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陵县曾经有黄沙址
陵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黄河故堤横穿东北部,属黄河冲积平原,以沙土和两合土为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宁陵县流传着一句俗语:宁陵县,穷光蛋,除了大坑没啥看。
为了改变宁陵贫穷落后的旧貌,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以下简称郑果所)派出黎彦、崔致学、高德良、余旦华等前往宁陵,用科技的力量帮扶当地农业农村发展。
他们满怀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和对农民的淳朴感情,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默默奉献,为曾经风沙弥漫、百姓穷困的黄河故道地区一步步脱贫致富,变成花果飘香的幸福之乡,无怨无悔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
满怀初心 宁陵起步
1961年,黎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调至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他一直从事果树害虫的研究与防治,为解决黄河故道地区果树病虫害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宁陵精神奠定了基础。
宁陵县是金顶谢花酥梨原产地。金顶谢花酥梨已有700多年栽培历史,明弘治年间被列为皇家贡品。
1964年,郑果所派黎彦、崔致学等在宁陵县石桥乡刘花桥村长期驻点,服务当地果树产业发展。上世纪60年代初,条件落后交通不便,往返驻村需长途汽车加大马车和步行;驻村后在村民家吃派饭,多是红薯面窝头和红薯面条,顿顿盐水煮青菜,一点儿油都没有;住宿条件更是有漏雨屋和牛棚就不错了。
黎彦(左一)、崔致学(右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刘花桥村作技术指导。中国农科院郑果所供图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几位专家并没当回事,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
当时,刘花桥村梨树栽培管理技术落后,病虫害严重,酥梨产量极低。他们首先说服村支书带头示范,并通过村支书劝说招集广大梨农现场传授梨树修剪、施肥管理、人工授粉、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每年最关键的冬春季修剪和管理时期,他们与梨农一起刮除病害树皮并监督焚烧,使几乎绝收的金顶谢花酥梨获得了新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转机。第二年,产量就达到5万多斤,第三年突破了30万斤。
1965年春,郑果所又增派了三位专家参与,他们以身示教、精心指导,酥梨产量连年递增。
在刘花桥蹲点期间,专家们不仅与果农同甘共苦,还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批农民技术员,实现了刘花桥村梨树的连年丰产丰收。宁陵全县成为酥梨生产样板村,并且大部分供应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广大梨农在经济上翻了身,生活富裕了。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