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公元1314~1390年),字百室,凤阳定远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大臣。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封他为宣国公。后为胡惟庸案牵连被杀,终年七十七岁。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今凤阳人)。元末参加朱元璋军,为大将军。他率兵功克大都,平吴伐北,功勋卓著,被封为信国公、魏国公,朱元璋曾赞其“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他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北麓。
宋焱章(郭英),生于1335年,卒于1403年(永乐元年),明初将领。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人。
汤和(1326~1395) 字鼎臣。元末濠(今凤阳)人。与朱元璋同乡,初投郭子兴,从朱璋璋 克滁州,授官军总管,从击陈野先,降陈保,二取金坛、常州,任枢密院同佥。大破吴军于 锡山。吴平,拜征南将军。与吴祯讨方国珍。与廖永忠伐陈友定。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 执友定送京师。二年,从大将军西征,斩张良臣。翌年,以右副将军败扩大廓于定西,封中 山侯。四年,拜征西将军,与廖永忠伐夏。十一年,进土信国公,自解兵权,告老还乡。卒 年70。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朱文正,父南昌王朱兴隆是朱元璋的哥哥,朱文正之妻谢翠英是徐达妻谢翠娥之姐,元朝末年军事人物。“洪都保卫战”中坐镇孤城抵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堪称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战功卓越。因战后对朱元璋对他的封赏不满,后私通张士诚,被朱元璋得知,被软禁,最后郁郁而终。其子封靖江王。
朱文正,父南昌王朱兴隆是朱元璋的哥哥,朱文正之妻谢翠英是徐达妻谢翠娥之姐,元朝末年军事人物。“洪都保卫战”中坐镇孤城抵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堪称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战功卓越。因战后对朱元璋对他的封赏不满,后私通张士诚,被朱元璋得知,被软禁,最后郁郁而终。其子封靖江王。
耿炳文(1334年-1403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人[1-2] ,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明朝开国军事将领,官至大将军,以功封长兴侯。
种植的意义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录入工作定于2022年4月22日8:30至2022年7月9日23:00进行。请各学院组织相关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录入课程成绩。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成绩录入的范围
成绩录入的范围为本学期开出的所有全日制普高本科、“5+3”一体化、九年制学生必修课、限选课、公选课。
二、成绩录入
(一)需要填写试卷分析单的课程
1.指定录入成绩教师,具体操作流程见附件1;
2.填写试卷分析单,生成教务系统成绩录入模板,具体操作流程见附件2;
3.登录教务管理系统,进入“成绩录入”界面导入成绩 ,具体操作流程见附件3。
(二)不需要填写试卷分析单的课程
不需要填写试卷分析单的课程,任课教师成绩录入、导入操作流程见附件3。
请各任课教师按照《关于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的相关规定(节选)》录入成绩,具体请见附件4。
三、成绩提交
教师将成绩录入完毕后,在系统中提交,提交后将无法更改。在成绩录入期间,成绩录入错误申请重新录入的,请联系开课学院教务员,授权重新录入。
四、相关要求
各门课程负责教师请务必按时完成成绩录入工作。如未在个人事务中查看到需要录成绩的课程,则联系本教研室主任或教师所在学院教务员在系统中指定。逾期未完成成绩录入的将予以通报并备案。
五、系统登录
如忘记系统登录密码,请向各教研室所在学院办公室查询。
各学院办公室负责登录密码及学籍管理员名单如下:
基础医学院:陈虹 39358559、米菲菲 39358558
第一临床医学院:陈志勇 36585414、谢翠英 36585314
第二临床医学院:林燕璇 36585784、邹婕 36585362
第三临床医学院:陈俊榕 36585091
第四临床医学院:米菲菲 39358558、曾萍萍 0755-23486534
第五临床医学院:米菲菲 39358558、熊童辉 83501624
第八临床医学院:杜杏斯 陈银结0757-83068420
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高彦萍 39356870、王琰 39358424
中药学院:韩翠以 王秀川 39358253
护理学院:任金玲 范睿 39358034
医学信息工程学院:王慧丽39358153
经济与管理学院:欧进兵 39358379
外国语学院 :古翠花 39358117、卢胡卓越 39358514
体育健康学院:卢萍 39356873
马克思主义学院邵程程 39358054
国学院:陈玉 39357279
佛山临床医学院:廖淑仪 0757-82778711
深圳临床医学院:张涛 0755-28360246
成绩录入中遇到的其它问题,请向教务科翟炯咨询(电话:39358391,公文邮箱“教务处-翟炯”或zhaijiong@gzucm.edu.cn)。
附件:1.指定录入成绩教师操作流程
2.生成教务系统成绩导入模板操作流程
3.任课教师成绩录入、导入操作流程
4.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籍管理实施细则(2020年3月修订)
关于课程考核与成绩的相关规定(节选)
教 务 处
2022年4月21日
有什么党为人民服务的事?越详细越好!
2019年3月16日9:00(本报道许正林、卢西)由“我爱母亲河”环保公益团队、中国志愿者联盟、《雷锋》杂志湖南长沙站、开福区三角洲社区、南郊公园园林科、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理工大学金盆岭校区、湖南师范大学、仰天湖赤岭小学、青园中信小学、大同二小等单位组成,在南郊公园西侧靠近湘江进行“种植的意义”——植树节专题活动。虽然天空下着雨,但并没有降低志愿者们的热情,中小学生及大学生们,干活都很欢,这都源于此活动的独特性及参与者的激情。此处土壤石块较多,锄和铁锹下去后,往往能碰到石块,在南郊公园园林科长罗治宇的调配下、“我爱母亲河”环保公益团队领头人卢西的指挥下,很快就将150棵树苗栽好了。活动结束,很多志愿者感言自己的行动就是对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进行改善,能够激发更多志愿者参与!
