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保险业将面临变革、挑战和机遇。
在世纪疫情的冲击下,变化加速。2020年日子过得很紧的中国保险业,2021年日子会更不好过,这一点在保险股的估值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今年,保险行业继续转型。寿险业淘汰了粗放模式,难以探索新的方向;车险“增保、降价、提质”综合改革持续推进;保险资产管理的步伐继续市场化;外资保险机构有序进入,继续深耕;一系列监管“组合拳”规范和促进市场发展...
这一年,保险业的保障功能得到充分发挥。1-10月累计保费收入3.91万亿元,同比增长3.2%;提供保险金额9411.43万亿元,同比增长29.26%;赔付支出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6.52%。
今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保险业面临着新的机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乡村振兴和“双碳”目标...
中国券商记者用以下六个关键词回望2021年的保险行业。
一个
保险股下跌了30%
基本面严重背离预期,a股保险板块成为2021年重灾区。
截至12月24日,保险板块年内跌幅超过30%,为垫底a股。受此影响,五大a股保险股年内总市值缩水逾万亿元。其中,中国平安总市值年内缩水超6000亿元。
截至11月,五大上市险企保费增速已降至负数,寿险新业务价值全部下滑,财险行业车险综合改革影响尚未结束。短期来看,“偿二代”、“双录”等新的监管政策仍然迫使保险业面临不确定性。长期来看,更多的答案还有待揭晓——“互助”、“百万医疗”、“惠民保险”等低质业务迅速蔓延,对商业保险基本面影响深远;随着长期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少,科技和产业的深刻变革,前所未有的变革将把中国保险业引向何方...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保险行业还是第三方研究机构,都没有从目前的业务数据中看到行业基本面反转的迹象。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表示,寿险行业正处于转型阵痛期。预计2021年、2022年开业业绩将承压,短期人均产能不足以弥补行业人力的快速下降。
开源证券研究所预测,寿险方面,低预期下寻找最快边际改善的公司,将受到寿险转型带来的团队规模下降、产能低增速、产品结构导致的价值率下降的影响。2022年,上市保险公司新业务价值同比仍将承压。
郭盛证券分析师赵耀认为,短期因素是保费压力的主要原因,但长期因素也在继续影响。“年初行业内新老重疾险产品的转换,造成传统价值主力重疾险购买力的短期透支。与此同时,产品普及率低、性价比低等问题继续影响消费需求。此外,普惠产品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挤出和分流了商业保险产品;疫情和收入不确定性冲击中产资产现金流,保险产品购买力整体下降;人力方面,重疾产品销售压力加大,代理商销售难度加大,增加脱落,人力和产品形成负反馈。”
展望2022年,赵耀认为,上市保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仍在压力下增长。预计明年上半年上市保险公司单季度NBV同比增速仍为负值,预计明年下半年单季度转正,但NBV全年仍为负值。
2
个人危险撤退和前进
在2020年疫情年保费增速降至个位数后,2021年寿险行业陷入低谷而非预期中的反弹。
2021年1-10月,寿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77万亿元,同比下降约1.6%。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中存在大量的往年保单续保,新业务情况更能直观反映现状。
仅从上市保险公司披露的信息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人寿、PICC人寿的新业务价值同比下滑15.5%,各公司下滑幅度在9%-25%之间。头部保险公司尚且如此,未上市的中小保险公司业绩大多更差。
今年是寿险行业自2012年以来的首次下滑,也是行业在经历了2017年至2018年过渡期的低增长后,首次呈现如此严峻的发展形势。这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为什么2021年寿险行业突然这么“难”?
