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学推算,地核的温度可达到6000K,与地壳的温度差大约是5000多K。这种情况下,熔岩原子中的最外层电子受热会脱离“能级”的束缚,变成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将趋向低温部形成负电层,则地壳下面必然要形成“温差电场”。在电场的感应中,地壳层中某些矿层会存在局部电场,这种感应电场早在1830年就被人发现过,当时的英国科学家福克斯(PFox)等人就在地下黄铜矿上检测到了这种自然电场。这些电场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其电场力会与重力形成合力而导致“重力异常”,其电离作用会在地表空气中产生“电离光”,受这种电场影响,大气电场会失去平衡,而导致怪风怪雨怪雪等异常气候。当这些局部电场的相对电势(电压)积累达到一定值时(或者有水渗入电场间,破坏了介质的电阻率),电场会将其中的绝缘层击穿,产生剧烈的地下雷暴。这种地下雷暴瞬间释放的能量可与核爆的能量相当,具有很大的破坏性,不仅可以破坏地层结构,造成岩层破裂,而且会形成纵波和横波在地层中向四周传播,造成地表建筑物毁坏,甚至会造成山崩。——这就是破坏性地震的真实成因,大量的临震现象对此提供了证据:
1 、“地声”和“地震光”的验证
有科研部门证实,在雷雨云上方,常会看到与地震光相同的“电离光”,科学界称之为“红色精灵”、或“高空雷闪”,它们与临震区产生的“地震光”是相同的。在大气层中发生的雷电从直观上分为三种:一种是只有雷声,看不见闪电,即“沉雷”;另一种是只见到闪电,听不到雷声,即“干闪电”,第三种是声与光现象先后并发,即“雷闪”。因此,临震区发出的“地声”和 “地震光”都是地下雷电的最直观的验证。
2、“地磁异常”的验证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表述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运动的电场产生磁场,运动的磁场产生电场,这已由磁电机提供最可靠的证明。临震区地表出现“磁场异常”,如指南针乱转、磁铁失力等,还有地下金属物放出火花等,都表明地下有庞大的电场运动,这是对地下雷电的另一个有力的验证。
3 、重力异常的验证
地震部门的先进仪器发现,在大地震发生前,地表面重力会出现异常,众所周知,电场对中性体普遍具有吸引力,地表存在重力异常,表明地下存在局部强静电场,其引力可直达地表以上,与重力成为合力,从而导致重力异常。这是对地下电场的验证,也是地下雷电的重要证据。
4 、“气候异常”的验证
地震前伴随的气候异常总是让地震学科的研究人员百思不解,地层的机械运动如何能够影响大气呢?事实上,气候异常恰恰证明了地震是一种雷电现象。地下电场的变化必然影响大气电场的变化,大气中的电离子会出现不平衡态,导致水分子的“凝结核”增多,进一步造成大气压的变化,怪雨、怪雪、怪风等现象的产生也是对地下雷电的有力验证。
5、“水库地震”的验证
水库地震与水库蓄水的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水库刚积水时,无震或发生小震,水满后发生大震,以后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比如:1962年3月19日发生在中国新丰江的64级地震,1967年修建在印度德干高原的戈伊纳水库地震。而且,将水人为地注入地下深处也会发生地震。注水地震的发生次数随着注水的增减而增减,注水停止后,地震现象也停止了。这都是因为水在渗入地层深处后使地层的电阻率发生了变化,导致异性的电场间发生了放电现象。它是对地下雷电的又一个验证。
6、电离层“电扰”的验证
近年来,多个国家的宇航部门经过大量的观测证实,大地震临震区对应的大气电离层会出现“电扰现象”,这种现象与电离层下面的“雷雨过境”具有相同的特征,这足以证明地震是大范围、大规模的地下雷暴。
7、次声波传播情况的验证
较大的地震发生后,会产生绕地球周转的“次声波”,这种波的特征与核爆炸产生绕地球周转的次声波完全相同,这可以表明地震是一种剧烈爆炸现象,而绝不可能是岩层“错动”、“断裂”现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关于地震成因的判断,必须建立在全部临震现象上,只要有一种现象与理论不符,这个理论都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研究科学,理论是主观的是可以更改的,而现象是客观的是不可更改的。理论必须服从于现象,而不能让现象牵强地服从理论。
“震电说”是根据大量临震现象综合而来的,理论与实际符合得很好。
地球物理学家撰写的论文“地震的预测与消减方法”,文章首先通过大量的观测事实和中国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实际钻探结果说明:地震是一种由构造运动激发引起的地下累积负电荷泄露造成的放电现象(类似地下雷电),这种放电引起了强烈的地震波能量释放(强震的主要能量来源),并产生一系列的热量释放和地下聚集的气体和流体释放等。形象地比喻就好像手枪发射子弹,直接导致地震发生的往往是构造运动,断裂构造突然活动好比手枪的扳机激发,而真正的地震能量释放好比子弹内火药的爆炸,而最终形成的流体释放好比子弹射出后冒出的白烟。然后给出了地震的成因机制分析,说明这些聚集于地球浅部的电荷主要来源于地球深部的高温高压下元素转换所发生的电(核)化学过程。紧接着给出了利用遥感、地面、地下“三位一体”的地震预测方法,分别测量电磁场变化、热红外异常、多种流体及地应力异常变化等,理论上可以准确地预测较大地震,因为较大的地震震前往往会有地下聚集电荷的泄露(可以理解为地下圈闭密封不好)。最后给出了地震的预防和消减方法,即通过深钻灌注卤水(盐水)的方法对地下累积电荷进行缓慢放电,避免累积电荷集中放电的现象发生(即地震的主要能量来源)。就好比给地下深处安装了一个地下避雷针(形象地比喻是地球“打针”,因为地球也有生病发生颤抖的时候),从原理上讲,在地震经常发生的地区只要有足够数量的深钻灌注井就可以预防较大地震的发生。
