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不仅阿里,各个大厂在数字农业布局方面只是表面高调,内里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随着全球疫情的扩散,粮食安全正引发人们的担忧,这两年科技巨头们纷纷加码农业自然格外受关注。然而热闹背后,我国落后的农业耕作方式,以及规模小、分布散的耕地现状,注定了农业的科技化改造是一条艰难且漫长的道路。
“数农”的故事内核竟是电商
“阿里为什么要成立数字农业事业部?我认为目标很简单,一是希望农民能种出好的农产品,卖出好价格。马云老师的梦想,是要实现‘从亩产1000斤变成亩产1000美金’。二是对城市消费者来讲,能吃到安全、健康、优质的农产品。”时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盒马总裁、数字农业事业部总裁侯毅曾在媒体沟通会上说,“我们是站在互联网角度,站在数字经济角度,来看农业的整个生产链、供应链、销售端能不能发生一次大的重构。”
图为时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盒马总裁、数字农业事业部总裁侯毅
2019年阿里巴巴成立数字农业事业部,宣称通过构建的数字化新价值链路,打通农业产业的“研-产-供-销-服”:前端建立数字化生产基地,从源头开始把控。中间产地仓+销地仓,成为“双轴”,构建高效传输带。后端则依靠阿里2B2C平台的动销能力,实现农产品从田间-消费者餐桌的快速流转。
图片来源:零售商业评论
按阿里公关的说法,截止2021年底阿里云农业大脑团队帮助近26000家农户和企业实现科学种植、养殖,AI技术覆盖超过100000亩农田、果园、养殖场、牧场。
侯毅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我们坚信未来,手机会成为新农具,直播会成为新农活,数据将成为新农资,区块链将成为农产品的‘身份证’。”
阿里数字农业解决方案结构图 来源:阿里巴巴
不难发现,阿里想讲的是通过自身数字化技术改造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故事,这涉及到种产销全环节,然而说的跟做的并不一致,或者说嘴上讲的和行动的重点是有偏差的。在实际行动上,数字农业事业部的重点明显还是电商。2021年9月,阿里再次整合数字农业事业部,继续发力社区电商,并将品牌升级为“淘菜菜”。
即便是在研发端,阿里爱讲的“+科学家”的模式落地到行动上还得是电商。2020年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宣布联合30位农业院士专家,共同探索未来数字农业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法。在技术方面,阿里巴巴宣称将支持农业科学家激活农业大数据。在业务方面,将推动13个涉农业务,用数字化打通“研-产-供-销-服”全链路。在模式方面,将与农业科学家着眼破解农业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共同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
在淘宝土货鲜食频道上“科学家推荐”只剩一个空位置
一年多过去,由于农业研发时间周期长,数据猿搜寻公开资料后暂未发现上述设想的后续。与农产品电商销售相关的页面——“农业科学家基地直选”频道页已只剩一个banner入口了,实际二级页面已不存在。目前在手机淘宝可以通过搜索找到 “土货鲜食”频道页,但点击“科学家推荐”按钮,其之前宣传里说的“入驻的13位科学家、专家们示范基地培育的辽宁大米、云南青提、四川红原牦牛奶粉等农产品”都荡然无存,显示直接跳转至“天猫商城”。
其所谓的数字农业事业部,见诸报道的也多是“建仓”、物流建设的行动,而这些显然与电商销售更相关。
数据猿发现,阿里数字农业已在四川、陕西、山东、广西、云南等地建设了产地仓,并在多个省会城市打造20余个销地仓。2021年阿里全国首家地方公司——阿里巴巴数字农业有限公司的主要任务是立足沂源“产地仓”基础上,再大幅扩建“产地仓”厂区,并规划实施南部新城物流园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建设。
口号声盖过行动
2018年是互联网大厂们高调入场农业的一年。那年京东宣布自建农场,从电商延伸至供应链上游也打造闭环。同年4月腾讯宣布用人工智能养鹅,随后阿里在同年6月的云栖大会上发布农业ET大脑,推出AI养猪养牛、AI种瓜。一时间AI与农业结合赚足了眼球。
四川江安县一猪场里的阿里ET农业大脑展示图
科技巨头跟传统农业企业联姻,也在那时成为新潮流。经数据猿查询,在腾讯宣布与农牧巨头新希望达成合作时, 阿里巴巴也赶在2019年远赴号称“投资不过山海关”的东北,与农业龙头公司北大荒牵手,宣称实施数字农业计划。并在同年宣布成立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
当时侯毅曾雄心勃勃地表示,数字农业事业部是阿里经济体助农的组织升级,将建立产、供、销三大中台,在全国落地1000个数字农业基地,对农业产业进行全链路数字化升级,进一步聚合阿里经济体13个业务生态的力量,专注于中国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到2022年,希望阿里经济体实现涉农产品全年网络销售额破4000亿元。
“阿里做农业没有短期KPI,我们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数字农业事业部总经理李少华说。
然而从商业角度而言,赚眼球只是面子,赚钱才是里子。如今四年过去,除了早期的AI养殖、AI种瓜等宣传案例,这些互联网巨头们在数字农业中的后续进展并不明显。落地的多围绕农产品电商销售展开,赚钱的还仅限于平台农业订单。其它的涉农业务,显然想讲助农、扶贫的故事的成分更大。
阿里巴巴旗下涉农主体 来源:中国油脂
数据猿搜索公开报道和各家发布的消息,发现
大厂们提起布局农业的计划总是一堆,而真正在农业上赚的钱有多少却只字未提,所有的宣传故事都指向未来。不提盈利的原因可能就是,事实上目前进入农业领域的大厂都很未能短期内实现高速增长或盈利。
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农业本身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看天吃饭,业绩波动较大,这会影响对短期难见效的前沿科技的投入意愿。
