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觉中国
文|后场青年,作者|艾,编辑|韦杰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职场人脱下棉袄,换上春装,却是准备过冬。上周末,队长在参观Xi尔旗著名地标百望山时,眼里桃花含苞待放,耳边却飘来大厂的瓜——“你们公司不惨。看看我们的股价都跌成什么样了?估值!”
船长一边开东方财富,一边忍不住爬山。他静静地看着这家公司自由落体的k线,喘着气。
职场上的人不仅冷,而且饿。许多大工厂裁员和缩减开支的消息。“铜三铁四铁”“僧多粥少”已经成为一年一度春招公认的关键词。
脉脉发布的《人才流动与迁移2022》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平均每24人竞争一个职位,强度同比增长9%;仅从春节后的第一周来看,企业的招聘规模就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5%,每个岗位平均收到的简历数量达到了去年同期的两倍。
但是,不要太悲观。虽然曾经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启了过冬模式,但另一方面,新经济产业的兴起也为职场人释放了很多新的机会。
在这个小招聘年、大求职年,劳动者应该如何调整求职策略?梦想破互联网的35岁职场人士如何逆风转身?Z世代的到来会给职场带来哪些变化?本文带你一探究竟。
你宁愿降薪也不愿跳槽吗?
工作不好找,所以除非不能承受,否则不轻易跳槽。上述报告显示,49.1%的基层员工因为“工资低”辞职,吃不饱就跑。
与“廉价螺丝钉”相比,中层管理者跳槽的首要原因与公司发展形势有关,薪酬和晋升问题排在第二位。
这也很好理解,在中层及以上员工的薪酬结构中,期权或股票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与公司形成了利益关系,既荣又损。只有当公司的前景好转时,它才能吃掉面前的胡萝卜。
那些经常被人诟病、味道十足的高层管理者,也有在职场中受教育的时刻。其中48.3%是因为派系之争而跳槽,从脉象上来说叫做“输跳槽”,即在职场斗争中落败,无法离开去寻找下一个领地。这让队长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动物世界》里的一幕,孙悟空被挑战者打死,被赶出猴群,独自生活。
但是不管是当兵,中层还是高层跳槽,能拿到更高的工资吗?
虽然在广大职场人的认知中,别说降薪了,就是涨幅低,他们也会愤怒自己遭受了“侮辱性的加薪”。今天的调查显示,57.2%的职场人为了更好的发展前景,愿意降薪跳槽。
在脉脉上,这种跳槽行为被称为“投资降薪”。求职者在从事新的领域时,主动降薪寻求更大的机会是很常见的。降薪入门=投资上车。
有人主动跳槽,有人被动优化。那些被解雇的专业人员都去哪里了?报告显示,41.5%的职场人在被动辞职后会选择换行业——会留在自己的地方不离职。在脉搏方面,有些人甚至会因为被优化而感到欣慰。“嗨,N+1,你不要我了,我也不想这么长久下去了。”这种行为被脉友嘲讽为“双向辞退”,即公司认为员工不能胜任工作,员工也认为行业有一定局限性,产生换轨的想法。除了换行业或者坚守,还有一部分职场人会选择加入公考大军,响应灵活就业的政策,回家发展或者投身实体经济。
《武林外传》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出来打工,不考虑钱。我在想什么?”除了希望跳槽,做兼职也成为越来越多职场人“多赚W”的一种方式。
报告显示,58.5%的职场人倾向于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从事写作、设计、写代码等自由职业,46.8%的人更喜欢从媒体“赚外快”。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一失业就嚷嚷着要送外卖,但实际上在调查中,只有6.1%的职场人愿意接受这种体力活。“一技双薪”——一技之长,公司内外两薪,是职场人向往的状态。
35岁的“老员工”如何逆风翻盘?
