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12×33≈300,而准确值是12×33=396,估算的结果小于准确值。在估算中一般按“四舍五入”来进行估算,当被估算的数都小于实际值时,结果一定小于准确值。可举例进行解答。
在心理学上,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作出的大概推断或估计。在数学上,估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
1、四舍五入:0、1、2、3、4,均不进位,5、6、7、8、9,进位。
2、进一法:进一法是去掉多余部分的数字后,在保留部分的最后一个数字上加1。这样得到的近似值为过剩近似值(即比准确值大)。例如,一条麻袋能装小麦200斤,现有880斤小麦,需要几条麻袋才能装完用880除以200,商为4,余数为80,即使用4条麻袋不可能装完,因此必须采用进一法用5条麻袋才能装完。
一、贴近生活,感受估算价值 贴近生活, 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与估算方法。 但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较笔算用得更为广泛。 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 培养学生的估 算能力, 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 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 值,才能变“不愿估算”为“喜欢估算”。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 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啊,还不如准确计算呢,那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无 从谈起。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地发现。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精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 测。估算要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能有概括性、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数 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 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个体育场 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 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赛前估计雅典奥运会中国最终能获得几 枚金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 数量或长度的估算问题。 面对上述 问题时, 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结果时, 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 算的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 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如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 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质量;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宽 度或厚度。学习 20 以内数的认识后可让学生试着估算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个…… 总之,教师要做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有心人,尽量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寻找 契机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再通过交流估算方法、技巧等途径,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 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凸现估算应用的价值。 二、结合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结合教学,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致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想乱猜往往与 实际结果相差较大, 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呢?小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 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 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做好估算方 法的示范。 而教师的估算方法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有计划地
渗透上, 这种渗透则需要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 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估算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形 成良好数感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 具体就是要在平时的教 学中,能将一些估计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 (1)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 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 (2) 规律估算法。 就是运用各种运算定律、 性质判断运算的结果, 如判断 9. 4×0.18=1.692 的结果正确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0 除外)乘以一个比 1 小的数,结果 肯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轻松地对结果做出推测和验证,用这种估算的方法就很适合验算一 道题是否计算正确。 (3) 联系实际估算法。 如人数、 租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 汽车行驶速度比人行走要快得多。 (4)据零求整法。如一张报纸有多少个字,一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例如:在教学“10000 以内数的认识”时,为给学生建立 10000 的观念,就准备了很多黄豆,想通过实物加深学生 对万的认识, 10000 粒黄豆究竟有多少呢?学生在乍听到要 10000 这个大数时都会被唬住, 那 但如果这时渗透估算方法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先数出 10 袋 100 粒的黄豆放在一个合适透明 杯中,不多不少正好装满,这就是 1000 粒,那要 10000 粒黄豆这样数下去该多慢啊,有什 么办法能很快看到 10000 粒黄豆呢?一个孩子回答到: “用这个杯子装 10 次大约就是 10000 粒。 ”他的
2/4
办法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 很快大家就看到了大约 10000 粒黄豆……在这个 实验中那些黄豆并不是准确的 10000 粒,也是一种估计,根据单量估计出相应数量,“据零 求整”整个实验不仅让学生感受 10000 的大小, 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渗透给学生一种量化估 计的方法,便于他们以后进行较大数量的估测。 再如,随着计量单位的出现,在学过米、厘米、克和千克后,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相 应的教学单位的观念, 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填写恰当的单位: 黑板长 4—, 课本宽 18—, 一条大青鱼重 2—,一辆卡车载重 2—,通过这些练习加深孩子们对生活经验的认识,再让 学生估计学校的旗杆有多高?老师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就会以曾经练过的东西为参照 来判断,感觉容易多了。 三、创设情景,增强估算应用意识 创设情景,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 活中的问题。 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 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一切估算的资源,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 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 在”,增强他们自学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带学生参观新建的教学楼 的教室和准备装修用的地板砖, 让学生估计要装修新教室的地面, 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 学生有的用手比着量, 有的想出了先估计教室横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 竖着大约能摆几块 地板砖, 将横竖能摆的地板砖的块数相乘就知道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了, 甚至有的学生还 发现了自己家装修时有些地方整块的的地板砖摆完了离墙还有一段距离, 需要多准备些来填 补空缺,所以他建议在实际购买中还要多买几块砖以填补地面接墙处。 还比如“五一”黄金周放假前,很多孩子都有和家人出游的计划,借此契机我设计了 一个“理财小能手”的实践活动, 提供了一个青岛──日照三日游的出游路线, 并有各项费 用:旅行社(不含餐)238 元,餐费 115 元,自选景点青岛海底世界 100 元。孩子们根据我
提供的信息很快就估算出这次旅游的费用大约是 460 元。 甚至孩子们还说出门在外多带点钱 吧,带 500 元……听到孩子们这么科学合理的理财建议,做为教师的我真是不能小觑他们, 既通过估算合理地解决了问题, 又丰富了与数学有关的生活体验, 增强了他们估算的应用意 识。 四、感悟方法,鼓励策略多样化 感悟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利用估算
3/4
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首先,让学生掌握预 测策略。 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 计算结果如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 说明答案是错误的。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对信息作出整体把握,并迅速运用直觉思 维作出判断,以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达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其次,让学生掌握调整 策略。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 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例如 286 312,有的学生把 286 估成 290,312 估成 310, 290 310=600, 结果约是 600; 有的学生则把 286 估成了整百数 300, 估成 310, 312 300 310=610;估算策略不同结果也不相同。第三,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 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 交流讨论,在讨论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 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总之,让小学生具备初步的估算能力,需要师生一起增强意识,共同努力。在引导学 生实践、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的估算能力,以拓宽学生运用数学知识 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思路。 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 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尝到估算的 甜头,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 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