想9月份到北疆自驾游,时间10-12天,到乌鲁木齐租车,4个人,请问有没有较好的方案路线,重点住宿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传说中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凤爪、鹿角、鱼鳞、鱼尾、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敖汉旗紧邻辽宁省,查海遗址在辽宁阜新县)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兴隆洼文化的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 龙
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种动物的特征)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其中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tng]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u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en甚]的腹,鱼的鳞,虎的脚掌,鹰的爪子。这显然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对于龙的主体原形的探讨,学者们作过许多有益的研究。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但普遍认同龙的基调是蛇。最初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龙即大蛇,蛇即小龙。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e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丰富与补充。
龙,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具体是哪九种动物有争议。 相传龙的形体“九像九不像”,《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另一说是:“嘴像马、眼像蟹、须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狮、鳞像鲤、身像蛇、爪像鹰…”;还有一说是:“头似驼、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 台湾画师相传的画龙口诀,也相当有趣:“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五画狮鬃六鱼鳞、七画蛇身八火炎,九画鸡脚画龙罢”,也许记住它,你也可以画出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呢!
龙的分类
有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无角的叫螭(chi)龙,有角的叫虬(qiu)(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蛟龙、螭龙、虬、应龙,都不是龙的正统,龙的正统叫做苍龙。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 《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e甚]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
按爪分类
五爪龙(脚趾)
元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实例可参见唐、宋、元的瓷器纹饰。明代流行四爪龙,清代则是五爪龙为多。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诸侯、三爪大夫” 民间“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形成于清代,主要作为皇帝与下臣服装上纹饰的差别,皇帝穿“龙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这只是名称上的差别而已,从龙的形式上来讲无论龙和蟒都是四足蛇类,形状无差异。 三爪龙
中国龙并非一开始就有五爪,而是从三爪、四爪到五爪发展过来的。中国历史上龙造型的演化大致可分四个时期: 一、夔龙期 自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期,经商周,延续到秦汉,以商周夔龙为代表。夔龙的原型为湾鳄或巨蜥,一鸷(凤)足而四爪。商夔螭,一鸷足,二或四爪。商中晚期,夔龙夔螭夔风并逢,产生六种以夔龙为主的并逢夔龙夔螭夔风徽识,表示同为祖先。西周继续沿用,并将夔龙夔螭综合为一种新形态,此时一鸷足,多为弯月形二爪。 二、应龙期 应龙的概念很早,最早见于商周,但作为艺术分期的应龙,可能始于秦,盛于汉,延续到隋唐,足多为三趾。 四爪龙
