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在灵空山吃过莜面栲栳栳
莜麦虽然没有黍的种植历史悠久,如今却是山西颇具代表性的一种地方风味美食。山西莜麦的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左右,这种喜寒凉的植物,主要产于晋西北晋东南山区。莜麦经过三生三熟之后,就做成了栲栳栳、搓鱼鱼、压饸饹等美食。
特别是栲栳栳,更是晋北家常美食,因其有“牢靠”“和睦”的美好象征,每逢老人寿诞、小孩满月或逢节待客,都会蒸一锅热乎乎的莜面栲栳栳。与栲栳栳搭配的最有讲究的调和,就是羊肉臊子,把羊肉切碎加入调料,上屉与栲栳栳一同蒸出锅,趁热吃最合胃口。过去日子艰难时,多数人家是吃不上羊肉臊子的,都是蘸着酸菜汤吃,如今也有人还愿意蘸着酸菜汤,作为一种风味调料。
山区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时,新郎新娘也要吃栲栳栳,意谓夫妻白头到老。年终岁末时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运亨通。山西地方民歌《交城山》里唱道:交城的大山里,没有那好茶饭,只有莜面栲栳栳和那山药蛋。在解放前,山里人能吃顿莜面栲栳栳就是上等茶饭了,依饮食习俗习惯,好吃食自然是只有在节日或者其它重大活动中才会端上餐桌的。
据有人考证“莜面栲栳栳”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民间传说,隋文帝杨坚受人挑拨离间,要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唐国公李渊力谏不纳,被贬为并州(太原)留守。途经沁县灵空山时,身怀六甲的李夫人要临盆分娩,只好借宿灵空山古刹盘谷寺,生下一个男孩儿。一时半会儿无法离开,李渊便与老方丈谈论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对李渊说,我夜观天象,近日天下大乱,群雄恶战,将军应养精蓄锐,将来必成大业。今日我让香积房给你做顿稀罕饭,吃了之后定会精神焕发,体强力壮。午时莜面“蜂窝”筒筒便被端了出来,李渊吃后,顿觉神清气爽,便问是什么饭。老方丈说是用莜麦面做的,形似“蜂窝”,当地老百姓称其为“莜面窝窝”。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中,路过静乐县,看到当地盛产莜麦,便把制作“莜面窝窝”的技术传给静乐人。从此莜面窝窝成为静乐人的待客饭。后静乐人看见这种窝窝像存放东西的直筒“栳栳”,便把窝窝改称为“栲栳栳”,不过如今晋北一些地方仍然有人叫莜面窝窝。
也有说,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不过,若真是以栲栳栳来犒劳三军,按照栲栳栳的制作工艺,怕是一时半会儿做不出来。无论莜面栲栳栳的起源如何,都反映了这种风味食品在山西人餐桌上的地位,历来被当稀罕吃喝,在过节、待客时捧上桌。
后赵明帝石勒和慈禧太后都赞扬过荞面碗饦
在说到地方风味时,荞面碗饦是山西颇有故事的地方风味小吃,饦为古代面食称谓,碗饦,就是以碗蒸制的一种面食。以山西的柳林、平遥、保德三地最为有名。
西晋初年,匈奴人内迁,受到西晋统治者压迫。匈奴贵族刘渊打起了反晋旗号,从离石派大将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也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奴隶皇帝)发兵进攻西晋都城洛阳,营地扎在柳林三郎堡。石勒军粮不足,派兵四处购粮,购回的粮食多为荞麦。粮食紧缺,兵士只能把荞麦磨碎熬粥喝。一次几个士兵外出,回来晚了,荞面粥已冷却成块,饥饿的士兵把荞面块切成条,随便撒了些盐,感觉味道还不错。这个意外发现,让他们很欣喜,于是把荞面切成长条,调以盐、醋、蒜泥,给石勒端去。石勒吃后,让厨房试做。次日厨房做好,军士饱餐一顿,精神大振,百姓尝后也觉新奇,模仿着去做,从此柳林碗饦千年不衰。
碗饦在平遥多以白面为料,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途经平遥时,就吃过平遥碗饦,赞不绝口,当场赐予重赏。平遥碗饦此后名声大振。