1 青园中信小学1501班的桂艺豪分享: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三月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也是植树的日子。植树造林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树木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赖以生存的氧气,也让我们的环境美丽。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同学们,今天我们亲手种下属于自己的希望之树,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美丽。
2 湖南师范大学闫兴彬分享:
感谢今天提供给我们植树的平台,植树节那天特别想种树,我求助了万能的朋友圈,却没有找到。当得知“我爱母亲河”环保公益团队周六有植树活动后,立马就加入了。今天天气不是很好,我原以为人会很少,没想到却来了300多人,我非常感动,我觉得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还是大有希望的。今天我们集合在一起种树,说明我们共有一种可贵的品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不仅可以在一起种树,还可以在一起做别的事情,希望更多人和我们团结起来,把个人的力量放大,做更多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事情。
3 长沙理工大学黄珺分享:
我分享一个关于植树绿化沙漠的纪录片,主人公叫王玉林。他一直在绿化前线上坚持,年复一年的看守、日复一日的种植…这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也是一份责任。看了之后我感触很深,我们年轻人也应该勇于承担保护大自然的责任。今天我们理工大学队伍种了五颗树,对于我来说种的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在我心中这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优秀的品质,这正是当下最缺少的,我希望我能坚持下去,不忘初心!
4 湖南商职赵超越分享:
很感谢今天的植树活动,植树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它可以优化空气,美化家园,让我们更加健康、舒适和愉悦。植树节当天,学校领导也带领学生在校园内植树,并呼吁我们应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多植树护绿,保护环境。今天通过大家的努力,公园也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最后,感恩今天付出的所有人。
5 湖南商职杨丽丽分享:
—年之计在于春,如果说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我们就是播种希望的园丁。现在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各位青少年朋友平时学习都很忙,压力也比较大,今天抽时间参加这次的植树活动,说明大家都很喜欢这种环保结合公益的活动。同学们都是主动报名,自己乘坐公交车或地铁来的,可以看出我们当代的青年还是很有社会责任感的。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绿化美好家园,打造生态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6 湖南商职夏丽红分享:
种一棵树,播一片绿,这是我第三次参加“我爱母亲河”环保公益者活动。从保卫母亲河到植树,希望我们能在志愿者服务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亲近自然,植树有累有乐,满满的充实感。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继续努力,为共同的家园增添绿意,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7 湖南商职吴春分享: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种树的公益活动,非常激动,也很开心。感谢这次机会,我们能够自己种树,体会种植的感觉。当我拿着锄头挖地的时候,本以为很简单,没想到也要力气和技巧,原来种一棵树是这么的不容易。就像上一次一样,我们参加这种活动,并不是要证明我们种了多少棵树,而是要宣传我们的行为和理念,让更多的人知道种植的意义,也让他们自己能够发自内心的参与种树,让我们的环境更加美好,感恩大家今天的付出。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8 湖南商职刘凤分享:
上个礼拜参加了“我爱母亲河”的清理河滩垃圾活动,认识了热爱公益的西公主。今天参加植树活动我也是感触良多,我们大学生在雨中植树,许多小朋友也冒雨参加了。虽然很累、很辛苦,但是也很快乐。我在此呼吁大家,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为我们美丽的大自然创造更好的生态文明,谢谢大家。
9 湖南商职罗航宇分享:
期待第九十六期!
10 活动发起人西公主分享:
树木有光合、蒸腾、固定、屏障、绿化、艺术、工业、药理等多种作用,对环境和人类非常重要,这是种植树木的意义。我们今天种植的这些小树苗,长几年的能做篱笆、长十几年的能做橼木、长几十年的能做檩子、长百年的能做最承重的房梁。
《管子•权修 第三》:“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是说培养木材不容易,培养人才更加不容易。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就是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国家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当今的国际局势,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波涛汹涌。很多国家觊觎中国日益强大,极尽一切阴谋:抹黑民族英雄、推广网络游戏、毒品软件、软色情之类…就是想从儿童和青少年开始下手摧毁中国的人才。
《孟子•离娄上》第八章:“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意思是人必定是有自取侮辱的行为,才有他人来侮辱;家必定是自己毁败,才有他人来毁败;国家必定是自己遭致讨伐,才有他人来讨伐。这句话的目的,是告诫我们要时刻反省,端正自己的言行,才能赢得他人(他国)的尊重(敬畏)。
在此强烈建议我们的青少年,多接触 中国传统文化,启蒙养正、求学修进、致贤达圣。从而产生对各种邪恶和不良的天然抗体,成为浩然正气、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我们是国家年轻的力量、我们要主动承担兴国强国的重任,不但要把中国建设得更加富强,还要联合天下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一起,实现天下大同的愿景!
