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与“各人自扫门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等。
总之,作文要创新,才能吸引别人,得到高分。
下面是一篇作文示范:
童年趣事
童年生活,就像淙淙流淌的小溪,而一件有趣的小事,就仿佛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儿,不时从水中跳跃……在这许多趣事中,我最难忘的是这麽一件事。
六岁时,我住在昆山老家,我家隔壁是个大院子,院子里有个张老头,他已七十多岁了,特别迷信,平时总要跪在神橱前,低着头祈祷。因为他头顶有些秃,我在背地里叫他“张秃子”。有一次,我说漏了嘴,被他听见,他不但把我臭骂了一顿,还告到我家,让我挨了顿打。我从此就怀恨在心,总想报复。
一次,我抓到一只小刺猬。我早就听说刺猬嘴上抹了盐能学人打喷嚏,嘿,这下有机会报复他了。我便拿出盐罐,用手抓了一把,不加思索地往刺猬嘴上抹去,谁知不但没抹上,反而被它刺了一下。我眼珠一转,忽然想起妈妈说过,到了冬天,天气冷了,动物们都要冬眠。于是我把刺猬放进了冰箱。
过了一阵子,我便把“冬眠”了的刺猬拿了出来,得意地往它脸上、嘴上、左一下、右一下地抹了好多盐,于是兴冲冲地拎起装着刺猬的笼子出了家门。在门口碰巧看见张老头的小孙子在玩耍,就和他嘀咕了一会儿,让他拎起笼子进屋,我则跑进大院,找了个地方躲了起来。
不一会,屋里响起了张家小孙子的声音:“爷爷,有人在咱院里偷桃子”。
“什麽?哼!这帮猢狲。”接着,“张秃子”气势汹汹地走了出来,往院中的桃树走过去。
我乘机溜进屋,与张家小孙子手忙脚乱地把笼子塞进了神橱内,躲到了门后,准备看一出好戏。
不一会,张老头走进来了,仍旧跪在神橱前的蒲团上,虔诚地祈祷着。
这时,屋里忽然响起了几声老人的叹气声,张老头猛地站起,惊讶地望着四周,楞了好一阵。一声声叹气又像打喷嚏声随之又来了,张老头凝神细听,很快发现声音是从自己跟前的神橱发出的,他急忙跪了下来,捣蒜似地磕着头,嘴里念叨“神灵保佑,神灵保佑……”而我们已在门后笑成一团,虔诚的张老头竟未发觉是我们在捣乱。
这件事过去六七年了,但我却时常想起,为自己的顽皮的恶作剧而得意。
讲评:
作者叙写了自己六岁时在老家因取笑邻居老人而挨骂挨打,从而萌生报复之念并进行报复的时。记叙事件,有起因、经过、结果,过程完整具体。在记叙经过时,情节曲折,显示小作者的聪明、顽皮、有心计。在交代时间因素时,用“偷桃子”巧妙点出,不呆板。
本文最大的不足是立意不够深刻,中心不突出。如果将中心确立在“反对迷信”之类的意义方面,主题就深刻了。
回答者: z88951402 | 二级 | 2008-6-26 19:53
根据材料确定中心
记叙文是用叙述的方式表情达意的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描写人物生活片断或整个生活经历(传记)、讲述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过程、描绘某个地方的景物的文章、故事、小说、童话、寓言、某些日记等。这里讲的是狭义的记叙文。
记叙,是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的表达方式。除了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记叙文之外,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里常常也有记人记事的片断。
材料,就是记叙文所反映的事实。我们平时观察生活、阅读书报所得到的零散的事实称为“素材”;如果从素材中概括出了中心思想,回过头来再根据中心思想进行选材,那些经过加工挑选出来的彼此有内存联系的材料就叫做“题材”。
掌握丰富的素材,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作者对客观事物应有详细的了解,如果对客观事物(素材)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多,又怎么能把客观事物反映出来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炊”;没有米,饭是难以做出来或根本做不出来的。常常有同学说:“老师,我不会写。”其实,那常常是“没得写”,头脑里空空如也,文章就写不出来了。如果仔细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了解各种各样的事情,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是“视而有见,听而有闻”,再加上广泛阅读各种书报,头脑里或笔记本里积累了各种素材,写文章时就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了。所以,完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收集各种素材,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文章通过记叙人或事物所反映出来的观点,就是中心思想。请注意,中心思想是一个观点,是一种思想,不是指事情的经过或人物的特点。有时老师让同学写个中心思想,一些同学写“通过这一件小事,说明这个人物脾气不大好。”或者“描写一件平凡的小事,说明书包失而复得的经过。”这都不是中心思想。如果改为“通过一件小事,说明这个人脾气不好,影响团结”、“通过书包失而复得的过程,表现社会风气正在好转”,这才叫做中心(“中心思想”也叫“主题、主题思想、中心思想”,日常生活里也简称“中心”)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可以利用判断的形式用一些语句明白地表示出来,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明白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战士确实是最可爱的人。但是,更多的记叙文并不是这样,而是通过记人记事来表现中心意思,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头到尾没有哪句话能表达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通过全文的记叙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材料里提练出来的。譬如有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个说明的问题或道理就是中心思想。可见,中心思想是从事情(材料)中得来的。这跟在课堂里学习每篇文章时概括中心是一样的。例如学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一课,我们可以从人们到各地找药、王府井特药商店为送药而做各种准备、空军为送药而不顾危险、县委为救民工而多方面设法等材料(题材)里概括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制度真好”这样一个中心思想。这跟写文章相似,所不同的只是学课文是最后才概括出中心,而写文章则是动笔之前就把中心定好。
