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张强医生集团、丁香园等头部企业线下诊所连接关闭,互联网医疗向线下拓展路走不通

网友发布 2022-10-15 15:12 · 头闻号站长动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 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极大提升了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市场接受度,加速了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崛起。不过,与此同时疫情也给互联网医疗企业线下业务带来重创。

在8月国内互联网医疗公司首家线下诊所——丁香园旗下丁香诊所杭州滨江店关停后,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近日也对外称,“我们在考虑不再续租杭州的线下中心。

”据公开资料,杭州思俊外科诊所于2017年9月正式启用,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张强医生集团投资、管理和经营的连锁诊所品牌。这家诊所也是该集团在国内布局的首个线下实体,曾被视为医生创业、落地线下的样本之一。思俊外科诊所落户在杭州的Medical Mall,走的是一个轻量化的路线。

具体而言,Medical Mall以租赁为形式,将空间转租给其他医疗机构,并为入驻机构提供检验、病理、超声和医学影像的医技科室、药房、手术室等共享服务。

除了 Medical Mall之外,张强医生集团还入驻多点执业诊所、高端私人诊所等机构提供医生多点执业服务。这种模式可以使张强医生集团的重资产投入压缩至最低,同时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其本身医疗技术和服务得到充分放大,突出了集团内医生的自身价值。有利于提升医生的影响力,也有助吸引更多的医疗专家加入其中。

然而,眼下拟关闭诊所是否也意味着这一模式已走不通?是否更意味着互联网医疗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陷入了无法突破的困境? 互联网医疗向线下拓展为何不行?从现实数据来看,尽管行业不景气,但丝毫不影响企业的布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零售、物流、金融、餐饮等诸多行业原有商业模式被重构,而医疗健康行业正成为互联网科技改变的下一个风口。

受政策推动影响,互联网医疗市场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在我国卫生医疗总支出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

2015年至2019年,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年复合增速为44%,处于超高速发展状态。根据IQVIA预测,未来三年内互联网医疗规模将以高于20%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互联网医疗行业收入在我国卫生总支出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

2019年互联网医疗占比为1%,虽然占比在不断提升,但未来仍有很大的潜在发展空间。2020年以来,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互联网医疗全方位优势凸显,与此同时线上诊疗、医药电商、线上支付等均受到政策大力扶持,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但在张强医生看来,关停首家线下诊所并不意味着公司不行。张强医生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指出,张强医生集团正在和当地医疗机构洽谈,展开轻资产合作,承接当地医疗服务。

通俗地说,就是当地机构提供硬件,集团提供医护技等“软件”。据公开资料,最近上海全康医疗中心还与张强医生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双方在国际化全科与静脉病专科领域的深度合作。据了解,目前张强医生集团在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广州等城市拥有连锁下肢静脉曲张治疗中心。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哪怕线下布局继续,由于医疗服务是一个专业门槛高、监管要求严的行业,医生的供给和品牌的树立都需要常年的积累,互联网医疗进入线下医疗服务的挑战相当大。

实际上,除了张强医生集团的线下诊所,近年来,中国市场互联网医疗企业从线上转战线下的医疗布局并非一片坦途。此前,丁香园线下连锁诊所品牌丁香诊所出现业务变动,其全国首家线下诊所杭州滨江店已关闭。而早在5年前,丁香园在医疗领域便开启了线上及线下联动并举的布局,希望以免费轻问诊的渠道构建转向付费轻问诊的商业模式。 针对这一现象,某证券机构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互联网医疗已进入新阶段。

从以问诊咨询、在线处方、随诊复诊等轻问诊、浅服务为核心的互联网医疗初始时期,迈入到以疾病全病程管理为代表,成为传统实体医院服务延伸的新时期。在医疗消费升级和互联网医疗监管升级的双重趋势下,如何打通患者全病程管理、如何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如何缓解患者经济负担成为了互联网医疗企业亟待解决的三大核心痛点。“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成长要素是‘需求和政策’,虽然相关政策已在过去的两年逐渐打通,但医疗和互联网的商业逻辑具有先天差异,头部企业至今依然在探索盈利模式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在初期,互联网医疗企业以轻入口起步,建立流量壁垒。代表企业有丁香园、微医和春雨医生。由于互联网医疗企业以提供免费服务为主,因此其营收能力较差。

此阶段流量壁垒的建立,也淘汰了一大批互联网医疗企业。”该分析师说。线上+线下医疗服务跑不通?因此,哪怕行业风口已至,但背后痛点频现。对此,安永方面分析认为,一大批互联网医疗企业被淘汰之后,留存的头部企业通过不同方式寻求新的业务模式,以实现商业盈利。

当互联网医疗企业尝试向客户收费后,发现这并不容易,其中存在两大难题:一方面,互联网医疗支付体系不完善,国家医保和商保相对空白,患者支付比例较大;另一方面,互联网行业和医疗行业属性不同,难以简单融合。医疗行业是一个强监管行业,政府对互联网医院诊疗的业务模式、药品流通、医保覆盖范围等设限,政策鸿沟使互联网医疗玩家难以前行。同时,医疗行业的高附加值主要体现在医患间的面对面互动,而互联网诊疗手段有限,医患双方无法实现线下诊疗,医患之间的信任难以建立。

此外,医疗行业直接影响国民生命安全,中国的优质医生资源高度集中在公立医院,互联网医疗平台资源相对较弱,诊疗水平有限,安全性保障不足。由于互联网和医疗行业的属性不同,“互联网+”在其他行业的模式无法简单复制到医疗行业,需要寻找新的突破。针对互联网进入线下医疗机构的价值和挑战这一话题,医疗战略咨询公司Latitude Health创始人赵衡分析指出,互联网本质是面向更广大的中低端服务,小额高频,这与医疗服务的低频高额是不匹配的。由于优质线下医疗机构已经有着众多传统优势品牌,其所拥有的技术能力和用户吸引力是难以替代的,也缺乏向互联网公司出售的意愿。

而新兴的医疗机构更多主打中高端,通过向中高端人群提供更具差异性的服务取胜。由于互联网公司可选标的只能是为中高端人群服务的新兴医疗机构,这导致两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收购后的协同面临明显的压力。与此同时,医疗服务的慢属性与互联网的快属性冲突。

医疗服务的需求不仅低频,也不可创造,这导致用户的需求无法预测,互联网的营销手段效果不强,这与互联网通过营销创造高频需求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医疗服务的慢无法跟上互联网的快。当然,消费医疗有着明确可创造的属性,需求可被激发。但这种消费属性往往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获客之后很难再创。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