第95期活动志愿者名单(共329人):
我爱母亲河环保公益团队(共18人):卢西,首美玲+董博凯(岁),陈红霞,彭思娟,姜菲,曾月,唐楚珺,李冰慧,颜心睿,唐伽泺,刘倩,陈炅,梁定建,姚金玉,卢守峰+卢冠谋儿子+刘喜敏
《雷锋》杂志社长沙站许正林+李锡奇共共2人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共236人):
方冬玲老师,黄颖(排版)、伍淑兰,王劲涵(伍老师女儿),杨凝雨(排版),谢伟,黄迪,吴莉,夏丽红,刘薪慧,凌波,赵志红,刘可,周婕钰,赵缘,,胡依晴,,李霞,吴春,司马柳,李江南,杨丽萍,朱金玲,张露,陈艳芳,王幸,刘钰,张钰浠,江瑶,邓海英,钟飘,刘如馨,周丹琳,毛丽纯,雷舒雅,刘凯丽,唐媚,何丹妮,刘晓玲,秦郁思,周畅,王晶晶,袁雅灵,汪思,周萍,彭伦,章婷,何嘉宇,何莉,马慧,顾依妍,刘凤,刘心怡,帅璇,喻泽群,谭琰文,刘爱华,王彩钰,易巾,李雨琪,彭婧,张湘,李丹宁,王洁,许文茜,文淑芸,滕丛,蒋晶晶,周宏沩,陈玲清,李博,王苹果,曾彩霞,李嘉玲,刘鑫鑫,黎双,唐子晴,曹郴涛,张利婷,欧良婷,曾意,谭曾焱,申妃妃,蒋心雨,罗航宇,欧兴容,高流芳,张子珍,全卓,熊林,夏媛,冯龙花,贺紫娟,吴蓉,陈亚猜,梁锦庆,曹诗源,郑子炫,李欣雨,胡涛,罗超群,刘建,王海燕,刘凌云,张雪,郑雪梅,杨姗蓉,曾婷,李述龙,向雨凡,陶红,王培,夏忠颖,尚雪倩,文鑫燕,张述芳,蒋晶,张倩,傅艺伟,肖玉,林峰先,罗玉雄,黄翠芳,马喻,潘小论,李佳佳,郑文洁,谢美玲,黄丽梅,张嘉赢,曾晓情,罗慧媚,严阳阳,朱圣志,夏莉华,李洪娟,隆凯云,王明,谭功安,陈瑶,王诗亭,唐阳,尹志成,汪源,屈芳,唐文华,杨晓红,朱新颖,文雅琪,李苹,李红鹃,陆洁凯,蒋丽,张敏,伍颖,赵湘,周丽湘,申瀛政,王道东,肖立军,尹倩,罗升慧,谭涛,曹杰,邓小芳,王梓馨,吴志阳,冯宇翔,周储,潘晴,李倩,卢璐,何欣怡,何晶晶,段景,李佳佳,李千姿,龙惠,钟雨涛,易文婷,谭晶晶,李格宁,刘娟,杨璐,徐思周,刘瑞芳,李冰冰,余灿,伍寅红,蒋玲,龙佳雯,晏甜,凌爱华,胡迪迪,唐艳洁,贺带英,贺思诗,李丹凤,陈艳萍,文诗,辛梦盈,雷丹,唐垛,王鑫,陈姿,彭子惠,黄伟,曹津,黄翠英,朱玲林,周丽辉,郭楠,谢瑶,黄颖,何丹妮,周畅,李婷,吴桂林,何娜,邹品,徐小萱,谭倩、殷朝君、易加澳、银慧、瞿丽园、廖桐英、陈炅、刘倩、杨丽丽、赵超越、陈红霞、彭思娟、李冰慧、姜菲、唐楚珺、曾月、刘佩
长沙理工大学:
黄珺 康维 唐艳 李春艳 印瑞芳 王维杰 尹靖斐 罗玉娥 曾小凤
青园中信小学1501班(共21人):
学生:彭思宏,刘泽黎,李璟雯,刘依娜,张语瞳,刘豫阳,熊章贤,桂艺豪,陈致远,黄思语,黄思嘉
家长:袁帆,郑顺华,周琴,杨波,刘建辉,张园 ,刘唐伟,汪微,桂云飞,曹刘利
湖南师范大学(共3人):闫兴彬,高峰,张天雷
仰天湖赤岭小学共19人:
胡艺露+妈妈万加平,谢林伶+外婆,黄诗涵+爸爸黄稳荣+弟弟黄单(常青藤幼儿园)+妈妈温婷,刘馨雨+妈妈肖立波+弟弟刘呈宇(绚丽幼儿园),王玗卓+妈妈尹丁,胡继文+妈妈胡岚,胡竞霆+妈妈刘艳红、田浩辰+妈妈刘兰艳
大同二小三年级三共8人:
(杜康+家长王晓敏)、(刘静霏+家长陈海园),(许诺妍+家长许正林)
南郊公园共14人:
罗冶宇园林科长带队
感恩爱心赞助:
环保公益人士章志标老师树苗150株
梁定建带面包车爱心运输树苗
1
蓝玉和朱文正的关系?
人民公仆高翠英
2月25日,大雪过后的河北省张北县寒风凛冽。二台镇东滩村小学校长孙凯告诉记者:“等到一开学,我们学校就改名‘翠英小学’了。”
看着眼前8间宽敞、明亮的大教室,孙凯陷入回忆之中。一年半前的一天,张北县副县长高翠英前来检查工作。当时,几间低矮的土房塌了一角,雨水从屋顶的缝隙里滴滴答答落下来,孩子们的脚和桌椅腿泡在汪汪积水里。高翠英心痛得掉了泪,说:“再苦不能苦孩子!我来想办法。”随后,她东奔西走,帮助村里争取资金10万元,翻新了所有教室。
2004年12月2日,40岁的高翠英在下乡调研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因公殉职。噩耗传来,东滩村44名村民联名写信,请求将学校更名为“翠英小学”。
“工作就如她的生命!”
