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2018年关于农村十三五发展规划

网友发布 2023-09-19 21:38 · 头闻号竞价资讯

2018年关于农村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强力推进“活力临泉、绿色临泉、平安临泉”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时期。为服务“三个临泉”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美好乡村建设步伐,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坚持把粮食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把农业放在“四化同步”的基础位置,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攻坚克难完成了“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任务,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美好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十二五”期间,通过开展小麦高产创建、玉米振兴计划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粮食生产模式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全县粮食连续十一年丰收、总产稳定在110万吨左右。2010、2011、2012、2013年连续四次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县土地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500多家,土地流转面积由2010年的19.6万亩增达到73万亩。全县蔬菜日光温室面积由2010年的1千余亩增加到2万亩;钢架、竹木、水泥支柱、钢架等一般保护地蔬菜面积由2010年的1.5万亩增加到3万亩;大棚早春西瓜由2010年的3万亩扩大到5万亩,此外,大葱、生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从统计数据来看,临泉县常规露地蔬菜年种植面积30余万亩,保护地瓜菜面积16万亩,全县粮经比稳定在7:3以上。全县实现养殖面积4.47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2.12万亩,河沟养殖面积2.35万亩,水产品年产量达8500吨。

 (二)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县突出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业,认真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预计2014全县共有各类规模养殖场6120户,规模养殖比重达75%,比“十一五”末提高10个百分点。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45.13亿,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全国生猪大县、全国畜产品百强县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持续优化。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县级以上龙头企业92家,比2010年81家增加了11家。农产品加工产值由2010年的42亿元提高到到2014年的75亿元,增加了33亿元。全县累计建设县级以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1个,3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9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四)林业生产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全县抓住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的机遇,深化林业改革,创新发展机制,推动土地流转,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47.4万亩,“十二五”期间净增5万亩,森林覆盖率17.4%,增长1.8%,活木蓄积量271.8万立方米,“十二五”期间净增75.8%,2013年林业产值7.8亿元。

 (五)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十二五”期间,全县农田水利兴修累计投入资金65637万元,完成土方2319万方。到2014年,全县防洪堤防总长达到111.68公里,各类水闸116座,扩挖水塘1354处,可控制河沟库容7735万立方米;机电排涝站17处,总装机3230千瓦;农村大、中、小、沟桥梁共1.72万座;机井6011眼,小口井32.9081万眼;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5处,解决89.6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0.52万亩,除涝面积109.43万亩,防洪面积28.3万亩。

 (六)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共安排我县农机补贴资金11000万元,补贴各类机具6766台(套),拉动农民投入32000万元,受益农户5238户。2014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56万千瓦,农用拖拉机3万余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726台,联合收割机3245台,农机配套比1:2.5。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达87%,农机经营总收入达8.5亿元。

 (七)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农民纯收入由十二五末的3476元增加到2013年的5721元,年增幅15%左右。农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全面提升。

 二、“十三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十三五”期间,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总体比较有利。一是国家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实施一系列有力、直接、范围广的强农惠农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发展环境。二是全县农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沿着精品农业方向发展。全县蔬菜、花卉、绿化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面积不断上升;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稳步发展,占农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出口大幅增加。三是农业生产方式快速变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耕地承包经营权向少数种植大户集中,农业产业化企业不断涌现,农业生产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不断推进,农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全县农业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明显提升,美好乡村建设初显风貌。四是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拉大了对农产品的有效需求,为我县农业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十二五”以来,我县农业产业虽然实现了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高,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制约因素客观存在:

 一是农业基础地位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新时期农业作为“接二连三”的产业,其重要性在全社会还未被广泛认知,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业亟待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农业本身,部门内部机构、人员编制大都仍沿续过去传统的设置,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职能未能充分体现,现有农业技术人员传统专业占比大,知识亟待更新,能力亟待提高,受人员编制等因素的制约,近些年新鲜血液补充难,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力量显得薄弱,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老化、素质偏低。

 二是农业有效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农业是个露天工厂,比较二、三产业,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回报期也长,加之农业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投资农业的风险大,地方政策投资农业的力度与周边县(市)比相对较小,外资、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催生的农业大项目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小、整体实力较弱、带动能力还不强,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依法治农护农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广大技术人员、农民、涉农企业的法制意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整合充实和提高。

