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一个希望了解二十一世纪国际政治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必读之书。历经两年审核修改,我们曾‘拼死’努力,只为保存其具有核心价值的内容,幸不辱命。如果你认同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者认为完全有理由反驳她,那么此书都是值得推荐的。”
2014年6月,康多莉扎·赖斯的回忆录《无上荣光》中文版问世,诚如其出版方所言,
作为美国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赖斯其人及其观点极为富有争议。但
对于风云翻涌的二十一世纪国际政治而言,她是一个绝不应被忽视的存在。
无论是回忆录还是八年的从政经历中,赖斯代表美国历史性访问利比亚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章。
其间时任利比亚领导人的卡扎菲频频向赖斯示爱,以二人特殊的身份,这显然不是一出简单的桃色新闻。
卡扎菲为何做出这样的举动,而赖斯如何看待毁誉参半的卡扎菲对自己的爱慕之情呢?
“我心爱的非洲公主”
2005年,康多莉扎·赖斯出任美国国务卿。
非裔、女性、天才、未婚、权力,这是一位极度吸人眼球的政治人物,且其影响力绝不止于美国本土。
仅2005年这一年的时间,赖斯相关的中文传记类书籍就上市了三本,分别为《赖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女人》、《白宫黑玫瑰——赖斯》和《一个真实的赖斯》。
之后又相继有《赖斯传》、《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成功》等书籍出版,可见赖斯登台亮相之初便已成为世界性的政治明星,
人们显然是愿意为这颗黑珍珠买账的。
赖斯身上的这些夺目标签,于她自己和美国政府而言是一张靓丽的名片,当然,打这张靓丽名片主意的也绝不会只有美国人。
2003年,利比亚政府放弃核计划以换取与西方关系的正常化。赖斯在自传中描述:
“作为交换条件,我们将帮助他们在国际社会恢复名誉。”
赖斯是小布什的左膀右臂,她当然得与当时世界政坛最为瞩目的人物卡扎菲打交道,不过她眼中的卡扎菲绝对不会是媒体渲染出“暴君”、“疯子”、“民族英雄”等扁平形象,赖斯深知这位政治人物的复杂性和相当难缠之处。
卡扎菲很快就将目光定位到美国第一位黑人女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身上。
2007年,赖斯在采访中表达了自己对于阿拉伯国家的看法,卡扎菲趁此机会在半岛电视台公开表态:“我心爱的非洲公主,令我欣赏且为之自豪的,她俯视并对阿拉伯领导人发号施令……我好爱她,我欣赏她,为她骄傲,因为她是个非洲血统的黑女人。”
卡扎菲对赖斯的表白肉麻又古怪,仿佛性情大变,完全不符合卡扎菲一向对待政治人物的态度。事出反常必有妖,谁都不可能相信卡扎菲对素未蒙面的赖斯产生了纯粹的爱慕之情,只是,他到底想干什么?
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后,卡扎菲积极向外寻求着利比亚被国际社会接纳的可能。美国作为当时的世界霸主,其态度与行动至关重要,卡扎菲为如何向美国示好伤透脑筋,然后他就看到了美国总统小布什身边的赖斯。
黑人、未婚、女性、富有影响力,再找不出这么合适的一个对象,她既象征着美国,又与非洲有着血缘关系。
以追求一位女士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对美国的好意,并借自己对这位女士的溢于言表的爱慕,催促美国对利比亚进行访问,披着浪漫的外衣以完成自己的“心愿”——当然不只是见赖斯,而是
美国对利比亚的破冰访问。
同时,卡扎菲不断提及赖斯的非裔身份,强调“非洲公主”这一称呼,乃是努力在争取非洲各国家对自己支持。卡扎菲的如意算盘拨弄得响亮。
卡扎菲开始在不同的场合急切催促赖斯访问利比亚,当然说法是想要尽快见到“我心爱的非洲公主”,美国政府显然不会那么轻易就让卡扎菲得偿所愿。
既然卡扎菲以缠郎追女的把戏来交涉,赖斯就扮演出一个矜持的形象,对出访利比亚会见卡扎菲的事一拖再拖,不断向利比亚提出条件,直至美方得到满意的结果。
正如赖斯所说:
“我即将到来的行程使我在这些谈判中掌握了巨大的力量”。
“怪异的迷恋”
赖斯已经做好了要与卡扎菲交锋的准备。她当然知道
自己以美国国务卿的身份到访对利比亚外交而言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卡扎菲对自己的频频示爱显然出自于此。
但依然有不安之感,毕竟卡扎菲 “疯子”的形象不是空穴来风。
在安排行程时,利比亚方曾提出要赖斯在卡扎菲的帐篷与其会晤,她拒绝了这一行程,
“卡扎菲对我个人有着略显怪异的迷恋”。
到达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几小时后,赖斯见到了卡扎菲,在闪光灯与记者的长枪短炮下,双方代表自己的政府都发表了一番得体的言论。
等记者离开后,会谈开始,赖斯首先就与卡扎菲谈论起非洲问题,“他看起来并不疯狂”,后来,卡扎菲突然大起声音来,又将翻译赶走,“好吧,我想,这就是卡扎菲。”
赖斯旁观着卡扎菲的行径,
显然赖斯所代表的美国对于如何对付卡扎菲已是胜券在握。
不过,卡扎菲的“疯”还是他们难以预料的。
他坚持邀请赖斯与他在私人厨房共进晚餐,这并不在安排的行程内,并且赖斯的安保小组不得进入。
赖斯慎重地与他吃完饭,卡扎菲又播放起录像带,里面是赖斯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合影,并配有一首专门为赖斯所作的乐曲《白宫里的黑色花朵》。访问期间卡扎菲还赠送给赖斯一枚钻戒和刻有自己肖像的挂盒。
对于卡扎菲的“疯”,赖斯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但“还算不上下流”。
赖斯出访利比亚三年后的2011年,曾经不可一世的卡扎菲倒台身亡,美国在整个利比亚变局中出演着重要角色,赖斯显然曾经参与了这个布局。
赖斯初到的黎波里时曾感慨这个如今破落的城市曾经一定美丽过,她把破落的原因归咎于卡扎菲的残酷统治。
事实上,
在卡扎菲的领导下,利比亚率先在非洲国家中摆脱贫困,而在卡扎菲身亡后,利比亚迅速分崩离析,那片曾经美丽的破落城市,化为了巨大的废墟。
“疯狂的”卡扎菲为自己谋划了一个浪漫的追求者形象,然而他还是低估了其追求对象美国的野心,显然
美国本身并不同于赖斯展现出来的健康的、智慧的、富有同情心的形象,而是一个十足的“蛇蝎美人”。
只是,倒台了的卡扎菲依旧用他的“疯”为赖斯的传奇生涯增添了诙谐的一笔。
2011年,已经不再是美国国务卿的赖斯关注到利比亚变局时,一定还是很难想到在黎波里卡扎菲的住处,利比亚反对派找到了一本“我亲爱的”的私人相册,
里面全是卡扎菲所私人珍藏的赖斯的照片。
当这个消息被公之于众后,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总不能卡扎菲真心实意对赖斯产生了爱慕之情?
