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穷人的超额消费、短视以及穷人的生意|读《贫穷的本质》

网友发布 2022-07-29 16:06 · 头闻号项目分享

最近穷穷穷,然后我把《贫穷的本质》又读了一遍。

有一些人对穷人的看法是:短视,不敢冒险,没有钱还要花钱;而富人则勇于冒险、目光长远、量入为出、聪明勤奋。

但是我觉得他们说的不对,很多时候我们把因果关系搞反了,正因为穷人抗风险能力弱,输不起,所以才不敢冒险,正因为他们少量的金钱不足以支撑他们做一个长期的项目,所以穷人才会倾向于短平快的方案,等等。

---1. 超支 ---

这一部分主要说说穷人“超支”的几种形式,以及对穷人消费选择的一些误解。

01 有些“奢侈”不可省

人穷的时候,觉得干什么都是错的,多喝了一瓶饮料是浪费钱,多看了一集电视是浪费时间,想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工作和脱贫,然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我买的电脑,也不敢让他每时每刻cpu100%的占用率啊,更何况是人呢。

02 玩乐、仪式感,是必要的

有些娱乐和消费,并不是浪费,而是刚需。我用美国大萧条时期穷人的消费来举例子:

①《读者文章》的发行量大增,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是一本综合性的杂志,很多家庭没有条件同时订几份专门的杂志,就选择订《读者文摘》这样浓缩其他杂志精华的杂志,阅读和内容的需求是刚性存在的。

②电影的票房大增,因为这是一种比较便宜的休闲娱乐方式,娱乐的需求也是刚性的。

③在电影《铁拳男人》里面,有一个给小孩过生日的镜头,当时的穷人买不起蛋糕给孩子过生日,同一个月份过生日的家庭会凑钱合买一个蛋糕,每个孩子切一块,再穷也要有仪式感。

也就是说,生活虽然贫穷,但是仪式感必不可少,费用可以削减,但是不能把整个消费类目删去。

富人的优势在于,他们的收入可以很轻松的就覆盖掉自己的日常消费。而穷人则有可能多喝几次饮料就充不起下个月的手机话费了。有人问,为什么有人那么傻,愿意给女主播打赏刷火箭呢?答案就是,不要用你的死工资,挑战别人的零用钱。

下面这个例子,来自《贫穷的本质》:

在摩洛哥的一个偏远山村,我们遇见了一个叫欧查·姆巴克的人。我们问他,如果有更多的钱,他会用来做什么,他说会用来买更多的食品。我们接着问他,如果有更多更多的钱他会买什么,他说会买更多好吃的食品。于是,我们开始为他和他的家人感到遗憾,因为在我们坐着的房间里,我们注意到了一台电视机、抛物面天线及DVD播放机。我们又问他,如果他觉得一家人都吃不饱的话,为什么还要买这些东西呢?他笑着回答道:“哦,电视机比食物更重要!”《贫穷的本质》第二章

这里,书的作者隐含的认为,这个穷人买电视是错的。但是我觉得这个人做的没什么问题,已经很穷了,不在家看电视难道出去泡酒吧吗?

人不能仅仅依靠食物活着,信息和内容对人来说是必需品。如果把一个人放到没有报纸、书籍、杂志,没有电视、电脑,没有手机和网络的地方,他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大象公会》的黄章晋老师,在知乎上讲新媒体运营课的时候,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1980年中越边境战争时,在前线猫耳洞待过的士兵,回来的时候很多人能把风油精的说明书背的滚瓜烂熟,要知道风油精说明书无比枯燥,字还出奇的小,密密麻麻差不多有2000字……

这证明人离不开内容,食物是刚需,电视也是刚需。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明显的呈现出一种前后矛盾的状态,因为在书的前言中,他认为获取信息是必要的。

原文:

每天99美分的生活意味着,你接收信息的渠道也会受限--报纸、电视和书籍都要花钱来买。因此,你常常会对世界上其他人得到的特定信息一无所知。《贫穷的本质》前言

既然信息和内容是重要的,为什么在第二章对穷人买电视提出了质疑呢?

