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牛》:但愿世间无疾苦,何妨架上药生尘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但愿世间无疾苦,何妨架上药生尘
病牛耕耘千亩生产无数粮食,累得精疲力尽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
但是它为了众生都能吃饱,即使拖垮了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诗中的病牛,是诗人的自喻。但放在当今时代,我们如何不能将它比作那些在医院里为我们的身体而操劳的医生们?
我是中医学专业出身,从小便爱看老医生治病,长大后自然选择了自己喜爱的专业。
悬壶救世,妙手回春,这些美好的词汇为我描绘了医生与病患之间良好的关系。在我临行出发去实习之前,年过八十的外公将我叫住,沉默了很久,最后说出一句我永生难忘的话——“医生要有医德。”
过去的医馆门前必然挂着一副对联“但愿世间无疾苦,何妨架上药生尘”。
这是医生们对世间所有疾苦的愿望。但如今看来,这种愿望并没有被实现。
随着经济化的提升,全心全力为人民工作的医院开始受到抨击。说着医生拿着不干净的钱,给人民所开的药也是进价便宜的劣质药。
所有的医生们都被挂上了“白衣天使”这一子虚乌有的名号,做着人事,却要像神仙一样高尚。
但其实我们都一样,都是活生生的人。唯一的不同只是在于,我们为了人们的健康心甘情愿在大学读了近八年的书,啃了不计其数的书本,将所有的专业名词烂熟于心,得到的却是你们的否定与伤害。
我不否认这个世界上存在坏医生,但我不希望大家以点概面,因为一个人否定了我们所有的努力。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在初进医院时志气高昂,他们会为了一个病人通宵研究病例,第二天还是一样带着疲惫上班。他们会因为在手术中做到了最好却依然救不回一个孩子的生命而痛哭。
手术室的走廊病患家属是进不去的,很多医生会因为连续了几场手术而力竭在走廊里昏睡过去。那里充斥着我们为了病人而努力的汗水,充斥着我们不甘心的哭声与成功挽救生命的喜悦。
“医生要有医德”这句话我此生都不会忘记。我们每一个医学生在正式成为医生之前,我们都会进行宣誓,用自己的品德与生命发誓,为了世间的所有病患奉献我们的一切。
所以,很不好意思在这个尴尬的地方说出这样的话,但请你们相信我们,给予我们多一点信任与尊重。我们没有人会对你的病情视而不见,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我们愿意为你们奉献我们的一切。
赏析
诗首句言牛终生辛劳,硕果累累,不言牛“病”,又字字含“病”意,年复一年,力耕千亩,获实千箱,必然气力衰竭,病由此生。次句言牛虽功绩至伟,却没有人对它同情哀怜,责问语气,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三四句以牛的口气作答,将牛人格化,揭示牛为百姓甘于自我牺牲的可贵品格。
此诗中的牛,亦是诗人自喻。李纲官至宰相,他为官清正,反对媾和,力主抗金,并亲自率兵收复失地,但为投降派奸佞排挤,为相七十天即“谪居武昌”,次年又“移澧浦”,内心极为愤抑不平。因此,作《病牛》诗以自慰、自白。
这首诗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立意高远,既是成功的咏物诗,更是杰出的言志诗,为后世传诵。
在中国诗歌史上,自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吟咏鸱鸮的诗作之后,吟咏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的咏物诗可谓层出不穷。在浩如烟海的咏物诗中有不少格调颇高、艺术精湛、韵味无穷的佳作。李纲的这首《病牛》便是其中之一。这里,我们不谈此诗所具有的高度概括力,也不说此诗质朴无华的语言美,只是想欣赏一下其“离形得似”、“托物言志”的艺术。司空图《诗品·形容》认为,诗人“形容”(指描摹客观事物)能不拘形似而求得神似,才是精于“形容”者:“离形得似,庶几斯人”。李纲正是精于“形容”者,其《病牛》诗达到了“离形得似”,也即不拘于描写对象的外形外貌相似,而求得描写对象精神相似的境界。作者吟咏病牛,笔墨重点不在绘其形,而在传其神。
诗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写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这里,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通“厢”,指粮仓),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我们只要能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知人论世”,便不难看出这一点。
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作者正是这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来吟咏病牛,托物言志的。因而,此诗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动了,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精选
不归作:论顾城之死
继海子卧轨自杀后,朦胧派代表诗人顾城亦于新西兰一孤岛自缢身亡,国内闻之哗然,智者仁者,见仁见智,喧嚣一时。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骚客风流,名士清誉,而今安在哉!