从材料里概括出中心思想,这是写记叙文的基本功,应该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提炼中心也有一些思维方法,如概括事物的共同点、比较事物的不同点、展开联想、开展逆向联想、表达自己的态度、寻找因果联系等等。
可以的。
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参考资料:
http://wwwchinese163com/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3815[思路分析]
写好叙事写人的文章。事和人在文中是很难分离的,因为事是由人来做的,表现人离不开具体的事,所以说,任何叙事写人的文章都是为了写人,以叙事为主的文章要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归结看还是写社会风貌,是在写人。是有道理的。
[解题过程]
一 把握情境,真实地叙事
写什么?叙事指叙述各类事件,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表达内容。事,必须有具体的情节,情节是指事件的变化和发展经过,是构成记叙文的基本内容。一个完整的情节就应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当然,这六个要素在每一篇文章中不一定都要具备,而且表现形式也可以灵活多变。
叙事要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重要的是“把握情节”,因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是靠情节来表现的,情节在文章中又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是从大量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情节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求具体、连贯,突出思想意义。
怎样把握情节呢?
(一)选择和提炼情节是重要的一步
选择、提炼有代表性情节,就是抓住生动、新颖、能揭示生活深刻意义的人和事。
我们讲过生活中的素材是题材的基础,但题材(情节)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的结果。情节的真实性、丰富性、典型性,都要求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素材为依据,从中选择、提炼出富有思想意义的情节来。这个选择提炼的过程也是你对生活深入思考、加深认识的过程。
(二)其中“抓住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情境,就是情景、境地。抓住情境,就是在文章中着重渲染具体的、生动的情景、状况,如人物遇到了怎样紧急的境况,怎样危难的处境,怎样一种复杂、矛盾的局面,怎样一种特殊的困难,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等,抓住“情境”进行具体的渲染、描述。这样写一方面可以使人物的性格、品质、感情等在特殊的困难或考验面前表现得更鲜明,更可信;另一方面可以抓住读者,读时对文中的人物关注,产生阅读兴趣。一个“情境”描述、渲染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物的活动的背景,在此后,再来通过刻划人物就更具有典型性。如《七根火柴》中对草地气候变化的情境描写,《小桔灯》中对小姑娘家境的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美女蛇故事中的描写。
二 “以小见大”,挖掘深远
取材虽然是身边的一些小事,但生发出的意义应是深远的,这就是“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题材小,不要就事论事,而要把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义写出来,也就是从局部反映整体。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个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尝一脬(pāo)肉,而知一镬(huò)之味,一鼎之调。”从锅里舀取一块肉尝一尝,可以知道一锅肉的味道,这一锅肉烹调的好坏。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我们同学们经历的多是小事,我们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局限,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小事,具体写,才容易写好。“以小见大”的写法,还便于细节描写,写得深入,写得生动,表现出深刻认识。