  三、“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美好乡村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三个临泉”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方略。统筹推进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加快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坚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条件改善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坚持完善和创美好乡村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坚持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耕地保护制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推广农业低碳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农村节能减排,保护农村环境。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到10000元左右,年均增长15%;粮食产量达到115万吨,100亩以上农业规模化种养面积达60万亩,种植业集约化水平提高到7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左右;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000个;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9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1%;旱涝保收农田面积比重达45%;土地流转率达到60%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2.06%。

 四、“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1.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目标,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玉米振兴计划和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积极开展小麦、玉米千斤县创建,提高粮食整体生产能力。提升粮食作物品质,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专用玉米和高蛋白大豆。加快发展现代粮食加工,坚持全加工、全利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2.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按照“规模、结构、转化、合作”的要求,优化农业结构,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效益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跨越发展。积极发展西瓜、生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支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猪、肉牛、肉羊和家禽养殖场(区),重点突出牛羊业优势,加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着力打造优质安全畜产品供给区。推进水产跨越工程,加强优质安全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提升水产品加工水平。深入开展“一村一品”活动,大力发展黑红薯、水果、中药材、特种养殖、食用菌等特色农业。

 3.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菜篮子”工程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标准园、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示范场(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建设,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推动“菜篮子”产业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价格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到2020年,力争实现“菜篮子”主要产品供应量年均增长5%以上,从业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4.高标准规划建设农业经济开发区。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委托有资质、高水平的专业规划设计部门,围绕制约农业经济开发展的瓶颈和难点,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资金,同时采取招商引资、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把农业项目整合与开发区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做到规划一片、建设一片、成效一片。到“十三五”末,把开发区基本建成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水平领先、经营机制完善、辐射带动明显的.安徽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经济开发区。

 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业产业化“812”转型倍增计划,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促进加工型龙头企业聚集发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到2020年,全县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家和1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以大宗农产品产后初加工为重点,提升产后贮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技术研发和装备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新发展。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同价格优惠、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提高农民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收入。

 6.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生产质量实行全程监控。实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7.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和自助合作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健全农村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深入推进新网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粮食现代物流工程、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连锁农家店和配送中心建设。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依托乡镇工业集聚区,大力引进、培育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升级,改善装备条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名牌产品。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建筑业。大力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农村餐饮娱乐业和旅馆服务业等农村休闲旅游业。

 2.支持农民创业。优化创业环境,完善资本金补助、税收返还、融资担保、规费减免等促进农民创业的政策措施,激发农民自主创业活力。加强创业培训,提升农民创业能力。建立返乡农民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资助青年农民工群体创业。依托现有各类园区和乡镇工业集聚区,统筹发展农民工创业园。实施农民工创业示范园计划,建立创业者入园孵化、出园兴业的良性机制。支持农民创办小微型企业、家庭农场和生态农庄。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创业。

 3.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的培训新格局。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农民工集聚地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农民外出就业信息引导,开展劳务供需对接,引导成建制建筑、服装加工、机电产品加工等劳务输出。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障制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工程。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把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4.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基本上,稳步引导农村土地市场化、集约化、资本化运作,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开展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大牲畜和大型农用生产设备等多种形式的抵押贷款,盘活农民资产,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渠道。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最一公里建设和节水改造,推进易涝低洼地治理,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进行农村沟河清淤和塘坝扩挖,清淤疏浚沟河385条,扩挖村塘810口。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农业机械和农机装备,积极开发和推广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努力提高农机化水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广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模式。加快农田防护林建设,计划每年新增造林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0.34个百分点。开展森林城镇、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创建活动,打造宜居宜业、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

 2.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以提高防洪除涝和供水能力为重点,以“水利安徽”战略为契机,兼顾水环境保护和美好乡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统筹抓好“治、蓄、排、节、引”五水文章,实施“水多、水少、水脏”三水同治,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相适应的现代水利支撑体系。实施城乡防洪保安工程,完成洪河治理工程和泉河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分期分批实施县城防洪排涝工程,拆除重建中型水闸4座,维修中型水闸5座,维修、重建小型水闸22座,继续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和小型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稳步推进标准化农田水利建设,新打恢复机电井5000眼,配套机泵5000台套,到2020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万亩,全县累计达到有效灌溉面积13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力争达到0.7;努力构建水源保障体系,积极做好“引淮济阜”工程前期工作,充分利用地表水,加快节水工程建设和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大力推进雨、洪资源利用;初步建立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和河流、地下水生态保护体系,加快生态水利建设;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集体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完善基层水利管理与服务体系,提升水行政执法能力。

