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清朝最后一次改革的领袖人物梁启超发表了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他刚品尝了“戊戌变法”的失败,痛心中国沉疴难起,躲入小说里幻想:60年后,中国成了世界强国,甚至,上海举办了“大博览会”。
“你看现在的强国,哪一个不是靠着民族自立的精神,才能够建设起来?”他借助虚构的人物真实发问。
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给出了一个更新、更完备的答案——“中国式现代化”。10月16日,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大会报告的习近平,宣告了全党“从现在起”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位党代表对此的感受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我们得走自己的路”。
“坚持独立自主”,也是中国共产党回顾百年历史,得到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
场外,中央党校教授辛鸣感慨:“全面现代化的中国时间开始了。”按照最新的“两步走”路线图,中国计划在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现代化强国。几代国人都对“两步走”并不陌生。
在不同的年月,中国共产党朝着强国富民的方向,提出过不同的“两步走”或者“三步走”目标。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认为,“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不多见的对未来制定长期规划的国家。
”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开始,“基本实现现代化”,设定的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
十九大将时间提前到了2035年。对二十大的绝大多数党代表来说,“四个现代化”是一种集体记忆。但“现代化”这个词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要早得多。
“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出自孙中山之手。《建国方略》描绘过他的理想:修五大铁路,建三峡大坝……在1933年,一份杂志出版了一期“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特刊,刊登了20多篇文章,知识分子们激烈地辩论着中国现代化应当采取什么方式。一个共识是,“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说。很少有人像二十大代表王振强那样,日常与“现代化”的一个缩影为伴。这位36岁的火车司机,日常工作是驾驶着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毛泽东号”机车,沿着孙中山设想过的庞大铁路网,穿过国家的腹地。“毛泽东号”机车得名已有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当时还没成立。
它最早是报废的火车头,被工人们“死车复活”。这个“火车头中的火车头”,在76年里,动力从燃煤到燃油,再到电力,见证了一个农业国成为工业国的努力。在二十大代表、国家电网天津电力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眼中,现代化的另一个标志是“全民通电”。中国成为唯一一个全民用上电的国家,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2012年,全国有273万人没有用上电。2015年,最后的两个村庄通了电。毛泽东本人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感慨,新生的国家,曾经“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当时对现代化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工业化。1954年,毛泽东说,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著名科学家朱光亚记得,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提到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第二年,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四个现代化”蓝图。后来的很长时间,这份蓝图都搁置了。来自内蒙古的二十大代表廷·巴特尔,是开国少将廷懋之子。他在1974年来到一个牧区,决定留在那里。
没有公路,没有电,没有通信。现在很多牧民用无人机放牧,他当时出差带回一台收音机,所有的牧民空闲时都去听。中国在1977年找回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党的十一大报告里,“现代化”出现了8次。当时很乐观,“在二十世纪最后四分之一时间内”就要建成现代化强国。倡导“实事求是”的邓小平调低了预期。1979年3月21日,他对外国客人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
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这年年底,他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小康”,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党的十二大上,“现代化”第一次进入党代会报告的主题——《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