如《藤野先生》选材小,写藤野先生批改作业、修改插图,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等,这些小事却能看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中国留学生的诚恳,治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菜园小记》选取的是在延安种菜的一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许多片断,可是“小”中见大,把延安大生产运动和军民与困难作斗争的光荣传统表现出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件珍贵的衬衫》从一件衬衫的小事,我们看出周总理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伟大人格。
生活中的小事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重要的是要留心,善于发现,注意搜集,积累。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罗丹说的这种对“美”的发现,正是从生活认识中得来的,是挖掘出来的。没有收集到丰富的材料,怎么能有“精”,有“深”。
三 选取若干材料,行文注意结构安排
1 以时间为序
事件在一定的时段中发生、发展、变化,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如童年、少年、青年三个生命时段发生的事;早晨、上午、下午一天的时间段;上课前、上课、下课后;一节课的时段等。按照时序安排材料,发生在不同时段的事件(或片断),要标明时间的变换,给读者鲜明的时间印象和事物发展的状况。
2 以空间转换为序
空间(或者说地点、环境)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事物总是存在在一定的空间中,在空间中发展、变化的,因此,叙事离不开空间这个条件。
空间有比较大的地域,如洲际,有比较小的某个具体的城市、乡村、街道、学校、操场等,用不同场所、不同景观的转换等来安排结构,需要在文中标明空间的转换,给读者空间变动和空间印象,能帮助读者把握不同空间的不同风貌的变化。如《多收了三五斗》,从河埠头的万盛米行粜米到街上购物,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场景,有空间转换的交待“街道上见得热闹起来了”。不同的场景中,叙述的对象、内容也有所不同。
3 场面分段标题式
场面是由人物在一定的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也就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它由人、事、景三个因素构成,在文中选取了若干个场面,那就要将这几个场面有机地组合起来,可以用分段加标题的形式,也可以用过渡、衔接的段落或句子。分段加标题的形式比较鲜明,也省略了设计过渡的问题。
4 线索贯穿
文章选取若干事件或片断,就需要用一条线索来贯穿,把大大小小的事件或片断有机地串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有的文章以物为线索,主要是在事物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用某物把生活片断有机地联起来,如《记一辆纺车》、《七根火柴》等。有的文章以“意”为线索,也就是以中心思想或作者的认识为线索,串连各个片断。如《春》抒发“我”对春天的热爱和追求,选择了盼春、绘春、颂春等一系列片断,寄托了作者的感情,用作者对春天的感情贯穿全文。有的文章以人物为线索,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以他的所见、所闻、所想为线索,把文章若干片断、情节贯穿起来。
还可以按作者(或“我”)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为序,将前后的事件或片断联接起来。如《荔枝蜜》
四 点面结合
点,是指事物局部,重点;面,是指事物的全局和整体状况。叙事写人既有对事或人的全貌和整体情况的概括介绍或一般描述,又有对人或事物某个部分、某个方面,特别是重点情况的详细叙述和描写,并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点面结合,叙事写人既有全貌又有重点,就能给人既全面又具体,既完整又形象的感觉。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的部分,既有全貌又有局部。《一面》中写鲁迅的肖像就是对“点”的描写,又有“面”的概括,就是鲁迅的伟大精神。《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与鲁迅相识、相处、告别的若干事件、片断,是“点”,概括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大而言之”,“小而言之”,是“面”。
五 开头引入、渲染、铺垫,结尾引出、照应、升华
古人说:“凤头,猪肚,豹尾。”(元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乔梦符的话)意思是要重视文章的开头,设计一个好的开头会使文章增加色彩,“凤头”的意思是“美”。要美,不能单纯认为就是词藻美,语句美,而是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这也是美。
开头引入的要求是切题,“美”,吸引读者。渲染就是能用简要的语句将其意突出,抓住读者,正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当然这是写诗的要求,写文也如此,不是“奇”而是真,“逼真”,如同在眼前。铺垫就是做些必要的铺陈和垫衬。
引入、渲染、铺垫的方式很多,如:
交待环境,引入人物、事件。如《孔乙己》
点出所写的对象、人、事。如《我的老师》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交待写作动机。如《背影》《一件珍贵的衬衫》
解题,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如《白杨礼赞》
紧扣叙事,直抒胸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描写环境,渲染气氛,为情节发展作铺垫,如《多收了三五斗》、《故乡》
