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醉虾,就是把冰块放入玻璃器皿中,然后放入活虾,最后将黄酒倒入完全浸泡住虾子并盖上盖子。食用者既可尝到虾子的鲜香,也可尝到酒的洌香。
肝吸虫多存在于淡水鱼、虾子、螃蟹里。肝吸虫繁殖能力很强,一个成虫能繁殖成百上千的虫卵,引起胆管堵塞,还会引发胆管炎、胆结石、胆囊炎等疾病,最严重的能造成胆管癌。
虾体上如果沾有肝吸虫病的囊蚴,生食会将囊蚴带入人体内。有人吃了醉虾后,经常有急性感染症状出现,高热寒颤,肝区疼痛,黄疸,血中嗜酸性颗粒细胞显着升高。严重者出现上腹饱胀,食欲不振等症状,还可能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因此,虾宜熟食,不宜生食。
享受美食时一定要防止“虫从口入”。近年来,涮肉火锅、生鱼片、醉虾、醉蟹等吃法逐渐流行,但这些不煮熟煮透的吃法都隐藏着身体感染寄生虫的风险。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如腹痛、腹泻、黄疸等,或者有生食习惯担心被感染,可到医院抽血检查。
生食海鲜和肉制品有危险,尤其是淡水的鱼虾蟹,一般不提倡生吃或半生吃。最好是煮熟透再吃。虾蟹生吃或未完全熟透都有危险,尤其是淡水里生长的,一定不要生吃,因为容易有寄生虫,目前的排放污水产生的污染,使虾蟹里的细菌更多,不熟透就食用很容易使寄生虫进入体内,引起疾病。
如果不经高温蒸煮,就算用高度白酒、辣椒等充分腌制,也很难杀死寄生虫和细菌。少量食用醉虾,胃酸可将寄生虫和细菌杀死;而食用过多或长期食用,可能导致寄生虫感染,尤其是肝脏和大脑比较常见。
轻度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食欲不振、进食后上腹胀痛等消化道症状;慢性重复感染的重症病人上消化道症状明显加重。寄生虫进入肝内会损害肝组织,甚至诱发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表现为肝脾肿大、腹水、黄疸、贫血、消瘦和浮肿;进入脑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必须及时就医。
建议吃海鲜、河鲜时尽量煮熟煮透,最少蒸煮5分钟。如果一定要生食,可配上大蒜、芥末等具有杀菌作用的配料。尽量不去大排档、小餐馆等卫生状况无法保障的地方吃海鲜。
醉蟹江南地区的特色美食,虽然好吃,但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吃的,那么问题来了孕妇是否可以吃醉蟹呢?孕妇吃醉蟹的话好吗?下面我们来一起介绍下吧!
孕妇可以吃醉蟹吗
孕育网专家答:醉虾固然美味,但孕妇应忌食生食,尤其是醉虾醉蟹。
①因为海鲜品本身会携带有寄生虫,若生食很容易使人感染疾病。
②醉虾醉蟹都是用酒腌制的,在怀孕14周前孕妇饮酒可能会影响到胎儿智障或脸部外形的发育。
③孕妇醉虾醉蟹含盐量过多,孕妇食盐过多容易造成妊娠高血压,和水种的现象,建议孕妇每天摄入盐量在8克以内就可以了。
④蟹子性寒,吃后容易导致流产。孕妇也不宜食用。
专家提醒:你这次也属于是误食,不必过分担忧,注意做好孕期检查,保持好的心情,还是很重要的。
网友回答
--孕期食物主要要注意高蛋白,注意营养搭配,口味清淡等要是对螃蟹不过敏的话,孕期是可以食用的,但是不建议过多食用,要注意饮食搭配,青菜跟鱼类、肉类、虾蟹类都要合理食用。适当清淡,以免一起便秘等。
--你好,怀孕了蟹类食物最好是不要吃,可能会增加流产的几率,是有风险的孕期注意饮食还是要多注意的,螃蟹,甲鱼,当归,莲子等食物不宜吃的,注意多休息
--不建议食用的,醉蟹容易让人过敏,而且性寒,容易导致流产的,因此一定慎食,孕期一定注意休息,多补充营养,定期一定要孕检,观察胎儿的成长情况。
孕妇吃海鲜要注意什么?
煮熟
生鱼片味道鲜美滑嫩,口感度极佳,但由于准妈妈身体特殊,所有的海鲜都需要煮熟后食用,不能直接生食。否则其中的细菌和寄生虫便会趁虚而入,进入到母体中,进而攻击胎儿,造成严重后果。
不要喝酒精类饮料
准妈妈本身不宜摄入酒精类饮料,而食用海鲜时更不能与之搭配。否则二者综合,会致使血尿酸急剧上涨,诱发痛风,身体苦不堪言。
掌握烹饪时间
烹饪海鲜时,在确保熟透的同时,还要留意烹饪的时间。时间不能太短否则难以杀灭细菌和寄生虫,而时间也不能太长,否则不但口感度会下降,而且还会破坏蛋白质,营养指数下滑。倘若食用海鱼,建议在海鱼被杀后,等待一刻钟后再进行煮熟,这样鱼肉可变软,无论是从口感度,还是从营养吸收上都是极好的。
不要吃相克食物
诸如葡萄和柿子等,都不宜与其一同使用。这是因为这类水果中具备鞣酸,会损害其中的营养成分,建议在2个钟头后再食用。
痛风患者不宜多吃
如果准妈妈患有痛风、高尿酸血、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不易多食。这跟海鲜中的某些成分有必然关系,它们会使准妈妈病情反复,带来困恼。
注意食用数量
食用海鲜时,一定要控制好数量,不可过多。很多海鲜都不容易消化,特别是偏寒型的,食用过多不仅引起肠胃不适,还容易流产,因此绝对不能多食。如果准妈妈本身肠胃不佳,建议忌口。
过敏体质不宜食用
海鲜常被列入过敏源,倘若准妈妈属于过敏体质,建议与海鲜避而远之,否则一旦过敏,不但危害自己和孩子的健康,就连普通的吃药与治疗都成了难题。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