我于顾城生平及死因,未能悉知,几本悼念追怀的小书,随手翻阅,过则忘之;即其诗集、《英儿》等,也未曾细读——我不是顾城亲友,顾城亦非我知己,当其激扬文字、笑傲湖山之时,他根本不知世上还有我等野氓“存在”!——然,今夜,月凉似水,树影同藻,偶有狗吠深巷中,若有所思,若有所悟,顾城,黑夜曾给你一双黑色的眼睛,你用来发现今夜在你坟墓之上持续隆起的光明了吗?
我相信那些焚烧自己诗集的诗人所说的话,更景仰那些靠死亡来证实的生命,敲着欲凝成冰的寒气,独自蜷缩在乱山深处的一间茅屋里,我想刻下死者的声音,想沿着时光的隧道走进生命的本质存在中。今夜,我把你完全奉献出来,引导那颗星走进大地的胸腔去吧!
死的底层到底隐藏着什么?莫非也如月亮的背面一样荒凉,我们不幸生于一个不再需要死亡的时代,一个连最后的黑夜都不能赢得尊重的时代,一个连彻底的沉默都会带来耻辱与诽谤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危机时刻,唯一对我们还怀有怜悯之情的诗神在森林之外却遭到傲慢者的无端杀戮,而不能再对我们有所救助;甚至还不能将其绝望的呻吟传递出来,她在忍受着怎样的不可言说的苦痛呀!
随便翻开一本诗集,就会发现,诗人的生命多从喜剧开始,以悲剧结束。因此,叔本华在《读书》一文中早就希望有人撰写一部悲剧性的历史:“他要在其中描述,世界上许多国家,无不以其大文豪及大艺术家为荣,但在他们生前,却遭到虐待;他要在其中描写,在一切时代和所有的国家中,真和善常对着邪和恶做无穷的斗争;他要描写,在任何艺术中,人类的大导师几乎全部遭灾殉难;他要描写,除了极少数人外,他们从未被赏识和关心,反而常受压迫,或流离颠沛,或贫寒饥苦,而荣华富贵则为少数碌碌无为者所享受,他们的情形和《创世纪》中的以扫相似。”(旧约故事:以扫与雅各为孪生兄弟,在其外出为父亲击毙野兽时,雅各却穿上兄长的衣服,在家里接受父亲的祝福。)
——还记得我们共同的祖先屈原吗?
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夏历五月五日,屈原自投于汨罗江。《史记·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以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在野又作《九章赋》以讽谏,卒不见纳,不忍浊世,自投汨罗。其辞为众贤所悼悲。”王逸《九歌序》:“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辞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又《天问序》:“《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林,经历陵陆,嗟号昊旻,仰天太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又《离骚经序》:“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平则鸣。……尤择善鸣者而假之鸣。”有此一鸣,汉文化揭开了辉煌的一页,屈原,亦西方之唯吉尔,且其遇其思过之。
屈原诗中很多地方谈到死。《离骚》首言岁月流逝,壮志难酬之恨,“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又言惟愿建立功名,不惮死亡,“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终遭谗放逐,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奈荃不察其忠诚,信谗斋怒,“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洁白以死直”,长诗最后,慨然叹息,“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彭咸,据王逸注:“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
《国殇》最末一句:“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怀沙》:“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忆往昔》:“焉舒情而抽信兮,怅死亡而无聊。”“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悲回风》:“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常愁。”《天问》:“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长人,一说为长寿之人)“延年不死,寿何所止。”“天式纵横,阳离爱死。”《渔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
《荀子·礼论》:“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论语·先进》:“未知生,焉知死。”以孔子之见,死可以行之而不能言之;而屈原,不仅怀必死之志,而且对死亡本身也进行过哲学思考。其所以投江,前人所论颇多,约略言之:屈原出自楚国世家,既具内美,又重修能,二十五岁即参与朝政,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官至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本可有所作为。当时天下情势,不归于秦,即归于楚,战国七雄,惟楚能与秦抗衡。然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原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败蓝田,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也自左徒降为三闾大夫。顷襄王即位,贬逐江南荒远之地。“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到潇湘。”这是杜牧游行兰溪时写下的诗句(《全唐诗》卷五二二),每一读之,令人怆然。政治上的失意,爱情上的沉郁,对家国前途的焦虑,对民生苦艰的悲戚,逐绪而来。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是近亦忧,退亦忧,既不能与民同乐,独乐何益!他的慨然就死,是对黑暗现实、贫乏时代的抗争。这与陶渊明“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饮酒》十一)是有些区别的。