保德碗饦,有素、荤之分,最兴盛时期是光绪至民国年间,两枚铜钱一个,卖碗饦店铺仅县城就有70多家。
与碗饦类似的还有一种小吃叫灌肠,也是用荞面制作,只是在蒸的方法上有些区别。用碗蒸叫碗饦,太原、清徐等地曾用肠衣灌荞面蒸制,叫灌肠。也有人说,叫灌肠,是因为荞面有清理肠道的作用,故名灌肠。
如今这种荞面制品在街头小摊、星级酒楼皆有,近年更被制作为方便食品,让其柔韧筋滑与香辣爽口走得更远。
山西人的面是五谷杂粮,山西人的面食更是千变万化。对于山西人,面食的意思是面条、馒头、花卷、包子、饺子、糖包、油璇、莜面栲栳栳、灌肠、托叶子(蘸片子)、石头饼……这是由于面食的加工工艺不同造成的。
山西省烹饪协会曾考证,山西的面食400多种,烹制法十余种,有蒸、煮、炒、焖、炸、烤、烙、贴、烩、煎、汆……操作技法30余种:擀、推、拉、剔、拨、削、压、捏、搓、抿、折、滚、蘸、剪、切、戳、铲、转、摊……
山西面食制作的工具有饸饹床、抿面床、拨鱼板、拨面刀、削面刀、剪刀、称盘、瓷盘、擀面杖、石板、石头子……面,看似单调的食材,却在山西人手中创造出了各种花样,这种原料单一,品种丰富的习俗,是人们追求饮食多样化的智慧创造。
杨坚和李渊到底是不是鲜卑人呀?
在史料记载中,李渊曾经三次表示想要把太子之位传给李世民。可是,最终他却并没有兑现他的诺言,直到李世民自己动手,杀掉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并且逼迫李渊退位,抢到皇位为止。
那么,李渊为什么说话不算数,并因此造成那样的悲剧呢?由于李世民曾经有篡改历史的行动。因此,李渊三次表达想传位给李世民的说法,就值得怀疑了。因为这很有可能是李世民后来加上去的,李渊其实并没有这样说过。李世民这样加的目的,是想表明,并不是自己抢夺皇位,而是李渊本来就有“换太子”的想法。
而且李世民通过这些记载还想表明,自己发动“玄武门政变”,只是被逼无奈的结果,与皇位的更迭,没有任何关系。不过,任何事情,其实都有两面性。如果这段历史真的是经过李世民篡改的,对李世民也不是完全有利。因为这个记载其实也意味着,李渊虽然想改换太子,传位于李世民,但是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态度并不坚决。
或者说,改换太子这件事,是李渊说来安慰李世民的,并不是李渊的真心想法。而李渊之所以要安慰李世民,也表明李世民集团对获得权力的诉求太大,多次逼迫李渊,李渊才不得不这样说。那么,究竟这个记载是真实的历史记载,还是李世民篡改的结果呢?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我们只能假设历史记载都是真实的,我们来研究一下,如果这个历史记载是真实的,为什么李渊只是说说而已,并不愿意把传位给李世民的事情付诸行动。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皇位的传递,为了避免出现争夺现象,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是等级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中国在很早就实行了嫡长子继位制度。至少在西周的时候,这种制度已经完全成型。维系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周礼,周礼中有一条明确的规定,就是要坚决实行嫡长子制。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们开始破坏这条规矩,把爵位传位自己喜爱的儿子,而不是嫡长子。
但是,往往某个诸侯这样做以后,就成为别的国家攻击他的理由。齐桓公称霸的时候,曾召集诸侯们会盟,其中有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只能传位给嫡长子,其他儿子不能继承爵位。齐桓公去世以后,他的儿子们互相争夺爵位,大打出手。宋国的宋襄公带着公子昭打回齐国,帮助公子昭夺得齐国国君之位。当时宋国是相当弱的,就打仗能力来说,是很差的。
那么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其实就是当时大家非常认可嫡长子制的观念,宋襄公的行动,不但得到了很大的国际支持,同时也得到了齐国国内的支持。所以,从嫡长子制的角度出发,李渊其实是并不愿意破坏这条制度的,因此是不愿意改换太子的。
