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商丘学院学生证丢了怎么补办

网友发布 2023-03-26 17:19 · 头闻号竞价资讯

学生证丢了补办流程如下:

1、应该及时向学校学生处做好报失登记;

2、填写补发申请,按照表格要求填写姓名,学号院系等等自己的基本情况;

3、由相关院系或者老师签字盖章,证明遗失情况属实。

补办学生证需要什么材料

1、载有本人学生证遗失声明的报纸或挂失收据;

2、一寸彩照一张;

3、学生如果还需补办火车票优惠卡,另附身份证复印件一张,若火车站点是到外地的需要提供暂住证复印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国家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学制系统内的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形式、修业年限、招生对象、培养目标等,由国务院或者由国务院授权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一条

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衔接融通,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国家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国家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促进教育质量提高。

商丘师专89中文系校友25周年重聚记

张民强涉嫌职务犯罪,被移送商丘市检察机关并被刑事拘留。

张明强案件流程及结果如下:

2013年1月,河南商丘一女子在网上爆料称,从2009年中旬起,时任商丘市信访局局长的张民强以安排工作、购买成本房之名,长期欺骗与其发生不正当关系,并骗取其几十万元钱财。该女子还在网上曝出了张民强与其开房的多张艳照。此事在网上迅速发酵。

商丘市公安局表示,2012年11月5日就已经开始对举报张民强的有关问题立案侦查,商丘市纪检部门也已对其立案调查。

2013年1月24日,商丘市委宣传部对外公布消息称,不雅视频和图片中的男性确认为张民强。经商丘市纪检监察机关、市公安机关调查,张民强涉嫌职务犯罪,被移送商丘市检察机关并被刑事拘留。

2013年1月22日,商丘市纪委信访接待室、市政府举报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现年61岁的张民强虽于2012年底退休,但在此之前纪委就已对其立案调查。“所以即使张民强目前已经退休,也不影响对他的调查处理。”

扩展资料:

张民强案件的案发具体经过如下:

2013年1月21日,商丘市信访局原局长张民强的桃色新闻登上了各大门户的首页。一名女子称其骗财骗色,并将数张不雅照发到了网上。

2013年1月21日,张民强坐在电脑前,颤抖着双手点开了一篇名为《河南商丘“张政富”赛过重庆雷政富》的文章。内容是一名女子对他的控诉,并将数张不雅照发到了网上。这些照片中,张民强裸露着身子,丑态百出。

此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商丘市信访局原局长的桃色新闻,从首次在中国记者调查网上出现开始,迅速登上了各大门户的首页。

一直秘而不宣的商丘官方迅速做出回应,称警方已于2012年11月5日立案调查,纪委也成立了调查组,并表示张民强的退休不会影响最后的处理。

2013年1月24日,张民强涉嫌职务犯罪,被移送商丘市检察机关并被刑事拘留。

2013年1月25日下午,商丘市纪委副书记宋景民的办公室里人来人往,宋面色凝重,记者试图采访,他犹豫了一下称“敲错门”了,并把门反锁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民强

河南商丘古代皇帝是?

岁在丙申,时维七月,流火下而汛期至,蝉鸣幽而夏日长。昔商丘师专89中文诸学子与恩师再次聚首归德学府,共襄盛会。一为感恩老师,一为圆梦初心。

25年前,诸生负箧曳屣,求学此地,缩衣节食,艰辛备尝。毕竟少年气盛,壮志凌云,穷且益坚,粪土当年万户侯!图书馆,博览天下;宿舍楼,挑灯夜战;跑道上,挥汗如雨;球场上,叱咤风云。当是时,生活虽苦,然胸有鸿鹄,志在四方,全可画饼充饥,望梅止渴,自得其乐。一朝荷风起,又至毕业季。诸生归德一别,风云流散,握别之际,虽有重聚之约,然此后各自奔忙,少有联络,聚会之事,遥遥无期。永城王庆义,虞城焦同鹏,非洲使者龚帆、援疆大橼孔令超,夏邑链球王杨伟奇,民权泪水哥张炳永,睢县才子肖宝俊、曹县提辖刘华德等,皆有心人也。侠肝义胆,热心热肠。每逢工余外出,穿州过府,一路找寻,呼朋引伴,终将八十余位昔日流散诸生重聚微信群,使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重得相聚,遂有此盛会!