屈原一身兼有政治家与诗人两重品性,而后者无疑是主要的。他既非伊尹、吕望细大不捐、强力忍垢之辈,亦非曹操、桓温之流的奸雄,更以苏秦、张仪等凭三寸不烂之舌搏取富贵为耻,且不屑与子兰、上官、郑袖等周旋,可以说,他政治上的报复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实现,因此,他更是一位诗人。高洁自许,目下无尘,纫兰制荷,养菊栽蕙,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文选》卷五十三载李康《运命论》),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这也是势使之然。处在战国时代,鸡鸣狗盗之徒,亦可拖青纡紫;翻云覆雨之辈,偏能乘车挂印;就是下流到吮疮舔痔者,犹能载千金以归,可以说,士无贤不肖,均有用之才,独诗人无补于世。故同时其他诸国,传诗甚少。惟屈原举世混浊而独清,众人皆醉而独醒,被发行吟,阳狂泽畔。《离骚》:“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兮故都?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无人知之,是其一;不与美政,是其二;这应该是屈原涉江怀沙的主要原因。
屈原对死亡的思考在当时也有其代表性:首先,他意识到“人固有一死”,这个尽头是谁也不能避免的,恐惧要不的,要正视这个冰冷的深渊;其次,他是怀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情离开人世的,即使再给予他新的生命,他也不可能有别的选择,因为他对自己不苟流俗,对美好理想,上下求索,持之以恒,以至于死的一生,并无悔恨,他甚至对死亡还进行了美学层面上的思考,他的确作到了“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论语·卫灵公》)唯一能够引起他的担忧的也许是“身死亡而道不用”,未来世纪倾听不到或理解不了他悲愤至极的言说。他的诗乃发愤而作,慨天道不公,不佑善人,亦司马迁《伯夷列传》之意。他在诗中灌注的是真实的自我,灌注的是只有真实生命才会具有的倔强的不息的激流,想象奇瑰,千回百曲,上则共日月争辉,下则与河山表里,论其对人类心灵的冲击力,千百年来,罕能继武。
宋太祖尝言:“使李煜以作诗工夫治国,岂为吾虏也!”李煜国破身囚,终日以泪洗面,因怀故土,竟被毒死,然“词经”铸就,不知多少“潇湘妃子”为之垂泪,问陈桥兵驿,赵氏陵阙,而今安在哉!国君李煜之不幸,正词人李煜之幸也。——“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果何为哉!”(王国维《人间词话》)
清代学者费锡璜《汉诗总说》云:“屈原将投汨罗而作《离骚》,李陵降胡不归而赋别诸诗,蔡琰被掠失身而赋《悲愤》诸诗,千古绝调,必成于失意不可解之时。惟其失意不可解,而发言乃绝千古。下此则嵇康临终,杜甫遭乱,李白投荒,皆能响继前贤。外此则吾未之见也。”
屈赋的风格兼有《诗经》之风雅,与《庄子》之“怒而飞”相近,而其精神,又渊出孔子,虽取镕经意,亦自铸伟辞,他是先秦歌诗之集大成者,故能气往铄古,词来切今,其衣被辞人,非惟一代。李白长篇歌行与其风神一脉相承,而杜甫则是他精魂之重塑者。——笔者也认为他生得其时(汉民族历史上的第一个贫乏时代),死得其所,故作《相见欢》以咏之:
西风惊梦船窗。蓼兰香。记著落花时节去潇湘。
天已问。魂何恨。碧波伤。遗下高山贤哲几番仰。
栏目精选:“顾城的诗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书是知识的源泉。阅读作品,仿佛让我身临其境,被书中情怀所感动,为书中人物所折怀,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那要怎么下笔才能把心里的触动尽数诉说出来呢?以下内容是我特地整理的“顾城的诗的读后感”,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篇1读顾城的诗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想象力的快意,因为他笔下的世界是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话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让你在五彩斑斓之间忘记了现实。他的诗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罢不能的奇幻活泼的想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的技巧,事实上,真正的诗人是拒绝技巧的,诗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触摸本真的感觉,他只是在记录,而不是在创造。
换句话说,诗不是他灵感的产品,诗是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间深处。
《许多时间,像烟》这一首诗,也会就会唤醒我们的这种奇妙的感觉。时间,以及与时间相关的往事,当我们站在某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的时候,常常能有烟波浩渺之感。秦观的《满庭芳》中有多少蓬莱往事,回首处,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时间里的浪子为之唏嘘不已。
西沉的落日,万点的归鸦,无语东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胧的烟霭中轻轻地裹着,仿佛是一幅以追忆逝水年华为主题的水墨,让人想来就有无涯的落寞。
而与这种落寞紧紧地绾结在一起的,就是时间。时间是永恒的,但是与往事相关的时间又是飘忽不定的。而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又都在变成往事,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每一刻都生活在烟云笼罩之中。
许多烟从花草中出发,小红眼睛们胜利地亮着这一句就让我们见到一幅诗人独对火堆的剪影。夜色降临,一堆火轻轻地燃起,那些温和的火苗里,袅袅的白烟静静地升腾。在诗人的眼中,那闪闪烁烁的火苗,就是烟的眼睛。诗人反复地叹惋有些晚了,因为那些美丽的火苗,都要变成美丽的图案,烛光中精致的水瓶,火将要熄灭了,我们也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火将熄未熄的时候,那柴草上闪烁的火星有着另外的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感。
