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人生有三个境界,做到其中之一,你就是“人生赢家”

网友发布 2022-10-24 19:11 · 头闻号站长动态

文/学乃身之宝。“平凡”,作为“伟大”一词的反义词,曾被人们认为是不太友好的词汇,因为“伟大”才是值得追求的理想。

但从现实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人终将平凡,换句话说,能平平凡凡过好这一生的人,已经很不容易。

而人生的三个境界,也和“平凡”有关,即接受父母的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子女的平凡。在我看来,如果我们能达到其中一个境界,就称得上是人生“赢家”。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从心理学角度来具体说说。

1.接受父母的平凡,意味着超越了原生家庭说到原生家庭,很多人理解为是指责父母、控诉父母,甚至是归罪于父母,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讨论原生家庭,其目的是超越原生家庭。

正如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撰写的《原生家庭》一书,其目的就是要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而超越原生家庭的关键一点,就是接受父母的平凡。因为很多人的内心都有个执念——“父母是爱自己的”,所以成人后,期待父母改变,让父母重新爱自己,但事实上,这是很难实现的愿望。

原因之一,有些父母就是不爱孩子。孩子在小时候不爱,长大了依然不爱,所以,如果孩子长大后无法认清这个现实,依然期待改变父母,就会很难获得自由和快乐。

原因之二,有些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不会爱孩子,这样的父母是多数,所以,如果孩子长大后依然期待让父母好好爱自己,也可能会落空。

当然,不排除有些父母愿意成长,意识到自己曾经的做法不妥,进而愿意改变,重新爱孩子,但孩子已经长大了,那时缺失的爱再也无法弥补。原因之三,有些孩子的父母已经不在了,孩子心中渴望的爱,无法兑现。所以,苏珊博士在书中建议我们,要把重点从父母对自己做了什么,转移到自己还能为自己做些什么,以减少父母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在我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的做法,就是要让自己接受父母的平凡——接受他们的不完美,接受他们可能不会爱自己或不爱自己的现实,而这就是与父母和解。当我们接受现实后,就不再期待父母改变,这样才能专注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变得更好。2.接受自己的平凡,意味着活出了真实的自己很多精神分析学家都讲过“真自我”和“假自我”这对概念,其意思基本一致: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因为渴望他人的认同,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之一,所以,很多人的自我会围绕着他人的感觉转,习惯用外在的评价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比如,那些渴望优秀或成功的人。在他们看来,只有变得更加优秀,或取得自认为的成功,才会觉得自己是足够好的,才是值得被爱的。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因为他们形成的是假自我——一味地满足他人的期待,为别人而活,他们对别人的感觉敏感,对自己的感觉不敏感。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一个人不该上进求成功,不该努力变优秀,而是想说,一个人只有从心底里听从自己的声音,尊重自己的感觉,那时的优秀和成长,才是真正的自信。

而这就需要我们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有时做得不够好,接受自己有缺点或不足。真正的强大,不是不要成功,而是能够承受失败。或许有人担心,接受自己的失败会变得不求上进,其实不会这样的,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向上的潜能,更重要的是,改变是建立在允许不改变的基础上。所以,一个人接受自己的平凡,反倒会促进ta变得优秀,而这也意味着ta在活出自己。

3.接受子女的平凡,意味着放下了心中的过高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待,无可厚非。但是,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太高,就是问题了。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补偿心理——因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特点或优点,所以寄希望于他人,以超越自我,即补偿自己缺失的那部分“好”。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其实就蕴含着补偿心理。他们可能因为家境或其他原因,没能完成自己的愿望,于是把自己的那些心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替自己去完成。这时的父母,就很难接受孩子平凡或普通,因为他们心中的期待还没实现。

就像小说《无声告白》里的孩子莉迪亚,她的一生,就是在实现父母的心愿。妈妈心中坚定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于是妈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和圣诞礼物,都是医学类书籍,而那些书籍其实是妈妈自己想看的书籍;爸爸的心愿则是让她成为一个人际关系良好的人,因为她爸爸一直因为人际关系问题困扰着。就这样,莉迪亚每天被迫承载着父母的梦想生活着,只是这个“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如此被爱令人窒息”。最终,莉迪亚选择用接受生命的方式为自己活一次。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父母能够接受子女的普通,就是在接纳自己的平凡,而这才是无条件的爱。当然,父母无法接受子女的平凡,还和他们的自恋,以及虚荣心有关,但不管是哪种原因,父母想要好好爱孩子,就要看到他们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独立的“人”,而不是他们随意可以掌控的“工具人”。写在最后:前面,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如果我们能够接受父母的平凡、自己的平凡,以及子女的平凡,就可以过好各自的生活。

其实,这就是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的“爱”。他认为:“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对于父母,如果我们接纳了他们的平凡,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了父母,而这就是靠对人性弱点的怜悯,靠对爱本身的信心来完成的;对于自己,如果我们接纳了自己的平凡,就是在好好爱自己,不再苛责自己,不再攻击自己;对于子女,如果我们接纳了他们的平凡,就是在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而这也印证了那句话——真正爱一个人,就是爱ta本来的样子。

而当我们拥有了这样爱的能力,人生自然会变得"不平凡"。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