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列语言
1919年,五四运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的爱国力量,五四精神以其磅礴的力量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和信心。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中华民族在坚忍不拔中奋斗;百年晚会风华正茂,中国人民用鲜血成就了时代的里程碑。
继往开来。奋斗创新精神一直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科技创新的丰碑,也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打中流击水,激动者入。勤劳的三秦儿女积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承担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科研任务,为国家多项重大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个时代的精神就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品格就是青年代表的品格。”
建党一百周年,第102个“五四青年节”临近之际,inkr数字媒体联合青年博士智库推出“青年博士论”系列采访活动,旨在聚焦陕西青年科技从业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经历,多视角倾听青年人的声音,收集博士的智慧,观看他们勇攀科学高峰的感人故事, 在平凡的日子里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彰显了新时代陕西科技青年的精神和力量。
——Inkr品牌经理言和
本期嘉宾
王洪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Xi邮电大学硕士生导师。自2005年以来,他一直从事RFID和物联网关键技术、标准和产品的研发。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制定了10项RFID国际和国家技术标准。
多年来,科技成果的地方转化一直是陕西科技发展的薄弱点。从产学研协同创新到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解决这一“痛点”的“良药”。
宏观上,这种“良药”成为陕西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微观上,这种“良药”正是陕西科技工作者王力可洪刚的实践方向。
军校的教育工作者
军事化管理下的大学时光
偶然出生的大学教师
“我在军校的学习和生活给我带来了两个积极的影响:一是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工作特别忙的时候身体也能承受;二是不惧恶劣环境,即使遇到低潮也意志坚定。甚至对培养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会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努力学习。”王洪刚笑着说道。
1995年,出于对军校生活的向往,王洪刚选择了就读于广州的一所军校。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生活不同,他的大学生活是在严格的训练中度过的。那时,王洪刚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睡觉,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过着单调而艰苦的生活。那时候的休闲娱乐就是偶尔出门的时候买书看,买磁带听歌。
我一直以为我以后会在部队发展。然而,在我本科毕业的时候,王洪刚被机缘巧合地送回了Xi,在Xi的一所军校当老师。在军校任教期间,他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于是继续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习提高,直到获得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
2005年,在完成博士项目后,王洪刚决定去深圳进行企业发展,深圳是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大本营”。经过近十年丰富的行业经验,他发现自己喜欢自制力更强的工作,于是到Xi安邮电大学任教,继续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培养学生。
“Xi邮电大学本身属于通信类院校,也非常重视物联网专业的发展,倡导教学、科研和产业应用相结合。我也更注重解决行业的技术问题,这正好符合西邮的人才培养定位。“王洪刚坦言,来西邮是正确的选择。
王宏刚参加亚太电信组织培训物联网行业的探索者
生产和学习之间的联系不一致
校企节奏需要同步。
作为物联网领域的早期进入者和专业老师,在王洪刚看来,结合行业需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本专业课程设计和能力培养的首要之事。
物联网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国内高校2011年才开始招生。在深圳深入行业期间,他注重对比企业真实需求与校园培训内容的“时差”,也注重不同行业企业对物联网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在他看来,物联网应用具有高度的产业化和场景化,不同行业对技术的需求差异较大。就物联网产业链而言,涉及芯片、操作系统、系统设备、平台和应用等不同环节。,而物联网人才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从就业岗位来看,RD、市场、营销等岗位都有需求,不同的人才也会被看重。
因此,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专注的方向、特殊的技能。应瞄准行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以行业应用为背景,以行业前沿为导向,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核心,通过产学融合、校企深度融合的方式,共同培养新型物联网人才。
“但目前无论是高校、企业甚至政府层面,都认为在产学衔接方面,学生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的需求不够契合。”王洪刚指出了目前高校物联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接触到实际的企业项目,工作速度会很慢。如今,信息和通信技术正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也许一项技术三五年就过时了,但是高校的专业课三五年更新不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学生,老师也需要相应的提高。物联网的部分研究和实际行业存在的问题不在一个焦点上,使得学术和行业成为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学生很难理解行业。专业的老师不仅要教好课程,还要时刻关注行业动态,避免所教授的知识落后于行业的发展。
“目前企业招聘毕业生都是以产业问题为主,基本相当于入职后再培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王洪刚说,“我们也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前进。在我们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先进行实践,然后结合工程问题依次理解课本上的原理,再思考如何提高理论认知。"
解决行业问题的实干家。
科研关注产业现实。
人才培养注重产业实践
王洪刚一直致力于将研究成果与产业相结合。目前他的研究和实验项目基本都是围绕行业内的最新需求。
“项目都是我观察行业的技术发现后,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的针对性研究。”王洪刚认为,研究需要始终关注行业的需求,而不仅仅拘泥于高水平的前沿技术。如果整个科研环境能在这种引导下变得更加务实,培养出来的人才就能更好地解决行业存在的一些基础问题。
如果科研重理论轻工程,很多技术会缺乏可验证的环境,高校对产业的支持会越来越不足。“这个问题不仅限于物联网专业。”
针对这种情况,他非常有必要建立更有效的校企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实验室。目前,Xi高校物联网专业与企业共建的人才培养平台仍处于探索阶段。
基于企业就业和高校教学的经验,王洪刚给出了一些建议:“学校可以适当调整学分机制,将企业参与的项目嵌入学生学分的计算机制中。或者制定长期面向行业的人才培养计划,邀请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参与教学,通过专题报告、开放课题、定向实习等多种形式,分类、分组、分阶段进行。在四年的培养过程中,坚持引入实际工程项目,将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训相结合,让学生从基本概念,到项目工程,再到毕业实习,形成贴近行业的系统认知。"
教育模式的调整是一场“持久战”。目前,王洪刚和他的团队正在探索一些培养人才的有效尝试。
“比如我们自己的实验室,就像学校的社团一样,每年都会招收一到两次新生。通过三轮严格的面试,从一两百名学生中选出五名左右的学生加入实验室团队,亲自参与企业项目。实验室直接满足行业需求,致力于推动技术进步或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
王洪刚表示,在招募新学生时,实验室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对物联网项目的兴趣和个人品行来选择。实验室自2018年成立以来,培养的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又有项目经验,就业情况良好。
RFID物联网无线测试平台站在未来发展的观察者的立场
与外界的交流是发展的动能。
新的基础设施是一个突破性的机会。
除了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机会,王洪刚一直关注行业的发展机会。
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来看,深圳等沿海城市有很多领先的经验值得Xi借鉴。这些城市的物联网产业市场活跃度高,行业交流频繁,信息传播快,与国外市场联系紧密,产品化快,人才流动性大。
“深市有市场和产品优势,Xi安有技术和人才优势,所以我一直在努力促成更多两地交流合作的机会,加快Xi安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王洪刚布道。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物联网产业应用需求减弱或放缓,深圳面向国际市场的部分物联网产品也出现订单推迟、减少甚至取消的情况。如何度过这个困难时期,是包括物联网在内的大多数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王洪刚认为,国家正在推动的“新基础设施”是物联网产业突破困境的契机,也是Xi物联网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契机。“新基础设施”以5G为核心,辐射和带动各行业的技术发展和应用创新。如果说5G拓宽了网络的主渠道,物联网将网络延伸到现实,用5G物联网实现无处不在的连接。
“新的基础设施可以带动整个物联网产业的框架建设,这将带来很多物联网新的应用场景。推广新的基础设施将产生许多新的项目机会、就业机会和工业需求。它可以在刺激业务流程改善的过程中重塑原有业务,物联网产业的容量和效率将逐步升级。”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