丙申六月十三辰时,诸生自四面八方如约而至。前一日,三峡大学教授范畅君便自荆楚驱车赶到,群主王庆义自洛阳公差归来,鞍马不歇,便与龚帆在王立师弟协助下张罗会场;爱红君只身自省城赶来,一马当先;归德八中校长王学军偕同僚李英甫、赵瑞芳早早赶来,以迎众生;睢阳杨华君随后至,忽见永城孟德弘君从国培班等候数日,时南君率永城籍同学丁飞、孟夏、张翔、陈东、张红梅、梁煜、王子欣、聂鹏程诸君至,并携芒砀石雕一座,以献母校;曹州三剑客孔繁星、刘华德、李永新,悉数到场;陈州大咖王琳琳偕太康沈东、鹿邑李振峰乘车而至;杨伟奇君率夏邑刘扬、司诚、曾秀云、李秀义、刘亚青、陈月兰等众美至,王以锋率虞城高莲花、任德民、李学光、蔡宏丽、任付科、李坤正等才俊至,张炳永君吴殿修君自民权至,马波涛率睢县肖宝俊、楚艳梅、阙琼闪亮登场;姜斌率柘城孔令超、刘西兰至,李致远、焦同鹏、司久法、许性红、姜万平、王恩伟、田海勇诸君纷至沓来,不时,群贤毕至,谈笑间忽见昔日师长孟庆伦李明若王增文姜明德谢祺禄彭国栋胡继领皆从校园小径中至,与众学友一一握手,互问平安,旧地重游,物是人非;红颜白发,相映成趣。执手相看泪眼,几多感慨;忆及同窗岁月,攀谈甚欢。

昔“学高为师,德高是范”的标牌已为一地标似的综合楼所替代,毕业25周年的重照毕业像在此定格,稍顷,商丘师专中文系89级师生座谈会在物理系报告厅举行。此等主持恐非群主王庆义难当此重任,李明若主任、王增文主任、姜明德老师、彭国栋老师、谢祺禄老师、胡继领老师、孟庆伦老师先后寄语众子弟,李致远君代表校友至感恩词,王以锋君代表校友会向母校赠鹏程万里石雕,向恩师赠送礼品,之后,众同学一一自我介绍,并结伴重游师专校园,一吐深埋于胸多年之心声……范大师、王校长、姜大队成为众多美女争相合影的抢手货,包子李趁机抢镜,不足为怪,众星灿烂,最为出彩者,非司久法君莫属,其绝顶聪明,令昔日孟师亦自叹弗如。

午时,众人移师名家名厨小聚,酒菜未齐,恩情溢杯,众学友以宿舍为单位依次起身献唱,祝恩师身体安康,祝学友事业辉煌,席间正酣,417小九韩安邦君自虞城风尘仆仆而至,令众友惊愕,昔日小刺猬,如今高富帅?为给诸师友助兴,当年粮官任德民当场发百元红包,网络红人任付科、曹县一哥刘华德、夏邑美女曾秀云皆有上乘表演;凭借酒力,焦大官人现场推销膏药,司诚为龚帆及俺家莲花现场主持世纪相思交杯换盏仪式,末,昔年假小子如今大富婆王琳琳同学一席感言,令众生眼含泪花,百感交集。未时,宴毕,姜斌、司诚护送恩师各自回府;其余诸生或依依道别,或扬言夜晚单挑,惺惺作态者,欲擒故纵者,半推半就者,情真意笃者,虚实反复,酉时方见分晓,地主赵瑞芳诚心挽留,爱红、月兰、西兰入驻世纪家园,李致远君真情奉上,留杨伟奇、时南、王庆义、孔令超、李秀义再续旧谊,力邀张文进自夏邑前来,约四美女并宴,并赠男女学友每人字画一幅。杨华、田海勇、崔巍、焦同鹏、龚帆等作陪。席间得知,美女同学杨学清为赴此次聚会,两购两退车票,林静相见心切,不幸扭伤脚踝,朱胜利公差在外,特托莲花捎来会费,并群发红包,以身谢罪。张勐神曲早备,何洪波因孝亲误期,王玺特撰对联一幅,陈燕平凯里焚香,胡建设金陵设卦,田卫民以词祝酒,王国平赋诗相贺,特作聚会贺礼。凡此种种,感动言行,不胜枚举。

