渠道,确保了公司不停产、不减员,还吸纳了50名返乡人员就业,变经济“寒冬”为企业“暖冬”。
她本人曾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市“劳动模范”、“十大科技女杰”、“优秀***员”等荣誉称号。
创业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3“只要敢打敢拼,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返乡党员梁秋华在十多年打拼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一直以来所遵奉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种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外地的个体医生转型为家乡有名的茶场老板。
梁秋华,男,中共党员,中医执业医师,1969年8月出生在桑园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8年梁秋华县卫校毕业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携同妻子在福建石狮开办医疗诊所,先后从事个体医疗和医药销售。在此期间,关系网越拉越广,赚的钱也越来越多,但他始终无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到家的感觉,有一种感情让他无法真正快乐起来。甜是家乡水,亲是家乡人,2011年7月他怀揣在外创业的所有积蓄,准备开创自己新的事业。经过一番调研后,利用家乡丰厚的茶业资源优势,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投资120余万元兴办了占地面积10余亩、厂房15间的“桑园镇茶场”,并于2011年3月正式投产。
桑园镇茶场当年投产就实现了开门红,生产汉中仙毫1000公斤,炒青绿茶25吨,实现产值300万元,并在西乡县“赛茶节”上获得“汉中仙豪”银奖和“汉中炒青”银奖两项殊荣,其产品更是远销汉中、西安等地。初见成效的梁秋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要想寻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在科学管理上水平、做大产业创名牌上下功夫。他先后对承包购买的350亩茶园进行茶树改良,培育无性系茶苗补栽补种,注重绿色环保无公害化生产,保持茶叶的原汁原味。并多次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进场指导,严格按照茶叶加工环节各个流程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
浅尝辄止不是梁秋华的个性,追求更大的发展才是他的目标。梁秋华计划进一步投资添置新设备,分档次加工制作出适应各个消费层次的茶叶,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实现“茶厂四季产茶、茶农四季采茶、农户四季有收入”的目标,年底再承包200亩茶园,争取亩平均收入达到4000元,依托“西汉高速”和“十天高速”
连接线地域优势,全力打造集茶园观光、茶叶加工、茶艺表演和品茶餐饮娱乐于一体的茶叶产业综合示范项目,同时,注册商标争取品牌认证,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技术管理,为早日打入全国市场作准备。目前,在他的带动下,周边5个村近千户茶农年增加收入约70多万元,他的茶场成为当地初具规模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他本人也成为县镇实用技术骨干人才和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创业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4吴秀云,53岁,安阳市华鹰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市人大代表、市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
吴秀云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郑大化工系毕业生,酷爱化工研究。她不顾家人的阻拦,放弃了舒适优越的机关干部工作,毅然到企业从事化工技术研究。1995年临危受命,到已停产几年的乡化工厂当厂长。她充分发挥科研优势,走科技创新的发展之路,逐步带领企业走出了困境。她从北京燕山石化大厂的废弃物中找到了垃圾“无规物”,研制成功“无规聚丙稀填充母料的改性”,降低了塑米的成本,仅此一项,当年给企业创产值1000多万元,获利150多万元。1990年又开发了“邻对硝基甲苯”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并通过省级鉴定获乡镇企业成果一等奖。1999年主持研究开发的新产品“间硝基苯甲酸”获河南省星火奖、乡镇企业科技成果一等奖、全国第五届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金奖。她的公司年利税109万元,先后安排35名下岗职工、5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并带动了运输、化工等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做出重大的贡献。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先进企业、安阳市科技创新先进企业,跻身安阳市非公经济前50强行列。
她本人先后获得河南省“三八红旗手”、省“巾帼创业带头人”、省“百名科技女杰”等荣誉称号。
创业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518岁,他离开家乡,踏上了求学之路;22岁,他走上社会,开始了谋生之路;26岁,他回到家乡,开启了创业之路。
当你走进长白山第一县——安图,步入安图县汇财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时,向你讲述大学生回乡创业的苦辣酸甜。
“不走寻常路”的创业抉择,让我在差别竞争和错位发展中抢得先机
2002年,我大学毕业。与其他同学一样,为了找工作曾到处参加招聘会。但是,要找一个能让自己一展才华的岗位谈何容易。三年间,我辗转几家电脑公司,奔波在高楼大厦之间。在就业和待业的反复波动中,常常使我思忖: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与其挤在城市里打工,不如回乡创业实践,做自己想做的事!
