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角度看汉代玉器的新发展。汉代玉器审美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是那个时代玉器创作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汉代玉器的材质美是汉代玉器审美形式和风格的基础。玉器审美形式和风格的发展和成熟,也直接取决于一个时代玉器处理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玉在中国古代礼仪、宗教、伦理、人们的等级和地位、人格象征等方面的独特地位。,使得玉器的繁荣,其品类、造型、形制、风格的发展都与这个时代的玉器生产和玉器使用制度密切相关。汉代玉类的繁荣也是由于代玉思想的多元包容和汉代审美意识的新发展。
这些是形成汉代玉器独特审美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因素。正是他们促进了汉代玉器种类和造型的前[/k0/]繁荣,出现了大量的丧葬玉器、装饰玉器和生活玉器。这些玉器是承载汉代玉器审美形态和艺术风格的物质载体。
汉代玉器材料的扩展。玉的美是建立在玉材的美之上的。汉代时期,光泽细腻温润的和田玉成为玉雕的主流材料,在汉清两千年间占据绝对地位。
和田玉丰富的自然和物理特性引起了汉族人民丰富而深刻的审美和文化体验,导致了汉代佩戴玉器等各种玉器的繁荣,促进了汉代玉器审美形式和风格的发展和成熟。新玉料是汉代玉器审美形态和艺术风格发展变化的物质载体。
矿物学将中国玉定义为珍贵的玉石,根据矿物成分分为宝石、玉石、彩石三大类。玉石是其中一类,“主要包括硬玉和软玉。”硬玉是辉石矿物与碱性单斜晶体的集合体。软玉是一种透闪石系列的矿物集合体。两者都是链状硅酸矿物。“我国是产玉大国,玉石和矿藏种类多,分布范围广。
《山海经》记载中国古代产玉的地方有200多个。《山海经》有神话演绎的性质,不能全信。但是,中国确实是一个玉石种类和矿山数量众多的国家。在古代,玉矿分布在很多地方,北至黑龙江流域,南至珠江流域,东至胶东半岛,西至帕米尔高原。
现有的资料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汉代以前使用的玉料多为地方材料,玉料来源比较广泛。比如辽宁辽东半岛使用的蛇纹石,至少在6000年前;南阳独山玉有4000多年的开采历史;新疆以产玉闻名,历史悠久。和田玉,细腻温润,自古以来就是玉的精华,一直是中国历代玉器的首选。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使河源穷,河源出阑,其山满玉”。明代天工开物,说“凡入华之玉,有价值之用者,皆出自青山”。到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和田玉来自安阳殷墟的富豪墓,殷人已经知道它的美和价值。直到西周时期,和田玉在皇家贵族的各种祭祀、订婚、结盟、丧葬等仪式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春秋以后,和田玉出土数量明显增多,质量更好,分布更广。可见新疆和田玉大量来到中原,逐渐成为制作玉器的主要玉料。可见中华民族在漫长的采玉选玉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经过长期筛选,选择了新疆特有的和田玉。
蓝田玉在汉代也被广泛使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蓝田玉的记载。西汉初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60年,西汉建立西域都城,古代称“于阗”的和田为西域都城管辖地。汉朝控制了昆仑山的玉料,使之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
东汉班超再次开通这条线,使中原与西域的交流更加便利,和田玉的供应有了保证,改变了汉代以前当地玉料的局面,开创了后世以和田玉为主的制玉格局。据文献记载,汉代的玉石原料主要产于西域的于阗和长安附近的蓝田,陕西的蓝田玉和河南的独山玉也被广泛开采。
汉代的玉料来源丰富,除了和田玉、蓝田玉之外,还有玛瑙、水晶、绿松石、琥珀、珊瑚、青金石、蓝宝石等类玉料。比如西域的青金石,南亚的蓝宝石,这时候就登上了玉石的舞台。汉代的礼仪用玉、祭祀用玉、梳妆用玉都用的是上乘的和田玉,而丧葬用玉多采用玉质较差的蛇纹石玉、大理石、煤粉、玻璃馈线等。