忆往日师恩难忘,温馨如昨;现如今重听教诲,如沐春风。

附:和诗一

王玺

借问东风何处醉,

哪知群内柳色浓。

归德同醉一壶春,

庆义再书万古情!

和诗二

张炳永

忆昔青葱少年郎,

同登古城醉夕阳。

岁月不改同窗谊,

共盼携手诉衷肠。

和词三

田卫民

斗转星移,日月更替,岁始相聚,分散东西数年矣。容颜在,型微肥,料是生活宽裕,相见甚欢,执手言意,竟忘却如何慰藉。高朋团坐,举杯畅饮,管你官居何职,谈笑间,尽是当年趣事。丽人微醉,放声高吼,一曲同桌的你,多少暧昧打趣事,都在酒里。宴会毕,尽欢去,急问何日重聚!

和诗四

张炳永

步玺哥韵

曾经狂歌同买醉

谢啤回味今犹浓

何日苍颜白发友

再叙连榻联袂情

和联五

蔡宏丽

相逢相识相知共逐青春梦

相思相恋相忆同话少年情

和诗六

刘华德

师专一别廿又五,

生知天命师垂暮,

义帆不辞奔波苦,

师生一聚众愿足。

和联七

新礼堂新风貌新格局新天地共襄盛会看今朝红颜白发放歌对沧海桑田

——龚帆

老老师老同学老室友老朋友齐聚一堂话昔日青春岁月举杯秀老当益壮

——王玺

俏才子俏佳人俏同窗俏知己共临名厨叙今朝似水流年换盏歌人生悲欢

——蔡宏丽

和联八

王玺

回眸归德学府破万卷书问道恩师读诗词歌赋古今人扬鞭东西南北竞风流怎知红尘滚滚皆过往

聚首梁苑平台饮千杯酒寻梦母校赏松竹梅兰天地客论剑春夏秋冬赋乾坤方晓长路漫漫同窗情

和词九

田卫民

千秋月,雾茫茫,草已婆娑。车马希,灯朦胧,相视人已过。记着,都在记着,斜阳依旧,人非昨。

和词十

王玺

千秋月挂故地,雾茫茫中寻旧迹!草已婆娑,泪亦婆娑。车马稀,还执手!灯朦胧,水朦胧,相视人已断桥过。记着,都在记着,岁月蹉跎白发多,斜阳依旧照师院,楼还在,人非昨。

和诗十一

许性红

每位老师和同学都是一道风景,

风景里凝注了珍贵的回忆和感情,

他们都穿越了二十五年的时光,

带着厚厚的尘土站在彼此面前,

他们自身就是沧桑和历史!

