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市中心最繁华的商业街银座,张丽玲和她的大富电视台坐落在其中一栋颇具时间感的写字楼上。在这里,她和同事们每天都在努力制作各种中文和日文的电视节目。
这家报纸,富人电视台的办公室,要追溯到33年前。那时候,张丽玲已经因为扮演了87版《红楼梦》中丫鬟焦星等一系列角色而在圈内小有名气,但她却在此时选择了赴日留学。“当时有一种想法,想走在时代浪潮上的人需要出国。虽然在北京生活工作,但是看到身边的一些朋友都出去了,感觉自己好像落伍了,于是就有了出去的想法。”今天的张丽玲仍然记得当年的心路历程。
之后在日本的职业生涯中,她在大仓商社工作,创办大福电视台,推动央视等媒体在日本的落地。在这些经历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她在工作之余自费采访300多人拍摄《我们的留学生活》系列纪录片,其中“小留学生”、“年轻人”、“我的太阳”、“我心中的家”等故事在中日两国仍时有提及。
在同事或同行的口中,现在更多地被称为“张总裁”或“张董事长”,她的形象更接近“职场女强人”。但在了解她的朋友眼中,张丽玲仍然是那个“梦想家”,那个一句日语都不会说,独自带着8000日元去外国旅行的留学生。
今年是中国和张丽玲邦交正常化50周年。因为,利用电视平台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加深两国之间的友谊,已经成为自己的使命。
张丽玲从《红楼梦》演员到日本寻梦之旅。论文:你参加了87年版的《红楼梦》和88年版的《聊斋》。那时候你在国内当然有一些名气和基础,但是你还是选择了去日本留学。你来到日本后对这个国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和想象差距大吗?还是和中国差别很大?
张丽玲:来到日本后,我觉得日本和我在国内的感觉完全不同。当时国内物资相对匮乏,而日本,正如我后来拍摄的纪录片《彼岸的青春》第一集里的嘉宾韩松所说,“天堂可能就是这样”,差距相当大。
到了日本后,最不习惯的就是语言差异。之前完全不懂日语,也不是很喜欢学。日本后打开电视才知道这种语言这么难。我觉得我学不会。我记得有一天我买了一包方便面,里面有一包干燥剂。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以为是调料,就放在面里,结果很难吃。从那以后,我觉得如果我不学好日语,我就不能在这里生活。从那以后,我一直努力学习日语。
一开始我以为日本文化是从中国唐朝“搬”过来的,所以应该很像。后来我慢慢发现,虽然我们有共同的汉字,也有日本人深谙中国历史文化,但其实差别很大。有时候,我觉得文化差异甚至比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还要大。我在日本呆了大约33年。待的时间越长,越觉得日语和汉语其实很不一样,但是我们的文字是一样的,心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即使有差异,双方还是可以很好的沟通的。
张丽玲接受《都市报》采访时说:你在日本大学学习舞台导演,但毕业后,你进入了日本贸易公司。我们知道你当年从事的是与啤酒酿造相关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可能不符合你最初的专业。那时你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张丽玲:那时候,我没有坚持我的专业。现在来到日本,想了解一下日本的文化和历史,为什么日本的经济在短时间内腾飞的这么快。所以想找一家信誉好,实力强,同时又能感受日本文化的公司。然后去了大仓贸易公司,那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公司之一。我提前了解到这家公司有中国统筹部,我想我进去后一定要分到这个部门,这样既能了解日本社会,又能发挥我是中国人的优势。没想到,实习三个月后,我被分配到了“啤酒酿造材料部”。当时我非常震惊,马上去了人事部。我说这个安排很不合理,他说这个任命不能推翻。我说不在部队。他告诉我,“这和军队是一样的。约会就是命令,只能执行。抗拒或不服从,就要辞职。”然后我去公司做了专科,专科告诉我之所以被安排在啤酒酿造原料部,是因为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现在相关业务刚刚起步。只要在本部好好学习消化,相信以后回到自己的国家也会有所建树,很感动。
这家公司还有很多暖心的故事。工作半年后开始拍电影《我们的留学生活》。富士电视台的人告诉我,我必须得到公司的许可。后来我去跟我们部长说了这件事。他说我们部门有66个人。这66个人只要有一个人反映拍摄影响了我的工作,我就得停拍或者辞职。最后我部门的学长承担了我一大半的工作,让我出去拍。
纪录片《小留学生》中的年轻留学生张素,拍完了《国外生活》,然后搭建了一座划时代的桥梁。论文:回到纪录片《我们在国外的生活》,最初是什么样的巧合让你想拍这部纪录片?你最初是想促进两国的相互了解,还是有一些个人的考虑?
