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一个字看太久变得不像字了,是我的大脑宕机了吗

网友发布 2022-10-25 04:43 · 头闻号站长动态

审核专家:尹铁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机场院区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练字帖或者翻字典的时候,不断重复地看或写相同的字,到最后居然会觉得这个字变得不像字了,像是某种奇形怪状的符号组合。比如,你可以尝试着盯着下面的字一分钟:现在是不是觉得“行”变得有点陌生?它究竟念“xíng”还是“háng”?这几个笔画的组合怎么就能代表这么多种意思呢?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感觉,那么是否好奇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种错觉呢?是熬夜太久大脑“退化”了吗?“语义饱和”的原理上述现象其实科学家们早有过研究,上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Lambert和Jakobovits提出了语义饱和这一概念,指的是指的是人在重复盯着一个字或者一个单词长时间后,会发生突然不认识该字或者单词的情况。

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认为,当人们的眼睛持续接受同一个字的刺激,连续不断地把相同信息传送到大脑相对固定的位置,久而久之,这个位置的神经活动就会由于疲惫而受到抑制,使得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之间的连通性短暂性缺失,造成联想阻断。

这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心理学”现象,通俗点说,就是你的大脑神经已经厌倦了重复频繁地识别同一物体,从而向你发出抗议,或者直接罢工不干了。从文字识别的过程来看,当我们识别一个字,首先是将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识别的,并通过与神经中枢中的文字记忆数据库比对,转化为语意,从而读懂这个字的含义。这种整体识别叫做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音译。

例如,当我们看以下两幅画时,虽然图案不是连续的,但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补全空白部分,让我们一眼注意到左边中间是一个三角形,右边是一匹马。

而如果长时间识别同一个字,那么相同神经信号会重复刺激同一个区域的神经元细胞,也会反复读取记忆数据库中的储备信息。当神经元产生疲劳,从而产生信号搜索停滞,一段时间内这个字在人的眼中就会“瓦解”,变得陌生,成为失去意义的笔画组合。所以语义饱和在日语里也称“完形崩坏”。

一些有趣的研究在汉字里,语义饱和也可以称为“字形饱和”。字形结构、字出现频率、笔画、部件组字频率,都会影响“字形饱和”。

1994年,台湾教授郑昭明与其同事通过实验发现,对于独体结构的汉字,譬如“日”、“月”,被试平均要过31秒钟才报告“变奇怪了”,而对于那些左右结构的汉字,譬如“明”,则只要平均26秒左右就变奇怪了。

不同的字,达到饱和的时间不一样,简单的字饱和时间相对较短,复杂的字时间相对长一些,但无论字体多复杂,40秒内都能达到饱和。变得“奇怪”的字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以为语义饱和是象形的汉字特有的现象。其实不然,英语等字母文字也会发生类似的现象。

在一次类别匹配任务 实验范式进行语义饱和实验研究中,心理学家通过让被试快速判断目标词与所呈现类别词是否匹配来测试是否出现了语义饱和。实验发现,当类别词被重复30次后,向被试呈现目标词,受试者判断目标词是否属于类别词的反应时间比重复3次要长得多。如同我们识别汉字一样,持续注视某一单词一段时间带来的陌生感使单词看起来像是外国文字,或是若干字母的组合,最严重的时候整个单词和其字母看起来不过是毫无意义的符号。语义饱和在众多的文学影视作品中也被频繁地提到。

在爱伦·坡的短篇小说《贝勒尼基》中,主人公提到:“重复一些单调的常用字,直到声音重复的过于频繁,不再向大脑传递任何思想。”这说明语义饱和不仅发生在“看”的过程中,也发生在“说”的过程中。动画《名侦探柯南》中,有一集“毒与幻的设计”讲述的就是犯罪嫌疑人利用“完形崩溃”让受害人重复阅读某一个汉字直到对它的语义产生怀疑,从而去翻事先涂了毒的字典然后中毒身亡的事件。不仅是图像识别上,神经的饱和反应在听觉、嗅觉等方面也同样会发生。

比如,你可能偶尔觉得,盯着镜子里自己的脸时间过长,会突然觉得有些陌生,变得不像自己了。或者是夏天进入全是学生的教室,会被各种复杂的味道冲“昏头”,但是长时间待在教室里的学生却并不能感觉到,就像孔子所说的“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一样,是我们的嗅觉系统出现了神经疲倦或是饱和现象。不过,大家不用对此太过困扰,我们大脑神经的“罢工”只是暂时的。如果发现书上的字变得陌生了,说明你可能需要一些休息。

此时,只需要停止接受刺激,转移下注意力,让我们的感官和神经放松一下,几分钟后大脑神经就会“原地复活”,继续兢兢业业地工作运转啦。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