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友雷
中国面临的根本挑战来自内部,即中国的自我意识——我们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国际会议从来不缺“黑天鹅”。每一次,只要扇动一下翅膀,它就能兴风作浪。
知王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把这个国家拉进了民粹主义的深渊。同时,他执政4年,美国退出了一堆“群聊”;英国在英国退出欧盟一马当先,让欧共体到欧盟的欧洲一体化梦想堡垒变得脆弱不堪;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导致中美关系几次触底…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革之中。/图unsplash
形容当前乃至未来的国际形势似乎并不为过。意外的变数会如何改变未来的国际格局?
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化速度或加速度。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哈斯(Richard haas)认为,“一个稳定的世界秩序的诞生需要权力的均衡分配和对制约国际关系的体系的广泛接受。复杂的治国之道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秩序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未来,充满新变数的国际局势将是不可预测的,百年不遇的变化的速度可能正在加快。
在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看来,所谓的中美俄欧“四大角”关系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美国的衰落在加速,美欧之间的离心力也在加大。
2021年6月28日,北京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演出《伟大的征程》在国家体育场举行。/IC
为了应对来自俄罗斯的挑战,欧洲仍需要维持与美国的现有伙伴关系。然而,自特朗普政府推行一系列单边决定以来,欧盟领导人对美欧关系非常失望,包括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伊朗核协议、对德国内政指手画脚等。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大西洋两岸的关系。
在“四大角”关系形成过程中,美国多年来习惯于接受一个贫穷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存在,难以适应一个富裕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崛起。如果不调整对华态度,中美关系将进入长期严峻的博弈阶段。
未来世界秩序将进入多权力中心时代。
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孙兴杰指出,多权力中心并不意味着多极,但在美国之外,许多传统国家都经历了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某种程度上,它们已经复兴。
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回归,类似于大航海时代之前各个地理文化区域的传统大国——不仅有中国和俄罗斯,还有埃及、伊朗等。,这将重新获得他们在世界舞台中心的地位。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应该脱离全球网络,而是应该基于实力恢复大国身份。
变化和不变永远是相对的,世界格局和全球秩序也是如此。对此,储殷认为,未来全球秩序和格局的战略方向是确定的,而具体战术则充满不确定性;大国关系是确定的,地区政治是不确定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国势力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势力范围,建立了新的世界秩序,暂时保持了一些“火药桶”地区的稳定。一旦大国出于某种战略考虑,无力量力而行或者撤回覆盖力量,这些相对边缘地带就会瞬间出现“真相空”的秩序,变化和动荡随之而来。
孙兴杰认为,在大国关系层面,应该反思政治的全球化基础和大国间的协调。全球化不仅仅是自发的扩张,它需要建立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缘政治基础上,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这可能是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国际秩序面临的最大挑战。
中美关系最大的不确定性
新冠肺炎疫情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催化作用。
疫情改变了当前的全球力量平衡,这是显而易见的。第三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分裂,特别是在迷信和追随西方模式方面。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越来越得到第三世界的认可。从特朗普政府到现在的拜登政府,美国在应对疫情上的困惑和软弱暴露无遗,无疑对西方一直引以为傲的制度自信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同时,中国积极的抗疫努力塑造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和责任担当,也增强了中国的制度自信。
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玉嬿在《未来世界格局的四种可能》一文中也提到,中国与西方国家“东升西落”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中美之间,两个规模如此巨大的国家,一个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另一个依然超级强大,但已显出疲态。
