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1932年,清华招生之际,原本负责拟题的朱自清恰好出国访问了,“出题人”的职务就空了出来。一番波折,这项重担最终落在了陈寅恪身上。
可他却在试卷上出了“孙行者”一题,却难得半数考生交了白卷,最终只有一位考生以三字答案,引得众人惊叹。
陈寅恪为何要出此一题?考生究竟答了什么?这场轰动一时的考题,最后又是如何落幕的呢?兜兜转转陈寅恪前文提到,这次清华考试负责撰题的本应是朱自清。在他出国访问后,这项任务就落到了刘文典的身上。可是刘文典当时也很苦恼,一来是他没有专业撰题经验,害怕搞砸了这次考试。
二来是他当时工作忙碌,实在也抽不出空来撰题。
可当时师资力量紧张,这个任务究竟该交给谁来做呢?就在刘文典纠结不已的时候,恰好陈寅恪来拜访他了,刘文典一看到陈寅恪就是喜笑颜开,心想这事总算有找落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陈寅恪实在是这次出题的不二人选!首先,陈寅恪的国学知识储备相当深厚,上课时各种文学典故信手拈来。比如说,他能在课堂上随口背出慈禧的25字谥号,也能对南注生这个十分荒僻的绰号娓娓道来其出处。
出身于传统世家大族的陈寅恪,堪称是一位学术贵公子,从海外留学得来的经验和知识,又让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家。即使是在当时群英荟萃的清华大学中,陈寅恪的国学水平也是数一数二的,他来出题,起码题目水准是能保障的。
其次,陈寅恪有着自己的一份坚持,干事情讲原则,非常可靠。
这一点从陈寅恪的学术研究上,我们也能看得出来。由于出生背景的原因,所以他天然就具备研究清史的条件,这方面的研究对他也是最容易的。可是他认为,义宁陈家和清政府的纠缠太深,如果他去研究清史,很难不代入个人家族情感。
一旦带入个人情感,学术研究将不再独立自由,这违背了他的初衷。于是他宁肯去研究更久远、更困难的隋唐史,也不敢碰清史,这种坚持是难能可贵的。但陈寅恪在听到刘文典的委托时,是有些拒绝的,因为他也觉得招生考试是件大事,仓促之下,他担心做不好。不过在得知当时情况较为急迫后,陈寅恪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
并且两人还商议好,在三天后刘文典前往北戴河之前完成出题。这三天时间,陈寅恪自然是把心思都放在了出题上,最终顺利完成任务,出了两道题。一道是中规中矩的作文题,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记”。另一道却让人大吃一惊,居然是对对子,而题目赫然就是“孙行者”!三个字的难题上了考场,看到这次清华大学国文系考题的考生,多少有些不知所措。
那时候的考生,在国文科这一块,主要考核的是三类题目,分别是标点,订误和写作。其中写作这里,一般是给一些词语,然后让考生围绕其中一个,进行作答。比如说有一年的题目就是从“灯”、“夜”、“路”、“晓行”以及“苦热”5个词中选一个来写。看起来简单,可实际上这是非常考验学生文学功底与家国情怀的,一篇文章往往就能试出学生功底如何。
可是陈寅格所出的“梦游清华园记”这个题目不一样,并不像上述题目一样,紧扣局势、凸显家国大义。不过这道题目的妙意,其实也正在如此,考生们尽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才学和品行也会在字里行间中展露无遗。更难得的是,这道题对于来过清华或者未来过清华的人都是一样的,可以纪实也可以畅想,有着很大的写作空间。
也正因如此,这道作文题还算得上是“中规中矩”,可是第2题就让很多考生困惑了。清政府都灭亡了,为什么还要“对对子”呢?对此,陈寅恪后来也做了解释,他出这道题主要有4个目的:考察平仄、考察虚实字应用、考察学生文学底蕴、考察其思想条理。陈寅恪还着重提出,对对子本身就能极好地体现出中国语文之特性,以此来作为国学考试题目,也是比较恰当的。
对于这一点,当时的大哲学家冯友兰表现出了充分认可。这道短短三个字的题目,充分展现出了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功底,可对于那些考生们来说,就有些困难了。很多考生在考场上焦头烂额,怎么都想不出一个合适的答案。有的人想着总不能空着,于是就把五花八门的答案填进去了,比如说什么西游记、猪八戒、沙悟净等等。
有的人觉得不能乱填,自己无法领略到这道题的神髓,功底也不足以解题,索性就空着。于是有大半考生,这道题目的作答处都是一片空白的。批阅试卷的时候,陈寅恪也非常失望,直到他翻到了一个叫做周祖谟的考生的试卷,上面的答案让陈寅恪眼前一亮、拍案叫好。
“这个答案好,比我想的更好,实在是了不起!”只见那张试卷上,此题的空白处赫然写着三个字:胡适之。以“胡适之”对“孙行者”,到底好在何处呢?无情对与最优解三字对联看似简单,可实际上大有“讲究”,比如说这里就有“无情对”一说。简而言之,就是不仅要平仄相合、对仗工整,还得在内容上具备不相关性。陈寅恪所出的这道题,就是这个道理。
“孙”是姓氏,“胡”同样也是,“行”代表行走,“适”有抵达之意,“之”与“者”又都是虚词,简直佳对天成。也就难怪陈寅恪会说,“他的答案,了不起!”当然,事后答案公布后,也有一部分考生感觉不满意,觉得自己答的“祖冲之”更为恰当。毕竟以“祖”对“孙”,确实十分工整。
不过陈寅恪认为,对联主要讲究的是一个“正、反、合”,三者兼备才够雅趣。以“祖”对“孙”,虽占了“反”,却没能占到“合”,不像“胡”和“孙”。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