美国当时的发言人同样表示:
“对于卡扎菲的这种行为,我只能用怪异且恐怖来形容”,大概只有赖斯的话能来解释了:“好吧,我想,这就是卡扎菲”。
在赖斯看来,卡扎菲只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她甚至怀疑卡扎菲盗身亡之时,依旧不清楚他周围发生的事情。
赖斯否认了卡扎菲作为政治人物的自觉,对于出身名门、曾走到权力巅峰的赖斯来说,
对于霸权中心的美国来说,卡扎菲以及利比亚,还有阿富汗和伊拉克,显然只会是一个被观察的样本,连被同情被怜悯的机会都是不复存在的。
在他们眼中,这并不是一个追求者,而是一名失败者,是“疯子”,是需要美国去“解救”的对象。
胡佛研究所
在赖斯的社交媒体简介处,她这样写道:“胡佛研究所所长。第66任国务卿,作家、教授、钢琴家、高尔夫球手和足球迷。努力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赖斯离开政坛后,又回到老东家斯坦福大学。
在从政之前,赖斯已经成为斯坦福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教务长,不过她的回归绝不是倦鸟归巢,赖斯成为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所长。
她只是走下政坛,但并没有离开政治。
胡佛研究所的成立初衷是为收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信息,自创世之初就与美国政府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其多名研究员被美国历任总统招揽为智囊团成员,在1992年英国《经济学报》的世界主要思想库排行榜上,胡佛研究所占据了第一名的位置,到如今依旧是世界大学智库的佼佼者。
胡佛研究所曾声称,
赖斯是如今世界上唯一一个能明智地谈论乌克兰和中国问题的人,可见胡佛研究所对赖斯的信任是非比寻常的,但赖斯是否名副其实,其实是值得讨论的。
卡扎菲曾把赖斯视为美国的象征、非洲的公主,然而,赖斯并非是大众理所当然以为的贫民窟黑人,其家庭及教育背景优渥,许多人只认为她是“法定意义上的黑人”,其享受着这个身份带来的好处,却并不认可其身份。
曾经有一位与赖斯同样是非裔美国人的女学生,带着自己的论文来到胡佛研究所向赖斯请教。
赖斯得知女学生的论文要写的是中非问题,建议她改谈中美问题。而后女学生坚持自己的初衷,赖斯又建议其写中国的人权问题。在女学生的一再坚持之下,赖斯说她没有能力指导这份论文。
2022年2月,赖斯在接受电视采访时对俄乌问题进行了明确定性,指责这是“战争罪”。但令人觉得讽刺的是,
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都是由小布什发动的,作为其顾问,同时作为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赖斯似乎是给自己打了一个耳光。
2022年10月14日,赖斯作为胡佛研究所的所长邀请美国前中央情报局局长、国务卿蓬佩奥进行对谈,赖斯在对谈中大胆地提出了她的观点:“
美国的战略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朋友和盟友网。中国只有客户。”
这句话不仅充满了争议,而且比起说是出自一名世界顶尖学府的教授之口,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二流政客的言论。
同时在一个月前的“9·11”纪念日中,赖斯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消息:“在这个庄严的日子里,愿我们永远记住我们失去的人,以及我们目睹的非凡勇气。我们的国家是有韧性的。让我们再次团结起来,应对我们面临的挑战,并朝着使我们作为美国人团结起来的理想而努力。”
显然赖斯明知美国社会如今面对的巨大困局,作为一名曾经资深的外交人物,她依然选择了像鸵鸟一般蒙起脸回避,并将手中的石子投掷向其他的国家,这绝不会是一个出色政治人物的作风,也不符合世界顶流大学教授的格局。
而她所说的“努力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依然是以如今千疮百孔的美国作为中心的世界,这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赖斯是一名传奇的女性,这毋庸置疑。她勤奋、聪慧、能干,她在丛林密布的美国政坛闯出一片天来,这是她个人的努力与成功,但
这并不代表着美国对于黑人、对于女性、对于世界是尊重的。
卡扎菲说他欣赏赖斯以俯视的姿态去看阿拉伯领导人,实际上赖斯同样是以俯视的姿态看卡扎菲的。同样,美国也是这样傲慢地俯视着整个世界。“追求者”卡扎菲被屈辱地射杀而死,而作为“被追求对象”,它的结局又会是怎样呢?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