新疆和田玉得以进入中原,成为西汉玉器繁荣的根本保证。汉代非常重视选材,和田玉被广泛使用,以至于汉代墓葬中出土了很多和田玉制品。一般来说,玉石按其矿物成分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矿物单晶体的宝石,是指颜色鲜艳、透明或半透明、硬度高、化学性质稳定、粒度大于3硼的单矿物晶体。
第二类是玉石,包括硬玉和软玉。硬玉由辉石矿物集合体和碱性单斜晶体组成,而软玉由阳起石矿物集合体组成。两者都是链状硅酸矿物,也称“真玉”。第三类是彩石,主要指一些硬度较低的矿物骨料。
不仅有岫岩玉、南洋玉、青金石、绿松石、孔雀石,还有寿山石、青田石、大理石,被称为“假玉”。对比《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玉的定义,与矿物学中玉的概念基本一致。然而,在外延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广义玉概念与矿物学中的广义玉概念在内涵上有很大不同。
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玉被定义为历史上长期用于打磨玉器的那些密、美、稀、贵的材料和玉器的总称。它们是美丽的石头和玉器,具有自然属性、人工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
玉是由一种或多种颜色鲜艳、硬度高、化学性质稳定的矿物组成的单晶体和集合体,包括软玉和硬玉在矿物学上称为玉,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水晶、玛瑙、煤精等。在宝石和岫岩玉,南洋玉,蓝田玉,青金石,绿松石和孔雀石的彩色石头。
玉,包括展示玉、装饰玉等高档玉器,在新疆多以和田玉制成,许多雕刻精美的剑饰也是用和田玉制成。如徐州狮子山出土的“金玉衣裳”,由4000多块玉组成,全部为和田玉。
和田玉质地坚硬,色泽温润如脂,雕出的玉石闪闪发光。从出土的和田玉器来看,即使千百年来本色全埋,里面什么都没有,玉本身的温润也完全显露出来。如果将秦汉以前出土的玉器与汉代出土的玉器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和田玉无论是玉质、色泽还是颜色都优于其他材质的结论。
玉在文化上的内涵比较宽泛。在汉代的《说文解字》中,许慎把玉解释为“玉石之美”。这个注解从材料和艺术两个方面解释了“玉”字的概念——凡是质地坚韧、光泽明亮、色泽艳丽、组织致密、声音悦耳的美石,都可以称为玉。
如果说玉是对“石之美”的认知,是表面的、感性的,那么“温如玉”就是对玉的内在美的进一步挖掘和深化,以德比玉就是对玉的内涵的审美。可以说,随着古代人对玉石材料认知和经验的不断丰富和提高,体现了人们对玉石审美能力的提高。
新疆和田玉在夏商周前后传入中原,成为我国玉器经营的主要材料。上流社会推崇和田玉,而轻视其他玉材,对中国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只有和田玉的物质优势,并不能等同于它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既有雕刻技法的审美因素,也有艺术形式的因素,和田玉自身物理属性的意识形态延伸也是其地位的主要原因。玉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矿物属性,不再是事物的存在,而是思想和道德的象征。在汉代,和田玉仍然保持着主要为皇室贵族服务的使命。
春秋以前,玉的主要特征是神性。为了祭祀沟通天地的礼器,孔子“重玉以贵”的玉德学说将玉从神灵的象征意义推向了社会伦理,将玉人格化,奠定了儒家德玉文化的基础。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进步。
西汉时期,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等观念相对于依附于玉的儒家道德观念而逐渐被接受,形成了“君子胜于玉”的思想,十一德、九德、五德等玉德理论由此产生。从工艺上看,玉料具有“美、滑、韧”三大特性。汉代以白玉、蓝白玉或黄白玉为一级玉料,多用作配饰,碧玉、墨玉为二级玉料,主要用作丧葬用具。
标签
从帝王将相墓出土的玉器中可以看出,材质上乘的白色玉器多作为墓主人高贵身份的象征,多作为丧葬中的装饰用具,而颜色为蓝色的玉料则用于玉衣、玉盒、九窍等陪葬品。可见玉石材质的选择也与使用功能有关。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