张丽玲:当时我没想那么多。我想在踏入日本的第一天拍摄它。当时和我一起去日本的飞机上的那些同胞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一句日语也不会说。到了外国,手里有八千日元。站在我前面的同胞,背了九个特别大的行李箱,里面都是东西。他激动不安,表情刻在我心里。当时我以为我们都是一样的命运。如果有摄像机一起拍,肯定会有特别感人的故事。一个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目标放下一切,赤手空拳去异国空。我觉得太震撼了,触动了我。所以我一直在心里默默的想,一定要把我们的整个留学生活记录下来。所以在大仓上任半年后,我的生活一安定下来,就觉得是时候开始做这件事了。
当时没选题目。只要所有的留学生都是我的拍摄对象,我就不停地劝说他们拿着相机一个一个去见。如果能同意让我现场拍摄,我会直接跟着他们。如果你不能当场说服我,我就放弃。就像滚雪球一样,拍了300多人。几天前,我遇到一位80岁的日本老人。当我听说我是中国人时,他甚至问我:“你看过关于小留学生的纪录片吗?”那部电影非常感人。“我回答说是我拍的,他很激动。为什么日本人20多年后还能记住一部电影?我觉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自己的想法是:第一,日本人在乎过程。本片记录了留学生在日本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过程,过程中大家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情感是共通的。其次,那时候我是留学生,我和他们的视角是一样的,所以我不会问他们为什么要出国留学。从上面或俯瞰是不可能提问的。因为我自己也是留学生,很了解他们的处境,心情,困难,所以很容易让他们敞开心扉。只要是发自内心的,非常真实的东西,它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觉得可能也是这方面打动了日本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感情是没有国界的,中日两国人民完全可以沟通。
《华尔街日报》:既然这部纪录片获得了巨大成功,你为什么会转行到电视台工作?巧合是什么?
张丽玲:正如你所说,我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其实我自己也没考虑过这个方向。我只是觉得我在大仓的时候大家都对我很好,这部纪录片拍完之后我想回去报答他们。我一直觉得,我拍完这部纪录片之后,应该为公司多做点贡献。当时只想到这么多。就在纪录片播出前,有中国国内媒体的人来日本访问,跟我说希望登陆日本。我当时的感觉是,接触了日本人之后,发现他们对中国了解不多。我觉得电视是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所以我觉得很有意义。
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别的公司。我只知道大仓和富士电视台。我自己的公司Okura说他们是贸易公司,与电视业务无关,也没有兴趣,说除非我参与媒体公司。然后我去说服富士电视台。当时有朋友跟我说,如果能把富士电视台拉进来,那就是“外交胜利”。当时“无知者无畏”。后来最后的结果是,有两家公司愿意出资成立一家公司,让这家国内媒体登陆日本,叫大福。还记得我们电视台刚落地的时候,《日经新闻》连续三天刊登在头条。日本主流报纸也都说我们是划时代的桥梁。
后来在2012年,我们的节目用两种语言播出。一般日本人打开电视就可以不用中文直接阅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成了他们了解中国最直接的窗口。当时程永华大使还在日本主流媒体上发了两次贺电,说我们这个渠道的作用和意义还是很显著的。我们每年有40多场直播。只要有关于中国的重要事件,一些媒体朋友、政治家、学者都会第一时间在电视机前收看。
论文:从日本大福电视台24年的经验来看,您认为中国媒体应该如何“走出去”并落地,以寻求当地观众的接受,并有助于加深东道国与中国的相互了解?
张丽玲:在20多年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本土化不仅仅是一种经营模式,更是一种具有国际视野和未来眼光的思维方式。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尊重当地国家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接受当地的风俗习惯,重视并积极努力深入当地受众,以寻求被当地受众接受的捷径,有助于加深东道国与中国的相互了解。虽然我们个人知道走本土化这条“捷径”很难,也需要持之以恒,但只有走本土化发展的道路,入乡随俗,尊重包容,才能共同生活。这的确是24年来带领我们取得可喜成绩的阳光大道。
中日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论文:作为在日本工作的资深媒体人,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的大背景下,您认为两国需要摆脱哪些误解?
张丽玲:我认为日本媒体更喜欢报道负面的事情,包括他们自己国家的负面新闻。所以可能对中国有一些偏见,报道比较片面。同时日本民众信任媒体,所以我觉得这个影响很大。
之前的一些民意调查结果说,两国人民的好感度很低。我觉得这并不能完全证明中日关系很糟糕。就像情侣一样,双方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都想一直在一起。但是结婚后,接触越多,越会发现对方有很多问题,吵架不断,但是不会离婚。我觉得中日关系现在已经到了你我形影不离的状态,这么亲密的关系肯定有很多问题。就像我刚才说的,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价值观不同,自然会产生很多问题和矛盾。其实我在民间遇到的日本人还是很友好的。日本还有很多对华友好的朋友,他们希望中日关系保持稳定友好。
报纸:你在日本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今后,我们将一直把这份事业和理念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他们在中日两国的交流和友谊中也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你对两国的年轻人和下一代有什么寄语和期望?
张丽玲:现在,两国的年轻人都有广泛的视野和知识,不像我们在大学时,我们甚至没有电脑。但同时,这个时代也面临着选择和判断,需要自己的决心和力量。我觉得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去梦想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中日关系这方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不随大流,不随波逐流,而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现在,一些关于中国和日本的报道非常片面。你要自己去判断和思考,自己去体验接触。总的来说,年轻人要有理想信念,中日之间要有自己的主心骨;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能力,有责任心。另外,更重要的是坚持。有句话叫“坚持本身就是力量”。
[简介]
张丽玲1989年赴日留学,1995年毕业于东京文理大学,就职于大仓商社,历时4年制作了大型纪录片《我们在国外的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其中《青年学生》、《我的太阳》、《我心中的家》在日本电视台播出后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从1998年开始,张丽玲一直是大富公司的董事长。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