和词十二

1991.我的师专

田卫民

想起了那两年,

我一夜又无眠,

一个个熟悉的面容,

又来到眼前。

携手风里走,

一块月下玩。

低低的私情话儿,

还都在耳边。

树叶黄了,黄了又绿,

匆匆几十年,

不知你还好,

你又在哪边,

兄弟姊妹在梦里,

梦里相见。

想起了那两年,

那是在师专,

一个个熟悉的身影,

又来到跟前。

排队跑早操,

风里雨里钻,

阅览室里并肩坐,

你翻书给我看。

如今发已白,

儿孙绕膝前,

想起当年事,

两眼泪潸潸。

只想着能有一天,

兄弟姊妹再团圆。

和诗十三

蔡宏丽

今天的风儿如此和煦,

今天的阳光如此明媚,

今天的花儿如此绚烂,

今天的鸟鸣如此清脆。

今天的你我如此多情,

今天的师专如此娇美。

和诗十四

田卫民

二十五年一梦中,

梁园一别各西东。

魂牵梦绕再相聚,

今日相视泪盈盈。

和诗十五

贺八九级中文系师专同学二十五年聚

王国平

一别匆匆年复年

依稀又见旧容颜

相思梦里曾执手

遥忆花前共觅欢

老酒互斟酬愿厚

新诗频改寄情鲜

风吹岁月染双鬓

不变同学友谊酽

和联十六

王庆义

想当年恩师教我献身教育一颗丹心栽桃李

现如今我亦为师报效桑梓多彩妙笔著华章

和诗十七

陈燕平

问君归期未有期

黔山绿水听蛙池

何当共游桃园义

再话春华德厚时

河南商丘古代皇帝是?

商丘 传为上古帝王之都,约在公元前24世纪,帝 颛顼 曾建都于商丘。帝喾之子契(此处读xiè,“谢”音)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族人的始祖。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3世孙成汤,灭夏称商,初都南亳(今商丘南)。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周赫王二十九年(前286)齐、楚、魏灭宋而三分宋地,商丘属魏。

有记录的最早玉玺是秦始皇帝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商丘作帝都在秦以前,哪有记载?

河南商丘古代皇帝是?拜托各位了 3Q

商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商民族的发祥地。早在传说中的五帝时代,颛顼、帝喾就曾在此建都。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在这里建立商朝,北宋(960-1126年)时曾作为陪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商丘留下众多的人文景观。建于1511年的商丘古城,外圆内方,风格独特,储存完整,与永城芒砀山(西汉(前202─8年))、王陵墓群同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砀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曾在美国、新加坡展出,引起强烈轰动。梁孝王墓,梁丘墓凿山而进,规模巨集大,令人叹为观止,汉墓壁画被专家誉为“敦煌前的敦煌”。商丘是孔子的祖籍、庄子的故里,孔子还乡祠、庄周陵园等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从西到东的黄河故道自然风光古朴而秀丽,也令人心旷神怡。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处,辖夏邑、虞城、柘城、宁陵、睢县、民权、梁园区、睢阳区、永城市六县二区一市,面积10704平方公里,人口810万。 商丘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沿海,西扼中原,北接齐鲁,南襟江淮,素有“豫东门户”之称,是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和中国东西部地区的衔接处。 商丘交通十分方便,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亚欧大陆桥?陇海铁路横贯全市,与中国最长的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在商丘交汇。北京至珠海的105国道与连云港至霍尔果斯的310国道在此相交。华东第二通道商丘至杭州铁路的开通,连霍高速公路的开通使用,使商丘成为我国集铁路、公路为一体的重要交通枢纽。 商丘地处黄淮海平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发达。是国家著名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粮食、棉花、油料、菸叶和水果,林木、畜牧产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优,享誉全国。全市共有产粮大县2个,商品粮基地县6个,产棉大县2个,优质棉基地县5个,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4个。商丘还是全国著名的“泡桐之乡”,全市桐木蓄积量达8000万立方米。

满意请采纳

古代皇帝是谁

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癸

3 商

汤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巨集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諡,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諡,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巨集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干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巨集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镠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巖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古代皇帝刘玄下一代皇帝是谁

刘庄

(东汉明帝)

汉明帝刘庄(公元28年-公元75年9月5日),初名刘阳,光武帝刘秀第四子,母光烈皇后阴丽华 ,东汉第二位皇帝,公元57年―公元75年在位。

刘庄初封东海公,后进封东海王。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立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即皇帝位。汉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汉明帝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时,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命窦固征伐北匈奴。其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次年,复置西域都护。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汉明帝将佛教引进中国,使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 汉明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社会安定。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去世,时年四十八岁。庙号显宗,諡号孝明皇帝,葬于显节陵(今河南洛阳市东南)。