回忆起高翠英,张北县委书记魏福刚说:“在高翠英眼里,工作就如她的生命!”2002年1月,高翠英调任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张北县副县长,分管文教卫生工作。上任后的一周内,她跑遍了全县18个乡镇,走访了全县30多所学校。为抓好学校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她制定了一整套调整方案,并千方百计到外边争取支持。
2003年4月初,在非典疫情严峻的日子里,高翠英无暇顾及因病发烧住院的儿子,坚守在抗击非典第一线。连续60多个日夜,她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走遍了全县所有乡镇、学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本来瘦弱的她,又消瘦了一圈。张北县计划免疫、卫生检验、地方病防治等7项工作获得了当年的市级先进。广播电视、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工作连续3年位居全市前列,这里都有高翠英的心血。
2004年“十一”前,她获知省卫生厅要选择5个县实施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不顾重病住院的母亲,连夜赶赴石家庄,为张北县争取资金315万元。等她赶回医院时,母亲已永远离她而去。
“她是党的好女儿!”
“她没有官架子,心里装着老百姓!”在整理高翠英遗物时,一个小小的笔记本,让在场的领导和同事们唏嘘一片。那上面记得密密麻麻,全是贫困学生和贫困家庭的情况。哪家孩子快失学了,哪家的病媳妇又该复查了,哪所学校该搬迁了,哪个老教师的医药费该解决了……记得详详细细。
2004年,学生吴晓燕考上大学,全家却为7800元学费犯愁。高翠英来了。她说:“如果张北县文科状元念不成大学,我这个主管副县长也感到丢人!”她亲自跑有关部门,为吴晓燕争取到了4万元助学基金。
高翠英平时刻苦钻研,是公认的学习型干部。2003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并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
高翠英是张北人,在县里有很多亲友。在她当副县长的3年中,全县安排调动教师60余名,为县医院调入医务人员32名,她没有为一位亲友开过口。
得知高翠英因公殉职的消息后,孙凯和东滩村小学的30多名学生连夜制作了999朵白花,第二天早早赶到县城,摆放在高翠英遗体周围。12月4日,为高翠英送行那天,张北县殡仪馆里,上千名干部群众泪湿衣襟。高翠英的弟弟代表全家人向张北县委、县政府提出:在姐姐的身上覆盖一面党旗,因为她是党的好女儿!
最近,河北省委追授高翠英“优秀人民公仆”称号。
人民公仆郑培明同志事迹
硬肩挑重担 公仆显本色 �
2002年春节,一封特制的信寄到了湖南省委。一张剪裁过的红纸作为信
纸,寄信人为它精心装饰了金边。信中写道:“敬爱的首长,1990年你不辞
劳苦亲自爬上了我们崇山峻岭上的苗寨视察,访贫问苦,你是第一个能深入到我
们海拔1700米高山陡坡上的省委亲人……”�
这封字迹不太工整的信发自湖南的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米
良乡叭仁村。
收信人:郑培民。�
重任
1990年5月,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
州委书记。�
湘潭和湘西,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湘潭是湖南省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离省
会长沙只有1小时车程;湘西,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去省城要坐1
4小时火车。去湘西工作,是只有硬肩膀才能挑起来的重担子。多年来,省委一
直把湘西的脱贫致富放在突出位置。�
领导与郑培民谈话。刚一谈起去艰苦地区工作的重要性,郑培民笑了:“请
直说吧。”�
调动的意向被和盘托出。准备做郑培民思想工作的话没有必要说了。
平级调动,又是“从米箩里跳到糠箩里”,十几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为他
的痛快回答而敬佩。�
郑培民一上任就问:“哪个村子最穷啊?”随后,就去了叭仁村。�
“叭仁”是苗语,意思为山顶上。要到达这个三面悬崖一面山的村寨,首先
要从湘西的首府坐车到乡里,然后,喘着粗气,手脚并用,徒步走上4个小时的
12公里陡峭山路。苗族群众之所以十几年后还记得郑培民,是因为他是住过这
里的最大的领导。在他之前,只有乡干部爬上过这个走起来累死人也吓死人的山
头。�
时隔多年,他在州干部大会上说过的8个字还像楔子一样钉在人们脑海里:
来湘西“三生有幸”;在湘西“埋头苦干”。�
郑培民接过前任的接力棒,率领全州干部群众继续围绕扶贫开发这根主线做
文章。�
湘西贫困。每逢青黄不接时,全州有三四成百姓断粮,政府不得不从外地调
入大量返销粮。
自治州开始推行“双两大”地膜玉米新技术。这是一项弯着腰,在田中豆腐
块大小方格周围摆两株苗的累活,郑培民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指挥,他带着机关干
部下地,自己弯着腰在田里干活,给农民演示。1992年春,在田里示范劳作
了几天的州委书记郑培民,一脚踩空,仰面摔下了三米多高的田坎,摔成了脑震
荡。�
书记的行动也是推行农业新技术的“科教示范”,从这一年起,全州的粮食
开始自给。�
学理工出身,又来自工业较发达的湘潭市,郑培民无疑比其他人更具有现代
化的工业理念,他看到的是湘西州未来10年后的发展前景。这个前景,又可能
是当地干部群众在短期内不能理解的,这是考验郑培民耐心的过程。他用手比划
过一个雁阵给干部们看:“大雁飞在天上,要有一个班长,就是领头雁。这个领
头雁啊,不能飞得太快,脱离开雁阵,就起不到头雁的作用了;可也不能飞得太
慢,混在雁阵里,就失去了头雁的作用。”�
湘西州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小水电,为自治州的发展起步奠定了
基础。然而,小水电受着季节的制约,也制约着湘西的进一步发展。但在当时的
