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从四明山到上海滩,中国近代史上首家民营银行四明银行的起落兴衰

网友发布 2022-09-16 07:49 · 头闻号站长动态

2014年起,中国银行业开始向民间资本开放,开始试点民营银行。之后,民营银行陆续获批开业。至2019年5月,江西裕民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成为全国第18家获批的民营银行。

民营银行的设立打破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家垄断格局,是我国现有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必将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国有金融企业的改革。

在已开业的17家民营银行中,除一家出现亏损外,其他所有民营银行都实现了盈利。然而,大多数民营银行都面临着资本补充工具少、负债成本高、业务创新瓶颈等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中的风险也需要小心防范。

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成立民营银行,在中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实早在111年前,中国就有了私人银行的先例。这是四明商业储蓄银行,成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八月。

明银行上海总部旧址

历史上第一家私人银行

清末宁波人几乎控制了上海的工商业集团。据不完全统计,在1800多位上海工商界名人中,宁波籍的有400多人,占1/4。1902年,上海商会成立,由宁波人严信厚管理。此后,商会主要领导几经变动,全部由宁波人管理。

由于创办新式工商企业需要大量资金,宁波人刘源、周金标、陈迅、虞洽卿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私人银行——思明商业储蓄银行。为何取名“四明山”,现在无法考证,但肯定和宁波著名景点四明山有关。

4.明银行规定资本为150.2万元,实收资本为75.2万元。总公司设在上海海宁博罗,在南京、汉口、宁波等地设有分公司,其中周金标任董事长,陈迅任总理,虞洽卿任助理,虞洽卿实际负责经营。

明银行主要由两个部门组成,一个是商业部,主要经营存款、贷款、贴现、兑换和发行外汇票证。一个是储蓄部,主要收取零星款项。其中,存款、贷款、贴现、兑换和发行外汇票证是主要业务。

四明银行成立之初,经清政府批准发行纸币,民国时期仍保留发行权。享有发钞权,不仅成就了四明银行的成功,也为四明银行后来的发展埋下了祸根,后面会详细分析。

4.明银行发行的纸币。

四。明银行的发展与壮大

明银行成立后,并不像刘源、虞洽卿等人预期的那样一帆风顺。新成立的四明银行遭遇了外资银行和外国公司的挤兑。再加上其内部管理遵循的是一套行号管理的制度,没有像后来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那样建立完善的现代银行内控制度,导致新成立的四明银行几近破产!

祸不单行。刚刚喘过气来的四明银行受到1910年10月爆发的“橡胶潮”的影响,导致总理和副经理于次年3月辞职。

1911年4月,四明银行决定改组,实际负责人虞洽卿决定聘请孙恒福为总经理。当时孙恒福是浙江银行上海分行的业务总监,有银行从业经验。因此,对于如何将四明银行从一个本质上的银行转变为一个现代商业银行,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重组后的四明银行仿佛获得了新生,迎来了10年的黄金发展。在孙恒福的领导下,四明银行从内部整顿入手,建立和完善现代银行制度,以存款和储蓄业务为重点,取得了快速发展。三年后不仅弥补了亏损,还度过了1916年爆发的赤壁银行上海分行挤兑危机。

1918年,四明银行成为上海银行公会的12家发起人之一。1919年,四明银行成立汉口分行;1921年,四明银行上海总行迁入位于北京路240号的自建大楼;1927年,四明银行资本补充到150万两;1930年,四明银行成立南京分行;1931年,四明银行改制,孙恒福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虞洽卿等七名董事,向凤楼、郑希堂任监事,簿记方法改革,由旧簿记改为新簿记,开始大力发行纸币,经营房地产业务。1933年,四明银行资本改为225万元。1934年,四明银行存款达4400万元,房产遍布上海、宁波、汉口,仅上海租界就有1200多套房子;1935年,四明银行发行的纸币达1922万元。

明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精准打击,死命风光不再

看它建高楼,看它宴宾客,看它楼塌。

在孙恒福的带领下,明银行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银行,历经十余年成为上海著名银行,可谓凤凰涅槃。但遗憾的是,思明银行还没享受几年,一场巨大的危机悄然笼罩着思明银行。

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银行,开始实行金融垄断政策。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经济危机。

1931年,银价下跌,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四明银行将大量资本投入房地产。

1933-1934年,为了转嫁危机,美国放弃金本位制,将货币储备改为“三金一银”,并于1934年实施白银法案,开始高价买入白银,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1934-1935年,中国爆发“白银危机”,白银价格上涨,房地产泡沫破裂,价格暴跌,沉重打击了在房地产业务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的四明银行。

1935年,当时的财政部长孔祥熙秘密囤积了大量四明银行发行的纸币,并于6月1日指示部下分批挤兑四明银行,到处散布四明银行即将倒闭的谣言,造成挤兑。带领四明银行渡过多次危机的孙恒福这次是没有希望挺过这次危机的,因为孔祥熙要对付的不仅仅是四明银行,还有早已被国民政府控制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商业银行、兴业银行、国内银行和其他银行也包括在内。

无可救药!

