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转行做记者

网友发布 2022-07-29 16:06 · 头闻号项目分享

7月2日是国际体育记者节。中国新闻网邀请了众多体育传媒行业大咖共同探讨:自媒体时代还需要体育记者吗?

受邀参与讨论的大咖包括知名体育经纪人、知名互联网巨头体育总监、知名报纸体育编辑、知名体育自媒体企业家等。都是体育记者转型,都是在体育媒体从业多年的资深老兵。

大咖的观点不权威,据说体育记者还是需要的。但是,其实有没有必要,他们怎么说都无所谓,还是要看市场用脚投票的选择。

不信你可以马上打开BOSS直聘、猎聘、挂钩招聘、智联招聘等主流求职软件,输入体育记者四个字验证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体育记者的职位投简历?有多少新闻机构和互联网媒体在招聘?

日渐式微的体育记者和体育新闻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需要知道一个“血淋淋”的事实:目前,除了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少数中央媒体外,一些地方党报、电视台仍保留少量报道竞技体育的专职记者,社会面基本“清场”。腾讯体育的记者被裁掉后,只剩下氪星体育和懒熊体育这几家民营企业的体育营销创业公司,偶尔会招聘报道体育行业的记者。

因为害怕引起负面舆论,运动员都不敢接受采访。

有专家认为,如今自媒体泛滥,写稿成本低,体育记者辛辛苦苦采访稿件,却遭到东拼西凑的自媒体“反击”。也有专家认为,门户网站的出现迭代报纸,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迭代门户网站。是体育记者自己没有跟上时代的需要...

从结果来看,这些观点都是对的。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现在的运动员不喜欢接受媒体的采访,或者说他们只喜欢接受特定媒体的采访。

这是为什么呢?中国特色的网络媒体环境造成了这一切。

在过去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普通人只能通过电视台、电台和报纸获取信息。采访结束后,记者写了稿子,编辑修改后,全国人民最快第二天就知道了,不管是正面新闻还是负面新闻,舆论发酵的速度都没那么快。

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简直是光速。一部手机在手,任何人都可以写一条微博,拍一个短视频,发到网上。朋友圈一传播,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分分钟知道。

明星群体也是名人的子集,天生就是大众的焦点,曝光度强。但特别的是,他们不是开自己工作室的娱乐明星,而是承担着为国争光的任务。作为国家体制中的一员,他们的言谈举止都是上级管理的,上面还有上级。

现在,各行各业都被网络所主导,特别重视网络评论和舆论。然而,随着信息以光速传播,舆论的走向变得复杂而不可预测。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都是机警的,一开口就谨慎多了。

虽然很多运动员在争夺金银时都有一颗强大的心,但一旦陷入“杀人于无形”的舆论漩涡,不排除比普通人的blx更脆弱。

如今,体育明星只喜欢接受两种媒体的采访:

第一,体制内媒体采访。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为首的中央媒体,或地方党报、电视台。体育明星因为其独特的身份,无法拒绝任何采访要求。所以大部分体育明星的采访都被中央媒体垄断了。冬奥会期间,同样是体制内媒体的中纪委新闻中心,甚至打破了中央媒体的垄断,对冬奥会明星进行了多次专访,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已经形成了商业访谈、短视频、纪录片、照片拍摄。因为广告主的进入会给运动员劳务费或者广告分成,自然对运动员有很强的吸引力。

但无论是体制内媒体采访,还是商业项目采访,大部分成品都是先经过记者的编辑打磨,再经过主管领导和经纪人的筛选。在中国,体育首先与政治挂钩,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如何避开各种暗礁,正确表达,需要专人把关。因此,运动员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常规和商业化,很少有运动员能够敞开心扉讨论和回应关键问题,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除上述官方媒体外,其余媒体包括少数城市报纸和网站。没有商业化的日常采访是非常尴尬和困难的。对于体育明星来说,这样的日常采访并不能带来多少经济利益,反而可能因为运动员本身表达的不严谨和报道中的一些偏差而引起负面舆论。

