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伟GPLP独家首发
本文来自GPLP微信微信官方账号gplpcn
从宣布融资到位,到主动退还3000万资金,前后只用了5天时间。腾讯和差评其实告诉了我们什么是“闪离”。
2015年设立差评的时候,或许做梦也没想到,三年后他们会因为一笔融资和关于“洗稿”的质疑而被推上风口浪尖。
腾讯也没想到,他们会因为一笔不小的投资而陷入舆论漩涡,被各方诟病。
差评作为自媒体,专注于幽默、犀利、吐槽,从而在科技界声名鹊起。从公布的差评数据来看,差评内容平台拥有500万+的精准用户,日活跃可达40-50万。借助头条等合作平台,用户数达到600万+。
但差评师还是不能算作媒体,最多是披着媒体外衣的“电商”。
请不要在差评中侮辱“媒体”这个词。
差评的账号主体是“杭州麻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据天空调查资料显示,杭州麻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2月,初始注册资本为19.35万元。2014年,逾期未公示年报,被杭州市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列入“经营异常名录”。2015年11月补充报告后被删除。
公司的核心成员是CEO陶,也是差评的创始人。2015年7月,陶以“差评师”身份出道,一人开办“差评师”微信官方账号。不到三年的时间,差评孵化出了“差评师”、“小二”、“小黑胖”等IP。
对此,差评自称是新科技媒体。
诚然,差评是原创,但被一群媒体围攻,以至于退回了腾讯的投资。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差评的洗稿问题,关键洗稿,对方还很自信。事故发生后,他只是狡辩,避重就轻,甚至道歉都是那么虚伪。
陶进一步解释说,在新媒体的内容制作中,使用相同文字的流行词干,引用相同的维基百科资料,是很正常的。
正常不代表可以标原创。连引文都要有出处,更何况有些稿件的雷同。
另一位创始人许建军是谁?
向制片人汇报。
谷歌搜索出来的第一条结果是“杭州星报被曝系统性盗用豆瓣网友文章”。进去看看吧。最后,豆瓣网友的结论是“报纸和网事栏目中,大量豆瓣作者如张嘉玮、大众水、张唐等的文章被盗用”。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一个涉嫌“洗稿”的差评也就不足为奇了。
差评主编肖黑胖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也透露,差评不追求一手新闻的内容制作,称“我们很少选择实地采访的话题,因为我们不是专业媒体,也不是老媒体出身。我们也知道,我们现在肯定不是第一个知道消息的人,但我们卖的是理念,不是消息。
这惹恼了媒体。
为什么,就媒体而言,关注真实是其最基本的伦理。一旦媒体“造假”,普通人很难辨别真伪,后果危害极大。
比尔·科瓦奇(Bill kovac)和汤姆·罗森斯蒂尔(Tom Rosenstiel)的《新闻工作的十项基本原则——给记者的信息和公众的期望》提出了记者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个人素质,其中第一条原则就是“新闻工作首先应该对真相负责”。新闻传播技术有差异,新闻工作的规则是一样的。“新闻真实”是第一法则,这是记者应该具备的本能技术。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不会忘记,民国时期,一位名叫斯诺的美国记者深入陕甘宁边区,采访了一大批八路军和中共的高级领导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随后《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伦敦出版,在国内外进步读者中引起巨大轰动。1938年2月,中文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形象。
人类会有不同的民族、种族、肤色等。记者也有不同的分类,但媒体人的原则是一样的,就是实事求是。
差评标榜自己是自媒体,但自媒体也是媒体。差评的诚信在哪里?真相在哪里?
陶进一步解释说,在新媒体的内容制作中,使用相同文字的流行词干,引用相同的维基百科资料,是很正常的。
正常不代表可以标原创。连引文都要有出处,更何况有些稿件的雷同。
另一位创始人许建军是谁?
向制片人汇报。
谷歌搜索出来的第一条结果是“杭州星报被曝系统性盗用豆瓣网友文章”。进去看看吧。最后,豆瓣网友的结论是“报纸和网事栏目中,大量豆瓣作者如张嘉玮、大众水、张唐等的文章被盗用”。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一个涉嫌“洗稿”的差评也就不足为奇了。
差评主编肖黑胖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也透露,差评不追求一手新闻的内容制作,称“我们很少选择现场采访的话题,因为我们不是专业媒体,也不是老媒体。我们也知道,我们现在肯定不是第一个知道消息的人,但我们卖的是想法,不是消息。”
差评的背后是一个近百人的团队,总部在杭州,多为理工科背景,包括大量科技数码领域的技术人员,不包括自媒体的编辑。
差评君说,他们的编辑“大多是理科生”,他们“懂得足够的专业知识,能写出非专业人士也能看得懂的东西。”
差评想用一个“理科生”的幌子来证明自己更擅长做科技媒体,写出来的东西更“专业”,甚至更好看。可惜他们逻辑上站不住脚。“科学”是一个庞大的学科集群,与洗不洗稿无关。
正如口味所说,不要侮辱理工科出身,在媒体的道德和专业素养方面做得极其出色的理科生和媒体老师。
真正的差评,披着媒体外衣的电商
差评成立于2015年,而这一次,差评已经完成了四轮融资,总计5000万元。可惜这次钱还没热,就没了。
2016年下半年以来,由于依靠广告的传统媒体思路天花板较低,差评搭建了电商平台“差评黑市”和大众测试社区,打造了从内容到卖货,再到UGC社交的完整闭环。
工商资料显示,麻瓜网的经营范围在2017年7月扩大。此前经营范围为技术研发、技术咨询、销售:计算机及配件、电子产品等。2017年7月后扩展到食品、家电、珠宝、建筑等。
依靠庞大的粉丝和流量,在内容的平台上孵化出了“差评黑市”的电商。根据差评官方给出的数据,“黑市商城”上线一年多,会员客户超过3万人。仅每周一个活动,月GMV就达到了400多万。
目前广告和电商是差评的两大支柱,电商在营收中的占比也在逐渐上升。与此同时,新的商业模式正在发展。比如2017年底开始的公测,已经成为品牌寻求合作的方式之一。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差评是靠粉丝流量,然后达到卖货的目的。简而言之,差评是一家电商运营公司,而不是其自媒体宣称的技术,因为这要追溯到原创新闻内容生产的基本规章制度,差评根本不符合其中任何一条。
科技也是媒体。但是,差评根本不符合任何媒体的标准。所以,差评是一个披着媒体外衣的电商。
有道德风险的公司会被投资机构慎重考虑,腾讯涉水过的雷区,其他机构肯定会抢先一步。
媒体的价值应该是什么?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是一些人的口头禅。似乎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很多职业记者了,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在微博、微信上发布和传播新闻,而这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参与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流量为王,追求10万+的道路上,很多记者和媒体人也被外界煽动起来自己创业,做自媒体。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但是,自媒体人越来越多,真正的自媒体人却很少!