在职场人当中,35岁的“老员工”心情最复杂。一方面,他们对35岁以后的工资有很高的期望。上述报告显示,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超过50%的职场人估计35岁后年薪将超过30万;其中,在北上广深,约有十分之一的职场人认为35岁后80万元以上是自己的理想薪资。
另一方面,“35岁困境”近年来成为职场人的噩梦。去年,36Kr发起了一项关于“35岁危机”的调查,发现85.5%的受访者感到“35岁危机”。其中31-35岁的人危机感最强,平均强度达到7.1,25-30岁的年轻人平均危机值也达到6.7分。
招聘方在职位要求中对年龄的限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种危机感的来源。根据DT财经的调查,从2017年第三季度到2019年第三季度,在所有招聘岗位中,35岁以下的岗位占比从3.14%上升到5.02%,增幅达60%。
各类企业中,国企35岁以下岗位占比最高。从公司规模来看,公司越大,35岁以下岗位比例越高。而且这个数据未必能完全反映真实的求职环境。毕竟很多公司并没有把对年龄的严格要求明确写在职位简介里,而是落实到实际的招聘过程中。当然,在社会上干了十几年的工人,肯定不会被工资增长的瓶颈和大厂的头衔所困。报告显示,大厂35岁以上人群中,超过40%的人选择离开光环趋于暗淡的互联网大公司,投资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脉脉方面,有朋友将这种行为抽象为“降维求稳”——因为这类中小企业业务成长性好,就业环境相对稳定,而在这里,前大厂人的能力会得到认可,可以摆脱工具人的角色,大有作为。
除了降维求稳,38.2%的大厂人会选择自主创业,自己当一次老板。出路有很多,但显然,在不同的大厂跳,已经不是大厂人心中的第一选择。根据Magic Dat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庆庆的说法,35岁的专业人士逆风而行的关键是成为“T型人才”——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在某个兴趣点上继续深挖,自我驱动,形成深度认知,然后开放自己,接触不熟悉的领域,将深度思考融入新的领域,快速复制,从而开启任督二脉。
如今,一个流行的词——“梅清”指的是过分赞扬和取悦年轻人。互联网公司在这一点上是不会放弃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李宇辉表示,对于更多的人来说,35岁左右可能是个人经验技能增长开始小于学习能力下降曲线的转折点,所以会出现企业偏爱年轻人的现象。但这将是短期的招聘偏好,长期会出现“终身学习+细化分工”的格局。“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能源源不断地招到年轻人,资深员工也需要学习才能胜任...在某些岗位或任务中,更具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带头思考和创造,其他人则负责支撑和落地”。
总之,35岁的职场人,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技能和经验,提升职场竞争力,才能看到更广阔的道路。
大厂梦碎,新经济成香。
互联网的冬天还没有结束。过去“左去字节,腾讯去美团”的纯互联网求职闭环正在被打破。新经济产业的兴起正在给职场人带来新的机遇。什么是新经济?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新经济”应满足三个标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应用,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商业模式,以及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
典型的新经济行业有纯互联网、新零售、新生活服务、新消费品牌、智能硬件等。从行业流向来看,过去一年,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人工智能等“硬核科技”成为互联网人的新去处。报告显示,上述行业的人才供给实现了数倍增长,增长率分别为131.05%、126.83%、124.51%和106.38%。随着新经济产业的兴起,人才也在不同地区流动——杭州成为新经济领域人才的下一站,除了广州到深圳。上述报告显示,杭州在吸引新经济人才方面已经超过广州,排名第四。同时,杭州的90后留存率最高,成为年轻人最愿意留下来定居的城市。此外,成都、重庆领跑西南地区,南京、苏州也成为华东地区的人才聚集地。
为什么新经济人才愿意留在杭州?答案是更多的钱。数据显示,杭州新经济平均薪酬超过深圳和广州,跻身前3,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但是光把钱给到位是不够的。空涨幅应该是有想象力的。在新经济平均薪资涨幅方面,杭州稳步盖过北方风头,以23.80%的平均涨幅位列第三。不同地区也有鲜明的产业特点:北京、深圳、杭州的互联网人偏爱人工智能,上海的互联网人偏爱电子商务。在新经济崛起的背景下,互联网不再只是一个行业的名称,而是思维模式和效率提升能力的象征。掌握这种能力的人,将在“互联网加实体经济”领域产生新的势能,实现弯道超车。
反调:00后不吃饼画。
“不付加班费不休息一天的公司”、“法律纠纷多的公司不考虑”、“喜欢‘画饼’和pua的领导要避免”……尽管整体就业环境不佳,但职场人并不是“给什么就做什么”。在选择工作时,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尤其是00后的毕业生,开始通过把脉、同行评价或外部报告了解备选企业、团队、岗位的真实情况。“逆向调整”已经成为职场人求职的新趋势。
在传统招聘流程的最后,公司会通过咨询候选人的研究生院、前公司等相关人士来核查候选人背景信息的真实性。但是00后个人转回客户,没入职就把公司转回来了。面试是否被尊重,团队领导是否平易近人,工作环境是否舒适,团队氛围是否和谐等等。,都会是求职者的考虑因素。
“面试造飞机,工厂拧螺丝”的套路是留不住Z世代专业人士的。因为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接触了大量的信息,眼界也更开阔,工作不再只是满足Z世代需求的手段。
该报告显示,36.5%的Z世代人讨厌重复性和没有成就感的工作。随着个体价值觉醒时代的到来,新一代职场人更加注重工作带来的精神世界的价值感、意义感和自我满足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Z世代愿意为爱情发电,低工资仍然是Z世代跳槽的首要原因。此外,领导无能,提拔不公,996,派系纷争等。都是Z世代“撒手不管”的理由。
标签
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告别了氪时代。互联网溢出的人才急于寻找新的出路,而另一边,新经济企业也急需人才。
弯道超车和逆风翻盘的机会总是有的,但在行业的波动下,职场人很难分清“风口”和“风险”,选择成本更高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信息和认知不畅造成的损失,困扰着劳动者,增加了企业的招聘成本。
所以组长建议:劳动者在拓宽职业技能边界,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目标公司,先看点评,再找工作,这样才不会跳坑跳槽。
“逆调”的流行,宣告着新生代求职者对企业“真诚”、“透明”、“平等”的诉求,也提醒着企业,招聘工作应该是一场“双向之旅”。每份简历背后都不是一颗无差别的螺丝钉,而是一个充满希望,希望与企业共同成功的事业人。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