《贫穷的本质》中还提到了穷人在各种仪式和节日上的浪费:

大量记录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很可能是怕丢面子的结果。《贫穷的本质》第二章

我觉得这个不仅仅是爱面子的问题,因为各种仪式也代表着一种社会联系,我们中国的网友不是也吐槽过份子钱的问题吗,这也是一种“刚需”啊。

小结:有些看似是浪费的东西,其实是刚需。

03 为了工作,也需要消费

上班是为了挣钱的,但是上班也需要花钱。

现在大部分人的工作都不是在流水线上拿计件工资了。很多创意类的工作,你不去体验生活,怎么会有创作的灵感?

很难想象一个平时都不发朋友圈,不刷朋友圈的人,能策划一个活动在朋友圈里面刷屏;

我以前的工作是做线下体验馆的,我们的老板为了改进场馆的布景和设计,专门去日本旅游考察,他的消费是为了工作啊;

我后来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去的是一家做天文研学夏令营的公司,为了了解天文, 在各种app上买了很多天文相关的科普节目,比如“河马老师”的节目,这样我帮公司写文案的时候,才有更多的灵感。

工作,真的要花钱的。

有的时候,你在那个工作的环境中,花起钱来挡都挡不住,和同事一起出去办事,那就拼个车呗?虽然你平时是坐地铁的。周末聚餐,要不要一起去?虽然你平时只吃沙县的。成为社交绝缘体,能做成什么事?

我在上海的工作的时候,每天下午都到楼下的711买咖啡,因为真的困的不行,又要赶稿子,没办法。但是现在一个人在家,困了可以休息一会,或者一杯茯茶,简简单单,比711咖啡便宜多了。

还有社交需求。

看到过一个助理律师烧炭自杀的例子,起因就是她刷信用卡买了衣服和鞋子。当然她最后玩脱了,还不起了。但是她的本意也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形象,多陪陪老板陪陪客户嘛,大律师的消费是很高的。

工作的压力也会催生消费需求。

常年996加班,就更想用消费来减压。而且人在疲劳和耗竭的时候,也更难控制住自己。

小结:“工作投入”和“消费”的界限其实越来越模糊了。

04 借小贷透支的钱,都花到哪儿了?

前面讲的是,无法削减的开支的几种形式,现在说说超支的钱都去哪儿了。

根据一项对美国黑人发薪日贷款的研究表明,穷人拿了贷款之后,并没有去做一些奢侈性的消费,比如购买电子消费品,或者是烟酒、高档手表等。而是把贷来的钱都用到了医疗保险,房屋租金,食品杂货,汽车维修等刚性支出上面[1]。

而对越南贫困农村的调查显示,小额信贷增加的是他们家庭食品方面的消费[2]。

对印度的研究表明,收入的不足严重的影响了他们对水果和蔬菜的消费[3]。

穷人更容易超支,不是因为他们铺张浪费,也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量入为出、没有规划,而是单纯的因为他们收入太少。

05 对穷人的污名化

2019年的时候,没有小额贷款产品上需要注明年化利率的规定,很多小贷产品上写的是很容易迷惑人的日利率或者月利率,因此中招的人很多。

有知乎网友说自己欠了一大笔钱,问大家怎么办。有的人不仅不愿意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而且还冷嘲热讽:“借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还的时候呢”、“装逼怪谁”,知乎网友真是何不食肉糜,我都沦落到借小贷了,还有心情去装逼呢?

如果那些冷嘲热讽的人想到,那些走投无路的人可能和他们差不多勤奋,有着相似的智力和才能,只是因为初始的条件不好或者是运气不好,就落到万劫不复的境地,那么他们的同理心会受不了的吧?