 3.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2020年农村居民自来水使用率达到90%以上,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的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基本解决农业生产用电短缺问题,确保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以完善网络、提高技术标准为目标,重点实施县乡道路升级改造、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民生工程和安保工程建设。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责任,推进城乡客运交通一体化。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太阳能、秸秆利用、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

 4.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化。按照严格保护耕地、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科学编制村镇、新型农村社区和土地整治规划,将土地整理和美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实施村庄合并、农村危房改造、新居民点建设和土地流转,深入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引导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配套,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保护村庄自然生态,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做到道路干净、河渠畅通、村居整齐、院落清洁、圈厕卫生。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建立健全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清运与处理体系。提高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和绿色长廊建设水平。

 (四)深化美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积极发展小城镇,加速农村城镇化,使城乡进入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

 1.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乡镇改革,积极探索“扩权强镇”工作,改革乡镇事业站所管理体制,创新行政运行机制,强化乡镇政府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为农民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的三项职能,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推进村改居,推动镇村体制向街道社区体制转变。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加强村级集体资金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权益。认真执行强农惠农政策,完善“一事一议”等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着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鼓励社会力量与农村结对帮扶,开展共建活动。

 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地、宅基地确权成果。加快土地整治项目试点示范,到2020年,完成全县各乡镇空心村土地整治任务。统筹实施村庄合并、新居民点建设和土地流转,引导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集中配套,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切实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配套政策的实施,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2.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统筹推进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电信、环保、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设施的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居住条件、环境质量、健康水平和文明程度。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提高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试点,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灾民和孤儿救助政策,确保广大农民平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城区面积80.6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面积约260平方公里的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建设新城区,集中发展中心镇,优化功能分区,建设布局合理的居住生活区、产业集中区、生态景观区,各乡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十三五”期间,每年建设10个左右美好乡村示范村,各乡镇分别建成1个中心社区、1个农村社区和2-3个中心村。形成城乡一体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社会救助查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以政府投资为引导,拓宽农业投入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补贴额度,增加对农民的消费补贴。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财产权属,稳步引导农村土地市场化、集约化、资本化运作,建立规范有序的林权交易市场。在继续支持农业生产环节的同时,加大对产前的种子供应、市场信息服务,产后的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环节的支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方筹集农业发展资金,鼓励和引导大中型企业投资农业。

 (二)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抓好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疫情疫病防治及农业信息化建设。探索与高等职业院校建立长期培训基地,抓好农民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加快发展“三农”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工程”、“新网工程”,大力开展“家电、农机、汽车”下乡活动。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三)大力推进依法治农。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促进公正执法和严格执法。继续抓好农业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实现由提高农业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推进农业系统各项事业的依法治理,使农业各项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四)加大工作落实力度。抓住对农业发展有利的每一个政策性机遇,加大农业抵御自然、市场风险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业的自我保护体系。整合农业投资,减少和避免各项重复建设,集中资金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编制各类发展规划,以规划引导发展,以量化指标考核发展,明确责任,把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宣传力度,积极调动广大干部和农民投身“三农”建设。分年度拟定发展计划,分阶段选择重点,大力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确保“十三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实现临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强调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为主题,

二、主要目标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要求。

——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始终把服务发展作为方向、服务社会作为关键、服务群众作为根本、服务党员作为基础,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发展,深入基层破解难题,贴近群众改善民生,关爱党员增强活力,各个领域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服务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明显提高。

——基层党员干部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加强社会管理的能力显著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建强服务阵地,创新服务载体,健全服务体系,改进服务方法,完善服务制度,形成科学规范、实际管用的长效机制,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基层党员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通过扎实有效、实实在在的服务,使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业绩更加突出,本地本单位各项工作成果更三、主要任务