三、黄龙期 始于唐宋,辽、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础,盛于明清。宋,辽、金、元多为三趾,明清多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龙造型,民间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龙的图案。 四、回归期 清以后的现当代。由于龙与封建统治者脱离了关系,所以可以按人们的喜好绘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当然,历史上五爪龙有过特殊的地位,故人们普遍还是偏爱五爪造型。 日本在唐代时与中国频繁往来。而在那个时候,中国的龙都是三爪,日本也就只能从中国引进三爪的龙。在中国出现四爪龙后,已经开始闭关锁国,与日本断了往来。而韩国古时候叫做高丽,一直到清末前都是中国的附属国,当中国统治者开始用五爪龙图案的时候,自然不可能让属国和自己平起平坐,于是韩国的龙就只能是四爪了。归根到底,日韩的龙反应的正是中国龙的发展演变过程。
按职能分类
天龙、神龙、地龙、伏龙 《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有四种龙:一天龙,守天宫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龙,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者;四伏藏龙,守 王大福人藏者。”
按出生形式分类
分为胎卵湿化四类。《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内典》:“龙有胎卵湿化四种。”
其他分类
虺(huǐ):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龙,是成长中的龙。故古文献中注释:“无角曰虬,有角曰龙。”另一种则说幼龙生出角后才称虬。 两种说法虽有出入。但都把成长中的龙称为虬。还有的把盘曲的龙称为虬龙,唐代诗人杜牧在《题青云说》诗中就有“虬蟠千仞剧羊肠” 之句。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 人们常说“蛟龙”,其实“蛟”与“龙”是1种传说的神化生物的不同年龄时的称呼:小时为“蛟”,大了成“龙”。虽然都有强大的力量,却一正一邪,有本质不同。蛟龙有两种原型:一种是短吻鳄,英文名叫Alligator。现在世界仅存为数不多的几种,如中国的扬子鳄; 另一种是咸水鳄,学名湾鳄,唐朝韩愈写过一篇祭鳄鱼文,就是为了赶走当时在广东潮州一带为害百姓的湾鳄。现在此种鳄是现存鳄类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达七米。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苍龙: ①龙名。《楚辞·惜誓》:“苍龙蚴虬于左骖,白虎骋而为右騑。” ②马名。《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乘鸾辂,驾苍龙。”注:“马八尺以上为龙。” ③黄道东方七宿总称,即青龙。《书·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传:“火,苍龙之中星,举中则七星见。” ④指太岁星。古代术数家以太岁所在为凶方,故亦指凶恶的人。 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 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就是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豪华,从窗口里可以看到穿戴华丽的贵人们在活动。 这就是常说的海市蜃楼。
龙生九子
龙长子,名赑屃(bi xi),样子像龟,善于背负重物,还喜欢文字,爱扬名,因此,让它驮石碑。 龙次子,名螭(chī)吻,喜欢登高望远,能喷浪降雨,因而它通常被装饰在建筑物的屋脊上,用以防火。 龙之三子,名蒲牢,爱吼叫,喜爱音乐,因而它常被用来装饰大钟,做钟顶的钟扭。 龙之四子,名狴犴(bi an),样子像老虎,是威力的象征,因此把它装饰在监狱的大门上,用来威吓罪犯。 龙之五子,名饕餮(tāo tie),生性贪吃,所以人们把它装饰在食物的器皿上。 龙之六子,名蚆嗄(bā xia),平日最喜水,所以它大都被装饰在桥头处,桥洞和桥栏等处。 龙之七子,名睚眦(ya zi),传说中它性情凶残,爱争斗厮杀,所以它被装饰在刀剑的柄上。 龙之八子,名金猊,样子像狮子,喜欢烟火,它一般被装饰在香炉。 龙之九子,名椒图(jiāotu)样子像螺蛙,善于封闭和保护自己,因此人们把它装饰在大门上,用来守门。 龙生九子是指龙生九个儿子,九个儿子都不成龙,各有不同。所谓“龙生九子”,并非龙恰好生九子。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九来表示极多,有至高无上地位,九是个虚数,也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龙有九子这个说法由来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种动物一直没有说法,直到明朝才出现了各种说法。明代一些学人笔记,如陆容的《菽园杂记》、李东阳的《怀麓堂集》、杨慎的《升庵集》、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芸》等,对诸位龙子的情况均有记载,但不统一。 “龙生九子”的一个说法是来自明朝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龙的九个儿子分别为: 老大囚牛(qiuniu) 老二睚眦(yazi) 老三嘲风(chaofēng) 老四蒲牢(pulao) 老五狻猊(suānni) 老六赑屃(bixi) 老七狴犴(bi’an) 老八负屃(fuxi) 老九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另有说法为: 老大赑屃(bixi) 老二螭吻/鸱尾(chīwěn/chīwěi) 老三蒲牢(pulao) 老四狴犴(bi’an) 老五饕餮(tāotie) 老六霸下(bāxia) 老七睚眦(yazi) 老八狻猊(suānni) 老九椒图(jiāotu) 有的说法还把螭首、麒麟、朝天吼(犼)、貔貅也列入龙子之一。 传说中,龙性*。与牛交合,生麒麟。与鲲交合,生蛟。