不但李渊不愿意改变,连篡夺皇位的李世民,事实上也不愿意改变。他当了皇帝以后,也是极力地培养他的嫡长子李承乾。尽管李承乾腿有毛病,当皇帝有碍观瞻。尽管李承乾是扶不上墙的烂泥。但李世民始终不愿意改换太子。除了因为嫡长子制的缘故外,中国古代还有一项对继承人的重要评价,就是继承人最重要的是“德行”而不是“功业”。
古人为什么很重视“德行”而不是重视“功业”呢?因为重视“功业”,就意味着皇位是可以凭借武力夺取的。这个结论万万不可推广。一旦推广,就意味着谁的武力最强,谁就可以得江山当皇帝。那样的话,皇帝还能睡一个安稳觉吗?而“德行”意味着仁爱。对天下老百姓的仁爱,当然就是太子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因为这可以得到大家的拥护,对于巩固皇位是很有好处的。
就当时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情况来说,李建成虽然并不见得有多仁爱,但是在功业上,李世民是比李建成大的。既然比李建成大,也就意味着,李世民获得继承权的机会应该更少。所以,李渊从心理上,是不愿传位给李世民的。李世民自己也都认识到仁爱的重要性。所以他在当了皇帝以后,反复在“仁爱”问题上做文章,最后实现了“贞观之治”,弥补了他之前的缺陷。
杨坚和李渊都是汉人。
杨坚是汉人,鲜卑赐姓为普六茹,普六茹氏为其父杨忠受西魏恭帝所赐。
杨坚掌权之后,下令“以前赐姓,皆复其旧”,恢复汉姓“杨”,并让宇文泰鲜卑化政策中改姓的汉人恢复汉姓。杨坚建立的隋朝,统一了全国。杨坚的妻子是北周卫国公,独孤信嫡女独孤伽罗,独孤伽罗是汉化的鲜卑人。
李渊和杨坚是亲戚,隋文帝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母,独孤皇后是汉化鲜卑族,她的姐姐自然也是鲜卑人,所以李渊是有一点鲜卑人的血统的汉人。
杨坚和李渊所处的时代,当时正处于民族大融合的南北朝时期,鲜卑人已经全面汉化,和汉人无二,两个民族上从皇室,下到黎民百姓都在互相通婚。
到隋、唐时期,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已经逐渐融合为汉族或其他民族中去了。 所以他们有一些鲜卑人的血统是很正常的事情。
扩展资料:
隋唐皇室,母系是鲜卑族,这是确定无疑的,也是无可否认的,唐高祖李渊的生母元贞太后、隋文帝杨坚的妻子文献皇后分别是鲜卑贵族独孤信的第四个女儿和第七个女儿,李渊和杨广是姨表兄弟。
如果李渊的父亲李昞和杨广的父亲杨坚都算是纯种的汉人的话,那么唐高祖李渊和隋炀帝杨广至少也是半个鲜卑人。况且唐高祖还娶了一位鲜卑族的皇后纥豆陵氏,唐太宗也娶了一位鲜卑族皇后长孙氏,这样大家可以简单的琢磨一下,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唐朝皇室的汉人血统也就没多少了,基本都是混血。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西晋末年,聚居北方的五大少数民族——匈奴、 鲜卑、羯、氐、羌,纷纷崛起建立各自的政杈。各族首领先后建起成汉、前赵、后赵、 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 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和夏等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鲜卑为东胡一支,秦汉之际为匈奴所奴役,分保鲜卑山, 因此以鲜卑为号。西晋时鲜卑分几大势力:拓跋部、慕容部、宇文部、 乞伏部、秃发部。
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后汉化。北魏分裂后,宇文部建立北周,灭掉北齐,实行汉化,鲜卑逐渐和汉族融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独孤伽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鲜卑族
以上就是关于山西面食历史:李渊品尝莜面窝窝 石勒推广荞面碗饦(2)全部的内容,如果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