所以只能把穷人污名化,穷人“短视”、“愚蠢”、“铺张浪费”,“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自己是“勤奋的”、“努力的”、“聪明的”,然后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继续过着岁月静好的小日子。

对此,我只能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 02. 说说穷人为什么目光短浅 ---

06 穷人的短视的理论基础和“双曲贴现”

说说穷人的短视。

经济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双曲贴现”,又叫做“非理性折现”。

我们先来说说折现吧,因为钱是有时间价值的,如果你现在有100W,你可以存到银行,或者买国债,按照4%的利率,一年后这个钱应该变成100W*= 104W。

如果是1年后的100W,放到现在呢,是100W/= 96.15W。

也就是说,现在的1块钱,价值是大于未来的1块钱的。

那什么是“双曲贴现”呢?

如果让人一年后拿60元,或者两年后拿100元,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拿100元。因为只有当利率等于66.7%的时候,1年后的60元才等于2年后的100元,一般的情况下,不会有这么高的利率。

但是如果让人选今天就可以拿到60元,或者是一年后拿到100元,那么很多人会选择在今天拿60元。

这就是双曲贴现,也就是说,人在长期收益和短期收益面前会倾向于短期收益。

这是人类的一个缺点,而贫穷则恰好放大了这个缺点,因为富人现金流充足,因此有耐心慢慢的等待长期的收益。

而穷人的生活往往捉襟见肘,又怎么可能有耐心去等待长期的收益呢?如果我都活不过明天了,后天的美好和我有关系吗?

07 穷人短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前面的“双曲贴现”说的是理论,那么穷人的短视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其实就一句话,“穷人出不起大件。”

就像王者荣耀一样,都知道红莲斗篷、魔女斗篷好,但是买不起红莲斗篷的人,不就只能买布甲了么,难道还能裸奔?裸奔对线死的更快啊。现实生活中更加操蛋的是,购买布甲的钱并不能用来抵消以后买红莲斗篷的钱,就像已经交出去的房租不能用来还房贷一样。

2016-2017年,我在苏州工作的时候,我们公司有个做前端的小哥,当时28岁了,刚刚在某内学完4个月的UI设计培训,然后在某不知名小公司做了几个月网页,跳到我们公司来。对于他自己的经历,他觉得很自豪:“我以前就是在工厂打工的”。他说他家里很穷,穷到考完了高考之后没有钱去上大学,然后只能进工厂,他就一边打工一边学PS,然后设计一些海报去找工作,结果不理想,就又攒了一笔钱,报了4个月的培训,学了设计之后再学html、css、javascript。别人大学毕业的时候就能完成的事情,他比别人多花了五、六年。我想,如果以他的努力和勤奋,如果家里有钱,能支持他上一个211的硕士,他的发展肯定比现在好。都知道读书好,但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得起的。

再说一个穷人“短视”的例子,大学毕业之后,家里能拿得出首付的朋友可能早早就买了房,而拿不出首付的同学,则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慢慢攒,还有一种选择是把打工得来的钱“投资自己”,现在知识付费产业太繁荣了,一个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学点东西”,学点PPT、excel,有追求的学个python办公,做运营的学个“三节课”。既然攒出首付遥遥无期,不如提高自己,或许有一天就升职加薪了?然而这些东西的效用和性价比真的太低太低了,不管学什么,照样被社会安排的明明白白。你以为你变厉害了?一个HR就把你卡死了,或者一个职场斗争你就死了。

乱七八糟的东西搞一堆,还是没有一张硕士文凭一笔首付款好使,但是这两个大件都不是那么易得的。

努力工作并不重要,工作技能也没那么重要,找到工作的技能和保住工作的技能其实更重要,我见过太多的职场混子了,有好几个还是硕士。

谁不知道买房好,钱凑不出来你说气人不气人。

所以说,是因为短视所以才变的贫穷,还是因为贫穷所以只能选择短视,我想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后者。如果给穷人一笔钱,他们也可以开始进行一些长期的规划,就像那个前端小哥,在流水线上攒到一笔钱之后就开始学习ps、html。

--- 03. 穷人的生意 ---

08 穷人需要跨越的瓶颈

做生意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对数增长,一种是指数增长。接私活做软件代开发,微信公众号代运营,这种就是对数增长,再拼命的做,一个人的体力也有极限。《贫穷的本质》里面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开一个小的便利店,这种生意有天然的规模限制。