介绍一下蚩尤详细说明。
共6天时间,四个人一辆车从乌鲁木齐出发自驾喀纳斯,去时走东线216国道,返程走西线217国道。总路线为乌鲁木齐——布尔津——五彩滩——哈巴河——月亮湾、白沙湖——哈巴河——白哈巴——喀纳斯湖——贾登峪——禾木——贾登峪——布尔津——乌鲁木齐(下划线为主要景点)。
D1:8:30开着从伊兰特酒店出发了。沿河滩快速路一路向北,经吐乌大高速(河滩快速是吐乌大高速一部分),一路沿着高速向北折向东,过高速收费站后继续直行,大约走到120公里处会经过大黄山服务区,我们在服务区加油吃早餐花了一个小时,要了半公斤炒牛肉(需要注意新疆卖东西一般论公斤),四份丸子汤。
吃罢早餐,继续向东两公里有一个岔路口,左拐(北屯、五彩湾方向)进入216国道,一直沿主路向北可直接行至北屯,大黄山到北屯475公里。216应该是沿着准葛尔盆地东缘修建的一条国道,沿途经过冲积平原农垦区、垄岗式固定或半固定沙丘、半高的土山、戈壁、盐碱滩多种地貌。
沿途风光1
远眺火烧山
从大黄山往北没多久,会经过五彩湾、火烧山两个风景区,五彩湾又叫五彩城,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该沙漠在准葛尔盆地腹部,面积占盆地总面积的369%),火烧山在将军戈壁上。据说两个景区门票都很便宜,可以进去看一看,我们由于要赶路一路甩站通过。继续往北就进卡拉麦里山有蹄类动物保护区,这里经常可以看到野马、野驴、野骆驼等保护动物在旷野上吃草或休息,偶尔有动物穿过马路,请小心驾驶。虽然这里叫山,但有点名不副实,既没有原始的森林,又没有旺盛的植被,也没有长年流淌的河流,它只是一片消逝的远古海洋和湖泊,现在严格地说应该算是丘陵地貌,地势起伏多变,形成大大小小的山包,高者不过数十米,矮者不过一两米,很多地方视野极为辽阔。在这片荒漠自然生态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蒙古野驴、赛加羚羊和北山羊等,还有上万只鹅喉羚、及岩羊、马鹿、盘羊、红隼、金雕、大鸨、沙鸡等。喜欢动物的朋友可以开着越野车带着帐篷去里面带上十天半个月,不过要带足干粮哦。
野骆驼
野马
进入保护区后到达一个叫做喀木斯特的地方有一个交警检查站,所有途经车辆一律停车登记达到时间,从这里到下一站恰库尔图约120公里,如果没用到一个半小时,就按超速行驶处罚——这是我见过治理超速最为“有效”的手段。其实路上你大可放开来跑,沿路会看到野马野驴、骆驼、湿地,这时停下来拍拍照、休息休息,耗过一个半小时就行了。从恰库尔图到克孜哈巴克大约80公里,限定最低时间一个小时,这次跑得有点猛,所以到检查站之前只好停下来等时间了。
沿途风光2
从克孜哈巴克往北几公里就有一个到可可托海的指示牌,从216国到过去也就28公里左右。可可托海也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区,这是额尔齐斯河的发源地。以前人们知道可可托海而不知喀纳斯,可以想象其景色也应该相当漂亮,这里有与共和国命运息息相关的神秘大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有神钟山、大峡谷等值得游玩的地方。特别是三号矿坑在上世纪中苏交恶的年代曾为国家偿还了前苏联47%的债务,这里采到过16公斤重的海蓝宝石、17公斤重的黄玉、60公斤重的黑宝石、500公斤重的水晶块、12吨重的石榴石、30吨重的绿柱石晶体等,拥有地球上已知一百四十多种矿物中的八十六种,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去可可托海玩至少需要一整天的时间,这次时间原因没有安排,遗憾错过,下次补回。
沿途风光3
往北行驶180公里左右达到北屯,此时已是下午17:00多,简单吃过“午饭”,继续向布尔津方向进发。需要注意的是出北屯有个路口,一个方向去阿勒泰,一个方向去布尔津,选择去布尔津方向,北屯到布尔津大约85公里。大约走到70公里的时候就与217国道汇合,并且布尔津的指示牌也不是特别明显,小心开过了。217国道左拐进入布尔津,由于我们的目的地是住宿哈巴河,所以继续向西,还可以赶在傍晚时间看看五彩滩。
从布尔津向西13公里左右就到达五彩滩,我们19:15左右到达景区门口,悲催的是刚才还有的阳光这时躲到乌云背后不出来,等了一个小时也没见到阳光,都说没有拍到夕阳下的五彩滩不算到过五彩滩,看到旁边老伯利用五分钟前一缕阳关抓到的照片更印证了这种说法,当即暗下决心——返程时如果天气好一定要再来一趟。五彩滩下是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一条由东南向西北流的河流,流经哈沙克斯坦、俄罗斯,注入北冰洋。
尔齐斯河边的五彩滩
从五彩滩出来天已经完全黑了,这是寒风已起,略有一丝凉意,西行了四十多公里抵达哈巴河友谊峰酒店,这是哈巴河这个小县城仅有的两家四星级酒店之一,位于县城西南,房间宽敞,床很大很舒服。由于有乌鲁木齐的朋友提前安排,当晚免费住宿,酒店老板梁总还安排了丰盛的晚餐,一盘考羔羊肉被我们吃得精光,还有额尔齐斯河的野生狗鱼和三斤重的鲫鱼(这是第二次吃这么大的野生鲫鱼了,第一次是在呼伦贝尔边境小村庄临江)。