这种美不是静止的镜像,但诗人却用精致的水瓶这一个比喻将其传神地描绘了出来。那将而那袅袅地升腾的白色的烟雾,如花一样覆盖下来,随之而来的是第二天的黎明。而昨天所发生的一切,已经成了为与烟有关的记忆。昨天是什么?有着子弹击中铜盘的响亮的声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着与甜蜜有关的狂欢。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篇2顾城的诗很难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诗人的心。
肤浅地谈下我的读后感:这是诗人的一个梦,顾城试图通过诗将梦重现:我将铁链理解为阳光(一节节阳光的铁链),因为此梦和水有光,所以出现一系列意向:泉水、大海、鱼而有水则有岸则有台阶,大海同;晴空;一样都是青色,鱼与鸟相恋象征宿命的绝望。
白马从森林深处踏着闪烁的阳光奔来,开遍鲜花。青色的大海翻滚的海浪便是我的火焰,是这晴空最强的兵,它们可以冲破一切束缚夺向自由。在海中,我望见飞鸟与鱼相恋,我想起了你然而这阳光确如铁链般沉重,我的自由只在梦中。
这是一曲对心中美好的颂歌与哀歌,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或许是爱情),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面对大海,我低声说了声你的名字。我所有的花只为你开。表达的爱慕之意溢于言表,然而字里行间却充满绝望与孤独我们都在阳光的铁链下行走,你我的结局逃不了飞鸟与鱼的宿命。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篇3读顾城的诗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想象力的快意,因为他笔下的世界是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话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让你在五彩斑斓之间忘记了现实。
他的诗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罢不能的奇幻活泼的想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的技巧,事实上,真正的诗人是拒绝技巧的,诗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触摸本真的感觉,他只是在记录,而不是在创造。换句话说,诗不是他灵感的产品,诗是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间深处。
《许多时间,像烟》这一首诗,也会就会唤醒我们的这种奇妙的感觉。时间,以及与时间相关的往事,当我们站在某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的时候,常常能有烟波浩渺之感。秦观的《满庭芳》中有多少蓬莱往事,回首处,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时间里的浪子为之唏嘘不已。西沉的落日,万点的归鸦,无语东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胧的烟霭中轻轻地裹着,仿佛是一幅以追忆逝水年华为主题的水墨,让人想来就有无涯的落寞。
而与这种落寞紧紧地绾结在一起的,就是时间。时间是永恒的,但是与往事相关的时间又是飘忽不定的。而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又都在变成往事,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每一刻都生活在烟云笼罩之中。
与昨夜相关的时间,已经像随风漂走的烟的花朵一样消失了,带走的还有诗人无法挽留旧梦的叹息。可是,对于生命来说,光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溪流,已经走了千年之久,而且还将永远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拥有光的人们,还有必要为昨夜的逝去而叹息吗?青葱的岁月,金色的年华。如烟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们不忍割舍。正如我们在童年的夏天里,赤脚行走在水里的清凉,或者在狂暴的风雨里骑着自行车疯狂地奔驰和放歌。正如年轻时候和心爱的姑娘所牵手走过的绿荫,共同拥有的月色,以及无数次的误会与眼泪,还有无言相对的身影。这都是我们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实即使在火苗最美丽最温暖的时候,让人忘记时间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奢望过,它能一直伴我们走过如此富有诗意的长夜,我们只是看着空中绽放的烟的花朵,祈祷着,能在黎明后的某一个时候,拥有一个有你的梦。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篇4我翻开了《顾城诗选》,知道只有这些小诗才能让我抛开烦恼。
第一次读到《自信》时,还不是特别理解,但当再一次读时,便有了自己的体会。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小男孩,他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用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骄傲的在前面走着,面带微笑。而另一个与他长得一模一样,但却是虚幻的,他皱着眉头,像是要哭了,这个是他的命运。多么形象的一首诗,简洁但又富有真理。
是啊!人的命运是要靠自己掌握的,正如英国丁尼生所说的:人就是人,是他命运的主人。我们不能盲目的相信宿命,认为一切都是天注定的,更不能去相信那些算命先生,看所谓的手相、面相。如果他们真的会算命,为何不去为自己算一卦呢?又为何依然坐在街头等待生意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反省、去思考吗?
