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在看,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
近期发布的《减污减碳协同实施方案》将工业园区作为减污减碳协同的重要着力点,指出在工业园区开展减污减碳协同创新,提高能源、水资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对工业园区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发布的《减污减碳协同实施方案》将工业园区作为减污减碳协同的重要着力点,指出在工业园区开展减污减碳协同创新,提高能源、水资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对工业园区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案》对工业园区推进减污减碳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园区已成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地方政府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园区能源和资源的集中消耗是温室气体和各种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在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的背景下,有必要推动工业园区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行动计划,成为实现减污减碳协同的重要生力军。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园区减污减碳协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例如,2021年8月,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工作的通知》;2021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开展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碳排放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促进污染减排和碳减排协同推进。在《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基础上,结合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碳排放评估试点工作的要点,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不同行业和区域的碳排放评估技术方法。
《规划》的发布对工业园区推进减污减碳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突出协同推进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环境治理,强化源头防控,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减碳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优化治理目标和技术路线,加强多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探索绿色电价制度、减碳货币政策工具、阶梯电价、用水定额、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控制等激励约束机制创新。要开展工业园区减污减碳协同创新,鼓励各类工业园区根据自身主导产业和污染物、碳排放水平,积极探索推进减污减碳协同,优化园区布局空,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促进园区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水资源集约高效循环利用, 废物综合利用,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焚烧设施,提高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工业园区在实施该计划中减少污染和减少碳排放的协同要求方面仍然面临挑战。
中国工业园区开展了大量绿色低碳发展工作,部分试点示范园区控制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排放成效显著,为减污减碳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如此,该公园在实施该计划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一是园区重建设、轻管理的共性问题突出,协同管理机制亟待完善。园区缺乏管理团队空和专业人才,尤其是资金实力薄弱地区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由于缺乏有效的长期发展规划,园区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用地指标不足的情况较为普遍。“一园多区”较为常见,衍生出核心区、委托代管区、“飞地”等多种提法。另外,有些企业的注册地和经营地是分开的,园区的管辖范围很难界定。各种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级园区主管部门比较分散。在园区绿色发展班的创建上,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改造、绿色园区、低碳园区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在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各有侧重。在实践中,部门之间协调不够,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无法单独引导园区减污减碳的协同。
二是缺乏相关排放核算标准,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底数不清。园区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可以基于现有的环境统计体系进行,但温室气体排放量没有统一的编制指南。园区现有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主要基于采集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世界资源学会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共同编制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是重要参考。目前,经开区、高新区、科技园等大部分园区都呈现产城融合的趋势,消费端的能源消耗和排放占比逐渐增加。基于生产端和消费端的核算体系会造成很大偏差,相应的政策设计体系也会大相径庭。由于缺乏可靠的能源统计数据基础,许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底数不清,难以系统判断排放状况和减排潜力。
三是现有的创建和评估工作难以有效推动园区减污减碳。园区现有试点示范工作各有侧重。园区绿色发展试点示范的创建,在工业共生、清洁生产、发展产业链提高资源能源产出率、高耗能园区节能减排、资源能源利用率等方面各有侧重和突出。评价指标体系未能全面覆盖污染物和碳排放,整体上不能全面反映园区减污减碳的协同效应。在新修订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体系中,与污染减排和碳减排相关的指标所占比重较小,难以体现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污染减排和碳减排的全面指导。
着力推进工业园区减污减碳协同增效
针对工业园区减污减碳协同面临的问题,要把握好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一是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园区规范化管理体系。核定园区管理清单,划定各园区四至界限和生产经营界限。成立跨部门的公园管理机构,配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本级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亲自挂帅,定期研究部署推进园区减污减碳协同工作。产城整体融合,多个园区协同发展,结合园区发展水平、主导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一园一策”制度修订园区长远发展规划,制定减污减碳协同发展规划,动态更新企业准入标准,提高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执行力和约束力。
二是加快园区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加强园区统计核算和监测能力建设。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介绍园区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上报工作机制。引导主导产业鲜明的园区核算主要产品碳足迹,探索推广碳标签。开展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化管控、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地下管网泄漏检测等系统,实现动态监测、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
三是坚持减污减碳协同的目标导向,加快制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统一评价体系,引领发展方向。重点提高资源、能源、土地的经济产出,包括工业共生、低碳基础设施、污染排放、生态保护与修复、运营管理水平等。以关联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为原则,突出减污减碳协同性,建立园区减污减碳协同性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技术指南和管理规定。围绕各类具有代表性的主导产业选择典型园区,开展减污减碳协同评价,树立标杆园区,持续引导园区增强减污减碳协同,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能源网,发布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国家能源信息平台电话:010-65369450,邮箱:nengyuanwang@126.com,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