D2:根据友谊峰酒店梁总的建议,今天上午先去看看月亮湾和白沙湖,下午再去白哈巴。吃罢早餐往目的地进发,具体路线如下:哈巴河县城西头有个大转,往西2公里到达哈巴河大桥,哈巴河两岸是大片的白桦林,这里景色非常优美,特别是朝阳透过金黄的叶子斜印白色的树干和满地的枯叶上,清澈的河水泛着天空的蓝色静静流淌,如果时间充裕,你尽可找块草地躺下沐浴这如画的美景。从哈巴河大桥向西11公里左右到达库勒拜乡(好像是这个名字),乡中心十字路口往左拐,也就是往南走(185团方向,但指示牌上185团标示在左上方,容易误导人直行)。沿着主路一直向185团部走,有一段二十多公里的路修在广袤的原野上,道路笔直,如果定速巡航司机都可以躺下睡觉了,道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良田,农田的后面远远看去是一片白色的东西,还有一个个小包,仔细看原来是一片沙漠,沙漠背后是与蓝天相接的高山,这片农田原来是在两座山脉和两片沙漠之间开坑出来的,兵团农垦人为了祖国的安宁奉献了青春、奉献了一生、奉献了子孙,在此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戍边军人和他们的子女致敬。
行车到52公里处左右就到了月亮湾。月亮湾其实是额尔齐斯河绕过一片沙漠形成的一个湾,河湾的对面就是连绵的沙丘,只有靠近河岸的地方有一些绿色的植被。月亮湾的早上和傍晚最为漂亮,也只有这两个时段适合拍照,早上光线便于拍到河湾全貌,傍晚则是晚霞与水面交相呼应,色彩斑斓。
月亮湾1
月亮湾2
从月亮湾继续向前走30多公里到达185团部,右拐顺路走会看到右侧就是沙漠的边缘,左侧则是农田、树林和中哈边境。行至26公里左右,会看到“185团三连”和白沙湖的牌子,牌子之间有一条上山的小路和红色的小房子,这就是通往白沙湖的路。白沙湖是在刚才远远的看到的那片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湖,湖面只有05平方公里。是个独立于浩瀚沙漠中的原生态沙漠湖,没有进水与出水口,沙漠里一般蒸发量都比较大,但这里的水位多年来却没有变化,更不因季节变迁而增多或减少。沿着湖边的栈道走到头是一个观景平台,景致构成十分独特,远处是蓝天白云、连绵的群山,近处是白色的沙丘,眼前却是静谧的湖水,湖中四周生长着高达几米的密密丛生的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还有片片的野荷花叶孤寂地躺在水面上,岸边是树叶泛黄或火红的“沙漠火焰”——银灰杨,或许是我们早来了几天,叶子还没有完全变红,网上看到其他拍客拍下树叶全红的白沙湖则另有一番风情。
185团部附近的沙漠一角
白沙湖入口(车前面铁栅栏处)
白沙湖
从白沙湖出来回到主路上,再往前几公里就是路的尽头、西北边境第一连——185团一连连部。我们开始没注意白沙湖的牌子,直接走到一连连部了,回头才找到白沙湖的入口的。这个连部处在中哈边境,房屋整齐,连部前面有两块石碑,上面分别写着“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牛羊”、“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催不跨的军垦魂”,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在连部旁看到一位小姑娘摆摊卖土特产,有当地的苹果、辣椒、瓜子、野蘑菇等,我们分别与她合影并买了一些东西以示感谢,同时也聊表敬意。
一连连部
从哈巴河县城到一连连部大概120多公里,看完这些景点后原路返回,中午赶到哈巴河吃饭,哈巴河的餐馆并不太多,也可能是我们不太熟悉,找了半天最后在人民中路和文化北路东北角找到一家“楼兰老回民饭店”,点了拌面和手抓羊肉、炸小白鱼、苦瓜三个菜,非常好吃。
饭后奔赴传说中的西北第一村——白哈巴,从哈巴河西头转盘往北,沿主路(阿舍勒铜矿方向)走,主路是双向双车道、中间有**分道线,其他分支道路一般是单车道、无分道线的。一直走到一个丁字路口,这里主路向右拐,直行是去阿舍勒铜矿的(如果直行大概一公里就是一座跨过哈巴河的大桥,所以当你要过桥时说明走过了),选择向右拐的方向,一路前行下去只有一个十字路口,上面清楚标示直行就是白哈巴方向。这一路上开始是农田,随后是大片草原,可惜时值9月满眼枯黄,但闭上眼睛想象6、7月份的景象:一望无边的草场彷如地毯,点缀着各色的花朵,姹紫嫣红,羊群、牛群和马群灵动其间,形成一幅天然油画。再往前行就看到横亘眼前的光秃荒芜的阿尔泰山山脉,车一路盘上山梁,转过山脊后发现是另一幅景象:这里山间是大片的草场(山地草甸带与亚高山草甸带,为良好的夏季牧场),雪线以上是针叶林,生长着西伯利亚松、西伯利亚冷杉、云杉等树木,在秋日的照耀下,呈现出一片片剔透的金**。后来发现,在阿勒泰山脉中,很多山坡的阳面都是光秃秃的而山坡的阴面则森林密布。
草场与远山
阿尔泰山秋色
当走到一个叫做铁热克提村的时候,有一个武警把守的路口,需要登记身份证,此前很多攻略说要在哈巴河县边防派出所办理边防证,实际上用不着,直接在这个武警检查站登记就可以了。过了检查站没多久就到了喀纳斯风景区铁热克提门票站,在这里买白哈巴的门票和区间车票。一般私家车和旅游车不让进去,我们联系梁总找人打招呼后才放行,开车进去也一样要购买区间车票。从门票站到白哈巴应该只有二三十公里的路程,但路况非常差,没修两年的路面都变得坑坑洼洼的(又一个豆腐渣工程),并且很多路段都是急转弯的盘山道,所以一定要减低车速、小心驾驶。路上有些地方景色非常好,如果下车拍照一定要选择前后视野较远、路面较宽的地方停车,否则宁愿错过也不要贪一时美色,好在从山岭往山谷盘的中途有一个观景平台,可以停车好好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界河对岸哈萨克斯坦的风光。