古代皇帝是几品官

皇帝如果是官的话,那还世袭干什么,如果那样子的话岂不是随便一个普通小老百姓当皇帝都很容易。

古代皇帝

隋炀帝害死了他父亲隋文帝,霸占了隋文帝的宣华夫人。

你问就是这个

历史上还有很多抢儿子抢兄弟抢侄子的老婆。

唐太宗李世民害了他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娶了李元吉的老婆

唐玄宗李隆基抢了儿子李瑁的老婆,就是后来的杨贵妃

多尔衮害死了自己的侄子豪格,后来娶了豪格的老婆

伯夷 叔齐 (孤竹君之子)

商代的 伯夷 叔齐 二贤人

伯夷叔齐本为商代孤竹君之子,他父亲孤竹君死后立长子伯夷为君,伯夷认为弟弟叔齐贤于自己,要让位给叔齐,叔齐坚决不肯接受,于是两兄弟一起隐居。正因为如此,几百年后的孔子才把二人作为“贤”的代表。

当武王兴仁义之师伐商时,2人却出来阻止武王灭商。后来又以遗臣自居,不食新朝之粟而饿死首阳山上。自古多说二人高义,但汉代东方朔却说二人愚夫。而且颇有道理。

古代皇帝是衣紫腰黄

中国古代帝王服饰研究

中国素以“衣冠之国”位居,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代帝王服饰不仅是一代王朝的威严象征更是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和内涵。 龙袍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袍上秀纹以龙为主,它是中国古代荒地参加劳师、受俘、赐宴、祝寿等一般庆典活动时所穿的礼服,它既是个人身份的标志,也是权位的象征,代表个人的政治低位。龙的图案从古发展到清代,经历无数次变化。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制材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秦汉时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元代的龙纹较流动、灵活,头虽小,但气象宽阔巨集大,富有精神;明代的龙纹粗壮有力,而清乾隆,嘉庆之后的龙纹已变得老气纵横。龙袍色彩也十分讲究。在远古旧石器时代红色是一种特别的颜色,穿着打扮常采用赤铁矿染色,具有辟邪的意味。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红色,秦尚黑,汉灭秦后则崇尚黄色,汉文帝第一次采用黄色作龙袍,其后长期以黄色作为最高贵,其后发展作为皇族的专用色,一直使用,直至明清。 每一时期,皇帝的服饰也不同。例如: 秦朝时期,秦始皇因为深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相信秦克周,应当是水克火,那么秦胜周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在

秦朝,黑色便称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秦代铠甲站服也是最常见的铠甲形式。秦代,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祀庆典时戴冕冠之规章不改。凡戴冕冠者,都穿冕服。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拒不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祭服。冕冠的顶部有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 ”。冕 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财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冕冠的颜色,以黑色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等,以发鬓拴结并在 的两侧系上丝带,在腋颔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玉珠,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焉等。 到了韩操,皇帝的冕冠为十二方 ,为玉制。冕服制始于周代,经历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了清代,绵延两千多年。汉朝按照周礼仿制的天子裘冕之上,十二章纹。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是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藻、粉米等蔽12图案。每一种团都各有寓意。通天冠,皇帝戴的一种帽子。汉代百宫于月正朝贺时,天子戴通天冠,自秦至明历代皆有,清代废除,亦名“卷云冠”。 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一般都穿戴大袖翩翩的衫子;到了

后来,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风尚。帝王头戴白纱帽,外着白穿宽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手执如意,也是南朝时所喜尚的习俗。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在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俭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经过20来年的修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到了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称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宋代皇帝服饰,十分丰富,有裘冕、 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阅服等。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降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降纱裙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焉,正旦、冬至、五日塑大朝会、大册命则服之。此图为戴通天冠,穿降纱袍,佩方心曲领的皇帝。 元朝皇帝服饰,元代贵族便服,戴外白内黑的皮冠(貂皮暖帽),着浅灰色毛绒衫,额前有发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