观念和体制下,放弃了小水电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地方和一些部门的利益,因而阻
力重重。郑培民这时起了“头雁”的作用,果断决策:引进大电网。�
湘西州当时的湘泉酒厂,只是一个年上缴利税200多万元的小酒厂。郑培
民在前任扩建湘泉酒厂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支持了这个酒厂的三期扩建。如今,
壮大起来的湘泉酒厂已成为上市公司,自治州干部的工资,三元钱中就有两元来
自这个公司上缴的利税。�
现在看来,郑培民十几年前在湘西做的,虽然没有把政绩摆在自治州首府的
街面上,但却是为即将起飞的湘西州养壮身子骨,丰满羽翼而练的内功。这种打
底子的事情,不太显山露水,但却是那种要咬紧牙关努力的沉重活计。�
叭仁是个为水发愁的村庄。滴水贵如油,接济不上的时候,村民之间宁愿出
借粮食,却不愿让邻居拎走一桶水。郑培民去调查后,政府为村子通了水,拉了
电。村民们再不用走上16里路,拎着重重的木桶,吃力地到山沟里去提水了。
�
两年多时间,郑培民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这只是
一个粗略到乡镇,尚不包括村寨的统计。除去在省里州里开会、办公需要的时间
,在“开门见山”的湘西,这是一个没有喘息之机的数字。�
妻子去湘西看他,一进屋,地上扔的是一双粘满泥巴的胶鞋,唯一一套出国
时置办的西装,在柜子里已被虫子蛀满了洞。郑培民拦住要帮他刷鞋的妻子:天
天都要穿,一出门,还是要粘泥的……�
形象是干出来的。在湘西州委的选举中,郑培民全票当选州委委员,全票当
选州委常委,全票当选州委书记。有的干部誉称他是“三个百分之百”,郑培民
当即纠正说:“只有一个百分之百,那就是全州人民对共产党百分之百的信任和
感情!”�
火禾公路,这条在凤凰县地图上细得像根线的乡级公路,在火炉坪乡500
多户群众的心中,大得像一片天。�
修这条公路时,郑培民已经调到了省委,火炉坪乡依然是他的联系点。他领
着技术人员,吃着缓解心脏病的药,晃晃悠悠地攀上悬崖峭壁去勘察。为这条路
,郑培民十分少见地向自治州一个熟识的干部发了火:“你敢糊弄我?公路的配
套资金为什么不到位?怎么向老百姓交代?”�
十几公里的火禾公路打通了,是全州标准最高的乡级公路。山外的小贩开着
车,直接停到山里人的门外,把一筐筐的猕猴桃搬上了车;高兴的苗族村民守着
家门口卖西瓜,卖掉一个,就在西瓜上拍一下:“这是郑书记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
火炉坪乡的苗族群众坚持要把剪彩的光荣留给郑培民,哪怕是为了将就郑培
民繁忙的工作,把公路正式通车的日子一推再推。他们去年7月就写好了大红的
标语,等着郑培民亲手把它们展开。他们想,郑书记虽然听不懂苗语,但是,老
百姓欢天喜地的表情,他看得懂啊!
真情
在湖南,常常会听到人说:“培民书记是我的好朋友。培民书记像我的好兄
长。”�
说这话的人大都是普通百姓。该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和多么平等的关系,才
能让他们自信地将一个省委副书记称为自己的朋友?�
曾令超,一位司法干部,在一次维护社会治安的事件中受伤,双目失明,后
来从事文学创作。他听说了兼任省残联名誉主席郑培民的名字,写信去希望得到
郑培民的题词。�
犟犟的老曾打定主意只写一封信:如果郑培民不回信,那我也犯不上巴结他
,管他是多大的官!�
回信来了,曾家的电话也响了。�
半个多小时的电话里,郑培民详细询问了曾令超的各种情况。他怕在纸框子
里摸索着记录的曾令超不方便,把自己家里和办公室的电话重复了三四遍。�
最后,郑培民一定要等到曾令超放下电话后,自己才挂电话。老曾实在受不
了这等“待遇”,坚持让郑书记先放电话,推来推去,还是老曾拗不过书记。以
后,在他俩的交往中,这已成为习惯,也成了默契:每次,郑培民都要听到电话
那边“咔嗒”一声,自己才轻轻挂上电话。见了面,郑培民一把抱住了什么都看
不见的曾令超:“你摸摸我,咱俩高矮胖瘦差不多!”他又摸摸曾令超脸上的伤
疤:“阴天下雨会疼吗?”�
热茶倒好,先放在一边。等到不烫了,郑培民才端到老曾手上,“现在可以
喝了。”�
湖南桃源县漳江镇有个川湘饭庄。说是饭庄,其实就是个灰头土脸的路边小
店,小到只有两张桌子,走在路上一眨巴眼就可以略过它。郑培民偏偏与这家饭
店的老板李德胜成了朋友。
李德胜身有残疾,虽为“老板”,日子仍显艰难。每次往来湘西州与长沙,
只要是坐汽车,郑培民一行人准会到李老板的鸡毛小店吃饭。每次,郑培民都要
从包包里扯出一条特意带来的香烟:“给,拿着抽!”李老板也有礼物回赠:自
家渍的酸萝卜泡菜。�
就是当上了省里的领导,只要路过,郑培民的笑脸还是不改,照样交钱吃饭
。�
其实,李德胜的小饭馆所处的位置并非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饭菜手艺也没有
什么特殊之处。郑培民的秘书、司机都明白,培民书记用这种办法既可了解民情
,又不给当地政府添麻烦,也照顾了李德胜一家的生计。可郑培民却又从不说破
,他顾及的,是残疾人既要养家糊口,又不轻易受人施舍的尊严。�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句话出自郑培民的心。即使当了大干部,郑培
民还是像一棵永远不会离开大地的大树,枝蔓扬得越高,根往泥土里扎得越深,
他的根系牢牢地扎在“人民”二字上。�
凡是群众写给他的信,郑培民总是坚持自己拆看。下农村,郑培民要到农民
家去,掀开锅盖,瞧瞧吃的什么饭;看看猪圈牛栏的家畜,撩开蚊帐摸摸农民床
上的被褥。郑书记还爱在农民家吃饭,筷子直奔油辣的农家菜,粗糙的饭食也嚼
得津津有味。有时,他还会宿在农家。这个住宿的人家他会留意选一下。在湘西
州永顺县高坪乡雨龙村,他每次去那儿,都住在一户孤寡老人家。郑培民心里明
白,农村的孤老,没有子女照顾,精神上孤寂,有时也难免被不懂事的乡邻欺负
,他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孤寡老人带来精神上的支持和尊重。�
郑培民是个心细的人。他回湘西,有两件事必须做——陪老同志吃一顿饭,
打一次扑克;他下乡,在乡镇和农民家吃饭,一定会把饭钱交上——“老百姓生
活得不容易!”�
一次,走进火炉坪村,郑培民发现一位老人在远处招手,村干部向他解释,
这是村里的五保户,80多岁了,没见过省里的大干部,想把你看得清楚一些。
“那好,我和老人照张像,让老人家看个够!”郑培民笑着走了过去。
一天晚上,工作结束得早,郑培民兴致颇高,“走啊,咱们也去尝尝夜宵!