指数增长的意思就是增长规模的天花板可以很高很高,比如运营一个抖音号,开发一个app等。虽然想象起来很美好,但是指数增长型的生意,早期是不挣钱的。穷人往往撑不到他赚钱的那一天。

如何跨越呢?那就是对数增长的生意快要到瓶颈的时候,开启自己的指数增长生涯。有一个大理的自由职业者,一开始是帮别人做软件开发的,意识到这种模式的局限之后,自己开发了一个旅游网站,专门做和云南有关的旅游生意。

脱贫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穷人了。按照常规的路径走,最终还是会被社会安排的明明白白,不可能超出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如果想要获得超额的回报,只能去新兴市场找机会了。希望下面的两篇文章能给你启发,当然,那两篇文章我是从“道”的层面写的,并没有涉及到有关“术”的操作。

阶级不会固化,因为这个世界不是一座金字塔

哥伦布开辟了新航路,那么旧航路去哪儿了?| 读《地中海三部曲》有感

当然,除了寻找新的机会之外,还有就是拼命的研究规则。就拿做号来说,研究平台的推荐和传播规则,肯定比研究创作本身效率更高,当然,我不是很喜欢这样做。我有关做抖音要找准定位的那篇文章出来之后,有朋友加我微信说,他入手了10个手机,准备开始入行做短视频,哈哈哈10个手机就是10倍的流量,他是准备做阵列了。我和他说,我们还是聊一聊剧本、剪辑和拍摄构图吧……

一个星期刷了100个抖音up主的视频,我发现了拍抖音赚钱的核心逻辑 | 抖音运营

我觉得,做内容和做号还是有区别的,我的思维更偏向于思考内容本身。

你如果看起来优秀,那么就是真的优秀 | 一棵树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倒下有没有声音

09 《贫穷的本质》中三个小细节给我的启示

①书中说到,有些穷人的田地里面连化肥都用不起,因此严重的影响到了收成。我想到的是,做内容,营销推广费一定不能省,比如说拍抖音,dou+什么的该投还是要投,省什么也不能省化肥的钱啊。

②如果你真的很穷,那么你选择食物的时候就不要过分的追求口感了,同样是补充蛋白质,猪肉、牛肉、鸡蛋、豆制品的价钱都是有差别的。如果真的吃的比较简单,可以买一点维生素补剂。

③如果你的技能不能组合到一起的话,就不要随便斜杠。

《贫穷的本质》原文:

很多穷人都身兼数职,但这同样是缺乏效率的。如果不够专业的话,他们很难成为任何一个领域的专家。

10 总结

我的观点是,有些时候穷人看似超支,实际上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刚性需求。穷人也并不是目光短浅,而是条件所限只能选择短期利益。想要脱贫致富,还是要去新兴市场去寻找可以让自己的生意快速翻倍的模式。

参考文献:

[1]Raphal Charron-Chénier. . Payday loans and household spending: How access to payday lending shapes the racial consumption gap.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76 40–54.

[2]Chung Thanh Phan a,b , Sizhong Sun b, *, Zhang-Yue Zhou b , Rabiul Beg b. . Does microcredit increase household food consumption A study of rural Vietnam.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62 39–51.

[3]Samira Choudhury a , Bhavani Shankar a, , Lukasz Aleksandrowicz b , Mehroosh Tak a ,

Rosemary Green b , Francesca Harris b , Pauline Scheelbeek b , Alan Dangour b. . What underlies inadequate and unequal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in India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Global Food Security 24 100332.

---分割线---

我统计了一下我开始写作以来收到的打赏以及流量主收入:

①知乎:¥118.55

②微信公众号流量主:¥46.55

③微信公众号打赏:¥119

合计 ¥284.1

感谢大家的支持,之后的推文我会分几次把这些钱回馈给大家,我也希望我写的东西能让更多人看到。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