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配图:清朝国库白银示意图
也许是受影视剧作品的影响,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白银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流通货币。其实不然,白银作为一种贵金属,虽然早在先秦时期已经被人们所使用,但它作为社会上交易货币的历史远不如想象中那样久远。
历史上,白银作为通货用于流通,最早始于唐代时期的岭南一带,当时最多只能算作与铜钱并行的区域性货币。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明代中后期,才悄然发生改变。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海上贸易的蓬勃兴起,白银通过贸易的形式从西方国家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致使当时社会上的白银保有量急剧增加,明代中后期以后,白银才开始取代铜钱逐渐成为全国性的主流流通货币。
九州配图:海上贸易示意图
然而,在这一切成为现实的过程中,有一样当时中国特有的物品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它就是茶叶。换言之,白银成为中国明清两朝流通货币与茶叶的对外贸易之间,有着难解难分的缘分。
白银在明代中后期以后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货币白银作为一种稀缺贵金属,长期以来被当作身份的象征,只是在皇庭贵族、富裕人家间辗转收藏。受限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采矿和冶炼技术的落后以及对外贸易规模较小等条件,明代之前,中国历代均未将白银确定为一种法定货币。
明代以后,随着郑和七下西洋活动的开展,中国人与外界的联系显著增强。这对此后东南沿海地区的海上商贸的蓬勃发展埋下了深远的伏笔。郑和之后,官方组织的下西洋活动虽然在宣宗朝戛然而止,但民间的对外贸易却不未因此而受阻,反而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进入15、16世纪以后,中国的商队与南洋、西洋各国商队的贸易往来出现了井喷发展。
九州配图: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
与此同时,15世纪至17世纪期间,以荷兰、葡萄牙、西班牙为首的列强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疯狂的殖民贸易活动,他们的船队相继来到了南洋的马六甲、苏门答腊、爪哇等地开展贸易,并通过简单粗暴的武力征服方式将其变成殖民属地。然而,当时的中国尚处在明帝国时代,这些殖民者对于这个庞然大物般的神秘国度尚心存敬畏,因此只能以比较客气、公平的方式与明朝商队进行着海上贸易活动。
在双方的无数次试探性贸易之后,明朝商人敏锐的发现,这些洋人比较钟情于中国的丝绸、陶瓷以及茶叶等特色物品,且需求量颇大;而作为贸易另一方的洋人也发现了一个现象,中国人除了对他们提供的香料、钟表等少数物件感兴趣之外,唯一有着近乎无限需求的便是银元了。因为,随着白银作为地方性通货在明代已经逐渐开始向全国范围内渗透,人们对于白银的欢迎程度远胜于铜钱,可以说白银在明朝中期以后已然成了最具价值的硬通货。因此,他们将欧洲人急需的各种明朝商品从福建运至马尼拉换取大量的白银再运回国内。
九州配图:丝绸、瓷器、茶叶
因此,在这样的内外条件推动之下,白银成了明朝商队与欧洲人之间贸易的最重要媒介。而以西班牙为首的欧洲人之所以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15-17世纪风靡全球的“地理大发现”致使美洲大陆成为了他们的殖民地,其中就包括银矿资源非常丰富的波托西(今属玻利维亚)和墨西哥。通过十五世纪数十年的开采,西班牙人拥有了数量惊人的白银储备,这为其加入东南亚——南海贸易网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西班牙人在进入马尼拉等地后,开始将白银从波托西和墨西哥运至阿卡普尔科(今墨西哥的一个港口城市),最终装载到每年冬末横渡太平洋的大型帆船上,而这些大型帆船的目的地便是东南亚的马尼拉。随着西班牙国内对于中国瓷器、丝绸、茶叶等物品日益增多的奢侈追求,西班牙人便用这些来自美洲的白银制成的银元(当时的银元主要有西班牙的本洋、墨西哥独立后的鹰洋、日本的龙洋三种)用来与中国商人做交易,由于持续的贸易顺差,使得大量的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国内,致使明朝国内社会上的白银货币的保有量急剧增多。据载,整个16世纪80年代,每年马尼拉帆船往返太平洋运送的白银约3吨左右。到了17世纪20年代,年均货运量已增至20吨。可见当时的贸易量有多大,如此巨大数额的白银绝大部分均流入了中国国内。
九州配图:西班牙“本洋”
因此,综上两个方面的因素,有需求又有供应,致使大量的白银作为等价交换通货被中国的商人带回了国内,在明代中叶以后极大推动了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在全国范围普及开来。
白银与茶叶的不解之缘从上一节的介绍来看,正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与欧洲人的海上贸易活动,让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才最终推动了白银成为了当时社会上的主流流通货币。然而,究竟是哪些商品能够有如此的魅力,让洋人愿意将从殖民地掠夺而来的白银拱手交给中国商人呢?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品最重要的一定是丝绸和瓷器,但实际上这样的看法存在着较大的历史误区。在元、明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依靠陆上丝绸之路,顾名思义,其所交易的商品主要便以丝绸为主,陶瓷为辅,茶叶再次之。但这样的情况在明代以后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尤其是16世纪中叶以后,中国茶叶成为了远超丝绸和瓷器、最受欧洲人欢迎的贸易商品。
