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在莱西市龙水社区凯盛浩丰智慧农业产业园,占地210亩的单体智能大棚刚刚结束2021-2022生产季,进入棚改期。这是全年唯一一个不用换工作服和消毒就能进棚的月份。
这个巨大的温室有200多米宽,600多米深。

记者跟随工作人员走进这个深600多米、宽200多米、高6米多的巨型温室。工人们正在打扫卫生,棚子干净如新。"整个温室应该清洗消毒."凯盛浩丰农业有限公司行政部工作人员左晓丽告诉记者,下一个生产季将于9月1日开始。新的番茄苗种下后,11月份就可以采摘了,收获期要持续到明年7月份。通过精确控制温室中侏罗纪的生长环境,采摘周期可长达9个月。
8月4日,工人在大棚内工作。
走在这个温室里,看不到影子。据介绍,温室采用超白增透无影玻璃,透光率和散射率高,无阴影,能使植物均匀受光。屋顶智能通风开窗系统配防虫网,天窗和窗帘由中央控制系统控制。这种温室采用大黄蜂授粉、生物防治等环保生产工艺,不喷洒农药。
温室里布满了白色的栽培槽。这种温室采用立体悬挂无土栽培,种植区域分为16个区,每个区配有水肥一体化系统的电磁阀,可以进行差异化的配方施肥,满足不同品种植物对水肥的需求。

采用温室熊蜂授粉等环保生产技术。
左小丽告诉记者,上一个生产季,大棚里种了串樱桃番茄、穿心红番茄、日本桃太郎粉番茄等品种,总产量6000多吨。同样面积的智能温室番茄年产量是传统大田种植的3-5倍,番茄干物质含量远高于传统种植。
由于智能农业技术,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据报道,传统种植的西红柿质量有时不稳定,例如,味道不同。而在智能农业生产模式下,通过精准调节水、肥等生产条件,可以“定制”番茄的甜度和酸味,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相对稳定。在智能温室中,温度、光照、水分、气体、肥料等环境条件。植物生长所需全部由电脑环境控制系统监控,基本消除了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弊端。其中,灌溉用水主要来自温室的雨水回收系统。

走进种植区南侧的自动化水肥车间,记者看到几组巨大的储水罐。“灌溉用水在使用前应该净化。温室回收的雨水基本可以保证灌溉需求。”左小丽介绍,这种智能温室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可节水节肥95%。
从温室回收的雨水经过净化,用于水肥一体化灌溉。
在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生产模式下,番茄种植中需要人工完成的主要任务是采摘和落藤,而这些任务何时完成也是由中央控制系统决定的。记者看到,环境数据、灌溉数据、耕作操作、产量数据、营销分析等信息。在公司的数字农业运营网站上一目了然。
据介绍,二期工程的温室大棚预计今年内建成投产,其中包括一个60亩的育苗工厂——它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全自动智能育苗工厂。
大众报·农村大众记者段书强通讯员卫康丛炳干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