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马均:躬耕青青田园,只为稻花飘香|四川优秀教师典型代表风采

网友发布 2022-08-19 22:52 · 头闻号站长动态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军爱上了水稻。

马军教授正在向总书记汇报。

今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眉山市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调研。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马军教授向总书记介绍水稻新品种和生产新技术。

马军教授陪同总书记视察。

“总书记非常关心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关心我们国家的水稻产量,”马军教授郑重承诺。“请总书记放心,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科技藏粮、中国碗里装中国粮的目标!”

这份自信和底气,来自于马俊对水稻种植的执着和坚持,是35个春秋的花开。

爱和责任

马对农作物种植的兴趣萌芽于初中。当时生物老师提倡“边做边学”,教他们授粉,讲神奇的杂交技术。少年的好奇心一发不可收拾,促使他考上了四川农业大学,学习农学。

学校浓厚的学术风气和老师们对科学的热情深深感染了马军,他在本科的时候就对培养产生了兴趣,因为他觉得培养比其他学科更有弹性。读研究生时,他选择了水稻栽培研究,师从水稻栽培专家孙晓慧教授。“当时农学两个班60人,只考了3个研究生”。从那一刻起,马军就为自己的人生定下了方向。剩下的,对他来说,只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再努力。

读博时,他令人羡慕地成为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周凯达院士的弟子,但他仍将研究重点放在作物栽培上。

“虽然周凯达院士从事的是水稻育种研究,但我选择进行水稻栽培研究也是在他的影响下。”马军回忆说,“当时受杂交水稻发展的影响,育种是比较热门的方向,但周凯达院士和孙晓慧老师告诉我,要培育比育种更好的品种。一方面,水稻没有它是无法种植的;另一方面,水稻育种离不开它。现在我们的育种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要挖掘高产优良品种的潜力,必须依靠培育。”

从1987年毕业至今的这些年,巴蜀大部分粮食主产区的田间地头、农家乐里都留下了马军的足迹,尤其是从水稻备耕到收获的季节,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水稻生产一线度过。

“这是由栽培职业的特点决定的。”马军说,农作物栽培技术直接面向生产,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非常需要。好的品种靠好的技术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所以,只有把办公室建在农村,把教室搬到田间地头,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作用。

有一年8月,马俊突发耳聋,医生要求住院半个月。但在水稻生产的忙季,他根本放不下地里的活,每天赶到医院输液4、5个小时,拔完针,赶到周边的示范田。

20世纪90年代是农作物种植发展的困难时期,人才大量流失。马曾是水稻研究所作物栽培方向研究中的“独苗”。“大概从1995年开始,我的老师都退休了,整个团队就剩我一个人。”就这样,我一个人奋斗了将近15年,直到2010年之后,团队才逐渐壮大。

"与老一代人相比,现在的科研条件更好了."马军说,更充足的科研经费和更好的科研条件,为团队进一步运用科技手段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范例和继承

“马老师是学生的密友。学生有什么困难就找他。”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上的困难,他总是乐于助人。王和正博士非常感谢马先生。他来学校读博的时候,妻子没有工作,没有本地户口,孩子读书很困难。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马军老师四处奔走,帮他联系工作和学校,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

虽然科研和社会服务很忙,但马军在教学上从不懈怠。他鞠躬尽瘁,除了承担本科和研究生作物栽培和生理学教学外,还培养并毕业了16名博士生和46名硕士生。离开学校后,他的学生大多成为用人单位的骨干。“如果我感觉不好,对不起马老师。”已经成长为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院长的王和正说。在马老师的潜移默化下,学生们总是冲在服务三农的第一线。

“‘在地球上写论文’是我的老师们对我的谆谆教诲,既是我自己的实践,也是我对学生的一贯要求。“马军总是鼓励学生。写在地球上的论文,可能不会被SCI收录,可能不会那么自吹自擂,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农民急需的,可以解决我们的粮食问题。”什么都长,吃的都大。”“收割庄稼的人是所有人的生命,是国家的财富。“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好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这是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最大的骄傲。

