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剧,以梅县为中心,流行于梅州7县1区,以及惠州、汕头、韶关、江西、福建等毗邻地区,属戏曲剧种。产生于建国初期,深受群众欢迎。
客家山歌剧是在客家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剧种。1949年华南文工团演出客家方言小歌剧《光荣夫妻》。随后,兴梅文工团、兴梅军分区宣传队、兴宁文工团分别创作并演出的《回心转意》、《同心合力做起家》、《花轿临门》等剧目,颇具山歌剧特色。1950年12月,兴宁报刊称《同心合力做起家》为山歌剧。1951年兴梅军分区宣传队演出的《好夫妻》正式以“山歌剧”命名参加广东省和中南军区文艺汇演。1953年,华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山歌剧《走上正路》。1956年,梅县石书乡俱乐部以山歌剧《巧相逢》参加全省业余会演,引起强烈反响。至此,是以《巧相逢》为标志的山歌剧形成期。不久,梅县于1957年7月组建民间艺术团,这是梅州山歌剧的第一个专业性剧团。
客家山歌剧用客家方言演唱,唱腔音乐以粤东客家山歌为基础,以及竹板歌说唱音乐、客家民间小调、庙堂音乐(主要是佛曲)等,进行编曲发展。表演多借鉴汉剧、采茶歌舞以及话剧、歌剧等表演技巧,注重从生活中提炼形体动作,尚未形成生旦净丑等行当。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惟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清末,平讲班和演唱昆腔、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合流,最终形成闽剧。
免责声明:本平台仅供信息发布交流之途,请谨慎判断信息真伪。如遇虚假诈骗信息,请立即举报
举报