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站长动态首页 网站导航

织金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网友发布 2022-08-04 01:11 · 头闻号项目分享

近年来,织金县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能发挥才能的良好局面,为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培养人才:技能培训“师徒制”培养“领头雁”

织金县惠民街道平原新城作为全县最大的扶贫搬迁安置点,辖8个社区、109栋楼、8645户37152人。

走进位于平原新城的“元素蜡染刺绣有限公司”,培训教室里的课桌在房间中央一字排开,几十名“准绣工”坐在课桌两侧的课桌前,专心学习蜡染刺绣技艺。

“现在,许多年轻一代已经无法了解蜡染刺绣的传统工艺了。我坚持做蜡染刺绣,通过‘培训班’的形式实现‘师徒制’,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一门技艺,带来更多的收益。”公司负责人杨澜介绍,今年上半年,公司共售出服装、饰品、鞋帽、手袋等蜡染刺绣作品2000余件。,营业收入120多万元。因此,她成了县里致富的“领头雁”之一。

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加强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带不走、留得住、对基层有用的农村农业人才,夯实农村初级人才基础,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织金县制定了2022年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方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训4037人。其中,1986人完成了南瓜种植、魔芋种植、黄精种植等短平快农村实用技术;完成电工、保姆、粤菜厨师、养老护理员、起重装卸操作工等技能培训1013人次。其他部门培训443人;通过证书直补制度,已有182人获得机动车驾驶证直补,241人获得特种作业和职业资格证书直补。

同时,该县还以贵州省竹荪产业人才基地、贵州省皂荚种植管理与品种改良人才基地为平台,以全县“三带”人才培育工程为抓手,采取集中授课、订单授课、流动授课等方式,定期、不定期举办专题示范培训班。今年以来,先后邀请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科学院的专家对竹荪进行了9次技术培训,共培训1400余人。

人才:在田间“小课堂”培养农业技术专家

清晨的阳光淡淡地照在织金县板桥幸福村的茶叶种植基地上,把种在山里的“金芽”染成了金黄色,让山下层层种植的坡耕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只有掌握科学的种植技术和方法,才能有效防止茶叶种植过程中微量肥料的缺乏和病虫害,茶叶才能长得好。”在该镇茶叶种植管护技术培训现场,县茶叶专家李海就如何种植、修枝、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茶叶种植管理注意事项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讲解和示范。

近年来,织金县板桥镇着力解决发展产业增加农业收入的问题。根据“海拔落差大,立体气候明显”等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原有的山石嶙峋的破碎地块发展茶产业。通过点面结合、多元化种植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茶叶种植8000多亩,不断做大做强茶产业,把曾经荒废的土地种成了“摇钱树”,让茶产业有了生长的可能。

为切实提高群众的管护技能,实现有效管理,促进茶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该县成立了茶叶专班,组织有技能的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解决茶产业发展的“疑难杂症”。李海就是其中之一。

以需求为导向,做好科技特派员的遴选工作,是该县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农业科技专家的重要内容。

今年以来,该县依托中组部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政策“东风”,从中央、省、市选调科技特派员63人,整体选调县级农技人员1300余人,组建皂角、南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猪牛羊鸡等30个县级科技特派团提供服务。全县1300多名科技特派员结合全县十二个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实际,深入田间地头认真调研全县产业发展现状,提出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建议,并在农村开设田间课堂,讲解作物选择、除草、施肥等技术要领, 病虫害防治等以最接地气的语言和方法传递给群众,把农业技术专业知识送到农民家中,从而打通农业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截至目前,科技特派员已提供2600多项服务,培训了3200多名种植养殖专家。

人才:家庭农场“科技化”培养聪明的“新农民”

走进织金县马畅镇织金智能农业生态谷园区的智能温室,各种智能设备守护着它。立体智能农业让人们大开眼界,一股满满的科技感扑面而来。

“使用手机可以远程控制,实现灌溉、施肥和室温等的自动控制。,能有效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农作物的品质,达到节水、节肥、省工的目的。这就是这些‘智能温室’的‘智能’。”项目负责人谢鹏程表示,近年来,智慧农业生态谷不断探索“家庭农场”新的合作模式,从专业对口的地方引进新型农民,助力“家庭农场”发展,促进农民增加农场经营收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一头连着科技,一头连着农业。手机成为农具,数据成为农资。据谢鹏程介绍,每个“新农民”负责两大块地,所以120多亩的智能大棚里,工人并不多。

“除了每月3000元的保底工资,园区产生效益后,除了运营成本,我们可以按照五五分成的比例分红。”冯村傅家寨组村民李春洪摘着大棚里成熟的圣女果说,目前,“家庭农场”里有14个像她一样的“新农民”。

一场夏雨过后,织金县后宅乡寨河村宛如仙境。坐落在鸡冠山的食用菌产业“家庭农场”基地,大山深处,一个个白色的种植大棚就像薄雾笼罩下刚出笼的馒头。走进基地的制种生产车间,一派紧张工作的景象扑面而来。

“家庭农场对我们这里的农民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首先要培养一些理念先进、眼界开阔、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业经营大户。通过示范,家庭农场将快速发展,成为帮助农民增收的有效力量。”基地负责人杨金龙说,目前,家庭农场已经是集菇棒制种、种植加工、冷链销售为一体的微型产业园。目前,已有21户发展了食用菌产业,食用菌种植大棚128个,家庭作坊1个,年产菇棒150万袋。该农场每年可种植两季蘑菇84.48万株,年产量844.8吨,年产值675.84万元,年纯收入253万元。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人力资源是关键。如今,织金县正在不断加强农村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民教育和农村人才培训,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
反对 0
打赏 0
更多相关文章

评论

0

收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