中国的快速崛起是否意味着中国将取代美国?所有受访专家都给出了审慎的回答。储殷认为,未来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短时间内不会取代美国。
尹觉得,中国的未来至少可以为美国扮演三个角色。首先,中国可以对美国产生制衡作用,避免美国作为大国的任性和独断。另外,中国在第三世界的号召力是美国无法比拟的,在美欧影响力较弱的地区可以发挥主导作用。不容忽视的是,中国和美国有一些共同利益。例如,两国可以在应对全球变暖和打击恐怖主义方面进行合作和互补。
中美关系的未来是两个大国各有优势,但又相互制约。
“在全球体系被大国竞争和博弈搅动的过程中,中美关系可能成为未来最大的不确定性。”孙兴杰认为,美国目前的对华政策是将中国视为一战前的德国、冷战时期的苏联和80年代的日本的组合。
在全球体系被大国竞争博弈搅动的过程中,中美关系可能成为未来最大的不确定性。/《大国崛起》纪录片
中美能在多大程度上消除误解,走出竞争的迷思,如何重建新型大国关系,将是当下和未来面临的重大课题。
全球化不会完全逆转。
全球化可能是二战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人类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之一。人们经常把他们居住的星球称为“地球村”,因为人类处于一个高度联系的世界。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媒体使人们更容易相互交流,我们进入了一个几乎没有成本连接的世界。互联互通带来的全球化,应该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
2021年6月1日,北京,六一儿童节,一个小女孩在一家玩具店前看娃娃。/视觉中国
互联网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同时更便宜的航运也带来了全球运输方式的改变。市场扩张的动力和势头依然强劲,全球化的驱动因素一直存在。在孙兴杰看来,即使疫情当前,全球化也是未来难以逆转的趋势。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流行病对当前的全球体系造成了挫折。储殷表示,疫情让人们看到全球化下的分工、物流、贸易都存在巨大的风险。“未来每个国家都会更加关注自己的选项B,即不能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其他国家身上。”欧美开始布局制造业回归,中国也在芯片等领域被西方“卡住”之前积极寻找对策。
未来每个国家都会更加重视自己的选项B,也就是不能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其他国家身上。/图unsplash
孙兴杰也认为,今天的全球化是单一的、分层的、结构嵌套的,形成了相互依赖。疫情过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确实会越来越突出。“以前的全球化可能指的是一个趋势,一个趋势,我们不太关注全球化的结构”。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看到,全球治理是人类当前乃至未来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不同国家合作,这涉及到公共产品的供给,如全球货币、金融、技术研发等。谁应该提供这些?孙兴杰认为,美国在这方面还是处于优势地位。如果美国退出,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同时又不允许其他国家在军事、高科技、金融等领域得到提升,我们单一的全球化体系内部就会产生一个悖论。
因此,进入疫情时代,我们需要进一步确认,全球化不仅仅是指一个全球市场,还包括产业链和供应链。另外,全球化解决不了分配问题。未来,我们需要的是更公平、更公正的全球化。各国的财税政策、金融货币政策等。需要调整,而不是停止全球化。
储殷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全球化将被多区域、不同层次的一体化所取代。事实上,这种新趋势正在出现。2019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结束,15个成员国达成共识,标志着世界上成员结构最大、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合作取得重大突破。此外,北美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欧元区都表明,区域之间的密切合作是不可阻挡的,以区域为主要推动力的更高层次的全球化将成为主要力量。
北美自贸区、中国-东盟自贸区、欧元区都表明,区域间的紧密合作不可阻挡,以区域为主要驱动力的更高层次的全球化将成为主力军。
区域化一直是全球化的驱动力或基础之一。孙兴杰说,全球化不是空,需要不同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张玉嬿在上述文章中提到未来世界格局的潜在可能性时,也写道:“国际多边体系加速进入解体和重建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机制得到加强,可能成为取代多边主义和全球化的重要一极。”
但并不是所有的区域经济集团都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比如美国正在做的区域合作,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振兴,其实并不利于推动未来全球化的整体发展,在孙兴杰看来。
此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提到过“并行系统”的想法。他认为,除了传统的七国集团主导的经济体系之外,还将出现一股新的力量,即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张玉嬿预言并行系统共存的现实可能性正在上升。
中国将扮演什么角色?