向左右分披散,冠下耳后垂鬓。 明朝皇帝服饰,明代皇帝的服饰,服装以黄色为的绫罗,上绣龙、隹纹及十二章纹。明朝十分重视整顿和恢复服饰制度,在洪武元年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明代的服饰面貌仪态端庄,气度巨集美,称为中国近世纪服饰艺术的典范。因此,明朝的服饰形制之繁华,纹彩之玟玟,质料之多样,明朝成为中国历代服饰登峰造极之黄金期。明代日免期还有金地连丝孔雀羽龙袍,周身绣满龙的纹样。从服装的样式来看,样式为斜领袍,为皇帝的便服明朝的皇帝不像电影里那样总是穿着明黄色的龙袍,明朝的龙袍有素色的玄色、黄色等,是以五行代表为基准的。其中五行代表金(白)、木(青)、水(黑)、火(红)、土(黄)。明朝人酷爱红色,可能源自于朱元璋。当年朱元璋的义军亦被称为“红巾军”,而明朝的军服也多以红色为主,还有明助时期开始广泛流行的瓷器制作工艺叫“釉里红”,且唯独这明朝的龙袍是大红色的。明代皇帝礼服组要有三种,最隆重的典礼上使用皇冠冕,也是自周代就延续至明代的十二章纹冕礼服。 清代皇帝服饰,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 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及挂朝珠。古代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象征高贵。皇帝朝服及所戴的

冠,分冬夏二式。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清代被当作正统的颜色为历朝历代的官服制度相互因袭。以明黄色为主的的皇帝服饰也贯穿清代始终。 清代服饰与其他方面相比满足特点较多,如:长袍、箭袖的服装不仅得到保留,还将其定为象征国家最尊贵的礼服。因箭袖的特殊功能,清代吉服、便服也都设计了箭袖,即使是平袖口服装还要特意做几幅质料较好的箭袖“套袖”,这种灵活方便的“套袖”也叫“龙吞口”。zhao-kao. 在现实生活中,已没有了皇权专制,也已没有了龙袍。现在的衣服都是五颜六色大众化的,只要是衣服,且适合你就可以穿,没有以往的规矩,帽子有的也是按照清代的头饰编造的。现在人们低位都是人人平等,再也没有穿错衣服招来杀身之祸之说了。

古代皇帝是如何吃饭

清朝时期,皇帝并不都是一日3餐,有的多,有的少。有的皇帝一日只有两餐,即早膳和晚膳。皇帝在吃饭时,也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并在专设的桌子前单独进餐,民间称为“吃独食儿”。虽然皇帝喜欢吃独食儿,但吃饭时不会就他一个人,旁边会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监。因为菜太多,桌子摆得满满的,用餐时远处的菜便够不著。但不必担心,皇帝吃饭时,并不用自己夹菜,太监会送到嘴边。

皇帝用膳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听赏的人,如宠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时高兴,更多时候是吃不完,就会把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因为是皇帝赏的,即使不饿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极了”。

早期,帝王吃饭时还会有乐队助兴,后来的皇帝只有寿诞或庆典活动的餐会上,才会用乐。但吃饭时摆谱,却一直被发扬光大,直到晚清仍是如此。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经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讲到了了自己吃饭的事情:

“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专业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的时候——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巳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著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自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

古代皇帝是咋讲话的?

规矩太多。称呼更多。皇帝自称是朕,不管问谁,都是君臣有别,连自己的亲儿子也得照规矩来,见面先向皇帝行礼,皇帝会说平身.免礼,而且一般都是皇帝也发问,说话的气势和现在的领导气势都不一样。而且经常咬文嚼字,就和电视剧礼颁圣旨似的...

以上就是关于商丘学院学生证丢了怎么补办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