终于抵达白哈巴,这是一个坐落于山谷中的原始小村庄,原来以图瓦人为主,图瓦人实际是蒙古人的一支,相传当初成吉思汗西征时一些不愿连年征战的士兵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安居下来,形成了这个村子,由于附近山间有很多天然的大牧场,后来陆续有些哈萨克人也迁徙至此,如今白哈巴的图瓦人和哈萨克人基本各占50%。由于我们到的时间较晚,游人并不太多,小村静静躺在山谷中倒也安详静谧,村后的山尖上还覆盖着淡淡的一层白雪,这里海拔变化大,山下阴天山上下雪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村口拍了几张照片后,我们到界河边区看了一看,然后回到村里找了一户图瓦人家住下。这里的房子全部用木头构建而成,从屋内看是平房,从屋外看是尖顶木屋,原来平房屋顶与尖顶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通风阁楼,一方面可以放东西和凉东西,另一方面鞋面屋顶便于冬天厚厚的积雪自动下滑不至于压垮屋顶。由于天冷,我们选择住主人的房间,里面有烧柴的灶要暖和很多。村里每家每户都有出租的房间,由于很多从喀纳斯湖来的团队游客都不住这边,所以一般情况都能找到住宿的地方。
西北第一村白哈巴
夜晚天空飘起了雪花,到睡觉时地上已经覆盖了白茫茫的一层雪,大家开玩笑如果大雪封山我们就在这儿住下了,我心里祈祷老天明早天晴,让我们拍下晨雾缭绕、炊烟袅袅的白哈巴。
D3:7:30天朦朦亮,同伴起床出门看了一下说今天晴天,看来昨晚祈祷起了作用,赶紧起床穿好衣服带好装备,8:00出村在侧面的山脊上找好位置静待日出,此时村口的山岭上已经排满了架着长枪短炮的拍客,8:30第一缕阳光洒在对面哈国境内白茫茫的山上。山间升起一层薄雾煞是好看,由于太阳是从白哈巴背后的山头升起,而拍照的地方又处在村子侧前方,有些逆光,所以想拍好朝阳映照下的小山村全貌比较困难。随着太阳慢慢爬出山尖,村里不同人家开始做早餐,炊烟升起,牛和马也悠闲地溜达出来去放牧。回到村里照了一些小风景,由于是顺光或测光,悠闲的牛马、静静的小木屋、金黄的树叶、皑皑的远山、蓝天白云,构成一幅幅天然画卷。
吃罢早餐清理完车上的积雪和霜已经10:30,离开白哈巴向喀纳斯湖进发。刚出村就感到美不胜收,村口还是少许的雪和满树的黄叶,到半山腰就看到成片的雾凇,等盘上背后的山脊,我们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整座山从上到下景观变换、层次分明,山顶覆盖着白茫茫的积雪,半山腰以下是连绵的林海,白中泛着青、青中泛着黄,偶尔还黄中点着一簇红。感叹昨夜的一场雪真是老天恩赐的最佳礼物,这种雪后除晴的机遇对于游客来说真实千载难逢。尽管我们不停按动快门想记录下这美色,可惜照出来的照片远没看到的那么让人震撼惊艳。
从白哈巴到喀纳斯湖28公里,这一路海拔都比白哈巴高,积雪也更厚一些,沿途是山间牧场和高山林海景观,美不暇接。走到大约十来公里处有一个左拐上山的水泥路,应该是去那仁牧场和双湖的路,由于现在是秋季,我们没有去,如果是夏季来可以去领略一下草原的美丽风光。直行没多远是喀纳斯景区东西列克门票站,在这里要购买去喀纳斯湖的门票和区间车票,如果是方向走就要购买白哈巴门票了。过了门票站大约几公里的地方就会看到一个观鱼台的指示牌,从这里可以上观鱼亭观看喀纳斯湖全景。
从这里上观鱼亭有三种方式:坐区间车(需单独买票,门票站买的区间车不包含这条线)、骑马、走。由于不让我们的车上去,我们商定借此机会爬爬山,在连续几天的坐车间隙适当运动运动。在路边停车场停好车,选择沿着山脊直接走到观鱼亭,11:50开始登山,13:00左右登顶成功。如果走区间车道上去,估计还要多花半个多小时,因为区间车道是十八弯地盘上去的。雪地登山的过程也是享受美景的过程,难怪有人形容喀纳斯是“东方瑞士”,沿路拍下的照片如果注上瑞士风光,一定会让人确信不疑。去喀纳斯湖一定要等观鱼亭,因为湖面夹在两山之间呈C字形,只有这里才能看到湖的全貌。关于喀纳斯湖风光描述,网上内容很多,不再赘述。
从观鱼亭将近15:00,我们到湖边栈道游玩了一会儿,然后往贾登峪方向走。从喀纳斯湖到贾登峪也是28公里。沿途有著名的“三湾”,还有一些小的不知名的湾,由于我们前面已经看过“大风光”,再看这时的三湾和沿途的黄叶已经有点麻木了,加之现在水量不大、又是逆光,所以走马观花地看了看我们就一路杀出景区了。
17:15到贾登峪,入住梁总的仙峰大酒店,贾登峪是一个旅游集散中心,这里宾馆条件远远不及哈巴河和布尔津。放下行李,由于计划第二天骑马去禾木,去马场租明天马匹,按统一定价是260元/匹,四个人加向导共需要5匹马,最后谈到1200元。
D4:9,今天骑马去禾木,原计划8:30出发,结果由于前一天谈好的回族牧民找不到马而爽约,临时又找其他牧民,10:30左右才在图大爷的带领下出发了。从贾登峪向东北方向走没走多久,翻过一道山梁,到大约5公里的地方就是著名的布拉安木桥,该桥横跨喀纳斯河,大概建于20世纪50、60年代,至今保持良好。这里是一个休息站,很多骑马去禾木的人都在此下马休息、购买禾木的门票。过河之后一直在河岸左边向下游行走,你会发现河的两岸完全是两种天地:左岸为阳坡,长满杂草和荆棘,右岸为阴面,长满原始森林。
图大爷的马可能非常劳累,走得非常慢,走到中点居然花了4个小时。幸亏遇到从禾木来的马民哈斯铁尔,他也是带着四个游客往贾登峪走,经过两个马主人商量,两拨游客换马。这下速度快多了。哈斯的马高大健壮,一路小跑,只用了三个小时我们就走完了剩下的一半路程,并且中间还有两次下马拍照。过中点没多远就是喀纳斯河和禾木河交汇的三角洲地带,三角洲是一片很开阔的山间平台,地势较为开阔,可以清楚的看到对面盘山而上公路、左边清澈的禾木河、右边泛蓝的喀纳斯河。从拉勒安木桥到三角洲大约15公里,从三角洲到禾木大约15公里,这15公里的路相对难走,中间还要趟过两道小溪。
