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你给孩子量过体温吗?”“孩子肚子疼吗?”"这个孩子以前有过手术史,或者慢性疾病或过敏吗?"“我需要看到孩子的正面。能拍张照吗?”这是2017年医疗剧中大热的正义探索者中的一幕。儿科医生陈少聪正在他创办的移动就诊平台上通过视频链接为一名儿童进行咨询。
“互联网+医疗”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医疗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人的生活,远程会诊、网上购药等各种方式频繁出现,悄然改变着人们原有的医疗习惯。在初步方便人们就医的同时,互联网医疗暴露出的各种风险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互联网+医疗”的边界在哪里?未来可能会如何发展?近日,在第五届知乎盐会青年大会上,丁香医生医疗总监田季就此话题与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互联网+医疗”没有清晰的图景
对于医疗互联网,业内一直充斥着两种极端的声音。田吉顺说,他曾在不同场合听到有人喊“医疗不能互联网化”,随之而来的另一种声音是“医疗当然要互联网化,不仅要互联网化,还要消灭医生”。两端的声音都不小。在田继顺看来,“互联网+医疗”应该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至于更偏向哪一端,现在还不得而知。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实际上已经触及了这个界限。”2014年被称为互联网医疗的爆发元年。据reMED2015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报告统计,2014年中国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风险投资达到6.9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226%,总投资是过去三年的2.5倍。与此同时,当年国内医疗健康IPO企业数量和募集资金额均大幅上升。16家医疗卫生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达20.26亿美元。
随后,整个行业发展放缓。田继顺表示,由于医疗的特殊性,互联网医疗在试错中不能过于冒进,因为错误的代价是生命。所以整个行业发展趋于保守,进展非常缓慢。
现阶段,互联网医疗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互联网+医疗”可以做些什么?做的边界在哪里?目前还没有清晰的图片。两种极端论调哪一方更偏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互联网+医疗”的走向,本质上是定义“互联网+医疗”的图景。比如规定什么样的病不能在网上诊治。田继顺认为,如果把边界定义得特别窄,就相当于忽视了互联网的帮助;如果定义特别宽泛,容易增加互联网的医疗风险。
医生在进行疾病判断时,需要获取很多信息,包括患者的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等。其中,病史和辅助检查可直接在线获取。然而,就体征而言,医生很难与病人取得联系。这部分也成为了互联网医疗的“黑匣子”,充满了不确定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可穿戴设备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获得更多关于患者体征的信息。田继顺表示,目前的互联网医疗缺乏明确的标准来界定哪些疾病可以属于互联网医疗的范围。
“只要能够给医生提供足够的客观数据,然后有这些数据专科的医疗规范和医疗指南,医生就可以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进一步的判断,然后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是在互联网医疗的边界之内的。反之,则在边界之外。"田继顺表示,只要限定互联网医疗的诊疗范围,互联网医疗"每空诊"的风险就不会大于上门诊疗,"互联网医疗对大众来说更容易获得,更方便"。
在田继顺看来,基于互联网的诊疗可以有效缓解大众看病难的现状。很多病因明确、诊断明确、治疗方案明确的疾病,非常适合互联网医疗。
此外,互联网医疗在疾病预防方面也大有可为。田吉顺表示,传统医疗忽视预防,这给了互联网医疗机会。预防一般不需要区分个体,医生可以对不同的个体给出相同的建议。“与疾病诊疗不同,即使两个患者患同一种疾病,由于个体差异,用药剂量也可能不同。”
从整个行业来看,田继顺认为互联网对医疗最大的贡献是去中心化,打破了整个医疗行业的专业金字塔。
医生需要“资质”。田吉顺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传统医院这样的制度,让很多医生很难有所作为。“从实习生到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到主任医师,层级最底层的医生受到各方极大的制约。”田吉顺说。
通过互联网,当医生达到一定水平,你的诊疗“不会因为你是主治医生就受制于主任医师”。田继顺说,公众有机会接触医生的便利性是一样的,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也是一样的。医生可以根据专业指南进行诊断和治疗。
“权威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独立于人的客观原则和指南,这对医疗来说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变化。”对于患者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医院的中心地位,患者在家就可以得到非常方便和专业的帮助。
政策开放,但发展痛点还在。
4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将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加强行业监管和安全保障。
《意见》发布一周后,互联网医疗头部企业平安好医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交易,打响了互联网医疗上市第一枪。紧接着,微医集团宣布完成5亿美元Pre-IPO轮融资,估值55亿美元。
田继顺明显感受到了《意见》给行业带来的好处。他说,政策比以前宽松了,行业感觉充满了活力。事实上,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各种痛点依然存在,互联网医疗想要继续前进,摸着石头过河。在发展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可能会有政策收紧等。“我相信这是一个波动前进的过程。”
做互联网医疗,医生绕不过去。田继顺表示,目前很多优秀的医生都不愿意加入互联网医疗。“医生群体非常保守,安全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试错风险太大,不能加入互联网医疗。”而且很多医生习惯了传统的线下医疗模式,无法适应互联网的工作模式。
另外,“从患者的角度来说,是不信任。”田吉顺说,面对面的线下医疗,无论是中医的问诊,还是西医的听诊,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相应的依据。但目前的互联网医疗并不能给患者信任感,双方都缺乏判断标准,所以态度比较谨慎。
推动行业发展,资本的帮助必不可少,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盈利模式仍不够清晰,投资人“望而却步”。据了解,上市的平安好医生2015年至2017年累计亏损超20亿元。其招股书中称,预计2018年将继续产生“大额净亏损”。
田继顺表示,2014年很多投资机构加大了对互联网医疗的投资,大量热钱涌入这个领域。第二年,他们以各种理由撤资。目前互联网医疗还处于烧钱阶段,企业还很难盈利。
面对这些困难和痛点,田继顺认为,互联网医疗要想向前发展,需要全方位、多层次的完善。其中,医生需要进行互联网医疗相关的医学研究,不仅要探索疾病的诊疗效果,还要探索互联网医疗的职业规范和准则,让医生有标准可循。同时,相关部门需要完善对互联网医疗的监管。在划定互联网医疗红线,严格界定从业人员资质的同时,对医疗效果进行严格监管。
田继顺表示,如果监管力度不够,容易导致行业泥沙俱下,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但如果监管过紧,从业者利润不足空,可能会逐渐退出这个行业。“在监管的同时,要给互联网医疗一定的发展空。”他说。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