一旦某个运动员“不该说”或“不严谨”的话被网民无限放大和搜索,造成舆论争议和负面舆论,该运动员及其分管领导是无法承受的。轻者要向当局交代,重者甚至可能面临影响仕途前景的问责。

所以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理念,大部分运动员都委婉的谢绝了这样的日常采访,或者扔给记者几句有营养的汤话……不管有没有泛滥的自媒体,体育记者如果长期得不到运动员的直接引用,写不出很多有增量信息的文章,流量也没有自媒体高,被老板砍掉也在情理之中。

流量时代,运动员本身就是媒体发布者。

曾经有一个互联网大公司的运营负责人,讲了一个他感触很深的故事。在全运会游泳比赛中,奥运冠军王顺夺冠后走过混合采访区回答记者提问。采访结束后,王顺被一位摄影师拦住了。

“能不能比一比你的心?”摄影师对王顺喊道。王顺很通情达理,这样做是出于尊重。#王顺#迅速成为热门话题。

此时此刻,那些专业的体育记者甚至还没有听完录音,写完稿子。当他们写完之后,相关的报告就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了...

从媒介与传播的专业角度,应该如何判断这件事?从关注度和流量论的角度来看,摄影师“打败”职业记者是事实。虽然拍王顺不算什么有分量的独家内容,但只是因为网友喜欢,高流量的短视频才能冲上热搜。

王顺是如何备战的?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夺冠的关键点和战术有哪些?这些信息似乎都不再重要,也没有人在乎...

东京奥运会期间,腾讯体育和新浪体育,无论是裁员前还是裁员后,都依然坚持专业精神,将各自的报道团队派往东京。然而,作为腾讯和新浪的主要竞争对手,市场上最热门的短视频平台Tik Tok也有针对性地采取了行动。

Tik Tok没有派任何人去东京。他们谈了和一大批有望早早夺金的体育协会的合作:Tik Tok出了大价钱,相关明星运动员夺金后还要来Tik Tok直播,其他竞品短视频平台不得不被排除在外。

用专业术语来说,这叫花钱买流量。Tik Tok不用支付高昂的养、送记者费用,而且从投资回报来看,依靠奥运冠军直播进行大量引流确实划算。

更有甚者,奥运冠军会在直播过程中更详细的回顾自己的比赛,内心的活动,备战的秘密。为了在Tik Tok做得更好,相关项目的奥运冠军被邀请到连麦,直播时的金句、调侃等著名场景被剪辑成小视频,广为传播。很多奥运冠军的语录,在混合采访区等有限场合,去东京采访的记者可能听不到。

以上两件事对体育记者非常不利,但很多明星运动员发现非常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商业价值。

目前,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包括但不限于奥运冠军,意识到他们的社交媒体账户是一个重要的变现渠道。因为我有名人效应,只要我运营好社交媒体,发布短视频和照片,分享我的生活方式,广告商就有可能来找我合作。一些著名运动员聘请了经纪人,一些人加入了MCN,一些退役运动员干脆与朋友合作,组成小团队包装自己。

随着这种格局的形成,体育记者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降低,在运动员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有所下降。

体育记者有多少现实途径?

体育记者该何去何从?发起讨论的中国新闻网的体育总监·颜路作了总结发言。他认为,体育记者自身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行观念上的调整。在信息爆炸、媒体竞争激烈的时代,一个成功的体育记者大概应该是这样的:深耕专业领域的“高水平运动员”,摆弄各种编辑工具的“跨界专家”,与普通读者交流专业体育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整合平台和采访资源的“体育经纪人”。

没错。我们不妨按照这个标准来拆解一下当今优秀体育记者所需要的能力项。

首先,体育记者需要成为各种体育的专家,在体育圈有资深人脉,能够写出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这是基础。

