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的“网络名人”标签,是重庆三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是外界对这座城市的一切想象。现在,它已经率先打造了“智慧小镇”,谁敢断言它不会成为“智慧城市”行业的标杆?
作者|辛迪
编辑|杨明
1998年2月,58岁的英国商人阿奇博尔德·约翰·利德尔(archibald John Lidle)驾驶汽船“利川”号从上海驶往长江,21天后穿过大雾驶入重庆朝天门码头。波光粼粼的朝天门码头人头攒动,这是重庆人第一次见到船。
重庆开埠通商被撕开,工业文明和汽车交通接踵而至,奠定了重庆百年“工业大市、制造业重镇”的基础——无论是抗战时期生产80%的武器弹药,还是“三线建设”时期成为重工业城市,还是如今工业产值位居全国前四,都证明工业一直是重庆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工业繁荣带动城市繁荣”的脉络可以清晰地梳理出来
城市总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城市发展进入“算力就是竞争力,网络就是承载力”的数字经济时代,GDP不再是城市竞争维度的唯一指标。如何通过数字化为城市未来发展定调,成为所有城市长跑比赛的核心。
百年重工业城市重庆也在努力让自己越来越轻。在2021年的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开始时,重庆有了一个明确的新提法——加快建设“智慧城镇”和“智慧城市”。未来五年,工业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发展数字经济,完成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变革。
城市竞争,进还是退。提出“智慧城市”的人不在少数,包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合肥、常州等地,都将“数实融合”作为城市升级的助推器。“工业重镇”重庆能否“像大象一样转个圈”,准备好绘制未来的数字化蓝图?
从目前来看,重庆交出的试卷分数不错。以重庆的汽车产业为例。自2018年开始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以来,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超过270%。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到100万辆以上。同时,重庆两江新区智能网联汽车普及率3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一枝独秀。
这意味着,至少在车联网的布局上,重庆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这一次,能否像百年前一样,成为中国智慧城市的探索样本?
01
争做“制造强市”的标杆
数字经济正在咆哮,全球对制造业的认知正在百年未有的变化下发生改变。
多年来,美国制造业产值一直低于GDP的10%,造成了工业化空和贫富差距过大等诸多社会矛盾。在制造业起步的中国,2021年制造业产值将是27.4%,制造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制造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制造业”着墨颇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相比去年提到的“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定位更加清晰。
简单来说,在“数字经济”关键词连续五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背景下,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既是做大做强数字经济的关键,也是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疫情反复、全球系统性风险上升、国际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转型升级打造“数实融合”的制造业强市成为各大城市竞争的关键变量。
比如杭州提出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城市”的目标。广州、天津、深圳、青岛、宁波等。都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制造强市”或“以业立市”,将数实融合的重要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成都、哈尔滨、南京等城市也明确提出了建设数据中心或大数据中心的目标规划——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是重点目标。
作为中国内陆唯一的直辖市和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重庆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去年“十四五”之初,重庆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智慧城镇”和“智慧城市”。其具体思路和目标分为三个方向,巩固数字经济高地。
重庆迫切需要数字化转型。随着技术和产业的变革,传统的汽车产业和摩托车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工智能、车联网等技术正在将新能源汽车推向风口浪尖。如果不启动数字化转型升级,不仅是支柱产业的衰落,更是城市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重庆曾经瞄准上海。但是,深入内陆的重庆知道,自己无法复制长三角对外资的依赖,形成庞大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其未来必须依靠数字智能和互联网产业拉动GDP增长,拥抱数字化转型浪潮,优化产业结构,这是其最佳选择。
