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斯
9月14日,丁当健康在港交所上市交易。港股迎来第三家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行业被资本市场重新定义。
医药行业监管趋严,《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将于2022年12月1日实施。
此前市场认为,监管新规将迫使医药电商平台要么开展自营售药业务,要么纯粹做第三方平台。现在有了变化,和以前“一边倒”的样子空不一样了。目前资本市场对医药电商“看好”,甚至开始唱多。
新规实施后,可能会给互联网医疗带来“新价值”。政策看似“收紧”,实则是推动互联网医疗的“再出发”。
这两大巨头的业务都依赖于医药。
统计显示,2013年有超过30家平台开展医药O2O自营业务。2016年,超过一半的平台被关停或转型,如今仍在运营的屈指可数。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两家头部医药电商在2022年上半年并未摆脱亏损。
和其他品类的电商一样,医药电商的自营仍然是竞争的关键。阿里健康2021年收入205.77亿元,其中自营业务收入179.11亿元。京东健康2021年营收306.82亿元,其中自营零售药店营收高达262亿元。
截至2021年12月31日,JD.COM大药房“自营药品冷链”已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使用京东物流全国19个药品仓和400多个非药品仓,80%自营药品订单次日达,年活跃用户达1.23亿。
阿里健康大药房也是一路追赶。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12个月,阿里健康的配送网络已覆盖17个地方的29个仓库,自营药品次日达配送服务占比76%。线上自营店年活跃消费者超过1.1亿。
获得曲线资格
阿里巴巴集团正在加速拓展其新的在线业务。2021年9月,一淘宣布全面对接阿里健康,推出自己的药店,提供医疗健康服务。2022年1月,阿里健康在支付宝、高德、天猫、医鹿APP四大平台推出“春节返乡核酸综合服务”,覆盖全国118个城市。
虽然阿里健康正在全力完善B端+C端的“医药+医药+保险”闭环,但《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三条明确规定,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参与药品网络销售活动,这将影响药品自营业务。
目前,电商医药的自营依赖于线下连锁药店的资质。比如阿里健康的线下实体是“广州五千年医药”,京东健康是“青岛安济堂大药房”。因为合作伙伴的线下药店资质,医药电商平台可以开展线上药品业务。
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表示,其平台已经建立了合规的线上销售体系,并将继续完善。
无论如何,医药电商平台的价值正在凸显。背后是“数千亿”的数字药店和触手可及的数字医疗服务之间的市场增长空。
转向数字智能医疗
互联网3.0时代,巨无霸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同时选择数字化转型,试图通过“数字化智能赋能”降本增效,跳出亏损的泥潭。他们的核心战略是通过TOB发现下一个蓝海。
2022年9月15日,阿里健康首次发布“全球数字营销模型”,通过数字化工具精准洞察医疗用户群,试图寻找数字医疗的未来趋势轨迹。阿里大药房还公布了“四大核心能力”,即趋势洞察、OTC全球数字化营销、数字化患者管理和智慧供应链能力。
2022年8月20日,京东健康推出数字智能医疗四大解决方案,包括开放技术平台、大数据应用系统、运营支撑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通过一体化交付模式赋能医疗服务机构。
“从现在到未来,数字智能的趋势正在刮向互联网医疗服务。如果说几年前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只是在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那么现在已经开始向数字化智能医疗升级了。”北京市朝阳区一家智能药店的销售经理告诉GPLP犀牛财经。
经过8年大健康版图的构建,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开始全面进入“数字智能医疗”时代。
医疗从C端转向B端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过程。可以预见,巨头们对B端的布局并不是一条坦途。
在深度变革的中国医疗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无疑是最确定、最有价值的方向。
面向未来,先行者只能“逆势生长,乘风破浪”!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