然而,纵观中国乃至全世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真正支持媒体的,是真正的媒体人。
还记得那个曝光地沟油的记者吗?虽然最后被打死了,但是他让世界知道了地沟油。没有他,也许我们这些人还在吃地沟油。
许多调查记者为了一个事实秘密工作数月。战争期间,那些战地记者面临着随时牺牲的风险,却依然勇敢地奔赴前线,只为寻找一个真相。
资料显示,在美国,战地记者发的新闻通常要10万美元,而洗稿只要十几分钟,十几美元。差别如此之大,让人争相洗稿。
但是,如果这种用生命换来的素材很容易被其他媒体洗白,不被尊重,那以后谁还会这么做呢?谁还尊重真相和事实?这个社会的正义和真理从何而来?
它是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差评,请不要侮辱媒体。
无论媒体形式如何变化,时代如何发展,高质量的信息和原创内容都将是稀缺的。
差评可以说自己是理工男,也可以说自己不是传统的“媒体人”,接受不了系统的新闻理论,但这些都不是他们能洗稿的理由。
媒体人报道新闻,新闻的核心价值是真实,这是我们媒体人应该始终恪守的底线。尊重知识产权是每个人的事。即使有一天,自媒体取代了传统媒体,记者的正义感、勇气、思想、采访技巧、写作技巧仍然是这个领域最重要的资源。理工男也要尊重原创,尊重知识版权。
二、食堂,段子的内涵,一个又一个案例,敲响了媒体面前的警钟——新媒体必须严格自律,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坚守媒体宣传的主阵地,不要为了娱乐大众、吸引眼球而盲目做“标题党”,不负责任地随意报道,毫无根据地编造故事。
让关注知识产权成为行动。
对差评的反思叫反思吗?
针对业界广泛质疑的“洗稿”问题,“差评”团队贴出了与霍举的判决书,介绍了目前的团队,重申了公司的梦想,并表示将从6月1日起试行新的内容制作体系。
其实整个事件的核心不是“梦”,而是“洗稿”。
辛辛苦苦采访人,辛辛苦苦写稿,都是原创劳动,却被人拿去整容,整容后放在公众号上,很容易成为对方的流量武器。是你。你会怎么想?
事实上,在内容制作领域,洗稿现象一直存在,并被嘲讽为“高级抄袭”。什么是引用,什么是抄袭,什么是引用,总是很难界定的。因为,洗稿确实是一个行业难题,法理上完全可行,但原创者明知在情理上完全不可行。即使打官司,最后的结果对原作者也是非常不利的。上面霍举和“差评”的官司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洗稿”一直是媒体圈的陋习。近年来,随着媒体的普及,洗稿现象频发,一些作家深受其害。相比于波特式的抄袭,洗稿无疑更隐蔽,更“聪明”,但也更遭人鄙视。
面对10万美元、10美元的成本,洗稿的不良风气蔓延开来,但这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文字侵权,还可能导致原创的枯竭。
差评就是典型的例子。
想问GPLP君一个答案,差评真的洗了吗?
GPLP君的回答是洗。
能在媒体圈以洗稿出名,差评配得上“差评”二字。
当然,差评明显是高水平的洗稿,洗得很漂亮,很勤快,以至于被群里批评后,差评的粉丝甚至自己的辩护逻辑就像一个下场:你们都说我家抄袭差评,可你们知道差评有多辛苦吗?
这也是差评的自信。其实洗稿很简单,成本很低,其操作的简单性只比过去的原稿复印模式复杂一点点,可以批量进行。
但是,努力会改变抄袭的事实吗?蛋糕再好,还是要靠偷鸡蛋。
无论是为了流量不受控制,还是为了更大的商业价值,都不应该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典范。否则伤害的不仅是公司的声誉,还有投资机构。比如腾讯投资——代言一个有问题的自媒体品牌,腾讯显然是打了自己一拳,羞辱了自己。无论腾讯怎么解释,都比不上投资一个“差评”给腾讯带来的影响和伤害。
好在面对猖狂的舆论,双方都及时做出了回应。2018年5月28日,差评发布声明,决定主动返还腾讯相关投资。
5月27日,在“差评”的新声明“变得更好”中,差评似乎在向自己洗过的人道歉。
到现在,无论是为了给自己挽回一点面子,还是面对外界的谴责和腾讯投资意愿的改变,差评对于差评来说都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