雨果说过:当命运递给我一个酸的柠檬时,让我们设法把它制造成甜的柠檬汁。是的,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在他们刚出生时,就像是拥有了一幅新的画卷,这画卷也就是他们的人生路程,至于最后是暗淡无光,还是绚丽多彩,就看他们自己是怎样涂写的了。所谓:是燕雀,是鸿鹄,就在一念之间。
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我觉得现代社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你是男是女,是贫穷或富有,是白种人,黄钟人或黑种人,都有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美国黑人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凭着自己的努力和自信,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打破了美国黑人当总统候选人的纪录,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过去的社会由于严重的种族歧视,黑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地位卑贱,但现在,事实证明,只要愿意付出努力,敢于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能成功。
我突然想到了我自己,在我的数学成绩频频创造新的纪录时,我想到的不是努力去克服它,而是想用我的强科去弥补我不高的数学成绩。这种听天由命的学习态度是我总分被拉下的主要原因。我开始庆幸我现在明白了这一点,虽然时间不多了,还剩下一周,但我相信只要我肯去努力,肯去改变现实,就一定会有进步。
冬天的阳光是温暖的,柔和的,像是逆境中的一丝希望,启示人们不要放弃,前面就是光明手中的《顾城诗选》被撒满了阳光,我忍不住再读了一遍,感谢它在我迷惘时给予我一条通往成功的路。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篇5题目:《顾城的诗》
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
很早就买过顾城的诗集,印象里的是人应该是执着于“黑暗的夜给了我黑的,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朦胧诗人。
他就像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将心中那些倏忽而至的意象与色彩转化为飘忽、绚丽的诗句,童话般明媚,还带着些许忧伤。
我始终记着形容他的那句目:“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说的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大众印象里的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为什么呢?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
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
拿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也亲近了世界。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篇6读顾城的诗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想象力的快意,因为他笔下的世界是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话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让你在五彩斑斓之间忘记了现实。他的诗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罢不能的奇幻活泼的想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的技巧,事实上,真正的诗人是拒绝技巧的,诗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触摸本真的感觉,他只是在记录,而不是在创造。换句话说,诗不是他灵感的产品,诗是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间深处。
《许多时间,像烟》这一首诗,也会就会唤醒我们的这种奇妙的感觉。时间,以及与时间相关的往事,当我们站在某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的时候,常常能有烟波浩渺之感。秦观的《满庭芳》中有多少蓬莱往事,回首处,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时间里的浪子为之唏嘘不已。西沉的落日,万点的归鸦,无语东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胧的烟霭中轻轻地裹着,仿佛是一幅以追忆逝水年华为主题的水墨,让人想来就有无涯的落寞。
