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纪70年代以前
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以食用型的地方品种和从国外引进的油用型群体品种为主,主要有:①长岭向日葵:食用型。系吉林省白城地区长岭县的地方品种,株高200cm以上,花盘直径8~20cm,百粒重11.3g,皮壳率58%,种仁含油率52%。②三道眉:是我国农家品种,属食用型。籽实含油量32%,皮壳率48%,株高290~350cm,分枝率20%,花盘直径25~30cm,籽粒大,白色,有灰褐色条纹,百粒重10~12g,生育期140~160d,耐盐碱,喜肥水,抗旱,抗寒,抗锈病能力强。
20世纪6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了一些油用型向日葵群体品种,但推广面积不大。
2.20世纪70~80年代
1974年,中国从加拿大引进了法国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1366A及其同型保持系1366B,开始向日葵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育成了第一批杂交种,其中较优良的有白葵杂1号、辽葵杂1号和沈葵杂1号,其籽实含油率(平均值)分别为33.9%、35.4%和39.7%;每公顷籽实产量分别为2994.8kg、2669.3kg、和2589.0kg,比对照派列多维克分别增产31.9%、19.1%和9.0%,这三个杂交种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省级审定推广。与国外同期杂交种相比,第一批杂交种的特点是产量较高,含油量偏低,皮壳率较高。
3.20世纪80~90年代
我国育成了一批配合力高、籽实含油率较高的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其中较优良的不育系有7718A、75-33A、76202A,恢复系有7602-1-5、1049、恢5、3893、索82及7838-3。同时育成了第二批杂交种,其代表有485A×77B、HA89×1049、辽葵杂2号、白葵杂3号、内葵杂1号、汾葵杂1号、龙葵杂1号等,与第一批杂交种相比,这批杂交种表现出高产、籽实含油率较高的特点,两批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已达10万hm2,其中以内葵杂1号推广面积最大。
中国第一批(1979—1980年)和第二批(1987年)杂交种的产量和含油率
4.20世纪90年代至今
这期间向日葵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多学科相结合,主攻抗病育种兼提高品质及产量的新阶段,先后育成多个杂交新品种,其中有代表性的有:①龙葵杂2号:杂交组合为88101A×恢5,由黑龙江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1994年育成,属中熟油用型,生育期110d,株高192cm,叶片40片,无分枝,花盘直径40cm以上,籽粒黑色,百粒重6.6g,皮壳率30.2%,籽实含油量40.09%,中抗菌核病,高抗螟虫,兼抗叶斑病,平均产量为2.25t/hm2,高的可达3.75t/hm2。②吉葵杂1号:由吉林农业大学于1993年育成,杂交组合为A871-1×C871-1。属中早熟油用类型。生育期102~105d,株高200cm,花盘直径19~23cm,种皮黑色,百粒重6g,皮壳率24%~26%,籽实含油量为42.25%,抗叶斑病、霜霉病和锈病,较抗菌核病,高抗螟虫,平均产量为3.75t/hm2。③晋葵5号: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于1995年育成,杂交组合为76202-3A×902-11R,属早熟油用类型。株高180cm,花盘直径20~24cm,种皮黑色有暗灰色条纹,百粒重7.6g,皮壳率22.6%,含油率51.44%,平均产量为2.1t/hm2。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