从贾登峪到禾木的骑行之旅可谓是一次痛苦并快乐的旅程,初上马时满怀激动和兴奋,但骑行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浑身酸疼,时间一长几乎无法下马走路了。不过策马扬鞭、纵马驰骋确实让人感觉威武雄壮。并且这条山路途中有几段风景非常漂亮,拉勒汉木桥给人一种岁月沧桑的美,喀纳斯河谷给人灵动之美,右岸层林尽染的森林给人俊秀之美,左岸的荒凉及牧马给人苍凉之美。过三角洲后,可以看到大片的平地,平地尽头是一片横亘的白桦林,远处则以雪山为映衬,给人大气之美;当你骑马穿林涉溪,则彷如进入油画、踏进仙境。可惜一路都在马背上,照的照片数量有限,并且抖动中拍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实乃憾事。
D5:拍禾木晨光是禾木之行的不二项目,早上7:30天朦朦亮,我们起床徒步到村子对面观景平台。在村口就发现山头上黑压压一大片,还有一闪一闪地小星星,大约二十多分钟走到山脚下才发现是密密麻麻人群,手里拿着枪端着炮,缩着脖子弓着腰,等待日出的那一刻。居然有人为了抢占有利位置提前三个小时就来等着了,让人佩服,让我想不通,哈哈。我们其实等了好一会儿才看到日出。
禾木也是一个图瓦人聚居地,有“中国第一村”的美称,原木垒起的木屋如韵律音符般排布在群山坏绕的一大片开阔地上,村前禾木河静静地流淌,跨河而过的禾木桥也全由原木建成,桥上的辕门以及穿门而出的高头大马散发着古朴与豪情,村子背后的原始森林和远处的雪山则构成天然的背景。在这个观景平台的小山顶上可俯视禾木村以及禾木河的全景,当第一抹阳光把村子对面的山头染成红霞色时,村子里开始升起缕缕炊烟,与从河中升起的晨雾缠绕交融,在树林上空形成淡淡的白丝带,彷如早起的图瓦姑娘给自己戴上一条装扮的白围巾。
观景平台从不同的角度拍了禾木晨光,但由于观景平台在村子右前方,有部分角度有些逆光。9:00拍完下山吃完早餐,由于我们想今天下午赶到可可托海去看一看,没有在村子周边多玩,乘10:30的景区区间车离开。其实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在周边山上和河谷再玩玩,那怕找个草坪躺下睡一觉也是一种享受。尽管到禾木景区大门只有30多公里的路程,但汽车整整走了一个小时,我认为这段路时喀纳斯景区中最危险的一段,很多路段修在悬崖峭壁上,而司机急转弯时都不怎么减速,让人感觉随时有侧翻掉下山沟的危险。从景区大门口到贾登峪也是30多公里远,但没有公交车,只好花了300元包了一辆私人小汽车,好在路上可随时停车拍照。如果在禾木玩到下午14:00左右有直接到贾登峪的区间车,是个更经济的选择。
D6:布尔津——克拉玛依
D7:克拉玛依——乌鲁木齐
后记:一个理想行程规划
D1:乌鲁木齐——天池——五彩湾——火烧山——可可托海,宿可可托海,这一天时间很赶,估计很晚才到住宿地;
D2:可可托海游玩,宿可可托海;
D3:可可托海——福海看湖吃鱼——布尔津——五彩滩——哈巴河,宿哈巴河,为了在可可托海多玩一会儿,可以中午12点出发去福海,傍晚到达五彩滩;
D4:哈巴河——月亮湾/白沙湖——白哈巴,宿白哈巴;
D5:白哈巴——那仁牧场——双湖——喀纳斯湖——贾登峪,宿贾登峪;
D6:贾登峪——禾木,宿禾木,可骑马去;
D7:禾木——布尔津,宿布尔津,上午在禾木周边游玩,下午出来,一路游玩至布尔津;
D8:布尔津——魔鬼城——奎屯——乌鲁木齐。
黄帝战蚩尤文言文翻译。
蚩尤
传说为中国的上古邪神,是九黎族(属东夷集团)的首领。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铜头铁额,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以金属制造兵器,装备优良,因此在战事之初使黄帝陷于若战。在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之野时,蚩尤作法,使云雾四起,黄帝军士分辨不清方向。后来黄帝制造了指南车以指示方向,致使蚩尤大败而被擒杀。涿鹿之战终以黄帝胜利而告终。
黄帝战蚩尤
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黄帝是传说中最有名的一个部落首领。
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定居下来。
跟黄帝同时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做炎帝,最早住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据说跟黄帝族是近亲。炎帝族渐渐衰落,而黄帝族正在兴盛起来。
这时候,有一个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音chīyōu),十分强悍。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他们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凶猛无比。他们还制造刀戟弓弩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掠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法子,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各部落的祸害,就联合各部落,准备人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