就在此间,2006年的春天,中央颁布1号文件,推出一系列惠农政策。县里对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实行只备案、不审批的“备案制”,对确认的备案项目,允许两年内不办手续、零收费进行试经营。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点燃了蕴藏在我心底的激情之火。我和同是大学毕业的女友经过一番踌躇和多方考虑之后,终于做出勇敢的决定——创办特种养殖场,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回乡创业干出一番事业。但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巨大。回乡创业的想法遭致家人的反对和亲友的不解,父母说:“家里花了那么多心血供你读大学,就是希望你在大城市出人头地。你把金饭碗扔掉,回来要养鸡养蝇,这不是胡闹吗?”我深知父母的善良心愿,然而省城高密度的职场竞争和高强度的生活压力,想要有所成就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坚信:只要有知识和本领,即便没有走进城市,而是走入农村;没有选择做白领,而是自主选择当农民,命运也同样会因知识和本领而改变。我决定用“知识务农”的理念和实践,转变家人的观念和自己的命运。我的务农创业之路,伴着周围人不理解的目光启程了。
“不成不罢休”的创业意志,使我在积极探索和辛勤付出中勇立潮头
“创业可不是一首美妙的歌谣,时时伴随着艰涩、困难、挫折和风险。”2006年初,我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了蝇蛆养殖项目,并对这一新鲜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和市场调查,确认这一项目前景看好。于是,我先后到河南郑州和吉林双河等地的蝇蛆养殖基地考察。通过考察,我意识到养殖蝇蛆绝非易事,不仅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且要整天与让人作呕的苍蝇、蝇蛆打交道。对于能否发展这个项目,我也曾面临大大的问号。但静下心来仔细琢磨,这是个没人愿干的“好”项目,越是没人愿干的越“钱”景广阔。
“看准的事就要干,干就干好!”当年3月,我东挪西借筹集资金,在距县城十多公里的长兴村建立了集蝇蛆繁育、饲料加工、蛋鸡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特种鸡养殖基地。我边学边干,精心伺养。当我看到一只只苍蝇破蛹而出,似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由于地域和气候等差异,种蝇陆续死亡,几近灭绝。几个月的辛勤努力,竟然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这一结果,我几乎要崩溃了。阵痛之余,我仔细分析原因,问题在于技术环节。为此,我主动向有关专家、技术人员求教,购置蝇蛆养殖资料潜心研读,最终摸索出正确养殖方法,重新开始蝇蛆养殖基地建设。其间,我的创业举动得到团委、劳动、就业等部门的支持,推荐我参加SYB培训,提高创业本领。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我终于养殖出白白胖胖的蝇蛆。为实现养蝇蛆、喂鸡、产蛋的.目标,同年9月我引进2000只特种蛋鸡。为搞好养殖,我勤学习、请专家、找兽医,全身心地扑在养殖场。
“一波方平,一波又起。”闯过了饲养关,遇到了特色关。我发现用蝇蛆养殖蛋鸡做法并不少见,要想与众不同,必须研究饲料配方。安图是长白山药材大县,有丰富的药材资源,能否把中药材添加到饲料中呢?我随即搞起了试验,没成想大批蛋鸡死亡,解剖化验后发现是药材用量过大。几番试验之后,终于掌握了药材选料和添加份量,达到了用药材调节鸡体,提高鸡蛋营养成份的目的。2006年底,我精心培育的特种、优质、健康、生态的鸡蛋终于面市了,并受到专业人士和消费者的好评。这么好的鸡蛋如何包装,怎样打开市场?一个个问题又随之而来。基于“安图特产,安全特别”的想法,我给鸡蛋起名叫“安特”。名字起好了,下一步就是定包装,做广告,进市场。在包装制作上,起初做50枚普通包装,但是投放市场效果并不好,这种包装既不利于运输,也不利于提高产品档次。可是要做新包装需要4——5万元,在团县委、劳动局等部门的帮助下,我得到5万元小额贷款,委托专业公司设计、制作新款包装,推出10枚小包装、42枚礼品装和60枚精包装。多样化包装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生态鸡蛋销售量明显提高。随着市场的逐步打开,养殖规模也相应扩大。2007年9月和2008年7月,我又先后引进3000只和6000只鸡雏。为加强管理和节约成本,我在不断学习、提高技术的同时,购进了搅拌机、粉碎机,自制了清粪机和喂料机,如今饲养2万多只鸡,只要两人就可以轻松完成。
创业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6纪廷虎,男,1962年12月出生,中国***党员,现任建安县利民生猪养殖合作社社长,花荄镇前进村村委会主任。在创业的道路上,他善思勤奋,好学务实,在养猪事业上闯出了一番天地,为他的绚丽人生增添了浓重色彩的一笔。