以深耕农业数十年的农业领域央企北大荒为例,其2021年营收达36.29亿元,其中“土地承包”是最大的收入构成,占比76.95%。招股书中显示,这一项业务的毛利率为100%。但在主营业务零成本的情况下,北大荒2021年的净利润8.57亿元,同比下降13.39%,这意味着其他业务支出庞大。据北大荒自己披露,损失主要是自然灾害和农业设施、设备的折旧与维护。
其次,在中国农业市场,分布散、规模小的小农模式仍是主流,规模化大农场还不普及,这让规模效益明显、边际成本递减的科技化改造难度大、成本高。
规模化大客户的匮乏,进一步减少了有意愿、有实力投入科技改造的客户群的基数。
最后,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懂科技和数字化的农业经营者仍相对短缺,
即潜在客户较难理解新技术。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2016年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达到3.1亿,其中只有7.1%的人受过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教育。2022年第四次普查结果还未出,但我们可以推测在农业从业人员中,懂土地、懂庄稼,又理解电商和数字化的人才依旧占比很低。
阿里自己也明白这项工作的难度。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戴珊曾在媒体访问中表示:“不可能一两年就看到效果,但我们会坚持下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数字城市
在目前的状况下,面对短期内难盈利的现状,吸引科技巨头入局农业的原因真的是为了抢占数字农业先机,看好行业未来以及助农情怀吗?
其实它们只是另有所图,醉翁之意不在酒。
农业
是科技公司接近地方政府、获得地方政府订单的一个桥梁。农业是民生之本,具有极强政策属性,虽从商业上来说利润低,但却有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换言之,
贴近农业,就是贴近政府和国家政策。
前文提到,目前大厂们与农业龙头公司的合作越来越多,这其实也不只是单纯与其开展农业项目而已。数据猿梳理农业巨头的业务发现,它们中的不少也将业务触角伸向地产、金融、环保等领域,而这些领域都与目前竞争白热化的数字城市业务有关。
实际上数字农业和数字城市在客户群、基础技术方面是异曲同工的。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阿里数字农业部负责人侯毅曾表示,目前数字农业基地的合作方,中小农业合作社和地方政府占了近七成。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数字农业的买单方本身还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与数字政府、数字城市一样数字农业是to G服务,它们都有相似的销售方式和渠道。
在基础技术上,数字农业和数字城市、数字政府也有相通性——都是物联网、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底层技术的通用,是科技公司借数字农业业务进而延展数字政府业务的基础。实际上,阿里云旗下智慧农业解决方案就包含在数字政府业务中。
“从基础设施建设、大数据应用原理以及系统管理方法上看,尤其在物联网 传感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方面,数字农业和数字城市几乎相同。只不过具体到场景、管理内容、解决问题的差异上,解决方案也就不同。”从事农业物联网和农业大数据业务的北京科百宏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宗波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
另外长期来看,未来数字农业与数字城市、数字政府将会逐渐打通,数据共享后通过计算和分析带来的价值才是巨头们眼馋的,这将给科技巨头带来新的商业应用和价值。
数字城市最核心的一点是借由各个系统拥有多维度、高质量的大数据,没有打通的高质量数据,任何数字化系统都不会真正地发挥作用。
农业巨头恰好扮演了提供大量城市商业数据、居民生产和消费数据的角色。
阿里与北大荒的合作,也正是玩了一手一石二鸟。2019年7月,在北上牵手北大荒的同时,马云还拜访了当时的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省长王文涛等政府官员,并跟黑龙江签下另一个大单——“数字龙江”。这项“数字龙江”工程,不但包含数字农业,还有企业上云和数字政府等方面的合作。
马云一行参观北大荒黑龙江特色农产品展厅 资料图
尽管科技巨头手握技术能力,但论及地方政府的资源优势,跟地方农头企业合作是最优选择。这些在当地处于重要地位的农业龙头公司,也确实能满足科技巨头的期望。
与阿里合作的北大荒,是经原黑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大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农业农村部。在2018年改革之前,北大荒集团同时也是黑龙江农垦总局,是全国最大的政企合一单位。与这样背景雄厚的农业巨头
签署合作,让阿里不仅能获得政府方面的订单,还能在政商关系方面获得一个“靠山”,这在当下中国的商业环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种通过与地方龙头企业进行产业合作、进而借助其政府资源优势渗透数字城市及数字政府业务的操作,实则是一石二鸟的“曲线救国”策略。未来随着产业互联网落地竞争的加剧,相似的剧情会持续上演。
长期来看,农业有巨大的科技化改造空间是毋庸置疑的。但那得等到国内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专业化农业人才数量进一步增加,
届时数字农业才能不再“羸弱”,抛开面子,成为科技巨头们想讲的真正的故事内核,也只有到那时农业也能真正成为互联网大厂们厮杀的重要战场。
文:欧文 / 数据猿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