而与这种落寞紧紧地绾结在一起的,就是时间。时间是永恒的,但是与往事相关的时间又是飘忽不定的。而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又都在变成往事,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每一刻都生活在烟云笼罩之中。
许多烟从花草中出发,小红眼睛们胜利地亮着这一句就让我们见到一幅诗人独对火堆的剪影。夜色降临,一堆火轻轻地燃起,那些温和的火苗里,袅袅的白烟静静地升腾。在诗人的眼中,那闪闪烁烁的火苗,就是烟的眼睛。诗人反复地叹惋有些晚了,因为那些美丽的火苗,都要变成美丽的图案,烛光中精致的水瓶,火将要熄灭了,我们也应该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火将熄未熄的时候,那柴草上闪烁的火星有着另外的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感。这种美不是静止的镜像,但诗人却用精致的水瓶这一个比喻将其传神地描绘了出来。那将而那袅袅地升腾的白色的烟雾,如花一样覆盖下来,随之而来的是第二天的黎明。而昨天所发生的一切,已经成了为与烟有关的记忆。昨天是什么?有着子弹击中铜盘的响亮的声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着与甜蜜有关的狂欢。这些,在今天都只是留下了一些必将沉入港口的碎片。有点晚了,我们又一次听到了诗人的叹息,因为在时间里,很多的东西都已经成为无法拯救的旧事,那曾经如此真实的一切,包括爱情与理想,包括成功与失败,都已经变成时间里的尘埃。今天,悬浮在梦想之上的今天,必将是另外的情形。
与昨夜相关的时间,已经像随风漂走的烟的花朵一样消失了,带走的还有诗人无法挽留旧梦的叹息。可是,对于生命来说,光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溪流,已经走了千年之久,而且还将永远的行走下去。既然如此,拥有光的人们,还有必要为昨夜的逝去而叹息吗?青葱的岁月,金色的年华。如烟的往事,清晰的今日。生命中有太多的色彩令我们不忍割舍。正如我们在童年的夏天里,赤脚行走在水里的清凉,或者在狂暴的风雨里骑着自行车疯狂地奔驰和放歌。正如年轻时候和心爱的姑娘所牵手走过的绿荫,共同拥有的月色,以及无数次的误会与眼泪,还有无言相对的身影。这都是我们在昨夜燃起的火光,然而其实即使在火苗最美丽最温暖的时候,让人忘记时间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奢望过,它能一直伴我们走过如此富有诗意的长夜,我们只是看着空中绽放的烟的花朵,祈祷着,能在黎明后的某一个时候,拥有一个有你的梦。
我们已经成熟了。有时候想来,成熟真是一个让人感到苍凉的词语,当你说自己成熟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把自己完全交给了现实。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美丽而又庄重的词语包装它,比如善良、责任、忠诚等,我们一任自己被现实的水磨平自己的棱角,一任自己逐渐地适应各式的面具,自如地扮演各样的角色。生活里不再有看星星的心情,我们只是在有的时候,看着镜子里不再年轻的面容,看着渐已萧疏的头发,心里悄悄地掠过一丝的凄凉。因为,那我们不曾在意的风,已经把我们送进了秋季。面对这个我们不喜欢的世界,逃离的冲动似乎也不复存在。我们曾经是那只小蝌蚪,想着终生都能够生活在水中,想着会像一条鱼那样活泼泼地活着,可是时间却让我们变成了青蛙,这个世界不是给蝌蚪准备的,它存在的唯一的命运就是,长大,就是,失去自己,变成另外的一副丑陋的身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活下去。直到最后。在稻香里歌唱的时候,还会想起那个梦吗?
也许真的,有点晚了。但是,当整个世界的阳光都照在我的身上,我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那天晚上,烟的形状。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篇7每次读完顾城的诗,心有被放逐过一般的自由而清亮。
少年时期,籍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蔑视和对抗我眼中的恶俗;浅吟着字迹已模糊,因为思念的缘故表达和纪念我青涩的情怀;激昂地喊出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宣誓我青春的冲动与追求那时,顾城就是我心中最伟大的城,让我仰望,令我叹息。
顾城,堪称中国朦胧诗派最重要诗人,他以孩子般的诗思和语体构造了一个诗的天国,他的画作,他的诗句无不让人感叹竟有这样一颗童心去看世界。而他曾经的早年天才,他与谢烨、英儿传奇般的感情纠葛,以及他忧伤而慌张地离去都让我们的心里不时震颤。
一个人,生活可以变得好,也可以变得坏;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个艺术家,也可以锯木头,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有一点,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他不能变成一个鬼,他不能说鬼话、说谎言,他不能在醒来的时候看见自己觉得不堪入目。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这就是顾城,一个孩子般纯粹的顾城,一个透着宁静和天真的顾城,一个孤独和感伤的顾城: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想要认识一个人需要读他的历史,但想要认识一个诗人,或许就只需要读他的诗歌。