明月湖协同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费阳对此表示赞同。他以重庆车联网试验区为例说,两江新区第一产业是汽车产业,第二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
“智能联网不仅增加了两大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加了产业粘度,同时进一步扩大了产业集聚效应,这其实是对两江新区的核心帮助。”他说。
因此,一年来,重庆数实融合的思路日益清晰,动作频频:从出台23条措施,到召开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建设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推进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等。,所有这些实际上都加速了数实融合战略行动计划的实施。
从过去的5月底到6月底,重庆仍有4件“大事”与数实融合息息相关,可视为其具体推进路径和阶段性目标。
5月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推进数实融合,优化完善“芯屏芯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活玩购物”全场景集等等。
6月初,经过“项目经理和施工人员一天三班倒,确保工地不停工”,由中建八局西南公司承建,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陶佳镇的润泽国际信息港一期正式竣工交付。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数据处理中心,有助于计算东西方的数字。
6月22日,2022重庆新经济发展论坛在重庆举行。本次论坛以重庆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的实际应用为例,汇聚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共同探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方向。
巧合的是。一天后,重庆首批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开放清单出炉,涉及20个项目,包括东西向数据开放。重庆大数据发展局表示,重庆目前正在打造数据中心集群,通过加快优化计算力布局,链接周边城市的计算资源,积极融入国家“东电西算”工程。
城市竞争就是产业竞争,一切的目的依然是为了把重庆打造成“重要的智造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样本标杆。
02
超越百年工业基地,重庆的优势
从3万亿元的纯数据来看,对重庆来说是个“小目标”——十三五期间,重庆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达到2.27万亿元,年均增长8.1%。其中,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7.4%,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2780个,智能化效果显著。
按照这个增速,未来5年增长7300亿,对于工业重镇重庆来说,可能“很轻松”。
如今,重庆作为西部最大的工业城市,早已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市,工业产值位居全国前列,仅次于上海、苏州、深圳,领先于北京、广州、天津、宁波等众多强市。
来源:搜狐城市
用了10多年的时间,建成了汽车和电子两大支柱产业——国家汽车生产基地,连续两六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使重庆摆脱了对投资和房地产的依赖,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一个数据可以显示,2020年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量达到7882.2万台,产值首次突破3000亿,占全球产量近40%。连续七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没有之一。
事实上,与很多“工业强市”的城市不同,重庆拥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只需要数字技术进行工业智能转型升级。
腾讯云智能制造总经理梁定安披露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共有41个,重庆有31个,形成了以电子、汽车、装备、化工、材料、消费品、能源为主导的多点配套产业体系。“重庆是整个西南地区的制造业高地,为整个智能制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这意味着,在数实融合的过程中,重庆拥有很多城市没有的百年工业基础。
因此,重庆抢建“智慧小镇”,不是一个重振制造业雄风的故事,而是一个在百年工业基础上打造新一代国际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地的故事,将5G+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入城市方方面面,不断构建新的应用场景,孕育新的产业机会,甚至不断创造新的智慧生活方式,最终引领重庆新经济的突破性发展。这才是“智能制造”的应有之义。
此外,目前成渝双城经济圈备受瞩目,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今年2月中旬,成渝已启动国家综合计算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成渝双城是一个产业形成区,既是产业高地,也是“一带一路”南北通道的交汇点。在成渝不断推进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可以释放更多的想象空间。