设置疑团,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结尾要引出、照应、升华,就是把读者从具体的事件、人物中引出,使记叙完整,并把读者引回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引向更为深远的境界。古人说“豹尾”,就是结尾要有力,且“画龙点睛”,有精神,有神采,就是余味无穷,发人深思,给读者以精神境界或思想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这就是升华。
结尾引出、照应、升华的方式很多,如:自然收束,回味无穷。如《小桔灯》、《背影》
富有感染力的抒情。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含蓄深刻带有启发式,发人深思。如《荔枝蜜》、《故乡》、《多收了三五斗》
呼应开头,点明主题。如《一件小事》、《一件珍贵的衬衫》
古人讲究“首尾圆合”,“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白居易《新乐府序》“标其目”就是揭示文章的题旨。“卒章”就是文章结尾。“志”就是主旨。强调开头夺目,结束升华。清朝李渔《闲情偶寄》中“务使开门见山,不当借帽覆顶”,形象地说明开头不应该把“山”,题旨遮挡住。宋朝沈义父《乐府指迷》中强调“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须要”必须要放开,结尾要“长留余味”,要响亮,像唐朝白乐天《金针诗格》中说“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不回。”
我们写文章也应注意用“回顾之笔,兜裹全篇”,首尾一体。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范文)祖母的爱鼓舞着我
自病魔无情地扯去那片本应笼罩着我的母爱的一瞬间起,幼小的我便预感到自己有可能被命运抛到“苦水缸”里。然而,我又是命运弃儿中的幸运儿,爱神赐给了我一位慈祥可爱的奶奶。在我生命的小溪里,不知溶入了多少奶奶的爱。
我四岁丧母,父亲又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年幼的我,体弱多病的奶奶便毫无怨言地担负起了抚养我的重担。奶奶那绵绵的爱时时牵动我的情丝,牵引出一个个写不完的故事。好长,好长……
又要交钱了。自从进入初三以来,我已数不清交了几回钱,更数不清奶奶的银丝又添了多少根。爸爸不在家,我确实难以启齿。不愿再看到奶奶那紧锁的眉头,不愿再听到那渗透了忧愁的叹息。虽说家里温饱有余,但因刚盖完新房,奶奶又体弱多病,资金还是有些困难。吃晚饭时,我刚想开口,猛抬头又望见奶奶那被冬日的严霜染得更白的鬓发,刚要吐出的话又悄悄咽了下去。就让奶奶吃顿安稳饭吧。
吃过饭,奶奶颤巍巍地收拾碗筷。我极力忍着泪水,想等机会说。奶奶催我:“孩子,有作业吗?要有快去写,写完了好早些歇着,赶明儿考上大学,奶奶也就放心喽!”“我……”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要吐出的话,又强咽了下去。奶奶注意到我这微妙的变化,用急切的目光审视着我那张酸楚的脸,像在寻找什么东西。继而又焦虑地问道:“孩子,有啥事?别憋着,伤身子的,快告诉奶奶,奶奶可有办法啦。”“没……没事。奶奶,我写字去了。”我慌乱地应付着,抽身进屋写字去了。身后传来一声轻轻的叹气:“唉!”我的心立即被这轻轻的叹息震得一颤。
时钟刚敲过十下,我便躺进了被窝里。不知过了多久,屋里传来了阵阵的咳嗽声。我带着厌烦睁开了眼睛。那刺耳的声音是从奶奶的房间里传来的,并且还有隐隐约约的谈话声。“老太婆,赶明儿去大夫那里再抓些药来,十几天没吃了吧?天凉了,也该买件袄了。”这是爷爷那嘶哑的声音。他年轻时患了风湿性关节炎,天一冷,便不能下床。“老头子,家里钱不多了,孩子又不在家,也该打点豆油,要不明儿个就没法炒菜啦!对啦,明儿个卖袋水果,让邻居家小三给你捎几贴膏药,顺便给孩子捎双鞋子,用我省下的药钱买也行。”“嗯,可是,你那老病,昨儿个你都吐血了。”“没,没事,孙女她老早没了娘,别苦着孩子就好。”短暂的沉默后,又听奶奶说:“妮儿今儿咋了?像有话说。”“嗯,我也觉得像有事,是不是学校又让交钱?”听着,听着,我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原来奶奶这顿“安稳饭”也未吃“安稳”啊!“老头子,要不,要不再卖点粮,等妮儿她爸回来再买。”话音渐渐低了下去。大概是奶奶怕惊醒我的梦。但她那几欲撕裂心肺的咳嗽声又传了出来,传到我心灵的最深处,很久,很久。
第二天,同学们都交上钱。我不敢给老师许诺,也不知回家后怎么说。刚迈进家门,我便看到奶奶蜷缩在锅灶前的一夜间又苍老了许多。皱纹似又密了几层,白发也像添了许多。看见我,奶奶便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住锅台,抖抖地,像在撑起一件巨大的物体一样站了起来。“妮儿,过来。”奶奶伸出那松枝样的老手,从口袋里摸出一把皱破的票子。我揉了揉早已泪花模糊的眼睛,似乎奶奶的手里正托着一件红色的东西向我蹒跚而来,那是血,奶奶吐出的;那是心,火热的,无私的。“奶奶!”此时的我早已控制不住那如潮的感情,一头扑进奶奶的怀抱,那么宽阔,那么温暖的怀抱。
“傻孩子,哭啥!要交钱咋不跟奶奶说?要不是问燕子,我还蒙在鼓里呢,以后有啥事可别憋着,奶奶心疼,啊,听话。”我抬起头,望着奶奶那充满疼爱与关切的脸,使劲点了点头,并暗下决心:奶奶,您放心吧,我一定考上大学,来报答您那一颗火热的“慈母心”。
祖母的爱,温暖,芳香;祖母的爱,无私,伟大。它时刻鞭策着我,鼓舞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力拼搏,勇攀高峰。
回答者: cy公主88 | 二级 | 2008-6-28 17:15
记 叙 文 的 特 点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写作记叙文要做到一下几点:
第一,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第二,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绾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第三,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