”�
趁司机停车,郑培民站在夜宵店门口,与摆槟榔摊的小贩聊起来。小贩告诉
他,自己是下岗职工,父亲得了癌症,一天摆摊下来赚的钱刚刚可以供一家人糊
口。�
郑培民心里难受极了。他转身离开,“你看人家生活得多艰难!这夜宵怎么
吃得下去!”
对郑培民来说,他与普通的百姓,压根是长在一起的,他的心为他们而快乐
,为他们而疼痛。
砥柱
1998年,惊涛骇浪挑战常德。�
湖南常德市安乡县,身受长江和澧水、沅水三大水系夹击,临洪大堤长达4
00公里,是历史悠久的“洪水走廊”。�
1998年7月24日晚,安乡县安造垸溃垸。这个垸子里,有县城和5个
乡镇、一个农场,共18万人,其中四分之三的人口和财产,集中在安乡县城。
如果县城不保,那么汹涌而来的洪水可以一直淹到三楼。当时的安乡县城,电力
中断,一片漆黑,老百姓几乎都搬空了,就是没有离开家园的人,也搬到了相对
安全的顶楼上。
正当人们惶惶不安,没有主心骨的时候,郑培民来了。他不是象征性地点个
卯就走,而是安营扎寨,住进了黑洞洞的县委招待所。“指挥抗洪的省委副书记
和百姓一起住进了‘水围子’”。消息不胫而走,人们悬着的心,咕咚一声落了
地。
身为省委领导的郑培民十分清楚这个时候冲上前线、指挥抗洪的份量。他多
年来对水利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战胜洪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郑培民在安乡指挥了三大战役:赶在洪水扑到之前,抢修了一条11公里的
隔堤,保住了安乡县城;指挥堵塞书院洲溃口,用血肉之躯扼住了洪水之喉;湖
北境内的黄金大垸溃决后,统帅抗洪大军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北大堤保卫战,
拒千里洪峰于湖南重镇常德市之外……�
就着堤外滚滚洪水,郑培民坐在堤上,吃着盒饭,静静地度过了自己的55
岁生日。
雨过天睛,骄阳似火。居住在大堤上的4万灾民头顶烈日,衣食不足,缺少
清洁的饮用水和药品,眼看疾病就要在大堤上流行。�
路过大堤的郑培民告诉司机“绕道走”——他不忍看着灾民们一边让太阳晒
着,一边还呼吸着他的车扬起的灰尘。但郑培民的心却没有绕着走,他拍板,要
在3天的时间内,把几万灾民转移到可以吃上饭、喝上水的垸子里去。
命令一下,故土难离的灾民们落着泪,望着只落出屋顶的家园,一步一回头
地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土地。指挥部及时调来育苗的蔬菜种子,衣食无忧后,灾民
用最快速度恢复了生活和生产。�接着,开展防疫工作的省医疗队来了,帐篷学
校搭起来了。堤外洪水滔滔,堤上书声琅琅,帐篷顶上,红旗飘飘。�
水灾过后,郑培民提出,让老百姓从水窝子里搬出来,住到山上去。
中央提出移民建镇后,郑培民从方案到资金的落实都一一过问。他一遍又一
遍地叮嘱:那是中央给农民的钱,不许坑农民的钱!�
地方同志向郑培民表示,在抗洪中,当地政府连书记的生活也无法照顾,心
里十分歉意,最后想送点礼物表示一下。
一句很重的话从素来温和的郑培民嘴里扔出来:“老百姓遭了那么大的灾,
你们还要表示什么?!”�
抗洪期间,郑培民平均一天只睡两个小时,情况紧急时甚至还要冲上去搬麻
袋抢险,这对他这样一个身患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危险
了。
省委领导也牵挂着他的身体,下命令:每天要保证郑培民吃上两个鸡蛋!
然而,郑培民关心的还是他人。听说一位同志因为血压高而住进医院了,就
连忙去看望。�
从医院出来,知道郑培民病情的同志心里酸酸的:人家低压高到了95就可
以休息了,可低压已经升到105的郑书记,却天天还要在夜里两三点钟,到大
堤上查管涌!