储殷认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将面临三方面的挑战。经济上面临美国的围堵——主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围堵、优秀中资企业在国际市场融资的围堵和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围堵;军事上,中国可能面临美国以安全对冲经济的战术威胁,特别是在台湾海峡、南海和中印边境,美国会骚扰中国;在意识形态上,中国也将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长期攻击。
“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抹黑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民族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上,基本延续了冷战时期抹黑苏联的套路。他们熟悉这一套。”据尹分析,中国之所以被抹黑,是利益分配问题。
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上以西方为中心的利益分配格局,尤其是中国接近世界核心高科技,让他们感到威胁。在金融和高科技方面,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真正对西方构成挑战。中国的军事力量也在不断上升,打破了西方国家眼中所谓的亚太安全格局,让美国感到自己的霸权体系正在受到挑战。同时,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动摇了西方所谓的制度自信,这也是他们围堵中国的重要原因。
2021年5月10日,江苏南通,“品味崇川,国风雅韵”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崇川画院举行,一群外国人穿上汉服走秀/视觉中国。
事实上,中国全球地位的改变并非一日之功。几个重要节点把中国送上了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1978年的改革开放和1979年中美建交是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新起点。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随后的20年里,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与此同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完成了角色转换,持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美国在“9·11”后发动了一场全球性的“反恐战争”,持续了20年的战争直到最近才告一段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2008年,美国遭遇次贷危机,其经济模式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受到打击,“华盛顿共识”破产。2020年1月15日,中美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美中战略竞争仍在一个框架下,这赋予了中国新的全球角色。最新的节点无疑是抗疫,向世界展示了中美不同的抗疫模式。
疫情过后,一些以前不明显的趋势开始出现。孙兴杰说,一方面,中国作为全产业链的生产基地,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突然凸显;另一方面,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治理模式差异更加明显,以前的矛盾分歧小趋势成为主要特征。
但孙兴杰认为,除了来自西方的压力,中国面临的根本挑战来自内部,即中国的自我意识——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国家,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从历史的纵向维度来看,现在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在几千年文明史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从横向维度看,我们与西方乃至整个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对中国寻找未来角色也至关重要。
我们有一千年的历史和文明,几千年的积累是财富,是宝藏,是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骄傲的宝藏。/图unsplash
“中国的角色和地位,其实是在中国自我认知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孙兴杰分析,最重要的另一个是美国。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们是体制内的国家还是体制内的国家?换句话说,中国是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吗?
回顾冷战后期,美国奉行对华接触政策,核心是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这就不难理解当前美国对华战略的逻辑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位置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一旦中国在高科技领域有任何举动,美国肯定会千方百计将中国“锁定”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位置,从而维持美国在中国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全球治理需要投入大量的公共产品。美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输出了相当多的公共产品,但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权力过度膨胀,这是其霸权的一面。“我们反对的是霸权,而不是美国本身。这个要区分。”孙兴杰说,在这个前提下,看中美未来的竞争。如果我们是一个体制化的国家,我们不仅要面对美国的压力,还要面对美国主导的经济体制的压力。如果是体制内国家,我们要反对的是从“管制锁定”到“脱钩”的打压。
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打压中国的核心和实质是对中国形成一整套体系的压力。在对美国实力的认知上,可以说美国霸权主义正在衰落,但美国实力是否衰落还需要长期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权力的分层中,贸易和生产水平可能构成金字塔的底层,底层相对开放,但金字塔顶端的高科技、金融货币和军事安全仍然是排他性的,难以共享。
那么,中国未来该怎么办?储殷认为,建党一百周年,中国要完成三步:第一步,尽快在经济上超越美国,尤其是在核心竞争力上赶超;第二步,在军事、政治、文化方面接近美国的水平;第三步,尽快实现祖国统一。
近期浙江将先行先试,设立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国家发展的大目标,也关系到每个人的小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目标是宏伟的,但也是简单的。说到底是为了让全体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