重庆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深空室。重庆在国家统计局第七次结果中加冕“世界第一大城市”,人口3205万,相当于纽约和伦敦人口的总和;城市面积8.2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2.4个纽约和51个伦敦——虽然这个称号有争议,但作为城市竞争的终点,人口数量足够其强大的“战力”。
在地理条件方面,重庆市投资促进局局长周青去年将重庆比作“中国的地理‘心脏’”。水、公交、铁路空多式联运贯穿重庆,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陆海新通道通达全球。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拉策尔说“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量”,这一点在重庆的区位条件和交通优势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各种优势汇聚,吸引大量优质科技企业入驻地区总部。如腾讯西南总部、阿里西南总部、OPPO西南总部、vivo西部总部、科大讯飞西南总部、蚂蚁消费金融全球总部、滴滴西部总部等等。
科技巨头的到来吸引人才落户重庆。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吸引人才的前10大来源地包括贝尚广深和成,其中25.7%流向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使得重庆优势产业集群布局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
03
如何在行业内建立一个数字化的、真实的整合生态系统
智慧城市想象的[/k0/]空间足够大,不容忽视。还是离不开It方面的科技企业的共同努力——打开重庆“智慧小镇”和“智慧城市”的合作清单,与腾讯、华为、阿里、BOE等其中就有。
原因很简单:数实融合是构建一个包含技术、应用、资本、人才等诸多创新要素的生态系统。离不开科技巨头的技术实力、资金等支持。
比如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行业,Apollo自驾出行服务已在重庆永川区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赛斯投资40亿元打造的重庆两江智能工厂今年实现量产;比亚迪在重庆璧山的动力电池项目投入巨资,去年实现营收100亿元。与腾讯长安汽车合作打造的TINNOVE智能系统,不仅安装在长安众多热门车型上,还在其他汽车品牌落地。
在信息技术行业,2020年开工的腾讯西部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总投资30亿元。在项目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它将建立西部最大的单一数据中心。
除了资金,数实融合的生态建设更离不开科技企业。以重庆试验区为例,目前正在建设55公里的试验路。应用场景主要基于安全和效率。但重庆素有“山城”、“雾都”之称。长江和嘉陵江被两江环绕,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车联网试验区和智能网联在交通领域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这就需要推动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城市智能交通的应用。针对特殊的山区地形,5G和北斗的融合可以帮助用户做更精确的导航——但如何让更多的用户到达试点地区提供服务成为当务之急。
无论如何建设智慧城市,不会改变的是,通过城市的数字化升级,人们的生活会更便捷、更舒适、更美好。“无论是建设试验区还是双智,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让人们有更强的获得感。”腾讯智慧交通副总裁谢剑佳说。
在如何将数字化能力与各种物理场景匹配上,腾讯提出了“泛V2X”解决方案,将腾讯在C端积累的用户生态与智能网联生态连接起来,帮助各种应用场景便捷触达用户,从而推动智能网联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许多城市正在建设车联网试验区,其中包括4个国家试验区,16个城市相继成为双智试点城市。但是各地的情况和特点不一样,问题和需求也不一样。“要做试点地区,先用起来,真正解决问题。”
在参与重庆试验区建设之前,腾讯分析了重庆复杂的路况、天气等车、船、轨道、索道等交通工具的特点,参与打造了城市级的MaaS出行平台,融入了泛V2X能力,统一了自驾车、网联车等出行方式,让用户通过小程序就能上车。
这是典型的数实融合应用场景,也是腾讯布局产业互联网的重要立足点。过去几年,“数实融合”成为腾讯高频的关键词。从数百个垂直行业到地方政府部门,从“大B”到各类“小B”,做自己擅长的事,与实体经济同行:即提供“数字基础设施”能力,发挥连接价值,促进生态共创。
腾讯智能制造总经理梁定安举了一个例子:腾讯云在上海富驰高科使用ai技术,结合光度立体、迁移学习、云计算能力等算法,形成了一套针对小型高精度零件的AI质检方案,原本人工完成需要1分钟,压缩到几秒钟。检测率达到99.9%,效率提高了10倍。
“数字智能将是当前和下一阶段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动力源。”梁定安说。
事实上,当数字与现实的融合从“可选答案”变成每个行业、每个城市都不得不面对的“必选答案”时,数字智能化注定会成为城市各行各业的动力源——只不过蓝图还得变成现实,这将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在《创造未来城市》的最后,英国科普作家迈克尔·巴蒂写道,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城市的具体物理形态,因为我们也是未来城市的一部分,但我们可以创造未来城市。
重庆,雾都,山城,杜乔,江城,友城,江湖菜,8D魔法,赛博朋克,火锅之都...这些“网络名人”的标签,是重庆三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是它之前的想象空。如今,这座“百年工业重镇”与数字现实牢牢绑定,在向高能级过渡时,更有底气畅想未来。谁能断言它不会成为“智慧城市”行业的标杆?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