九州配图:欧洲贵族喝茶图
1559年,威尼斯作家拉马歇创作了《航海旅行记》和《中国茶》两部书,第一次将这种来自中国的“药草汁液”以及饮用之法进行了介绍。此后,随着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和旅行家们,更是在回国之后绘形绘色的对这一神奇的东方“神物”进行广泛的宣传,更是加深彼时的西方人对中国这一东方神秘大国的钦羡之感。
自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队最早将中国的茶叶运回到欧洲开始,西方国家的上层权贵阶层逐渐以能喝上东方茶叶为荣,饮茶之风日益风靡。与之相伴的是,茶叶成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物品。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垮台之前的近三百年间,欧洲人对于被称为“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的中国茶叶的需求成几何级数的增长。
九州配图:西方饮茶之风
以英国为例,从1662年葡萄牙公主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之后,这位酷爱喝茶的公主第一次让英国上流社会的贵族们也喜欢上了茶,中国茶叶自此便以一发不可收拾之势在英国盛行开来。从1664年到1879年的茶叶进口数据,充分的说明了英国人乃至欧洲人对于茶叶与日俱增的庞大需求。
九州配图:英国茶叶进口数量变化示意图
由此可见,当茶叶取代瓷器和丝绸成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第一出口和创收商品,白银便被中国通过贸易的形式赚了进来。在明朝末期,世界上50%的白银都流入了中国,而到了清朝时期,中国作为世界上GDP总值最大的国家,同时又几乎垄断了整个世界的茶叶贸易,在西方人对茶叶的近乎疯狂的需求下,形成一个极强的吸血效应,西方殖民国家鼎盛时所掠夺的白银几乎全部流入到中国来。
茶叶贸易的兴盛,客观上稳固了白银在清代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如前文分析,特别是进入清代以后,茶叶在国际市场上迅速火爆,西方国家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量逐年增大,致使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茶叶贸易极为繁盛。彼时的中国,尤其是鸦片进入之前,是一个典型的出口远大于进口的国家,茶叶的大量出口,使得国外的各种银元,如荷兰的“马剑”、西班牙的“本洋”以及欧美其他国家各种形制的银元,在强大的贸易逆差中源源不断的涌入中国。
九州配图:荷兰“马剑”
如此一来,中国境内出现了本土银两、制钱和洋钱并行流通的金融市场状态,但洋银元拥有定制、定量、易携带、易衡量等优势受到了人们的极大欢迎。可以说,随着洋钱银元的大量流入,白银在清代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得到强化和巩固。
此外,造成当时中国对于白银依赖度急剧增强的还有另外两个因素。
首先,铜价的快速上涨,降低了制钱的货币地位。一直以来,中国是一个贫铜和贫银的国家,更受限于冶炼技术的低下,本土的铜产量主要依赖云南等地的开采,但总量极为有限。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在清代时期用以“制钱”的铜材料几乎全部是从日本进口。然而,进入到18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国开始对铜出口的严格限制,导致中国铜的保有量难以满足市场所需,铜价也随之快速上涨,也是当时出现“银贱铜贵”和“钱荒”的一个关键原因。而这样的局面,导致制钱的流通性显著降低了,取而代之的便是“洋币”银元和本土银两的进一步占据主导地位。
九州配图:铜钱——制钱
其次,国内的商业活动的逐渐兴起,亟需一种成色重量和规格一定又方便运输和携带的货币形式。乾嘉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兴盛,国内的商业贸易也日渐繁盛,走南闯北的商人越来越多。这样一来,相比于本土的“银锭”、“纹银”和“制钱”,洋币银元就着很大的优势,不仅规格和成色稳定,而且扁平圆形又方便运输携带,因此非常受欢迎。
九州配图:清代纹银
综上可见,白银特别是“洋币”银元能成为清代最重要的流通货币,虽然有当时中国内外部的因素促成,但本质上与茶叶贸易的异常火爆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九州君评对外茶叶贸易的兴起,尤其是明代后期至整个清代(鸦片战争之前),因为长期存在的巨大贸易顺差,致使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进而极大影响了明清两代的金融货币市场,白银逐渐成为了最受欢迎、最受认可的硬通货,在货币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九州配图: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成了分水岭
世人都知中国曾经在茶叶贸易上有着国际垄断地位,但并不知晓,就是这样一样看起来不起眼的国货,曾让西方人趋之若鹜,甚至将各大洲殖民掠夺而来的白银几乎悉数贡献给了中国。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朝时期,西方国家在茶叶贸易上造成的长期巨额贸易逆差,几乎掏空了这些殖民列强在其他洲国所掠夺的钱银。也正因为这个,在此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客观上促成了中国被西方列强通过鸦片打开了国门进而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为后话。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