善思求变办猪场
花荄镇前进村是安县新县城部的城郊村,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756户2798人。因县城建设和工业用地的需求,紧邻城周的5个坝区村民小组的土地被征用,脱离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农民成为城市市民。失去土地的农民,除部分有文化、懂技术的年轻人很快适应的城市生活,并在城中实现的二次就业外,大多数村民因文化、技术、生产习惯等因素只能游离于城市里,靠打短工或社会救济度日。对于因年龄不足无法领取社保,靠打短工维持生计的村民来说,随时都有失去生活来源可能,而沦为城市贫民,给城市文明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面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为村主任的纪廷虎,感到肩上负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他冥思苦想,决定为这部分村民寻找一条既稳定、又能增收致富的路子。
思路确定后,他入组到户,遂行民意;实地勘察,拍板定案,决定在距城市 3公里外的前进村9组山腰荒坡上建立养猪场,在带领群众通过养猪致富的同时,吸引脱离土地在城市里无法实现就业的村民的到养猪增加收入。通过立项、报批、筹资、租地、建设等环节的艰辛努力,纪廷虎在荒坡上建起了占地150余亩,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13栋生猪养殖房的大型养猪场,吸收了11名脱离土地的农民到养猪场养猪增收。
刻苦钻研学技术
养猪,对于农家出生的纪廷虎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但要办好规模化养猪场,使之形成产业,让更多农民通过生猪养殖增收致富,对于懂事后就随父亲从事经商的纪廷虎来说,确实是一道不宜轻易逾越的障碍。为了克服养殖技术匮乏这道难题,纪廷虎同志先后赴正大公司学习,到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参观,拜学者能人为师,刻苦学习生猪养殖技术。同时,他购买了《养猪技术指南》、《种猪快速育肥术》与养猪技术光盘;订阅了《农业科技报》、《农村养殖报》和《村镇百业信息报》等报刊杂志,坚持自学不断丰富养猪知识。
通过学习,纪廷虎掌握了品种选育,疾病防治,饲料选配,猪场管理等关键技术,先后从北京、广州、湖北、福建等地引进英系、法系、美系大白,挪系、美系长白,台系、美系杜洛克,以及法系、比系皮特兰等一批优良种猪,安装最先进的温、湿空调设备,使猪只的生存环境得到更大的提高,同时科学地导入人工受精技术,应用BLUP法进行育种测定,种猪质量明显提高。实践中,他总结积累了生姜桔皮保健催肥、姜茶红糖止泻除痢、柿皮枣皮消炎解痛等简而易行验方100多个。
2006年,他引进EM生物技术养猪法,用益科乐活力菌进行厌氧发酵饲料喂猪,使母猪产仔率提高50%,存活率由60%提高到95%以上,出栏时间由6个月提前到5个月,由于实行了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管理,他的养猪业不断壮大,所办猪场成为全县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养猪场,起到了典型样板作用。
扩大规模促发展
养猪技术的掌握和不断丰富完善,为办好养殖场、实现生猪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12”大地震,给刚刚开始正常运营的生猪养殖场造成了惨痛的损失。面对圈舍毁损,大量生猪死亡的的局面,敢想敢干,不畏困难而折腰的创业能手的纪廷虎,紧紧抓住恢复重建的历史机遇,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的同时,不等不靠,奋力自救。他一方面清理废墟,埋葬四猪尸体,对旧场地进行彻底消毒防疫;另一方面积极与当地农户联系,新租荒山100亩,将原来仅有50亩的生猪养殖场扩大到150亩,将原来仅有4栋2000多平方米养殖房扩大为现在的13栋7000多平方米,将原来的砖混圈舍改造为现在不锈钢金属圈舍,将原来单一养殖商品猪的养殖场改造为目前的商品猪养殖、种猪繁育、仔猪销售的综合性生猪养殖基地,吸收了当地16名失地农民到养殖场务工。目前,纪廷虎创办的养猪场养母猪近700头,育肥猪近4000头,每年向社会提供种猪4000头,商品猪6000头,年产值达到4300多万元,销售额突破1360万元。
带领群众奔富路
为回报社会,纪廷虎充分利用养殖场规模大、品种全、有场地的优势,吸引农户进场参观,定期举办专项技术培训班,动员农户养猪增收致富。在他的带领下,生猪养殖户不断增多,仅周边养殖300头以上的农户就达60多户。
养殖户的增多,养殖的规模的扩大,养猪的风险不断上升,农户要求组织起来共同应对风险的欲望愈来愈强烈。纪廷虎顺势提出了建立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倡议。他的倡议得到了养殖户的广泛响应,大家纷纷推荐纪廷虎的担任合作社社长。经过充分酝酿,大家一起制定了《合作社章程》,以“安县利民生猪养殖合作社”注册农民转和组织正式成立。在合作社社员大会上,纪廷虎被选举为安县利民生猪养殖合作社社长。