这背后有多重复杂因素。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存在下行压力,居民消费意愿降低,外卖、直播等新行业灵活就业机会增加,保险行业人口红利加速释放。外部因素通过内部因素发挥作用,更多的人反思保险行业的内部因素。寿险的粗放模式已经很多年没有改变了。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保险业“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建设尚未完成,没有形成足够的驱动力。
当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是行业深度思考是否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好时机。不难发现,寿险有两大趋势:一是健康险业务大众化,地方政府支持的互助业务、百万医疗保险、城市福利保险蓬勃发展;另一个趋势是,门槛相对较高的业务正在蓬勃发展。比如年金保险业务,200万、300万起步,与养老社区对接。这类产品不仅仅是保险,还与客户的刚性养老服务需求和养老基金规划需求密切相关。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仍然具有坚实的基础。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美元。中国老龄化和长寿化时代即将到来,保险业面临新的机遇。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源于互助的保险业也被认为大有可为。然而,“前景”不会自动到来,它仍然需要行业实体的积极努力。
三
财产保险转型
2021年是财产保险行业深刻变革的一年。
2020年9月,银监会推进车险综合改革。今年是史上最大规模车险改革的第一个全面实施年。
银监会数据显示,改革实施一年多来,基本实现了“降价、增保、提质”的阶段性目标,消费者普遍受益,获得感明显提升。
到今年10月底,车辆平均支付保费2762元,比改革前下降21%,87%的消费者保费支出下降。据测算,改革以来,累计减少车险消费者支出2000多亿元。同时,商业车险平均无赔款优待系数由改革前的0.789降至0.753,许多驾驶习惯好、事故频率低的低风险车主享受到更多保费优惠。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保费的下降对保险公司的经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但从10月份开始,车险保费增速当月转正,呈现复苏势头。2021年1-10月,财险公司保费1.14万亿元,同比下降0.9%。10月份,财险公司月度保费917亿元,同比增长0.3%,为4月份以来增速首次转正。
复苏趋势在11月份继续,推动财产保险保费整体表现改善。数据显示,11月,PICC、平安、CPIC、太平等传统上市险企的财险保费均实现正增长。
今年12月14日,中保协正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和《新能源汽车驾乘人员意外伤害保险示范条款》。中国精算师协会也正式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基准纯风险保费表。
光大证券研究所分析认为,由于新能源车赔付率高于传统车,新规实施有望进一步收窄保险公司承保利润空,从而提升新能源车险行业集中度,有利于大型财险机构。
中建投研究院分析认为,预计头部保险公司将受益于客户、渠道、数据等资源优势,在定价、风控和服务能力上具有显著优势,并可享受新能源汽车高增长带来的保费和核保双端提升。整体来看,市场加速出清、强者恒强的逻辑仍将延续,头部保险公司盈利能力将更加突出。
总的来说,保险公司需要花时间练好内功,提高风险甄别能力和精算能力,更精准地识别和获取优质客户以降低成本和赔付率,将成本和赔付节省下来的更多资源投入到创新和服务中,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四
规范互联网保险
经过多年酝酿,互联网商业新规则终于在2021年“靴子落地”。
新规主要指2021年2月修订实施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和10月发布的配套细则《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的通知》。尤其是新规《通知》引起了业界的持续关注,其影响直接而广泛,将影响未来互联网保险和人身保险行业的格局。
《通知》对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的经营门槛、产品范围、费用控制等进行了更为严格的界定,规定可备案为互联网人身保险的产品类型仅包括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定期寿险、保险期限10年以上的普通寿险、保险期限10年以上的普通年金保险五大类。此前流行的理财类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如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等,都不在互联网人身保险销售范围内。
不仅如此,《通知》还对开展互联网寿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提出了新的门槛要求: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连续四个季度达到120%,核心偿付能力不低于75%;连续四个季度综合风险评级为B级及以上;连续四个季度责任准备金覆盖率高于100%;保险公司公司治理考核C级以上。
从保险公司公开披露的数据来看,符合上述要求的寿险公司只有22家。这份《通知》也因此被业界嘲讽为“史上最严互联网保险新规”。
也是受此影响。包括小康人寿、三峡人寿、富邦财险、昆仑健康险、富德财险等在内的多家保险公司已宣布将于2021年12月31日停止互联网保险业务。
西部证券研究所认为,《通知》短期内可能会对互联网保险业务造成一定冲击。受服务能力和业务范围的限制,中小保险公司将面临一定的发展困难。但长期来看,高门槛+细规范+严监管将有利于业务布局完善、定价能力强的龙头保险公司。
天风证券研究所表示,中小保险公司网上销售人身险产品受限,收益率激进的理财型保险将下架。后续长期保险产品将回归线下运营,拥有自建团队仍是核心。
五
有松动的风险
对于23万亿的保险资金和3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来说,2021年可谓是“友好”的一年。今年迎来了很多福利。
经过多年的稳步发展,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的头部机构已经出现。2000年IPE发布的全球资产管理公司500强受到广泛关注,中国人寿资产、平安资产等8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榜上有名。在中国金融深化开放和国际资产管理巨头加大中国布局的趋势下,保险资产管理逐渐打开眼界,步入与国际资产管理机构对标的阶段。
12月10日,银监会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条例》公开征求意见。这是17年来监管首次全面修订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基本规章制度。总体思路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实施扩大对外开放,统筹考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有利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市场化经营和差异化发展。
投资是保险业的一项重要业务,对行业的稳健发展和承担保障责任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保险资本迎来了许多新的商机。例如,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的公开发行为保险资金提供了另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投资品种。再如,在保险资金的“融券”业务中,保险机构可以将其长期持有的股票、债券等“底仓”证券资产的一定比例借出,以盘活存量资产,增加投资收益。业界对此早有预期。
除了新的业务机会,保险投资和保险资产管理业务迎来了多项提高效率的“松绑”新规:调整保险投资债券的信用评级要求,取消可投资金融企业债券的白名单要求和外部信用评级要求;资产支持计划和私募保险基金由注册制改为注册制,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投资管理能力信息披露频率,进一步鼓励保险机构自主投资标准化产品;允许保险资金投资非保险金融机构实际控制的股权投资基金,取消保险资金投资单只创业投资基金募集规模限制;简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报告...