1、围绕产业项目建设搞服务。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产业项目建设攻坚年活动,着力推进产业项目战略升级。围绕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产业化发展布局,抓好在产业项目建设一线建立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与产业项目同步建立、同步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开展抓项目、比贡献、促发展活动,推动全党招商、全民招商、全社会招商,在全市形成齐心协力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全力以赴谋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强机关党组织作风建设,围绕产业项目建设创新服务载体、完善服务机制,切实提供政策支持和高效优质服务,为大上项目、上好项目创造良好环境。更加显著,广大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广大党员对基层党组织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2、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搞服务。适应“三农”、“四化”的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推进以家庭承包为基础,合作农业为载体,规模经营为前提,集约化、机械化、水利化、科技化为内容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不断提升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水平。大力培植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农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带头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新品种试验示范、特色经济作物、高效设施蔬菜、高科技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积极行动起来,争取更多国家和省的项目和资金,吸纳更广泛的社会资金,切实提升装备农业、设施农业、技术农业、规模农业、合作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水平。

3、围绕新农村建设搞服务。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顺应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坚持新农村建设同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大力搞好县城、重点城镇、节点中心村和农牧业生产点系统综合建设,着力改善农村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企业、机关等领域基层党组织要加快项目、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向农村的聚集投放力度,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服务农村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切实形成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氛围。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服务农民多样化需求的新途径,真正使新农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标准。

4、围绕城市经济建设搞服务。立足邻近哈大齐都市圈的地缘优势,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快推进工业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商服经济、城市基础产业经济、城市社会事业,高标准高质量地发展城市产业经济。充分发挥城市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城市经济建设和城市管理之中,群策群力抓融资,千方百计激活民营资本,努力在改造老城区、辟建新城区、建设产业园区的实践中彰显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化,增强城市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5、围绕民生事业建设搞服务。坚持“发展促进民生、民生依赖发展”的思想理念,大力弘扬辛苦劳动、勤劳致富的优良文化,紧紧围绕实施民生民利好事实事工程,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千方百计解决好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社保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直接地惠及民生。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发挥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主体作用,以自身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联系群众优势,拓展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社会服务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有效调整、整合社会各方利益关系,实现各类主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标。

四、保证措施

1、实施素质升级,提高服务能力。突出基层党组织书记这个核心,按照懂现代农业、懂工业、懂城市、懂企业、懂现代经济的“五懂”标准,大力开展基层党员干部素质升级年活动,不断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产业项目建设能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能力、做群众工作能力,培养一大批服务型、技能型、项目型的带头人群体。坚持选能人、用能人,打破城乡地域限制、行业身份限制、资历经历限制,健全公开选拔、公推直选、定标选聘等制度,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书记。加大选派退长当员干部、选拔优秀机关干部、聘请域内外各类能人到村(社区)任职力度,通过担任第一书记、荣誉村长、产业顾问等形式,推进优秀社会人才向农村和社区有序流动。实施乡村党组织书记重点管理,市县两级党委分别选择三分之一左右的重点乡村党组织书记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着力培养一批具备县市长素质能力的乡镇党委书记,造就一批具备企业家素质能力的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外埠实践培训基地和高校学历培训基地,多渠道、高标准开展基层党员干部大规模轮训,三年内现任村党组织书记要全部参加外埠农业产业化专题培训,五年内使优秀年轻村干部全部取得大专以上学历,每个社区至少培养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大力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每年从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一批乡镇干部,特别优秀的选拔到乡镇党政副职岗位,不断充实乡村干部队伍。大力储备乡村后备人才,建立大学生村官、外出务工经商能人、本土致富带头人三个乡村后备人才库,三年内全市乡村后备人才总量要达到10000名以上。

2、优化组织设置,扩大覆盖领域。坚持“行业相近、地域相邻、活动便利”的原则,突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改进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不断扩大党组织管理党员、联系群众的覆盖领域。进一步巩固“两类”组织“百日攻坚”活动成果,加快推进在新上产业项目、各类民间组织、新建城市居民小区中建立党组织。积极创新符合现代农业特点的设置方式,大力推行“支部建在产业上”,逐步把符合条件的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重点在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园区、农村社区、重点企业、外出务工群体中单独建立党支部,努力构建科学严密、全面覆盖的服务组织体系。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为抓手,探索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单位的区域性党组织,完善区域共建机制,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坚持“建立组织”与“建设组织”相结合,健全基层党组织分类管理、晋位升级长效机制,每年开展一次基层党组织星级评定,选树一批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集中整顿一批后进党组织,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的生机和活力。