关于这次大战,有许多神话式的传说。据说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音pí)、貔(音pí)、貅(音xiū)、貙(音chū)、虎六种野兽,在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些猛兽放出来助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六种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蚩尤的兵士虽然凶猛,但是遇到黄帝的军队,加上这一群猛虎凶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
黄帝带领兵士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使黄帝的兵士无法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助战。黄帝也不甘示弱,请天女帮助,驱散了风雨。一刹那之间,风止雨停,晴空万里,终于把蚩尤打败了。也有一种传说,说是蚩尤用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使黄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黄帝用“指南车”来指引,带领兵士,依着蚩尤逃跑的方向追击,结果把蚩尤捉住杀了。这些神话反映这场战争是非常激烈的。
各部落看到黄帝打败了蚩尤,都挺高兴。黄帝受到了许多部落的拥护。但是,炎帝族和黄帝族也发生了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涿鹿县东南)地方打了一仗,炎帝失败。从此,黄帝成了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有许多发明创造,像造宫室、造车、造船、制作五色衣裳,等等,这些当然不会是一个人发明的,但是后来的人都把它记在黄帝帐上了。
传说黄帝有个妻子名叫缧(音léi)祖,亲自参加劳动。本来,蚕只有野生的,人们还不知道蚕的用处,缧祖教妇女养蚕、缫丝、织帛。打那时候起,就有了丝和帛了。
黄帝还有一个史官仓颉(音cāng jié),创制过古代文字。我们没有见到过那个时期的文字,也没法查考了。
中国古代的传说都十分推崇黄帝,后代的人都认为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也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为了纪念这位传说中的共同祖先,后代的人还在现在陕西黄陵县北面的桥山上造了一座“黄帝陵”。
蚩尤具体是怎么死的
译文:蚩尤兴兵讨伐皇帝,黄帝便命令应尤在冀州郊野与蚩尤交战。应尤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蚩尤请来风神和雨神刮大风、下暴雨,与之对抗。皇帝叫来天女鬾收云歇雨,大风暴雨才停歇。最后皇帝杀死了蚩尤。
黄帝战蚩尤的故事,出自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在中国神话传说及东方神话之父袁珂所著《中国神话传说》中非常精彩。黄帝姬轩辕在神农跟九黎两部落之东南。
当时这三个部落是之间最为强大的,于是争霸战开始了,姬轩辕怕两面受敌,所以他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突袭神农部落,在阪泉郊野的大战中击败了神农部落。姬轩辕乘胜挥军,一直挺进到九黎部落的根据地涿鹿,会战在涿鹿郊野,这是历史上最早和最有名的大战之一。
故事简介
中国神话学者将这场黄帝战蚩尤的大战神化,双方都动用了神仙法力,风伯、雨师都来参战。最后黄帝击败九黎部落,杀死蚩尤。这一著名战役使姬轩辕名震当时的世界,各部落酋长们称呼拥护他为“天子”,尊称他为“黄帝”。黄帝者,**的土地。
1、传说蚩尤在涿鹿被黄帝打败,并没有死在乱军之中,而是被黄帝军队俘虏了。
黄帝看蚩尤背生双翅,动作极为敏捷,不敢有所耽搁,就在涿鹿当地把他杀掉了。据说为怕蚩尤逃跑,砍下他脑袋的时候,还不敢把禁锢他手脚的木枷除去。
杀死蚩尤后,从他身上摘下染有血迹的木枷,抛掷在荒野中,传说这木枷立刻变化成一片枫林,每一片叶子都鲜红如血,似乎在倾诉蚩尤恒久不灭的冤屈和愤恨。
2、也有一种说法,说蚩尤曾经从主战场上逃脱,一直逃到冀州中部,才终于被黄帝的追兵赶上。黄帝就在擒获蚩尤的地方砍下了这个敌人的首级,为怕他复生,就把身体和脑袋分别埋葬,从此这个地方就被称为“解”。解就是分开的意思—这里就是如今山西的解县。
解县附近有一座盐池,叫做“解池”,池里的盐水颜色泛红,据说那就是被蚩尤的血所染红的。
3、还有一种说法,坚持蚩尤的身体和首级并没有被埋在解县,而被运去了黄帝的根据地山东,身体埋在钜野,坟墓名叫“肩髀冢”;首级埋在寿张。古代寿张的居民每年十月都要祭祀蚩尤,据说此时总会出现一道赤红的雾气,从坟头直冲云霄,好像一面旗帜,人们把它叫做“蚩尤旗”。
扩展资料:
蚩尤使用的武器:
传说黄帝为了将世界达成统一的局势,和蚩尤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蚩尤后来抵不过黄帝的进攻,开始出现了节节败退的局面,就在战争期间的一个夜晚,蚩尤发现天上突然掉下来一块东西,他急忙追了过去,发现那竟然是一种不认识的妖物,妖物凶猛残忍,碰到人类就吞噬的丝毫不见,蚩尤不禁暗暗想道若是能将这个妖物炼化成武器定然能威力无穷。
蚩尤的坐骑战虎以为自己的主人会有危险,急忙挺身护主,可是蚩尤却怕伤害了自己未来的武器,竟然将战虎和那妖物结合成一体,并为它取名为虎魄。后来在和黄帝大战的时候,虎魄果然凶猛无比,两个人越战越勇,天地间也血流成河,可是虎魄那武器不但是杀敌的利器,居然也能伤到主人,再加上黄帝的进攻,蚩尤战败而死。
其实蚩尤的武器虎魄就是用天上掉下来的陨铁而铸成的,在古代人们并不知陨石是什么东西,所以加入了许多传奇的神秘色彩,这才为虎魄增添了华丽的外衣。
参考资料:蚩尤之死-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