第二,我可以自己拍摄编辑高传播量的短视频。

第三,形象好,会像专业主持人一样主持、直播、连线小麦。

第四,要结合运动员进行策划运营,在微博、Tik Tok、Aauto Quicker、小红书、视频号等主流互联网产品中产生流量,运营粉丝。

第五,在此基础上,最好有客户资源和商业思维,让金主对以上四项的成果下单,进而实现商业化。

真的有体育记者“五项全能”吗?不是不可能,而是困难。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混圈子,跟人打交道,积累人脉,写稿,最多包括自拍,自剪短视频,只有这些事情基本上占据了记者的全部精力。

此外,许多“跨领域”的从业者也具备体育记者“应该”具备的上述所有能力,他们也在与体育记者竞争。

为什么体育记者的写作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自媒体的挑战?因为每个媒体单位的人力都非常有限,体育记者的项目也很有限,能够吃透几个项目的很少,很难做到所有项目。懂足球的不一定懂篮球,懂田径的不一定懂游泳……对于很多运动来说,体育记者写的稿子不一定比这个项目的资深KOL专业。或许,有了长期的积累,体育记者可以写出别人写不出的深度稿件和人物稿件。这类作品很好地体现了他们的技巧。当然,因为制作周期长,成本太高,流量回报可能没那么可观。

当然,体育记者也可以自己拍摄编辑短视频,成为UPs。但问题是,你能拍到多少别人拍不到的稀缺内容?吸引眼球的体育比赛大多都是直播的,运动员的一举一动都能看到。更有甚者,在看台上和道路两旁,有大量的摄影师和体育迷,他们随时举起手机拍摄体育明星。另外,运动员一旦有了自我包装意识,也可以自己拍摄,或者让自己的队员来做拍摄,成品更有质量。

当然,体育记者采访运动员,甚至采访到运动员是有可能的,但也很容易受到其他队伍的攻击。现在,所有的路网都可以客串体育明星,邓亚萍、王冰冰、司马南……以前有过很多案例。

结合运动员在互联网产品上做策划和运营,这是各个互联网公司营销团队的工作。当他们遇到新闻热点时,他们会以敏锐的嗅觉接近体育明星的经纪团队或MCN公司,恐怕根本轮不到体育记者。

看,体育记者就是这样被“剁碎”的...

另一方面,一个优秀的体育记者,如果真的集齐了这五种能力,完全可以成立自己的IP公司,更不用说依附于一个新闻机构了。比如知名篮球记者杨毅和苏群,还有足球记者董路。他们曾经是记者,在各自的领域都很有经验。他们被邀请到处解释。他们在开通自己的微信官方账号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在接收广告上手软。

总之,当今社会,流量时代,体育记者要么依靠平台掌握话语权,要么依靠自身名气成为顶级KOL掌握话语权。其余的体育记者很难提供价值,不再不可或缺。

在体育领域,体育记者能转型最快的角色仍然是经纪人、公关、营销,此外,比如加入体育行业协会等等。横向来看,这也是其他领域记者的转型之路。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经济是好是坏,商家总会有利用体育和明星运动员进行营销的需求,这里依然有广阔的市场。但体育记者要转型经纪人、公关、营销,并不容易。

如果你是转型代理,首先体育记者需要建立足够的铁磁关系,成为明星运动员的代理。市面上,还是有很多专业经纪公司在争夺代理运动员。至于公关和营销,要有运营思维,熟悉各类互联网游戏,有敏感优秀的商业包装创意,与各大互联网平台保持良好关系。当然,转行也很难。除了体育记者,很多人常年从事公关和营销,可能也会抢个饭碗。

不管怎么转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互联网上产生流量。只有这样,才有金主愿意给运动员下单。如果你的运动员客户赚了钱,你也会赚到佣金和奖金。

基于此,如果你进不了一家只考验传统写作能力的机构媒体,我奉劝只会写文章的体育记者还是趁早转行吧。这种生产关系,从纯写稿赚稿费的角度来看,已经被中国市场抛弃了。另外,中国的体育本质上还是围绕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在跑。职业体育不发达,有流量价值的体育明星还比较匮乏。或许这方面能做的有效的事情不多,想象空间空也没那么大。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