他的很多话并不像真正意义上的诗,不太刻意和修饰,没有斟酌过用词和断句,也没有特别固定使用的意象然而,却非常好听,如果你读出来的话。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篇8顾城的诗很难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诗人的心。
肤浅地谈下我的读后感:这是诗人的一个梦,顾城试图透过诗将梦重现:我将铁链理解为阳光(一节节阳光的铁链),因为此梦和水有光,所以出现一系列意向:泉水、大海、鱼——而有水则有岸则有“台阶”,大海同晴空一样都是青色,鱼与‘鸟’相恋象征宿命的绝望。
白马从森林深处踏着闪烁的阳光奔来,开遍鲜花。青色的大海翻滚的海浪便是我的火焰,是这晴空最强的兵,它们能够冲破一切束缚夺向自由。在海中,我望见飞鸟与鱼相恋,我想起了你……然而这阳光确如铁链般沉重,我的自由只在梦中。
这是一曲对心中完美的颂歌与哀歌,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或许是感情),我所有的花都从梦里出来,我所有的梦都从水里出来,应对大海,我低声说了声你的名字。——我所有的花只为你开。表达的爱慕之意溢于言表,然而字里行间却充满绝望与孤独——我们都在阳光的铁链下行走,你我的结局逃不了飞鸟与鱼的宿命。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篇9搜寻顾城诗转是偶然看到此书,翻开一页两页,被作者的文笔所吸引,便一直读了下去。其实对顾城最大的印象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让我在黑夜中寻找光明。”这首诗,这两句话基本充斥着我的童年生活,每每讲出这句话,总觉得有点时不待我,我自处之的淡然,微微使人心悦之。
开读之际,在百度词条上搜寻过顾城,最多的便是顾城和妻子以及英儿的感情纠纷外加杀妻自缢案。现在的时代,现在的眼光也许对他的评级更多的是比较偏执,精神扭曲,因为从古至今的时代便是会更加关注一个人的缺点吧。我看了百度词条之后,对顾城更加好奇,便读了这本书。
个人感觉此书给人的感觉逻辑清晰,按照时间的顺序,讲顾城从开始到结束以诗为镜,开认识了顾城。无法避免的也许会有偏差,但是也从顾城的作品审视了顾城,当然外加作者的评价和介绍。
通读全书,就像看了一首长长的诗作,作者写了一篇长诗,诗中的主人公便是顾城。遣词造句犹如诗作一般甜美,犹如聆听一个诗人在静静品读……
诗人——这个角色,似乎给了我们留下了总是比较偏执,压抑的感觉。因为诗人总是喜欢静静的在一个角落当中去思考,去创作,也许他创造出来的诗作有安静的,有沉闷的,有压抑的,有欢快的。但是在创造的过程肯定是不希望别人打扰的。而且我们知道很多的诗人。有的好多都是自杀,比如顾城,比如北岛。因为他们更喜欢把自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当中去感悟那一个画面,感悟那个过程,感悟那一瞬间的灵感,他们比平常人更不容易走出来。我想也许顾城就是这样。的确,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杀妻自缢的做法是他挥之不去的污点。但是也像作者说的,我们了解的只是一个方面的顾城,我们没有360°无死角的去了解他,我们没办法去做一个全方位的评价。
就如作者所说“一首诗,两个人,一场悲剧,一曲赞歌,都在提醒我们,现实跟理想的距离。故事充满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悲剧已经产生,我们渴望着这个世界不再有悲剧,好吧,就这样静静的读诗吧……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篇10我以前写过篇名为《麻雀》的作文,老师在评语中写到颇有些顾城的味道,那是我第一次好奇顾城是谁。之后读到了《一代人》、《远和近》才算真的与顾城的诗有了接触。但大多都是朦胧诗。
透过查阅资料,我发现顾城并不单单创作朦胧诗。所以在那里我更想说说朦胧诗外的顾城与顾城本身。
在《走了一万一千里路》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存在于我记忆之外的顾城。
这是一本用来纪念的书。每首诗旁都影印着顾城手抄的诗稿,上方还会有些他随性画下的图案,许多诗后都附上了顾城姐姐的注解,或是校正词句,亦或是描述弟弟写作时的情绪、背景,这些都很好地勾勒出了记忆的味道。
这本新的诗集带给我的是另一个顾城,一个写着古体诗和寓言叙事诗的顾城。他的不少古体诗会让人惊讶,才高凌天庭,狂歌万世行。自嫌天地小,却到山海空。词若清泉酒,命如黄花消。尘世葬千回,诗魂总轻飘。。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同李白一般的飘逸与洒脱。仔细看来,发现写作时光大多在他少年时,开始超多写朦胧诗后,古体诗变得少了,也依然断断续续地写着,味道却和他晚期的现代诗一样,有一种澄清的悟性。
书后半部的寓言诗,诗写得十分生动,想象丰富又鞭辟入里。在手抄诗集的扉页上有这样一段话,讽刺多有点荒诞,于一时一事,及至真荒诞,便成大讽刺,已不是对某些不存在的事,而是对存在本身了。有人说这话说得很透彻,用在他自我的寓言诗上是再恰当但是了。而我到此刻依旧是似懂非懂。
