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溶氧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底层溶氧的作用
1.养殖水底生态需要足够的溶氧
水体底层的氧化分解耗氧量大,占养殖水体总耗氧量的40%,而正常生长条件下,鱼虾及其他水生生物耗氧只占12%。
2.水底溶氧高促进物质快循环
水体底层含有大量的死亡藻类、浮游动物尸体以及残饵、粪便等,有氧条件下,能加速它们的氧化分解,促进水体有机物质循环。同时,高溶氧还是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的催化剂。在养殖中后期,调节水质,使用微生态制剂如EM菌、芽胞杆菌、硝化细菌等,理论上讲,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分解水体大分子有机物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但为什么有时候效果不好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有益菌需要在有氧的条件下发挥作用,池底溶氧太低,不但活菌制剂发挥不了作用,而且还会造成鱼虾缺氧,甚至死亡,所以,养殖水体充足的溶氧是推动和加速物质循环的前提。
3.水底高溶氧能使有害物质无害化
底质的变化是导致水质变化的条件,良好的底质条件是水质稳定的基础,所以稳水必先改底,而改良底质最好的途径之一是增加底层溶氧。
底层丰富的溶氧加速有害物质无害化——使氨氮下降、硫化氢消除、酸碱度稳定、化学耗氧量下降。有资料显示,将1000g氨氧化成硝酸盐需要消耗4570g氧,在水体溶氧低于3mg/L时,硝化反应受阻,而低溶氧常常处于水体中下层,同时,溶氧下降导致CO2量上升,结果使pH下降。
4.高溶氧的水底能抵御不良气候的影响
抵御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突袭,需要无害化的水底,就算遭遇自然灾害袭击,也不会因水底理化因子急剧变化而形成强烈的鱼虾应激反应,那是因为水底经常性高溶氧的作用。
5.水底高溶氧能降低饲料系数
许多鱼类**惯水底摄食,有资料显示:当溶氧为1.6mg/L时,罗非鱼摄食减少,饲料系数比溶氧为2.24mg/L时高一倍。如果水底溶氧极低,鱼类不摄食,沉底饲料不被利用,饲料系数升高。溶氧影响消化率,溶氧高消化率高,相应饲料系数降低。
二、水底溶氧状况
水体溶氧来源主要有两方面,其一,空气融入水体,包括换水增氧、人工机械增氧和风力自然增氧等,约占溶氧总来源的10%;其二,光合作用产氧,约占溶氧总来源的90%。
有资料显示,浮游生物分布在水体表层,水面下1.2m以上,超出这个范围,光合作用极弱,几乎没有溶氧产生。水体溶氧的补偿深度=透明度x 1.5,水体表层40cm内溶氧为过饱和状态,100cm以下,溶氧低于2.0mg/L。
养殖水体表层溶氧较高,底层溶氧极低,而底层溶氧消耗量及需求量却很大,这是养殖水体的突出矛盾。因而,努力研究和探讨养殖水体底层增氧技术,对于改善水质条件,提高养殖水平,增加养殖产量和效益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空气中的分子态氧溶解在水中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在自然情况下,空气中的含氧量变动不大,故水温是主要的因素,水温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通常记作DO,用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表示。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一个指标。
溶氧量指的是水中氧气的溶解量,溶解量是水中生物在水中生存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量随着水温、大气压力及海水之盐度而异。在淡水中其溶氧稍高于海水,通常五至十四ppm 。
溶氧量(Dissolved Oxygen),系水域中所含氧气之溶解量,一般来自空气中氧之供给,或水中植物,如植物性浮游生物底大型底栖植物之光合作用产生之氧气。其含量随着水温、大气压力及海水之盐度而异。在淡水中其溶氧稍高于海水,通常五至十四ppm 。溶氧量随水温之增高而降低;水温降低,其溶氧量则会增高。大气压力愈低,其溶氧量则亦随之降低。氧在水中之含量,也因水中有机物分解及生物之呼吸把氧消耗掉,所以水中溶氧量经常会改变。在海洋深约四、五百公尺处,常有最少含氧量层,几乎达0至1ppm溶氧量,可能系因此处细菌消耗量大,水表层生物死亡后,沈到此处,又开始分解,所溶氧量会这么低。[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