当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感到困惑时,他以杨教授和俞松烈院士为榜样,鼓励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他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爱心,在预算极其紧张的情况下默默坚持着自己的研究。“马老师还要自己做播种、测田、整理田地等基础工作。”他的医生张荣平对此印象深刻。

“他似乎在努力工作。他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好。”王政说。看起来很温顺的马,在面对自己喜欢的职业时,总是很固执。他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周凯达院士的名言,“即使10年也出不了成绩,也要把教训留给别人。”或许这就是精神传承吧。

“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四川农业大学成人,”马军说。“我的硕士生导师是创始人杨教授的弟子兼助理,我的博士生导师是周开达院士。这两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是IRRI的缔造者和开拓者,我得到了他们的言传身教。他们‘爱国、拼搏、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他们创造的‘四川农业大学精神’也烙印在每一个水稻所的心中,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促进了水稻所在我校的发展。”

激励奋进

“你在这项工作中非常努力,你的成就是长期的。你日晒雨淋,淡泊名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国能丰衣足食,农业专家功不可没。”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让马军深受感动和鼓舞。这也是他和他的团队20年来一直坚守的地方。

场平如棋,白鹭骤飞。各种大小的机器正忙着穿梭于田间。如今永丰地区高标准农田面积3100亩,持续种植规模1500亩。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水稻“耕、种、播、收、烤”全过程机械化生产,是四川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之一。

20年前,马俊岗来到这里,发现这里的田地平坦连片,非常适合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中试和全程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针对四川盆地水稻弱光、产量有限的特点,何和他的团队研发了稀植壮苗、水肥耦合等关键技术。通过技术攻关,充分利用有限的光、热资源,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可大幅度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然而,当他们到达村庄时,他们受到了农民的怀疑和不信任。

“只施这么一点点肥,不会影响产量吧?”

“这些机器这么贵,怎么可能有用?”

......农民有很多疑惑。马决定进行面对面和手把手的知识传授。每到农忙的关键时候,团队都会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确保农民的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特别是在水稻的关键生长期,他们每天要在田里待10个小时以上。村民们都笑着说:“你走在街上是看不到教授或者研究生的。你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外表越来越像农民,内心也越来越接近农民。种粮大户王和马军教授合作20年,从300亩到3000多亩。虽然前几年粮价比较低,但他还是坚持种粮。“我们非常信任马教授。他给了我们很大的技术支持,加上全程机械化,产量和效益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为了提高种粮大户的积极性,马军教授团队还与当地政府合作,每年举办“一优两高”水稻生产大赛,从品质、产量、效益、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考核,最高奖金可达数万元。第一届只有24户参加,今年第七届有200多户参加。

“我以790斤的产量获得了2021年最高产量奖。”粮食种植者赵友永说:“然而,高产不是我的最终目标。通过‘一优两高’比赛,现在我更注重质量了。我现在种的鸭饭采用的是生态方式,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在马军教授团队的影响下,农民的观念也在改变,安全高效生产成为大家一致的目标。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核心示范区超高产研究田水稻最高亩产达到969公斤,创造了四川盆地水稻超高产纪录。在这个全省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马军教授团队先后引进了岳光、稻花香等340个国内外优质品种,筛选出宜香玉2115、京优534、富友498、全优822等26个适合眉山种植的优质高产新品种。水稻机插秧优质超高产栽培示范、水稻机直播、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近20项技术。推广杂交水稻机械化生产“慢基快追”降氮增效施肥技术等3项绿色安全生产新技术。园区机械化率达到100%,带动眉山150万亩水稻实现优质生产。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科技奖12项。特别是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杂交中稻高产高效水肥耦合技术、稻田固碳减排等成果,受到社会广泛赞誉。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要求,再接再厉,用科技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马军教授说,团队已经和基地讨论了下一阶段的合作,希望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农民。

▌本文来源:教育导报

四川教育发布微信官方账号,四川省教育厅唯一官方微信官方账号,原创内容236条。

更多新闻

点赞!这些高考生太励志了!关于本科第一批第三次征集志愿的通知24365就业平台再推出三大专场招聘2022年四川省直招军士公告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