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陆洪非的陆洪非对黄梅戏发展历史的研究

网友发布 2023-06-03 23:50 · 头闻号竞价资讯

黄梅戏,作为全国重要地方剧种,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了。在其发展过程中曾有许多名称:黄梅调、黄梅采茶戏、花鼓戏、采茶戏、怀腔、府调、皖剧等等,这些名称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黄梅戏发展的曲折历程,基本上可以看出其发展成因与流传范围,即在成因上是由采茶歌、黄梅调、花鼓戏诸因素孕育而成,在安庆地区流传、发展。陆洪非先生曾上下求索,多方考究,写就《黄梅戏源流》一书,其对黄梅戏的起源提供了几种说法;一是梅子成熟的梅雨季节,安庆沿湖长江大堤未修之前十年九涝,人们在祈求上苍时形成了黄梅调;一是黄梅时节采摘黄梅的劳动曲子;一是黄梅县人在水涝之年来安庆地区唱采茶调乞讨,在当地发展而成黄梅戏。近年来关于黄梅戏的起源有了新的说法,《黄梅戏艺术》杂志曾开展过一争起源大讨论,有学者考证出黄梅县在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大水冲破严家闸的相关文献中无“采茶”记载,黄梅县也不是“每年水灾”。曾任安徽大学校长的怀宁石牌人程演生于民国五年(1916年)出版的戏曲论著《皖优谱》中说:今皖上(安庆)各地乡村中,江以南亦有之,有所谓草台小戏者,所唱皆黄梅调……官司中往往严禁搬演,他省无此戏。”“他省无此戏”,自然道出了黄梅调在当时为皖省惟一性。

当然,起源之争有待进一步去考证。但黄梅戏从地方小戏走向全国,其发展脉络是非常清晰的。

第一阶段是黄梅戏的孕育阶段。在清代乾隆末期至辛亥革命前后。黄梅调在安庆地区流传,与此同时,皖北庐州、凤阳一带的灾民中带来了花鼓灯演唱节目,经过民间艺人的糅合加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声腔体系。

第二阶段是黄梅戏的发展阶段。从辛亥革命至1949年,这期间开始有人正式组织戏班子,“三打七唱”(演出时由三人执打击乐器兼帮腔,七人登台演出)。是其主要表演形式。这些班子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1926年秋,怀宁艺人金老三领班,第一次进省城安庆演出,主要演员有丁永泉、郑绍同等人。1934年,黄梅戏首次到上海演出,既扩大了黄梅戏影响,又与评剧、越剧,淮剧、沪剧等剧种相互交流。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严凤英也搭上民间黄梅戏班子,很快在安庆唱红。

第三阶段是黄梅戏的繁荣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鼓、百家争鸣”的方针,黄梅戏迎来了全所未有的春天,1953年成立了省黄梅剧团,其时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十分重视黄梅戏发展,一批著名的民间演员被充实到省黄梅剧团,陆洪非、时白林等知识分子也介入黄梅戏的创作,使得存在糟粕成份的地方戏向高品味艺术境界升华。随着《天仙配》、《女附马》搬上银屏,黄梅戏空前繁荣。第四阶段是黄梅戏的再繁荣期。“文革”过后,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被打成毒草的《天仙配》、《女附马》再度在全国上映。同时,原来拍成就封禁的《牛郎织女》也在禁闭十年之后与观众见面。黄梅戏再次成为全国人们的最爱,演员阵容中出现了“黄梅五金花”,编剧、作曲阵容也得以扩大。第五阶段是黄梅戏的求索期。进入新世纪以后,电视普及、网络迅速发展,各种文化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加之人们生活节奏变快,大多数年轻人不再仅仅是喜爱黄梅戏,黄梅戏剧目上还停留在《天仙配》、《女附马》等经典上,甚至,为了迎合政治需要,为了得到政府资助,排演了一些配合宣传的歌咏之作。虽然拿到了一些政府奖项,但老百姓不喜爱,不认可。黄梅戏的希望在哪?出路在哪?是许多专家探寻的问题。黄梅戏必须培养新的观众,必须精心打造新的经典剧目,必须有继承有革新有突破。从黄梅戏的演变史可以看出,黄梅戏的繁荣时期是一个迫切需要文艺的时代,是百年难得的杰出演员、卓越编剧、作曲同时出现的结果。陆洪非,这个从小就喜爱黄梅调的知识份子,在时代的呼唤中,介入了黄梅戏的剧本改编、创作,化腐朽为神奇,对黄梅戏的繁荣发展功不可没。可以说,黄梅戏成就了他,他也成就了黄梅戏。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