通过几年的努力,安县利民生猪养殖合作社已发展成为安县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农专合组织。目前,安县利民生猪养殖合作社社员覆盖到了花荄镇的7个村13个村民小组,并辐射到了安县兴仁、黄土、乐兴、界牌和江油方水、涪城河边等村社,拥有社员138户,出栏生猪近5.6多万头,年产值达到1.1个亿,会员们正通过生猪杨一步步走向富裕。
创业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7侯亮,男,33岁,汉族,家中6口人,住勉县老道寺镇侯寨村五组,主要从事生猪养殖与饲料营销。
几年来,他凭着自己特有的顽强与拼搏,凭着一双勤劳的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打拼,走上富裕之路。家有饲料机2台,饲料配送车1辆,有现代化大型养猪厂房12栋,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向社会提供优良三元仔猪4000头,获利20多万元,。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万头猪养殖示范场”、“养殖业大户”、“致富带头人”。
2000年,目光敏锐、富有经济头脑的他看到当地粮食价格低,结构调整路难找、种植粮食收入少,本地有种植玉米、大麦的习惯,饲料资源丰富,又有养猪的基础经验,又加上生猪行情看好,每头猪盈利在100元以上,通过市场调查与分析,他决心走科学养猪致富之路。
2000年7月,他克服没有资金的困难,采取自己拿一点、亲戚借一点、朋友帮一点、向信用社贷一点的办法,投资近2万元,建成猪舍20多间,购买小仔猪200头。刚开始没有科学技术怎么办?还得学习,于是他又从书店抱回厚厚几本科学养猪资料。很快掌握了生猪的繁育、喂养、疾病防治等一整套养猪技,由于他精心管理、科学饲养、定期防疫,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和实践,饲养的仔猪3个月即育肥出栏,当年就出栏肥猪800多头,净获利1万多元。侯亮从第一批养猪中尝到了甜头,从养殖业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第二年,又扩大养殖规模,由于科学饲养,当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净获利12万元。
侯亮的手头有了积蓄,但这些钱如何用,他有自己的打算。在这几年的养殖实践中他发现当地生猪品种落后,生产效益差,饲料转化率低的问题,他决定要解决目前存在于自己场和农户养殖中的这一难题,他先后到杨凌、四川等地考察,通过调查了解后,他决定要甩开膀子大展宏图,加大投入,扩大圈舍,2002春天,侯亮在亲友的帮助下,又投资30万元,建起现代化的养猪场房,又购买二元母猪200头,种公猪10头,实现自繁自养、科学饲养,年出栏肥猪4000头以上。年获利20万元以上。
侯亮在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在省农业厅和市县政府的重点扶持下,通过引进化良的变肉型猪种,推行标准化生产现在存拦母猪已发展到360多头,每年向社会提供7000多头商品仔猪,此外还可向周边养殖户提供1500头优良二元杂交后备母猪,以改良当地的生猪品种。侯亮在自己的猪场里从品种和饲养管理入手,严格实行成本管理,以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有力地带动了全县规模化养殖业发展。
侯亮在养猪的道路上发展起来了,但是他总是想:“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热情地鼓励乡亲们和他一起发展养殖事业,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养殖经验传授给当地农民群众。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农民群众的养殖效益,侯亮把优良的二元母猪推广到广大养殖户,把饲料转化率高、生长速度快的三元仔猪提供给养殖户,并且向他们提供养殖技术及饲料,使他们养猪无后顾之忧。
“以点示范,带动全镇”,这是侯亮发展养殖的一大心愿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如今,老道寺镇发展生猪养殖大户600多户,平均每户年出拦在100头以上,该镇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之路,使养殖业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经济的主导产业,逐步走上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家庭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大大地带动了本地养殖业的发展,他已成为养殖户心中一盏不灭的灯塔。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