顾城认为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他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这种诗观,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现实世界的不可弥合的分裂,不和谐的痛苦将在诗观中得到解决,以实现人的心灵的绝对自由。他在用稚气的理想拯救天地,他要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悲凉又崇高,崇高又圣洁。一语洞悉了大世界的斑驳,用孩子般的梦想诉说这一切大概比成人的呐喊更具震撼。北岛呼喊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时,顾城却在执著的画着笨拙的自由,他让小河快乐,让长满淡淡的茸毛的丘陵相爱。他没有诅咒黑暗,而是把自由和光明搬进诗中,就像一场暴风雨后,一切都十分平静,世间甚至没有一星半点的尘埃飘动,受了洗礼般变得干净,心也不染风尘。在物欲横流的人寰世界里,会出现一个十分无辜的小孩,便是顾城。
我很长一段时光无法理解顾城最终杀妻后又自尽的行为,我父亲说正是顾城到末了也没有看透人情与世故,才没有舒婷一样的超然与恬淡。此刻想来顾城大概是看透了的,但最终也无法理解,妥协。正是看透了,所以黑暗更加黑暗,正是因为与生俱来的高洁才更加憎恶丑恶吧,终究是无法容忍了,于是有了精神分裂的结局。这样的顾城变,脆弱的内心一触即发,而做出了最后令人诧异的行为,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
对于顾城最后的做法,虽然我不明白自我的理解对不对,但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认同。这样的高洁过于极端,过于偏执,而导致最后精神上的分裂。虽然是因为心中所向往的,编织的世界过于干净纯洁,而应对世俗的心里落差也就越大。顾城的结局就像海子的卧轨自杀一样,让人万分遗憾。
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篇11在我的印象里诗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并且也是多愁善感的。有一种罗纱轻遮伊人面,眼目含情似无情。樱唇欲语又还羞,婷婷袅袅似烟飞。的神秘气质。
顾城也不例外,可能有很多人都会问:他为什么走到哪儿都会带着一顶帽子?顾城的帽子是用他的一条牛仔裤的裤腿做的,在访谈录中张穗子也曾问过顾城:为什么你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永远戴着这顶帽子?顾城说:当我完全不在意这个世界对我的看法时,我就戴着这顶帽子,也就是说,我做我自我想做的事情。但是这顶帽子确实是我和外界世界的一个边界,戴着它给我一种安全感。它像我的家。戴着帽子我就能够在我的家里走遍天下。这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的思想,也是想持续自我有一颗纯洁,干净的心。
一首《远和近》最触动我的心灵。虽然只有短短的两段,简简单单的两个表示距离的用词,却能确切地表达出,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和社会的现状。就如作者所说: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比人与云之间的距离要近很多,但却是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可见人心与人心之间的戒备,信任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此刻的人们都是为了利益拼搏,自私得甚至不惜伤害身边的人,原本一颗单纯,懂得信任的心,在镜头的推拉中,渐渐地,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扭曲,甚至失去了当初的模样。信任已无存,何来单纯?就像一块纯洁无暇的碧玉,在战火纷飞的战场,被摔得支离破碎,又被烟熏得乌黑,变得一文不值。戒备心也是如此恐怖:它带走了人性的美,带来了人性的恶;它带走了纯洁的友谊,带来了笑里藏刀;它也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苦短,每一天如此勾心斗角,不如快快乐乐的过,多去为别人着想着想,收获心灵的快乐,这也不尝是给自我最大的回报。
人心与人心之间的距离遥远,但你看云时很近。这云代表的是大自然,可见人们对大自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恋,对大自然的崇敬。大自然的鸟语花香,能够使人抛开一切凡尘俗世的杂念,来净化心灵的圣地,它能够让你敞开心扉,大声倾诉自我的心声与难以说出口的苦衷。站在原地,让鸟儿的歌声来安抚你的心灵,把疲惫的双脚伸进凉爽的清泉,抚平浮躁的心,微风带来一阵阵花朵的清香,时刻围绕着周围,就像一片片柔软的花瓣,轻轻地落在身上,尽情的把自我融入大自然,放松情绪,这世界就与你无关了。
《一代人》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一种对黑暗的抗衡,对光明的渴望。黑暗想要吞噬光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这黑暗反而激起眼睛要寻找光明的渴望这是一种叛逆,这是一种反抗,对光明的向往。黑暗与光明的对立,可见顾城的清澈,纯净的心,是一种与生俱来,也是对心灵上的光明的憧憬,就像泥土对水分的憧憬;就像花朵对阳光的憧憬;就像大人们对童真的憧憬。
尘世纷杂,便多给自我留一席清净之地吧。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