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30日电今年1月1日起,《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法律第十七条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尊重其参与相关家庭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合理运用以下方式方法: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
为什么要强调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父母严慈相济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父母该如何做到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
严慈相济是新时代家庭教育重要原则,可以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陆士桢认为,《家庭教育促进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社会法规,第一次将家庭教育这一传统家事上升为“国事”,让广大家庭和家长的育儿行为有法可依,纳入了法治化轨道,尤其是关于具体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相关规定,更是具有特别的指导意义。法律明确要求,家长在教育中要坚持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这是新时代家庭教育重要原则,需要家长高度重视。
”她表示,严慈相济是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自古就讲究“严父慈母”,说的是家里既要有父亲的严格要求、经常训诫,还要有母亲的温柔体贴、慈爱安抚。
“《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中的孟母则既有关爱,又有威严,成为世代相传的为母之楷模。”陆士桢认为,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第一个老师,古今中外无数案例表明,家庭里只讲慈,甚至溺爱放纵,孩子不仅很难接受社会规则,没有能力去适应社会,而且长大往往会自私、任性、懦弱、无理等,可能会生活在纠结和痛苦之中。而只讲严厉、苛求指责,甚至动辄就打骂、体罚,则会让孩子形成畏惧、神经质、闭锁等心理特征,其中很大一部分还会形成对抗、暴力等行为倾向。
“这是因为相传严慈相济的教育原则源于家庭和父母承担着推进、帮助孩子实现社会化,成为合格社会人的打基础的重要任务。”陆士桢表示,社会化是从一个自然人到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必须完成一系列任务,如掌握生活技能,学习并接受社会文化价值,承担社会角色,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同时形成自我和个性等。
“这就必须不断扩展孩子的社会生活,促其社会性发展,不断帮助孩子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对作为未成年人的孩子一方面坚持正确价值观念引领,另一方面启发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她解释说,前者要求管束、限制、立规矩,后者则要理解、尊重和爱。“没有前者,孩子不懂规则,不成方圆,没有后者,孩子冷酷懦弱,不成人性。
放大到全社会,则会直接影响每个个体的文明素养,影响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父母严慈相济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差距“事实上,中国孩子的教育生态所存在的问题是系统性的、多元化的。”陆士桢认为,理论上大家都知道对孩子不能没有原则地宠爱,也不能不讲情感,一味地严苛,但在实际教育中往往有很多因素影响着家长的情绪和行为。她举例说,在教育观上功利的、物质化的单一目标,一味追求所谓的世俗的“成功”,把一个人复杂的人生追求简化成有钱、有地位,并近距离地聚焦于考个好学校,获得一个好分数。
于是在学习上追求成功目标,一味地严,“鸡娃”不断,软暴力不断,甚至拳脚相加,造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在情感上的严重隔阂。在生活上则严重宠溺,物质满足没有休止,没有边界,日常生活过分替代,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不承担任何责任。再比如,不少家庭隔代教育,老一辈常常会把年轻时对于子女关爱的缺陷,加倍折射到隔代的孙儿孙女身上,忽略必要的管制,甚至会在孩子发生错误和问题,父母管教处罚的时候,也要无原则地袒护和支持。“这样不仅会造成孩子的有恃无恐,不良认知,行为和情感的积累和叠加,而且也会影响家庭内部的关系和氛围。
”陆士桢说。《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父母该如何做到严慈相济?《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后,父母该如何做到严慈相济,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并重?陆士桢建议,首先,要坚持身教,在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情感表达等多方面给孩子做榜样。其次,要端正思想观念。一个是儿童观,不少中国家长习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孩子当成是被塑造的客体,而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能动的,不是被父母塑造;有潜能的,总能够在某一方面实现自己的价值;独特的,即便是兄弟姐妹也没有个人特性和成长路径是完全一样的。
另一个是教育观,到底要把孩子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健康、快乐、有用,还是有金钱有地位的成功?父母准备让孩子未来的日子活给左邻右舍看,还是真正活出自己?这种基本的观念和认知会决定父母对孩子的基本态度,也会决定父母是否真正从孩子出发实现严慈相济。最后,要特别注重根据时代特征,根据孩子的特点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掌握好的教育方法,要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要学习,既要学教育方法,也要学少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要关注,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与情绪,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要强调理解,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及时自我反思;要支持,时刻注重给孩子思想、精神和情感上的支持。
此外,还要创造条件,实现严慈相济,如确立规范,可以通过家规制定让家中有明显、确定的规范可循;要让孩子在家庭里担当责任,在家里给孩子一个岗位,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要重视高质量的陪伴,喜欢并经常与孩子亲近,乐于和孩子一起解决困难;要坚持和孩子定期的谈话沟通,过程中特别注意以同理的姿态跟孩子说话,以共情的状态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情感,实现平等交流;要善用表扬和鼓励,要承认孩子的真实情况,而不是只承认你所希望的状况,表扬及时、具体、实事求是;要实施有用批评,不把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过错相混淆,批评的是孩子的过错而不是他本人,批评要讲清错在哪、后果是什么,孩子的态度是什么;要学会惩罚,不打骂不等于不惩罚,可以使用剥夺某些权力和行为补过的方式进行惩罚;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欢乐的家,善于营造温暖,经常表达爱、温暖和支持;最后,还要学会使用正面的语句跟孩子说话,因为做一件事比不去做一件事容易。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