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曾在《气候变化政治学》中指出,电力是所有能源类型中最民主、最普遍、最具包容性的,因为它没有地域和等级差异,具有脱碳、去中心化和资本化的特征,可以减少人类社会对化石燃料的单一依赖,使能源生产呈现去中心化的趋势,使能源从由大资本主导变为由现成资源主导,使能源摆脱人性。
因此,在人类的第三次能源转型中,一个非常可能的路径就是以电为中心,以更清洁、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的能源使用方式,将各个主体、各个区域连接在一起,最终呈现出一个“能源民主化”的愿景。
民主代表群众,群众也意味着竞争者。汽车出行领域是电能的重要应用场景,也是各国竞争的主战场之一。社会评论家杰里米·里夫金指出,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柱之一包括普及电动燃料电池汽车。
21世纪初,美国意识到电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开始鼓励燃料电池的研发和应用,并于2007年实施补贴。日本也由政府将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清洁柴油车定义为“下一代汽车”;此外,英国和德国也加入了这一浪潮,对这一未来能源虎视眈眈。
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电动汽车取代传统燃油汽车是大势所趋,这也将是《龙腾虎跃》中的修罗农场。
中国:商业化的挑战
在这个修罗领域,中国从未示弱。
中国从2009年开始推广新能源汽车补贴,十几年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在国家对新能源的前瞻下,2020年补贴新车数量已增至584973辆。
从决策层面看,能源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能源资源一直是“富煤少油少气”。煤炭分布不均,油气依赖进口,导致能源供应不时紧张。在当前地缘政治冲突频繁的时代,能源安全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出路。
2006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发展中国新能源。得到了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支持。
2014年,“能源五条”提出,指出面对能源供需格局的新变化和国际能源发展的新趋势,必须推动能源消费、供应、技术和体制的革命。
尽管中央政府制定了高瞻远瞩的政策,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不平衡的地区发展,中国的能源结构仍然存在弊端。中国要实现能源结构的彻底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天的能源强度仍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发达国家的2-3倍。
我们迫切需要改变旧有产能结构的弊端,摆脱“高碳”的标签,不仅要“节流”,更要“开源”,从国内能源生产中寻找更有效、稳定、可持续的供应来源。
新能源是答案。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新能源储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太阳能产业居世界第一,风能资源总量约33.26亿千瓦。
中国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三峡阳江沙坝海上风电场
然而,这些新能源产品的商业化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它们静静地躺在山川河流湖泊海洋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国家投入巨资以身作则,大量中国新能源企业开始向产业链聚集,蓄势待发。
领跑者的答卷
商业化也是市场化。如何突破技术和成本壁垒,让新能源消费进入市场,进入寻常百姓家,有赖于国家的远见卓识,更重要的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中国企业需要努力。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比亚迪脱颖而出。比亚迪凭借近20年的积累,打造了一个属于中国的新能源技术壁垒,惠及了国内外广大民众。
2008年,在中国燃油汽车市场还如火如荼的时候,比亚迪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双模电动车,正式开始了以RD技术征服市场的长征。
比亚迪一直认为,企业只有不断创新,不断研发,才会有未来。20多年来,他们在持续了几十年的RD上花了很多钱。财报显示,2015年至2018年比亚迪RD投资的复合增长率高达32.4%。2021年,比亚迪营收216.1亿元,其RD投资达到惊人的106.2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占其营收的近一半,净利润的3倍。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多年的艰苦历练,比亚迪已经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在汽车领域,又推出了刀片电池,实现了磷酸铁锂电池的架构创新,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和电池安全问题。比亚迪RD人员超过4万人,居国内车企之首,已申请授权专利约2.4万件,居行业首位,是目前中国500强企业平均值的8倍。
不考虑技术投入的成本,在实践中也回馈给了中国大地上的一切众生。在乘用车领域,比亚迪自2008年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来,不断丰富产品线,陆续推出e6、秦、唐、宋等多款新能源汽车。多元化、多层次的选择,让比亚迪走进了千家万户。
而比亚迪则不满足于局限在汽车行业。而是继续布局储能光伏、手机、太阳能发电、轨道交通、半导体。他们不仅拥有新能源领域的全产业链核心技术,而且已经形成了四大产业集群,逐渐打造出了别人无法企及的“护城河”。
途远网络
比亚迪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中国。他们逐渐走向海外。截至2021年,比亚迪在全球建立了30多个工业园区和40多个分支机构,主要海外生产基地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海外城市。也是第一个进入欧美日韩等发达市场的中国汽车品牌。
这说明,在比亚迪成为国内第一个进入“百万俱乐部”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同时,也开始出海,对外输出技术和产品,依靠科技自信、品质自信和中国自信,比亚迪引领了中国汽车品牌的绝地“逆袭”。
例如,2016年以来,比亚迪先后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运量“云轨”和低运量“云公交”,填补了轨道交通技术和产业空白,为全球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目前已登陆巴西圣保罗、萨尔瓦多等海外城市。比亚迪还参与了智利圣地亚哥的电动公交车项目,并将在哥伦比亚波哥大投资1480辆电动公交车,帮助当地实现交通现代化,为中国的国际合作做出贡献。
比亚迪“云轨”项目
作为全球化、全产业链的企业,比亚迪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比亚迪迅速重建生产线,仅用24天就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商,为全国乃至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物质支持。比亚迪口罩出口海外,在注重品质和做工的日本,跃居当地口罩销量榜首。
涓涓细流成河。从20年前开始电动汽车研发,到精于能量的获取和储存,再到应用,业务布局涵盖电子、汽车、轨道交通等各个领域。,全面打造整体零排放新能源解决方案。现在,比亚迪走出去拥抱全球化,实现了技术和设备的输出来盈利。比亚迪不仅实现了自身的新能源独立,还以技术创新赋能新能源产业链,助力新能源产业闭环的形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新能源竞争提供了可能。
在全球社会“能源民主化”的征途上,有一股沉甸甸的中国力量。
结束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