第二天,孙恒福在上海《申报》上发表了一份报纸,诉说病情,辞去总经理职务。叶卓棠被当时的民国政府任命继任,四明银行由财政部接管。

1936年10月,中华民国财政部部长孔祥熙将四明银行增资至400万股,其中366.25万元由财政部作为正式股,原225万股减为33.75万元。

1937年2月,财政部税务所所长吴被任命为四明银行董事长,孙恒甫卸任。所有的董事都是由国民政府任命的。从此,四明银行完全被国民政府控制。

虽然明行的衰落是由于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因素和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经济统治政策,但更不可否认的是,私人银行的逐利性通过追求高额利润埋下了高风险隐患,这给了孔祥熙可乘之机。

明银行汉口分行旧址

教训一:糟糕的贷款管理

到1935年底,四明银行的不良贷款达1500多万元,主要集中在政府、招商局、三北、红安轮船等。

当时,权力与招商银行、三北轮船公司等公司发生冲突,是造成思明银行贷款逾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思明银行的贷款高度集中在这些全国性行业和商业。由于贷款集中度过高,一旦出现风险,容易导致资金周转困难,为国民政府挤兑埋下巨大隐患。

给关联方大额贷款是造成大量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之一。明银行对其内部高管发放大量信用贷款,其中董事虞洽卿及其名下的三北、鸿安船务公司逾期不良贷款达四百多万元。

当时虞洽卿名下的两家航运公司用信用贷款50万到10万元购买旧船,然后维修,再以15万到20万的估值去四明银行抵押贷款,周而复始,成就了虞洽卿航运巨头的名声,而留给四明公司的只是一堆坏账。

后排左四是虞洽卿。

第二课:投资高度集中

19世纪30年代初,明银行成立了房地产部,将筹集的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这些投资资金大多来自四明银行发行的银行票据和客户存款。

虽然四明银行在“金贵银贱”的潮流中赚了一笔。但在随后的“白银危机”中,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四明银行资金周转困难,这给了国民政府挤兑四明银行的绝佳机会。

到1935年底,四明银行共发行纸币1922万元,并号称有6/10的准备金,与实际准备金相差甚远。此时,四明银行投资了1200多套房产,投资额1500多万,加上贷款逾期较多,实际可用头寸很少。

1935年底,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取消了四明银行的货币发行权。因为大量资金被困在房产里,明行很多抵押物不能及时兑现。此时,在幕后,孔祥熙对四明银行进行了精准打击,挤兑资金,直接导致四明银行信用破产,最终被官僚资本接管合并。

孔祥熙

教训三:内部管理混乱。

自孙恒福接手以来,四明银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四明银行走出了几近倒闭的泥潭,并不断发展壮大。但是也有很多大银行病,独断专行,管理不善,腐败等等。

在困难时期,孙恒甫尽力推进改革,但在发展的后期,这种与人推进就变成了孙恒甫的独断专行。特别是孙恒福既担任董事长又担任总经理,还让孙独揽大权,任人唯亲,互相包庇,造成严重的内部人控制。而且孙恒福是银行出来的,他的管理风格带有浓厚的银行色彩。他长期账目不清,公私不分,甚至贪污挪用公款。

据1934年4月24日《大晚报》一篇题为《四明银行总理孙恒甫被控贪污千万美元》的文章,四明银行股东方君乾指控孙恒甫贪污四明银行公款,在沪上引起轩然大波。1936年,孙恒甫下台后,财政部彻查孙,发现孙挪用公款500多万。

孙恒福

附言

四明银行被南京国民政府兼并重组后,开始了“官商合资”的阶段,与中国商业银行、中国内资银行、中国兴业银行并称为“小四行”,但已失去昔日的辉煌。

上海解放后,四明银行被接管,改组为合资银行。1952年并入上海金融业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明银行虽然在中资商业银行中与“南三行”、“北四行”有一定差距,但它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以宁波人为首的上海工商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因为资金运作过程过于集中,风险较大,无论是发放贷款、发行纸币还是投资房地产,都过于追求高利润而忽视风险控制。后来孙恒福当了董事长,独断专行,任人唯亲,贪污腐败,导致四明银行内外交困。最后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被官僚资本吞并,实在令人惋惜。

秦人不堪重负自哀,后人为之哀,后人为之哀而不吸取教训,也造成后人为之哀。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