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以下几个:
1.打游戏
在大学里,很多大学生在闲暇的时候都会选择打游戏来娱乐放松。虽然在很多家长眼里,打游戏一直是一件玩物丧志的事情,但是对于真正喜欢玩游戏的人来说,玩游戏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将打游戏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人在玩游戏的时候并不是只看重游戏里玩法活动的趣味性,还会去了解整个游戏的世界观以及游戏里每个人物的设定和背景,然后在游戏之余去做一些与游戏相关二创作品的活动,例如同人文,同人漫画,cospaly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自己学会绘画,写作,拍摄剪辑,制作道具等额外技能。
2.体育运动
在大学里,体育运动是很重要的,因为大学里不仅有体测,还有体育课,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测试中达到合格的成绩。所以,很多同学在大学期间会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还可以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此外,进行体育锻炼还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3.阅读
每个大学里,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图书馆,方便学生借阅图书。除了打游戏,进行体育运动之外,很多学生也喜欢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来培养自己阅读的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视野,还能够增长我们的见识和涵养,对于大学课程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
兴趣爱好的选择有很多,不只是以上三种。如果你有明确的兴趣爱好,那你可以在大学继续去做你感兴趣的事。如果你没有一个明确的选择,那么你可以在大学所参加一些社团,多尝试不同的事情,然后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把它发展下去就可以了。
我觉得可以把教育分为两大类:对知识的传授 和 对生命的影响(或者说“对人的教育”)。
按照传统,可以分为:学前、小学、中学、大学、职业教育等等。
小学、中学、大学,各阶段的学习方式基本一样,都是老师讲,学生听,间或有些验证性的小实验。主体工具是:教材。
这是对知识的传授。
“互联网+教育”了,催生了服务于考试的各类题库产品、录播课、直播课、双师课、翻转课、游戏+教育、动漫微课 等等等等。
我把这些都定义为对知识的传授,它们是对传统传授知识的方式的补充方式。
长久以来,我们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在知识的传授上。这些知识仅仅是知识,与实际生活没有联系,各科之间也没有联系。孩子们被填鸭。装上了死知识,湮灭了创造性。虽然游戏和动漫的形式表明已经开始关注孩子们的学习体验了。
我读大学时曾读过一篇英文阅读小短文:一个小孩把老师画的圆说成是一个鸡蛋,老师判孩子的回答错误,结果小孩的妈妈把幼儿园告上法庭,原因是损害了孩子的想象力,法庭判家长胜诉。当时我很震撼: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吗?妈妈太小题大做了吧?想象力很重要吗?学校也能成为被告吗?还败诉了?
去年夏天带着我家俩宝,我们去体验了半天的蒙氏园。小的那个玩敲钉子的游戏,玩了一会儿就把一颗钉子倒过来捏住了钉子尖,想敲敲看,旁边的老师赶紧制止她说这样是钉不住的而且手指会疼。于是小家伙就停止动作了。我很可惜她没能自己体验到“不行”和“手疼”。
大宝的幼儿园开有尤克里里的课程。我请幼儿园的老师帮忙买了把尤克里里,但是我说先不上课,想先让孩子玩段时间。孩子回家带回了琴,还带回了一句“我是一个粉刷匠”的音乐和相应的指法——老师未经我同意免费给了一节体验课!从此我家老大就只会这一点点的指法和这一句生涩的调子了,不到3岁的老二倒是自弹自唱,玩的乐乎。至少几年内老大不会学尤克里里了,因为她说总坐着,很不好玩。我很可惜老大还没体验到这把琴的乐趣,就已经失去兴趣了。
幼儿园也有画画课,多数的画画课都是怎么上的呢?画画本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却被以工匠的方式学习,失去了意义。
生而为人,孩子们天生有好奇心,有学习的欲望,有成长的欲望,有表现的欲望,有社交的倾向,他们有未被限制的丰富的想象力和神奇的创造力。在知识的获取越来越容易、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的今天,对知识的传授已经不再是重心,重心应回归对生命的影响,对人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这很难定义。
但至少我们知道什么是更好的教育。
给孩子们更多的自由,还给他们体验生活的权利、自主决定的权利,引导他们思考这个世界运行的方式,思考爱的含义,认识他们自己,称为自己。
不再为掌握知识而学习,而是为更好的生活、为解决问题、为认识这个世界而学习。在为具体职业学习之前,进行普适的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知识在各种场景中自然呈现,相互联系。这样的学生生活是活的,知识是活的。
这类教育,我定义为对生命的影响,对人的教育。这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教育。
想一想,孩子们真的好可怜。
现在任何产品、服务都必须围绕客户需求来做。
但我们的教育产品不在此列。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