郑培民深知身体的重要性,他说过,“身体是1,政绩、家庭、知识等是1
后面的0,0越多,成绩越大,但没有了1,再多的0都是0”。但个人的身家
幸福怎么能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相比?受命于危急之刻,面对重于泰山的责任
,他已经做好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准备。�
郑培民在大堤上,整整呆了60多天,400公里的长堤在他脚下踏过不止
一遍。回到家里,掉了20多斤肉的郑培民对妻子说了实话:“这次抗洪,是对
我生命极限的挑战!”�
其实,平时的郑培民不属于那种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型的领导,哪怕是创新
和开拓性的工作,他也是稳稳当当、扎扎实实地去做,从来不搞轰动效应。�
郑培民曾经分管过湖南省的教育。搞减轻学生的负担,他去翻学生们的书包
,看哪一种教材是必需的,哪些是额外负担。�
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郑培民亲自调查了两个月,走访了40多人,然后才
做决定。他说:“稳健决策,决不能留下后遗症,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决策正
确,是造福百姓;否则,是造祸百姓。”�
正因为这样的一步一个脚印,在郑培民分管期间,湖南的基础教育工作更上
层楼,全省教师的住房条件大大改善,素质教育的“汨罗经验”推广到全国;湖
南广播电视节目在全国早早地上了卫星,无论是思路,还是行动,都走在全国同
行的前面。
分管干部工作时,郑培民跟干部说话,不是暴风骤雨,而是春风化雨。和他
有过接触的干部都反映,郑培民不居功,不诿过,敢于承担责任;他当面敢于批
评人,背后却保护人;他表里如一,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在他手下工作,觉得
安全、踏实……�
谈到自己曾经的副手郑培民,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很有感触:“一个领导干
部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能做到有口皆碑,很不容易!”
考验
比起普通百姓,领导干部会更多地面对诱惑和考验。在领导岗位上真正做到
固守操守,承受考验,比常人更难。�
“考验”二字,力重千钧。�
几年前,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的家,蒙受了一次小偷的“考验”。两个小偷撬
门进入没有装防盗门的郑家,把所有的抽屉全倒出来,连柜子里的衣服全都抖出
来捏过了,也没找到什么值钱的东西。�
翻腾到最后,他们只从郑家偷了4000元现钱和两条烟。
4000元钱,是郑培民女儿出差后尚未归还的公款。�
几个月后,盗窃案告破,小偷的坦白与郑家报案的数字,完全吻合。�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老百姓眼里,郑培民就是
个在廉政问题上一辈子干干净净、只做好事的人。�
对于下级单位送的礼物,郑培民从来是能拒就拒,自己拒不了就让秘书去退
。�
集邮,可说是郑培民唯一的爱好。就是这个爱好,他也绝对保密,生怕有人
投其所好。�
无论是调离湘潭还是调离湘西,不喜张扬的郑培民总是挑选在早晨未上班之
时悄悄离去,而且事先不告诉周围人,他不想惊扰大家,也怕可能送来的人情礼
。�
郑培民记日记的习惯是大学时养成的。走上领导岗位,这个一日三省其身的
习惯细分为备忘录、工作笔记和日记。他收到的每一笔稿费,数额、收到的时间
及发放单位都在工作笔记上有详细记录,稿费的出路只有一个:交秘书登记收存
。�
这是郑培民在湘西州工作时的一段日记:“这次回湘潭度春节,我谢绝了办
公室派车送我的盛情,同时谢绝了办公室要为我报销路费的好意。坚持自费返家
,往返火车票近80元,自己掏腰包。有人讲我太板,我想,宁肯自己吃亏,对
自己严格要求,是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自觉做到的。”�
还是一段日记:“在吉首给两个孩子分别订做了一件羽绒上衣,这是我给孩
子们买东西中最大的一次,计247.61元。不占企业的一点便宜。”�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郑培民就先后担任市委书记、州委书记、副省长、
省委副书记,又曾长期分管全省农业、文教、政法和党群工作,可谓位高权重。
但他总强调,“情浓钱淡,永葆清白”,“君子之交淡如水”。�
郑培民偶尔也会收下极少一部分礼物。但送礼物者必须符合两个前提,一是
极为熟识的亲友、如同亲人一般的老部下、老同事;二是正常的人情往来,而不
是有事求他而送礼。
今年春节,他十几年前的老秘书去看他,送的礼物是一篓水果和两桶瓜子,
郑培民高兴地收下了,但转身又拎出两瓶酒,价值远高于送来的东西:“把这个
拿去!”�
“对待身外之物,要铁石心肠。”郑培民写得清楚,做得更明白。�
家风
“手拉手,户外走,说说话,散散心,情切切,意绵绵,身体好,永相伴。
”与妻子的一次散步,被郑培民在日记中诗意地记录下来。�
他的家,是尽人皆知的美满家庭,郑培民很爱他的妻子和儿女。只是他从不
用手中的职权来表达这份感情,他深知,权力是人民给的,是为人民做事的。�
几十年中,郑培民的职位一直在变动,而他的妻子杨力求的工作单位只变动
过一次,就是从湘潭市新华书店调到了省新华书店,职务仍然是一名普通职工。
�
调到长沙后,杨力求上班要走上40多分钟。她不会骑自行车,乘公共汽车
也不方便,多年来,她一直走路上下班。郑培民托人为妻子买鞋,指明买那种柔
软的、平底粘胶的鞋子,他要让妻子在风吹雨打的路上,走得舒服一些。但这个
有情有意的丈夫却从不让妻子搭他的顺路车。�
妻子敬重郑培民的为人,更注重维护丈夫的形象。杨力求有个“三不”:不
帮人向郑培民带任何信,不传口信,不接受任何礼品。他们的儿子说:“在廉政
问题上,爸爸把前门,妈妈守后门。”�
郑培民的日记,折射出“后门”的坚固:“某某同志来家,我不在家,请我
爱人转给我一封推荐信,并送了5000元,讲请力求旅游用。力求当即指出,
这是送‘错误’给我们,绝对不能收。”�
郑培民的儿子曾经有过被爸爸从车上赶下来的经历。他在湘潭大学读书时,
有一次爸爸从长沙去六七十公里外的湘潭开会,正在家中休假的孩子,便想搭便
车去学校。谁知郑培民一上车,看到已坐在车里的儿子,立即严辞厉色、毫不留
情地把孩子从车上轰了下来。�
郑培民曾这样鼓励自己的孩子读书上进,“与其我留给你们财富,不如给你
们留下创造财富的能力。读书,就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孩子长大成人,每次出远门,郑培民从来不多说什么,他只是弯下胖胖的腰
身,默默地帮儿女一件一件叠衣服,再一件一件放在箱子里。�
只有一次郑培民的话很多,那是儿子代表大学生去台湾参加交流活动前:�
“多给大家讲讲湖南吧!湖南的特点是三乡一地。鱼米之乡,袁隆平的杂交
水稻,刘筠教授培育的湘云鲫是突出的代表;还是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之乡;一
地,是旅游胜地,张家界、凤凰古城中外闻名!”�
“湖南人会读书,‘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会种粮,还是古人的话,‘湖
广熟,天下足’嘛!会打仗,从来就是无湘不成军!”�
“湖南人有先忧后乐精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写着,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湖南人有求索精神,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而求索’;湖南人有牺牲精神,谭嗣同有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湖南人还有敢于革命的精神,毛主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多么豪迈!多有气势!”�
……�
郑培民做成的文化与精神的盛宴,足以使儿子品味一生。�
呼唤�
至今,谁都不忍告诉湘西凤凰县叭仁村的村民们,他们用金边框着的新春祝
福,郑书记没有看到。当秘书含着眼泪打开它时,百姓爱戴的培民书记,已与他
们天人永隔。�
今年3月11日,郑培民被抽调到北京参加中央干部考察组,工作中,急性
心肌梗塞突发。�
连郑培民自己都不会相信,困扰了他多年的病魔,一转脸就会变成死神。在
赶往北京医院的路上,他已无力地倒在秘书肩膀上,嘴里还在嘱咐司机,“别闯
红灯”。
谁想得到,一棵生命的大树就这样倒下!�
郑培民记了40多年的日记,中止在他去世的那一天。就在前一天,他还在
电话中叮嘱妻子:“你也是五十几岁的人了,也不是个铁砣,要注意一下身体。
”临挂电话时,郑培民轻松地对妻子说:“别惦记我,愿你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
可是,一贯为别人着想的培民书记,你可知道,你的离去,让多少人彻夜难
眠,多少人泪飞如雨!他们怎么能有一个好心情!�
湘潭市的老部下们最后一次看到你是今年春节。这次回湘潭拜年,你一反往
常,从汽车里拿出几件礼物,在场的几个老部下人人有份。�
回想此情此景,老部下们泪眼模糊了。培民书记呀,你是在向我们告别吗?
要是工作没做好,你可以批评我们,你不能一甩手就走,而且一
历史上蓝玉和朱文正都是朱元璋的大将,守洪都的是朱文正。
1、蓝玉
洪武十二年(1379年)封永昌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拜征虏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拜大将军、凉国公。为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
朱元璋为儿子朱标组建当时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做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而预备,然太子死皇孙幼,朱标太子的武人集团班底全部被屠戮干净,最后落了个周亚夫的下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2、朱文正
朱文正(1336-136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朱元璋集团的核心人物,曾任全军最高衙门“大都督府”的大都督。他的父亲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南昌王)。
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坐镇孤城抵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堪称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战功卓越。因战后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后投靠张士诚,朱元璋得知,被软禁,最后郁郁而终。
扩展资料
洪都保卫战,是一场元朝末年发生在江西南昌地区的著名战役,对阵双方为朱元璋军和陈友谅军,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双方围绕洪都城(今江西南昌)展开了激烈的攻夺,最终以朱军坚守85天,陈友谅不得已撤围,朱军获得战略性胜利宣告结束。
元朝末年,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陈友谅部下江西行省丞相胡廷瑞(胡美)献江南重镇龙兴(今江西南昌)城于朱元璋,朱元璋改龙兴为“洪都府”,以其侄朱文正为大都督。
大将邓愈为江西行省参政,驻防洪都。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4月,陈友谅乘朱元璋出兵救援安丰(今安徽寿县)、江南兵力空虚之隙,发兵号称60万,围攻洪都。守将朱文正按朱元璋坚壁挫锐的计谋,顽强坚守,抗击陈友谅军。
当时,洪都的城墙被攻破多处,守军且战且筑,攻守双方踩着尸体作战,伤亡都很惨重。但朱文正发挥卓越的指挥才华,沉着应战,坚守洪都85天,大量消耗陈军的有生力量,为朱元璋进行反攻赢得了时间。最终以陈友谅不得已撤围,朱军获得战略性胜利宣告战役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蓝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文正
以上就是关于跟随朱元璋开国的同乡都有谁?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