3、健全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整合社会公共服务资源,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构建功能强大、覆盖全面的服务网络,形成一批贴近需求、务实管用的服务载体和服务平台,推动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常态化。扎实推进乡村、街道社区党组织便民服务中心(站点)建设,规范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全面推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及时为群众办理低保救助、惠农补贴、证照登记、合作医疗等事宜,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改进党组织工作方法,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深化民情在线、社区民情直通车、互联网社区博客等活动,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宣传政策、汇集民意、服务群众的能力。创新党员服务群众载体,大力组建党员服务团队,推广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服务联合体、乡镇干部助民服务队等做法,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持续有效、影响面广的服务品牌。深入开展“百局联百村”、在职党员进社区、“万名干部大走访”等活动,推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心往下沉、人往下走,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突出问题。

4、深化教育管理,激发党员活力。进一步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法,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党性观念和宗旨意识,始终发挥密切联系群众、贴心服务群众的政治优势。严格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强化党员经常性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新政策、新知识、新技能、新项目学习教育,促使党员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党性分析、民主评议活动,坚决处置宗旨意识不牢、不想事、不干事、不作为的不合格党员,永葆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党代表工作室作用,组织党代表积极宣传市县委重要工作思路、重大决策部署,增进群众理解,形成发展合力。探索流动党员、离退休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等特殊类型党员分类管理办法,落实党内激励关怀保障措施,调动党员参与社会活动、服务基层群众的积极性。

5、完善服务制度,形成长效机制。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制度,不断提高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质效。推行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定期走访群众制度,利用元旦、春节、“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深入基层群众进行走访,倾听群众意见,解决实际困难。推行机关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联系群众制度,每名机关党员干部要至少联系一户困难群众,定期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推行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承诺制度,采取提出承诺、公开承诺、履行承诺、评议承诺等程序和方法,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常态化,形成科学规范、实际管用的联系群众长效机制。

6、强化激励保障,夯实服务基础。加大对基层党组织的物质投入,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办法》,切实把农村、社区党组织活动经费和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额予以保障。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盘活村级组织资产资源,完善乡村党组织招商引资上项目的支持政策,提高村级组织为民办事能力。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加强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利用2至3年时间,达标社区、精品社区、示范社区建成数量分别达到社区总数的30%、30%、40%,确保社区活动场所实现规范化、全自有。落实村党组织书记补贴政策,按照不低于本县(市、区)农民人均收入的标准确定基础补贴,由县(市、区)财政统筹,以工资卡的方式按月发放。绩效补贴根据当年实绩考核情况确定,由乡镇统筹支付。推行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职级上挂制度,业绩突出的乡镇党委书记可上挂县(市、区)党政副职或享受副处级待遇。业绩突出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可按程序选拔到乡镇(街道)班子或公务员、事业人员队伍;特别优秀的,可上挂乡镇(街道)党政副职或参照副科级干部管理。全面提高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生活待遇,调动他们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五、组织领导

1、落实领导责任。各县(市、区)委、市直党(工)委要高度重视,摆上重要日程,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研究细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立科学规范、务实长效的工作运行机制。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扎实开展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活动,探索建立述职评议结果运用的具体办法,真正做到述职述党建、评议评党建、考核考党建、任用干部看党建。

2、加强督查指导。各级党委要把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考核中,加强检查和指导,采取定期听工作汇报、明查暗访、交流研讨等方式,及时了解进展情况,总结交流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坚持统一部署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根据农村、城市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两类”组织等不同领域实际,明确创建标准、创建任务和创建措施,分类推进实施。

3、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报道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的各类典型事迹和发生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效,积极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通过召开先进事迹报告会、电视台开辟专栏等形式,交流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方面的好经验做法,促进基层党组织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4、健全考评机制。把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考核中,建立以服务大局为主导、群众满意为根本的服务评价和考核奖惩体系。借鉴运用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的做法,突出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业绩等内容,建立健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群众满意度测评体系,组织群众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行评价,激发争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热情和动力。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