这些一以贯之的“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措施的出台,一方面使监管部门能够专注于风险监管,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压实组织的市场自主权空和经营主体的责任。但监管强调分类监管和差异化监管,实际上意味着对机构更高的要求。
中建投研究院分析认为,近期,银监会不断为保险公司投资端松绑,在“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原则下,中长期有利于保险公司投资能力和收益水平的提升。
面对资产管理市场的广阔机遇和“我们多么有能力做许多伟大的事情”的现实,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该抓住机遇,注重内功修炼,注重建设投资能力,在市场中有所作为,在激烈的资产管理市场中找到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六
频繁的新法规
2021年保险行业有很多新规定,涵盖寿险、互联网保险、保险资金运用、对外开放等。
在健康风险保障方面,新版重疾险定义及发病率表正式实施,重疾险的产品保障责任进一步升级。此外,还陆续出台了《关于印发〈保险公司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管理办法〉的通知》、《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服务的通知》、《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关于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客户服务工作的通知》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引导保险公司更好地服务和保障民生。
其中,《关于短期健康险业务的通知》针对行业短期健康险业务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监管措施,包括禁止保险公司通过异化产品设计误导消费者,明确短期健康险不得续保,禁止使用“自动续保”、“承诺续保”、“终身限保”等容易与长期健康险混淆的用语,促进短期健康险健康经营。
城市定制商业医疗保险相关通知规范了这两年席卷全国的现象级险种,有利于促进惠民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如何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成为保险业关注的重要问题。5月底,银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决定自2021年6月1日起,6家人身保险公司在浙江、重庆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鼓励试点保险公司开发面向新行业、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截至10月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保费收入约2亿元,参保人数超过1.7万人。
12月24日,中国银监会发布重磅文件《关于规范和促进养老保险机构发展的通知》,要求养老保险机构明确主营业务方向,清理减资特征不明显的业务,终止或剥离与养老无关的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减少现有短期个人养老保险管理业务。
新兴渠道方面,近年来,互联网保险发展迅速,已成为保险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10月22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的通知》,重点规范互联网人身保险领域的风险和乱象,细化完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相关监管规则。近日,多家保险公司宣布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开展整改工作。
在偿付能力方面,银监会修订发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办法》,明确了以风险为导向,结合定量资本要求、定性监管要求和市场约束机制的偿付能力监管规则。与原行政法规相比,修订后的行政法规明确了偿付能力监管的三支柱框架体系,完善了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和偿付能力监管措施,对保险公司的治理和经营产生了深远影响。
财产保险方面,发布《关于境内保险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巨灾债券有关问题的通知》,支持有意愿的境内保险公司在香港市场发行巨灾债券。
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银监会发布了《关于修改保险资金运用领域部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和《关于保险资金参与证券借贷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这一系列政策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投资自主权,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长期资金来源。
在对外开放方面,银监会已发布《关于明确保险中介市场对外开放有关措施的通知》,放宽外资保险中介机构准入条件,并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条例》公开征求意见。对作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股东的内外资保险公司一视同仁,不再限制外资保险公司持股比例上限。
据了解,下一步,银监会将继续引导保险业回归安全本源,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和民生的质量和效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编辑:桂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